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学习体会:知识与学生
若水分享
1147
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知识还是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这取决于我们拥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
以应试为目的的学校,当然关注的是知识,因为他们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成败的尺子。他们以为多教孩子点知识,让孩子考上好的学校,就完成了教育的使命,就是教师的功德,而不去追究有多少知识变成了学生精神发育中的养分。
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师不遗余力向学生灌输知识,依靠超长的学习时间、大量重复的练习和反复的考试,不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倡导的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苦学精神,致使一些孩子考上了大学,却输掉了一生。这样的学校只有知识,没有生命,只有分数,没有情感,只有冷酷,没有温度,学生被训练成了考试的机器,缺少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体验,缺少对生活的关注和理解,培养了一批功利化、世俗化的高分低能的碌碌无为之辈。
我们没有人思考,在孩子的一生中,我们带给他们的最大影响是什么?哪些才是他们终生受用的东西?是我们教给他的那些知识么?显然不是,我们带给孩子最大影响的,不是我们教了什么,而是我们是怎样一个人,我们是怎样对待他们的,是教师的品德、思想、作风、人格。
所以,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更要关注学生,不仅要让学生考上大学,还要让他们有机会拥有成功的人生。
孩子到学校来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书本文化,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学习人的生活方式,包含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教师每天走向教室,首先面对的是学生而不是学科,是生命而不是知识。你不是在教学科,你是在教孩子。你知道孩子的名字中包含了多少家长的期待么?你知道孩子的喜好么?你知道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么?你知道孩子的情感世界么?一些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考纲、研究高考,却忽略了最该研究的学生。
每一个生命都是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生命又都有自己的成长方式和道路,有的适合读书,有的适合就业,有的适合务农,有的适合经商。研究他,就会找到适合孩子成长的方法和途径,就会给他的人生以正确的指导和建议,让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让每个生命都多姿多彩。我们再也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培养所有的学生,那是制造产品不是培养孩子,你知道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和可爱的个性被这种统一的培养模式扼杀了,这是罪孽啊。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学习,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参加高考,人生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幸福和快乐,而要实现这个目的的途径却有千条万条,考大学对某些孩子来说不一定就是捷径,也许换一条道路很快就达到成功的顶点。我们不要逼迫莫言去考学,不要逼迫刘翔非得参加高考,不要逼迫xx一定要考研,不要逼迫毛泽东一定得留学。教育要顺势而为,顺流而下,而不要逆天而行,尊重孩子的特点,顺应孩子的天性,保护他的兴趣,引导孩子的方向,让他的“长板”更长,才会使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学校是一个被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充满人的价值与意义、情感与体验、交往与实践,体现人的生命的律动。然而在功利化的浪潮下,一些学校倾心于知识、分数,师生沦落为分数、制度的奴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被边缘化。其实学校最根本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学校全体成员的发展、精神生活的充实以及生命境界的提升。教育质量就是师生的生命质量。中国教师报李炳亭说:“教育就是从儿童出发,研究人,成就人。教师的第一使命就是认识学生。”课改专家杜金山说:“教育是人对人的影响,不能把对人的培养当作制造机器。”学校要引导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研究学生,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出不同的色彩。
知识只是培养学生的精神食粮,而且不是唯一的食粮。只关注知识的教师甚至不能称其为教师。学生是学校的主人,领导和教师都是学生的奴仆,不研究主人的奴仆是好奴仆吗?只研究主人吃什么的奴仆能为主人服务好吗?
教育不能被窄化为教学,教学不能被窄化为考试,教育不单纯是传授知识,而是育人,所以我们必须把大量精力用在研究人上。
以应试为目的的学校,当然关注的是知识,因为他们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成败的尺子。他们以为多教孩子点知识,让孩子考上好的学校,就完成了教育的使命,就是教师的功德,而不去追究有多少知识变成了学生精神发育中的养分。
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师不遗余力向学生灌输知识,依靠超长的学习时间、大量重复的练习和反复的考试,不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倡导的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苦学精神,致使一些孩子考上了大学,却输掉了一生。这样的学校只有知识,没有生命,只有分数,没有情感,只有冷酷,没有温度,学生被训练成了考试的机器,缺少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体验,缺少对生活的关注和理解,培养了一批功利化、世俗化的高分低能的碌碌无为之辈。
我们没有人思考,在孩子的一生中,我们带给他们的最大影响是什么?哪些才是他们终生受用的东西?是我们教给他的那些知识么?显然不是,我们带给孩子最大影响的,不是我们教了什么,而是我们是怎样一个人,我们是怎样对待他们的,是教师的品德、思想、作风、人格。
所以,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更要关注学生,不仅要让学生考上大学,还要让他们有机会拥有成功的人生。
孩子到学校来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书本文化,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学习人的生活方式,包含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教师每天走向教室,首先面对的是学生而不是学科,是生命而不是知识。你不是在教学科,你是在教孩子。你知道孩子的名字中包含了多少家长的期待么?你知道孩子的喜好么?你知道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么?你知道孩子的情感世界么?一些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考纲、研究高考,却忽略了最该研究的学生。
每一个生命都是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生命又都有自己的成长方式和道路,有的适合读书,有的适合就业,有的适合务农,有的适合经商。研究他,就会找到适合孩子成长的方法和途径,就会给他的人生以正确的指导和建议,让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让每个生命都多姿多彩。我们再也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培养所有的学生,那是制造产品不是培养孩子,你知道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和可爱的个性被这种统一的培养模式扼杀了,这是罪孽啊。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学习,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参加高考,人生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幸福和快乐,而要实现这个目的的途径却有千条万条,考大学对某些孩子来说不一定就是捷径,也许换一条道路很快就达到成功的顶点。我们不要逼迫莫言去考学,不要逼迫刘翔非得参加高考,不要逼迫xx一定要考研,不要逼迫毛泽东一定得留学。教育要顺势而为,顺流而下,而不要逆天而行,尊重孩子的特点,顺应孩子的天性,保护他的兴趣,引导孩子的方向,让他的“长板”更长,才会使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学校是一个被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充满人的价值与意义、情感与体验、交往与实践,体现人的生命的律动。然而在功利化的浪潮下,一些学校倾心于知识、分数,师生沦落为分数、制度的奴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被边缘化。其实学校最根本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学校全体成员的发展、精神生活的充实以及生命境界的提升。教育质量就是师生的生命质量。中国教师报李炳亭说:“教育就是从儿童出发,研究人,成就人。教师的第一使命就是认识学生。”课改专家杜金山说:“教育是人对人的影响,不能把对人的培养当作制造机器。”学校要引导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研究学生,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出不同的色彩。
知识只是培养学生的精神食粮,而且不是唯一的食粮。只关注知识的教师甚至不能称其为教师。学生是学校的主人,领导和教师都是学生的奴仆,不研究主人的奴仆是好奴仆吗?只研究主人吃什么的奴仆能为主人服务好吗?
教育不能被窄化为教学,教学不能被窄化为考试,教育不单纯是传授知识,而是育人,所以我们必须把大量精力用在研究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