2019中俄关系步入新时代,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6月5日至7日,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这是关键节点的一次关键访问。所谓关键节点,是指中俄建交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世界百年变局的关键当口。所谓关键访问,是指习近平主席这次访俄之旅继往开来,影响深远。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中俄关系步入新时代
访问成果超出世界预期。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指出,这次访问释放的明确信号是,中俄深化互信协作的共识牢不可破,中国倡导互利共赢的信念坚不可摧,任尔乱云飞渡、凭他风吹浪打,千磨万击还坚劲,为大国关系确立稳定性,为全球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国际社会增添正能量。
中俄关系开启新时代。时间是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好的见证。6年前,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选择俄罗斯作为首次出访的第一站,同普京总统一道掀开中俄关系新篇章。本次访问是习近平主席连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对俄进行国事访问。6年来,他8次到访俄罗斯。而经过70年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中俄元首5日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实现两国关系与时俱进、提质升级,成为此访最重要的政治成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俄关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俄是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的中流砥柱。当前世界并不太平,从格局上看,世界格局加速演变,从逆流上看,单边霸凌行径横行。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俄面临的外部风险和共同挑战上升,中俄承载着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更大期待。两国元首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对表,并签署关于加强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通过问题对表和战略声明,中俄发出在战略安全领域共同应对挑战、在地区安全热点问题上加强战略协作、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一致声音。一个确定的事实是, 中俄在几乎所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都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立场。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在国际事务中贡献更多中俄方案。
中俄拉紧利益纽带。这主要体现在两国发展战略紧密对接、发展利益深层融合、民心民意亲密交融。从发展战略紧密对接上看,中俄将继续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相互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大欧亚伙伴关系倡议,协同促进地区一体化和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俄罗斯提出的“大欧亚伙伴关系”,就是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分享中国发展红利。
中国展现责任担当。中国致力于做国际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做架桥者而不是挖沟者。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是各方最大利益契合点和最佳合作切入点。他强调,共建“一带一路”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要推动两者有效对接、协同增效,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创造更多机会。中国既关注自身发展,也为世界发展考虑,不搞本国优先。中国好世界好,世界好中国好。这个道理对中国如此,也对世界如此。零和博弈、你输我赢的思路没有出路。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俄有信心、有能力在过去70年经验成果基础上,推动两国关系进入更高水平、更大发展的新时代。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俄经济智库对话”中方牵头人)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改革不同于苏联东欧国家改革的一个鲜明特征,也是中国改革能够取得成功、能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长,使中华民族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重要原因。在改革伊始,我们党就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原理,调整改革经济、社会各方面制度,改革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党明确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明确了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而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长期实践中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不断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伟力,就不会有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
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同样是我们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重要遵循。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键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特别是在以下几个关系改革成败的方面,要切实体现科学理论的指导。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已有较大发展,各方面情况不同于几十年前,而且当前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迅猛。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允许出现大的失误,更不允许出现颠覆性的错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后来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全国性改革任务进行总体研究、科学设计、出台方案。实践启示我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改革内容准确完善,才能使改革措施应对各种挑战、防范各种风险,才能使改革形成的新制度、新体制更加规范、科学,更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党一直清醒定位改革的目标,从来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更不是漫无目的地改革。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检验中国改革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明确了改革的正确方向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这些方向和目标的设定,本身就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理,根源于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价值目标。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价值取向,我们的改革才能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多地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凝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凝聚共识很重要,没有广泛共识,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也难以取得全面成功。”就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方案的具体内容等达成共识,是我们过去改革的成功经验,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改革“要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工作”。全党全社会只有形成共同的理念、共同的价值取向,才能保证在改革问题上取得共识。用什么来凝聚共识?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因此,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群众头脑,以这个科学理论为指导看待形势、看待实践、分析问题、提出思路和方案。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意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各方面关系变动、各方面利益调整,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导致某些群体利益严重受损而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识和推进改革,把改革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大局中统筹考虑,兼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方方面面。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意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把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改革开放有机衔接起来,把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有机衔接起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使改革的过程成为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
(作者:于慧颖,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