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年第一课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开讲“新年第一课”,分析我们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方位,主攻方向在哪里,要全面做强哪件事。听完“新年第一课后,大家有什么心得体会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新年第一课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新年第一课心得体会一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经历了极不平凡的2020年之后,中国已经迈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21年。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当口,习近平总书记开讲“新年第一课”,为全党凝聚了思想共识、辨析了认识误区,明确了主攻方向,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上好“新年第一课”,要践行根本宗旨,化作自觉行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领导干部必须把握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逻辑,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发展思想中、落实到自觉行动上,确保人民主体地位不变,共同富裕方向不偏。要善于洞悉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做到用心倾听人民群众呼声,虚心接受人民群众意见,真心回应人民群众期待。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聚焦公共卫生、医疗、养老、社保、粮食供给等重点民生领域,认真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急难愁盼”问题。
上好“新年第一课”,要坚持问题导向,备足务实举措。“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新发展理念中的“新”体现在党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对发展思路的及时调整。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应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的突破口。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做好调查研究功夫,真正下基层、到一线,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决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更不能以偏概全。要在认真研究分析后,着力打通改革梗阻,防止改革“疲劳症”,以更加改革创新、精准务实的举措,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努力将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去。
上好“新年第一课”,要增强忧患意识,锤炼斗争本领。“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各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要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要谨防自满、安逸、懈怠的倾向,时常检视自身、检视工作,在居安思危、戒骄戒躁中修炼“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智慧,涵养“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既不能盲目冲动做决策,也不能畏首畏尾打“退堂鼓”,要在“深水区”“硬骨头”面前,不退缩、不泄气,知难而进,顺势而为,逐渐把握斗争规律,提升斗争勇气,锤炼斗争本领。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十四五”号角已经吹响,新发展战鼓已经擂起,我们要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一茬接着一茬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切实推动党中央关于“十四五”时期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2021新年第一课心得体会二
号角催征再出发。“十三五”期间留下了丰硕的发展成果,从“十三五”的“期末考”迈向“十四五”的“升学考”,进入五年“新征程”,再续发展“冲锋期”,要找准衔接点、新起点和关键点,描画好发展“坐标轴”,迈出向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坚实脚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舒展更加恢弘壮阔的“十四五”画卷。
回眸“十三五”,接力“十四五”,全面梳理找准衔接点,奏响科学统筹“协奏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贯穿整个“十三五”的发展主线,从最初的规划布局到如今铺展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的焕然一新,“十三五”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下了坚实基础。鉴往知所行,察风明所向,要在全面梳理、辩证看待中找准两个“五年”的衔接点。既要“收好官”又要“开好门”,既要坚持长远不变的战略目标,将“十三五”的发展理念一以贯之,延续十三五的发展动力;又要适时调整短期规划及中期目标“传动带”,在研判大势中导入“新赛程”,开创崭新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回眸“十三五”,展望“十四五”,要在总结过往成绩中认清发展新规律,在汲取过往经验中把握实践新要求,充分发挥中国体制优势,在统筹全局、前后衔接、利弊同辨、优势接壤中,高质量完成“十三五”向“十四五”过渡的“接力跑”,将“十三五”的规划收官和“十四五”的规划编制工作抓在紧处、落在实处。
落音“十三五”,定调“十四五”,站高望远找准新起点,踏响再谋新篇“脚步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标是行动的先导,方向是行进的定位。随着“十三五”收官在即、落锤定音,巡礼“十三五”发展成就,谋篇布局“十四五”,要牢牢把握时势所向、根本所在,做到站位高、方向明、思路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聚焦民众期盼,找准发展定位,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十四五”规划编制坚持开门问策,是社会期盼和人民呼声的“回响”,这份规划编制既是起点也是目标,站高望远催生再攀高峰之动力,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把“怎么看”想清楚,在对的方向上凝心聚力;把“怎么干”弄明白,在奋发有为中把事干成干好,在狠抓落实、常抓不懈中推动发展,拿稳“绣花针”,当好“挑山工”,既穿好千条线,又搬挪千万难,扛起人民“幸福筐”,让人民的所想有着落,所思有所寄,所盼有回音,连木成林、聚土成山,实现“十四五”再创造、再突破、再成就。
鏖战“十三五”,点兵“十四五”,深入谋划找准关键点,擂响攻坚克难“战鼓声”。“十三五”时期,中国在“最好时代”里跑出了“中国速度”,前三个季度我国经济增速由负转正,彰显了经济发展的非凡韧性与活力,在夺取新冠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上提炼出了中国经验与方案。稳健前行的中国巨轮一路乘风破浪,在决战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取得显著成效,在经济发展、医疗水平、民生立法、科技成果和文体实力上有新亮相、新成就,淬炼出斑斓多姿的发展底色和发展成色,综合国力持续迈步新台阶。“春风得意马蹄疾”,“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期,要找准发力使劲的关键点,找准主攻领域,在持续深化改革中激荡新发展活力。一方面,要做好防范化解风险危机工作预案。加强适应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调整能力,持续优化社会经济结构,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能进一步提升经济韧性,对影响经济的动荡源和风险点做好防范;另一方面,要做好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行动指南。实现社会服务更精细,就业保障更充分,公共卫生体系更完备,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更健全,托举千家万户的幸福,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在踢好“十三五”“临门一脚”中,打通堵点与难点,深入谋划“十四五”发展重点,带动“十四五”“进球入门”。
2021新年第一课心得体会三
辉煌“十三五”收官在即,壮阔“十四五”即将启航。“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后浪”遇上“十四五”,更需积极跟紧时代步伐,趁势而上,绘制好个人的“十四五”蓝图。
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和历史担当。“功成”在谁不重要,“功成有我”方可贵。邓稼先远赴沙漠,潜心研究核武器,隐姓埋名一待就是几十年;刘双燕舍小家为大家,连续担任安徽省第五批、第六批和第七批扶贫工作队队长,带领贫困村脱贫致富,一干就是8年。他们或是家喻户晓的科技工作者,或是籍籍无名的基层干部,却都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着。新时代新征程,“后浪”只有牢固树立“出‘功成’之力,而不求‘功成’之誉”的政绩观,发扬“钉钉子”精神,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立足当下,主动作为,实干苦干,夯实基础,稳扎稳打,既着力当前又着眼未来,从解决问题入手,紧紧盯着薄弱环节,方能在解决问题中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
做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基层党员干部作为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更应该在个人“十四五”规划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主线,迈开双腿,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到实践和基层一线去,走近乡村干部、走近老百姓,全面掌握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忧什么,真正把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建议访清楚、把影响创业富民的短板弄明白、把影响基层稳定的矛盾隐患摸透彻,根据实际情况解决民生问题。
在“念旧经”的同时凝心聚力“谋新篇”。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要求,“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年轻干部是保持国家与人民血肉联系的中坚力量,“谋新篇”不是抛弃,而是扬弃,“后浪”们需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继承与发展过去好的思路与办法、经验与举措、传统与作风,把以往符合实际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又要鼓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干劲,勇破传统的“闯劲”,摈弃陈规陋习,开拓创新,跳过一个高度看问题,换一种思维想办法,争做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创新型干部。
“十三五”规划即将收官,答好“十四五”新答卷,新征程路上的“后浪”们,要勇挑重担,做好每一件“小事”,沿着正确的方向,走好、走实每一步,将个人规划融入国家“十四五”蓝图中,为祖国“十四五”建设添砖加瓦。
2021新年第一课心得体会四
1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分析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现实依据,阐述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新要求,阐明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攻方向。
北京学者认为,多年来,习近平都会面向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讲课,今次“新年第一课”面向中共执政中坚进一步阐述新发展阶段等要义,既瞄准“关键课题”又瞄准“关键少数”,是在关键当口定向新发展阶段,明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何开好局、起好步。
2020年8月在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习近平作出“十四五”时期中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2021年1月11日在开班式上,他进一步明确: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未来30年将是我们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
此番明晰未来30年将是新发展阶段,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对中新社记者表示,这既是出于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要求,也是一以贯之的安排,与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契合。
“定下‘时间表’使得全党更加明确当前面临的任务,增强了全党信心和奋斗信念。”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戴焰军说。
习近平还指出,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两位学者更关注到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象描述: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戴焰军说,这意味着人们需要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时期”视为不断发展的过程,并根据其中不同的现实情况相应提出政策、路线、方针。竹立家将这一表述与中共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相联系,他说,这提醒着人们不可因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懈怠,而应主动作为,“把未来30年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好”。
正如学者所言,新发展阶段带来了新的任务和主题,更蕴含着新的难度和挑战。于国内,经济面临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外部冲击和新冠疫情冲击等多重影响,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升级转段”任务的艰巨不言而喻;于国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中国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
对此,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强调定力、底气、决心和信心,“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在辩证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时,他说:“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在受访学者看来,要想在新发展阶段内更好地应对挑战,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做到因时因势调整战略,这体现在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前者是贯穿新发展阶段这一客观环境的指导性原则,后者的意义在于将理念落到实处,确保如期完成既定目标。
“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还以较大篇幅论述了全党如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如何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等内容。受访学者认为这些重要表述也指明了新发展阶段如何开局起步。
“确保新发展格局真正促进现实发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势将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及运转。”戴焰军说。他同时注意到,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高层着眼于在关乎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补短板”,即“全面做强自己”。
此外,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
受访学者说,阶段的判断、理念的提出、格局的规划已经就位,但任何事情最终都需要一个个人干出来。党内高级领导干部是各行业、各部门、各地方推进工作的“关键中的关键”,他们能否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之于落实中共中央决策乃至完成历史宏愿亦是关键。
2021新年第一课心得体会五
深刻把握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
首先,经济全球化从来都是人的全球化,是分工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范式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一方面,“零工经济”“服务经济”“无形经济”等新经济形式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新经济形式越来越依赖更高水平的全球基础设施,包括硬件的和软件的。尤其是在全球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当下,新经济形式在特定条件下具有“收缩”的发展态势,如近年来部分发达经济体“制造业回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但也孕育着新的更高层次的全球化。新的更高层次的全球化需要一个“突破”,而最根本的就是技术上的突破,如人工智能、区块链、3D打印、基因技术等。我国要在这些领域加大投入,在这些“无人区”中占据一席之地。
其次,新的更高层次的经济全球化呼唤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全球化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要素或资源的跨国流动,另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和约束这种跨国流动的规则和秩序。生产要素或资源的流动发生了变化,必然带来规则和秩序的重构。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狭隘的民族和国家界限,将整个人类视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在此基础上考量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价值理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全球观。这与少数国家裹挟人民意愿提出的“本国优先”的狭隘全球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当前部分国家“去全球化”,维护的只是少数人的利益。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和最先进的经济体,其新经济形式的发展也是最为成熟的。美国人民主观上具有突破“以所有权为中心”、实现“以使用权为中心”的需求,这客观上造成了“制造业回流”的现象。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为了避免矛盾激化,少数国家的部分人将矛头指向了尚不完善的全球基础设施,并将之归结为少数发展中国家的“非市场化行为”。这是典型的置分工细化的客观规律于不顾、置本国人民的真正需要于不顾,绑架人民意愿、实现个人私利的行为。这种行为对内具有隐蔽性,对外具有威胁性,其隐蔽性又进一步强化了威胁性,给世界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对于我国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不能陷入“去全球化”的“陷阱”,也不能将对少数人的制裁恶意扩大化。
最后,我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对于我国来说,无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这些理念和举措都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主动抉择,而非被动选择。“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对上述理念和举措在当前国际语境下的一种阐释。此外,由于国内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当前部分发达地区、部分先进产业已经具备接纳新一轮全球化的基础设施,但广大内陆地区、大部分传统产业还处在上一轮全球化阶段。扩大对外开放、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都是推动平衡充分发展的重要条件,必须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