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观后感
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是加强科技工作者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的实际举措。大家学习完最美科技工作者有什么心得或感受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观后感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一
12月11日,我市举办2020年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发布仪式,王宝维、年夫顺、刘韶庆、孙运波、辛永宁、张旭明、陈录城、崔洪芝、谭兰、魏志强10人获评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10名提名人选同步公布。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圣珍、市政协副主席卞建平出席发布仪式。
2020年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局联合组织开展。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经过广泛动员、组织推荐、网络评选、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环节,遴选出10位来自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及医疗机构等各行各业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于芝涛、王友清、王伦世、王庆洲、王志远、刘佳音、李新正、陈四清、胡海波、徐奎栋10人获提名。
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们长期投身科技事业,为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抗击新冠疫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具有突出的先进性、代表性和影响力。通过发布他们的先进事迹,将进一步发挥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鼓舞更多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主战场。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01
王宝维: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从事科研工作已有38年,长期从事水禽品种选育及营养与保健工作,兼任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兼水禽营养与养殖研究室主任、中国家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青岛市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在五龙鹅品种选育研究方面,育成了国内外著名的五龙鹅蛋用系,连续多年被农业部推介为主导品种;在肥肝鹅品系选育与配套技术研究方面,选育的"青农灰鹅"通过了农业部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生产性能测定。制定我国首个肉鹅营养需要量标准。在鹅源草酸青霉产果胶酶工艺及应用技术研究方面,系统研究了果胶酶的工艺、产品功能和机理。在水禽副产品加工利用方面,研究出鸭鹅甘油二酯、硫酸软骨素、鹅肝油等新型产品的相关工艺和技术,为我国水禽副产品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02
年夫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中国电科第四十一研究所重点实验室主任
从事微波毫米波与太赫兹矢量网络分析仪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工作30年,研制了中国首台矢量网络分析仪,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矢量网络分析仪设计制造技术的国家。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出发,提出了从毫米波频段向太赫兹频段逐步推进的毫米波与太赫兹测量技术发展战略规划,构建了从核心器件、部件到仪器整机和测试系统的自主可控产业链,研制了4种测量仪器和3种测量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奖1项,拥有发明专利36项,国家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和论著32篇。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第一届全国杰出工程师鼓励奖、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先进个人、总装预先研究先进个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03
刘韶庆: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国家高速动车组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博士,正高级工程师
主导了高速列车基础创新平台能力建设和国际创新合作开拓,参与了CRH380A和"复兴号"等高速列车研制。推动国家高速动车组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从无到有建成体系完善、涵盖技术研究、仿真、试验能力的国家级研发平台。助力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获得国家批复并落户青岛。先后组织建成中泰、中英、中德等多个海外联合研发中心,构建常态化国际学术会议交流机制,组织工业设计、健康监测领域国际会议落户青岛持续召开。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工信部、山东省及青岛市课题10余项,获2项山东省、青岛市科学进步奖。获聘中国中车首席技术专家,获中车"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国资委"中央企业青年先锋"、"茅以升铁道工程师"、"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荣誉。
04
孙运波: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副院长,青岛市新冠疫情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
从事急、危重和疑难病人救治37年,医术精湛、医德卓群,多次参加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诊治。2003年抗击"非典"表现突出被评为青岛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2008年担任山东省首批抗震援川医疗队总队长,获山东省抗震救灾二等功;2018年,担任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医疗专家组组长;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任青岛市医疗专家组组长,接诊山东省首例新冠疫情病例,连续奋战在救治一线实现危重症患者0死亡。获青岛市卫生健康委2020年第一季度"青岛好医生"。先后担任中国医师学会危重症专科分会全国常务委员、山东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名医联盟副主席、山东省重症感染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先后获中国医师奖、青岛市劳动模范,享受青岛市拔尖人才和政府特殊津贴。
05
辛永宁: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兼任本部消化内二科副主任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10余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0项奖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SCI收录论文50余篇,著作6部,参与编写《慢性乙肝防治指南科普版》。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衰竭学组委员、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全国委员、山东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新冠疫情爆发后,多次作为青岛市专家组成员参与会诊,并担任青岛市第五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医疗主管驰援武汉52天,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17支援鄂医疗队中取得了收治病人过百并且病区病人无死亡的优异战绩。
06
张旭明:青岛市应急管理协会会长、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39年间,她通过科技创新、动能转换,使一家濒临破产的老国有企业起死回生,紧紧围绕海洋强国、应急安全等国家战略,发展为基于特种绳缆的高端装备和应急安全两大板块为主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海丽雅集团拥有专利1600多项,参与制定5项国家标准,是中国专利申请50强企业,有"中国绳王"之美誉,其生产的特种绳缆与应急安全装备,广泛应用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火星探月、深海科考实时传输等重点项目。国内首创"体验式"应急安全培训模式,全国建设应急安全场馆近40个,为近80万人开展应急安全培训,有效提升了全民安全意识及应急安全处置能力。张旭明个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二等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119消防奖先进个人、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称号。
07
陈录城:海尔卡奥斯物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青岛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通过构建开放的平台创新体系,让卡奥斯COSMOPlat成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全球首家引入用户全流程参与体验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得到了全球广泛认可,被誉为工业互联网"国家名片"。新冠疫情期间,数字化平台从"人、机、料、法、环"全要素全流程全产业链赋能企业,实现疫情物资精准供需对接、助力企业复工增产。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轻工业企业信息化科技人才奖、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轻工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市优秀企业家、青岛市企业管理先进个人等荣誉。
08
崔洪芝:山东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始终工作在教学和科研一线,守初心、担使命,立德树人、科研报国,脚踏实地做科研,诠释了一名科研工作者平凡中的伟大。确立了学院“以教学为中心,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科研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支持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实现提升高度、拓展宽度、延伸长度”的立体式发展发展思路,推动学院跨越式发展。带领团队致力于耐磨蚀、抗热震材料及表面强化技术开发与工程化应用,实现了系列化、标准化,为提升我国海工、能源、交通等领域工程装备的服役安全性做出了突出贡献。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获评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三八红旗手。
09
谭兰:青岛市市立医院副总院长、脑科中心主任
主要致力于阿尔兹海默症和癫痫的发病机制、诊治新策略研究及其转化、精准医学研究,领导团队建立痴呆和记忆障碍诊疗中心、癫痫诊疗中心、脑血管病防治中心。在阿尔兹海默病临床诊治及临床研究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相关的风险因素及保护因素方面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联合国际国内10余位行内顶级专家制定了国际上第一个阿尔茨海默病预防指南。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国内专业领域及公众层面得到了推广应用,社会效益显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获得中华医学奖一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 27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1209分。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中国医师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0
魏志强: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超算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交叉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围绕智能计算、智能交互与智能信息系统等研究方向,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首位),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显著。建成国际首个超算互联网络,建设国之重器-超算大科学装置群,有效提升了海洋环境智能预测预报和海洋新药研发等计算保障能力。累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2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获专利及软著30余项。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为全国政协、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等撰写各类重要调研报告60余万字。2020年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和省委省政府"勇于创新奖"表彰,入选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
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二
日前,由大连市科协等5家单位共同举办的“初心所在,筑梦远航——大连最美科技工作者(团队)发布仪式“在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为进一步广泛宣传大连最美科技工作者(团队)先进事迹,动员和激励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最美、争当最美,激发他们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使命担当和创新自信,大连市科协联合大连日报,于今日起开设专栏,对大连最美科技工作者(团队)先进事迹进行连续宣传报道。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王博
——为火箭成功减重645公斤
王博: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青年973专题项目首席科学家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研制新一代火箭,是国家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2007年,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王博开始了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深度合作。2016年11月3日,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中心首飞成功,运载能力比现役运载火箭提升两倍多,使我国运载火箭的规模实现了从中型向大型的跨越。
火箭的轻量化决定火箭的运载能力,轻量化是研制新型火箭的“永恒主题”。为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王博和他的同事、学生已经为之奋斗多年。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程耿东的指导下,王博带领科研团队开展了优化减重设计工作,为火箭成功减重645公斤,单发火箭新增利润3600万元。
对于王博来说,除了是科研人员,他还是航天人才领域的培育者,这种教师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所在的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航天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解决了我国弹箭体结构设计关键难题,为保证我国大型运载火箭性能和可靠性作出了实质性的重要贡献。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王宁
——自主研制“智海1号”无人船
王宁:国家海洋领域优秀科技青年
交通运输行业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大连海事大学船舶电气工程学院教授
眉宇间的青涩不代表稚气,特有的张扬不代表浮夸,1983年出生的王宁,作为我国青年一代的科技领军人才,自主研制了“智海1号”无人船,搭建了硬件在环开发平台,开发了智能自主系统,推动了无人船自主航行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结合无人船动力学分析、机器学习理论和智能控制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了基于智能学习的无人船自主运动建模与控制;在专业领域方面,王宁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观。
作为一位大连海事大学的青年教授,有人说,王宁是一粒饱满的种子,在流火的骄阳下破土,而在他的眼中,刻苦钻研是凭着对岗位的热爱,对事业的专注。正是有了这种专注,他的研究工作入选2018年度交通运输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SCI检索论文百余篇,其中ESI全球前0.1%热点论文4篇、ESI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1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获辽宁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国海洋工程科技奖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入选国家海洋领域优秀科技青年、交通运输行业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科技人才称号13项。
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三
12月15日晚,2020“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在济南举行。山东省政协副主席赵家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省科协领导王春秋、秦维强及主办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仪式。侯保荣等10人荣获“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科技厅、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为进一步做好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深入挖掘、广泛宣传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典型,引导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姿态奋斗新时代、建功新征程,汇聚起爱国主义精神的磅礴力量,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科技厅联合开展了2020年“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
活动经过层层动员、广泛发动,共有50个单位(包括16个市和34个省级学会、企业科协、高校科协)遴选推荐了89名“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选人,经专家评审打分、网络投票、公示等环节,最终确定获奖人选。他们中既有抗击新冠疫情中表现突出的医护工作者和科研攻关人员,也有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为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还有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是我省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获得本届10名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侯保荣;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山东港口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青岛港首席高级工程师张连钢;淄博禾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高级农艺师朱俊科;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所所长、山东软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德军;山东中医药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主任杨美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菅向东;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李海波;山东省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姜淑娟。
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四
近日,自治区科协发布2020年新疆“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杨毅宁等10人入选。
记者从自治区科协获悉,为了进一步做好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经自治区“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组委会研究讨论,在广泛征求各地、各学会评审推荐的基础上,组织召开评审会,按照向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一线科技工作者倾斜的原则,确定了杨毅宁等10名同志为2020年新疆“最美科技工作者”。
据了解,此次评选出的“最美科技工作者”中,有四人来自疫情防控一线:杨毅宁副书记、副院长,主任医师)、甫尔哈提·吾守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长,主任医师)、孙贤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急诊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叶扬(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四名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最美科技工作者”为:刘佳佳(墨玉县蓝海鸽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副研究员)、付志周(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农民技术员)、吴伟(新源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郑冬梅(乌什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
在科研领域,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元明和新疆科力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波入选。
自治区科协号召全疆广大科技工作者以他们为榜样,充分发扬科学家精神,坚持“四个面向”,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为推动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五
吴养洁,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教授。200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第一位本土中国科学院院士,具有里程碑意义。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在教学与物理有机、金属有机、大环化学以及有机合成化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发表学术论文460多篇,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100多名,不少已成为国内外优秀的科技人才。先后获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程相文,鹤壁市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57年,有55个春节是在海南岛试验田度过的,先后选育出39个玉米新品种,推广到十多个省市,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270多亿元。一手抓新品种选育,一手抓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首创万亩核心区全国夏玉米同面积最高产量纪录,在国内率先实现万亩连片一年两熟亩产超吨半粮,对河南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做出了积极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成果奖49项。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第四届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等荣誉称号。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张金良,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正高级工程师。坚守黄河治理一线35年,围绕黄河水沙调控和重大水工程泥沙问题持续开展研究,建立了黄河调水调沙关键理论和技术,创建了多沙河流工程泥沙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提出黄河下游河道三滩分治的生态治理新方略,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形成提出提供了决策咨询。主持小浪底水库运用研究和实践应用,产生经济效益上千亿元。担任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项目设计总工程师,推动了项目前期工作进程。担任厄瓜多尔战略性能源工程电站工程总负责人,该电站图案印上了该国最大面值的钞票上,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奖项。李红霞,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正高级工程师。我国冶金耐火材料领域领军人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1),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3项排名第1),授权发明专利32项。她创建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制定我国耐火材料行业及学科发展规划或战略。曾任国际标准化组织耐火材料技术委员会主席,推动中国耐火材料标准国际化。多次担任国际会议和技术委员会主席,发表论文227篇,出版专著4部。获第三届全国杰出工程师奖、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张国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担任河南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专家组组长、河南省慢阻肺防治联盟主席、河南省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主席、《柳叶刀-呼吸医学杂志(中文版)》等多种杂志编委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发表SCI文章40余篇,培养博士研究生26人、硕士研究生68人。临危受命,担任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率领省级专家组奔赴并驻守在河南省疫情最重地区——信阳,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每日会诊病人多达上百例,率先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向全省各级医疗系统讲课培训,积极参与针对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应急科技攻关项目,为疫情防控做出了较大贡献。
吴健,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子午工程"的主要立项建议人和领导人之一,主持建成了我国首部非相干散射雷达,该雷达是我国电离层科学和空间碎片监测研究的重大技术手段之一。担任欧洲非相干散射科学联合会(EISCAT)理事长等国际组织职务,EISCAT_3D国际大科学工程的领导者之一,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的主要发起人之一,积极推动地球空间科学及交叉学科的国际合作,推动我国地震电离层前兆和空间天气监测预警技术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担任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等国家科技创新计划的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攻克了电磁波与电离层相互作用的理论、试验、应用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在电离层新概念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信息化建设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技术支撑。获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一)等多项科技奖励。
李建军,河南师范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副教授,河南省科技特派员。扎根大地十多年,选育金银花新品种"豫金1号"等8个道地药材新品种,在全国累计种植面积超50万亩,让种植户累计增收超过10亿元。深入脱贫攻坚一线,作为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对接封丘,推动金银花新品种繁育推广360多万株,直接就业人员1万多人,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值20多亿元,金银花产业也成为地方政府产业扶贫的主要抓手,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之一。
陈小兵,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全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各类科研攻关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180余篇,被SCI收录40余篇,先后5次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次获得河南省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举办健康讲座460余场,利用_等网络直播平台和新媒体,传播健康科普知识,受益群众5000多万人次,抖音号"健康来也"粉丝31万余人,点赞330余万,总结出防癌40字诀,深受社会大众和媒体欢迎。
朱明甫,鹤壁国立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经济师。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创办了鹤壁国立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了全省第一个5G产业园,签约河南省第一家华为实验室,突破了美国和日本技术垄断,为5G通讯中60多个频段的多协议通讯提供了高质量保障,让5G产品有了"河南芯"。人工智能路灯系列年销售额过亿元,豫北市场占有率第一,成为河南智能路灯领域最具特色的研发、设计、制造和安装一体化企业。
王元卓,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大数据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郑州分所所长),研究员。全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发表论文200余篇,三次获得重要国际会议最佳论文,获授权发明专利51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6部、科普专著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助力疫情防控,在疫情爆发的第一时间组建"科技抗疫工作组",研发的"疫情通大数据服务平台"累计267万人次使用,研发的"社区疫情服务系统"覆盖人群15万,累计提供服务3万余次。
河南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河南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医护人员共300名,其中医师100名,护士200名,涵盖呼吸、重症、心血管等多个专业,来自全省49家医疗机构,由省、市、县、乡四级医疗单位医护人员组成,是河南支援湖北医疗队人数最多的一支队伍。河南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整体接管武汉青山方舱医院。2月13日,开始收治病人,400张床位很快就满负荷运行。截止3月9日休舱,累计收治确诊新冠疫情患者519人,治愈出院372人,重症转出至武汉第九医院147人,舱内检测咽拭子实验1386人次,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治愈患者零复发、患者零投诉"四个零"。医疗队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团队成员陈传亮、王凯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