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纪念日个人感悟
时过境迁,回想起那场抗美援朝惨烈战争,敌我双方基本都是仓促应战,当时的联合国军以武器先进、雄厚的经济实力、多国参与的压倒性优势直扑鸭绿江边。下面小编整理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纪念日个人感悟5篇,欢迎阅读。
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感悟1
近年来,对抗美援朝战争有不同观点,有持否定态度的,有持肯定态度的;有说这场战争应该打,也有说不该打;究竟怎样评价这场战争。
历史是试金石,时间是也是试金石。朝鲜战争过去70年了,应该成为历史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70年了,应该经过时间的检验了。
70年后回过头来,看这场战争,结论应该更加客观、公正。
用世界目光审视朝鲜战争,也就是以“第三只眼”看朝鲜战争,是指不以自己的眼光,而是以旁人的甚至是战场对手的眼光来看待朝鲜战争,这样往往能看得更全面、更透彻、更令人信服。
不管什么人来议论朝鲜战争、不管站在什么立场上看朝鲜战争、不管对朝鲜战争持什么观点,有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朝鲜战争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站起来了!”
世界对朝鲜战争性质的评论
背 景: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美国和苏联出兵朝鲜,在朝鲜以北纬38。度为界线划分了两个受降区,由美苏分别接受侵朝日军的投降。后来,这条受降的临时分界线,就成为朝鲜南北分裂的“国界”。南朝鲜归美国扶植的李承晚为首的“大韩民国”政府统治;北朝鲜为苏联支持的金日成为首的劳动党领导。1948年底和1949年6月,苏联和美国先后从朝鲜撤军。
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
“二战”结束后,美国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急需将朝鲜半岛营造成遏止共产主义的前沿阵地。美国总统代表鲍莱在给杜鲁门总统的一封信中说:“尽管朝鲜是一个小国,从我们整个军事力量来看,我们在这里担负的责任并不大,但这个地方却是一个进行思想斗争的战场,而我们在亚洲的整个胜利就决定于这场斗争。”这种说法代表了美国决策层的观点。
南朝鲜军警在被炸毁的废墟前留影
1948年5月,李承晚通过南朝鲜单方面非法选举上台后,在美国的唆使下,狂妄地叫嚣:“要解决南北分裂,就必须用战争来解决。”并提出“北进统一”的口号。在李承晚的唆使下,1949年1月至10月,南朝鲜军警在“三八线”上向北朝鲜发动武装挑衅、骚扰、进攻432次。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朝鲜人民军突破“三八线”,开始统一祖国。美国总统杜鲁门6月27日发表声明,宣布美国从军事上支持南朝鲜军队作战,同时派美国第7舰队开赴台湾海峡,以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公开侵略朝鲜,干涉中国内政,并把战火烧到了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接受联合国旗帜
7月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非法决议,由美国组织“联合国军”为南朝鲜提供军事援助,可以使用联合国的旗帜。7月8日,杜鲁门任命美国远东部队总司令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联合国已被美国玩弄于股掌之中,当时美国助理国务卿鲁斯克叫嚣:“我们就是联合国”。至此,朝鲜人民为争取独立、统一的国内战争,演变成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由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加拿大、法国、菲律宾、土耳其、泰国、南非、希腊、比利时、卢森堡、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共16国作战部队及瑞典、印度、丹麦、挪威、意大利5个国家的医疗队组成。韩国军队也归“联合国军”指挥,共计17国作战部队。
朝鲜内战爆发之初,人民军所向披靡,1950年8月中旬,南朝鲜军队仅剩下几万人,连同前来增援的10万美军被围困在朝鲜最南端釜山的狭小地域。
然而,美军利用人民军后方兵力空虚,9月15日,由麦克阿瑟指挥7万多美军,在500架飞机、260多艘军舰的配合下,实施了仁川登陆,将人民军拦腰斩断,使人民军腹背受敌,朝鲜战局发生逆转。美军和南朝鲜军队利用装备和兵力的绝对优势,举行全面大反攻,并不顾中国政府的警告,越过“三八线”,轰炸中国边境城市,北朝鲜面临亡国之危,中国领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10月1日,金日成给毛泽东发来了加急求援电报。
毛泽东和中国政府经过反复犹豫之后,下定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19日出国作战。
因此,抗美援朝战争是美国干涉朝鲜内政、武装侵略朝鲜并霸占台湾海峡,干涉中国解放台湾内政,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处境亡国危急,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由金日成代表朝鲜政府求援,中国被迫进行反击的正义之举。
中国为什么要出兵朝鲜?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托兰在《漫长的战斗》中指出:“朝鲜战争是美国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战争,是在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情况下爆发的。中国出兵朝鲜,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是不得已。如果苏联侵略墨西哥,那么美国在5分钟之内就会决定派军队去的”。
在朝鲜战争历史研究领域很有影响的美国学者艾伦·怀廷在《中国跨过鸭绿江:决定介入朝鲜战争》一书中认为:中国领导人在朝鲜战争前夕正专注于解决压倒一切的国内问题,而中国的介入是由于中国安全受到现实威胁的结果。他的结论得到拉塞尔·斯珀尔在《龙的参与:1950~1951年中国在朝鲜对美国不宣而战》和安东尼·法勒-霍克利的《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的回忆》一文的支持。
美国学者乔纳森·波拉克通过对披露的新材料的研究认为:中国参加朝鲜战争是受形势支配的。他说,关于是否介入战争的争论在1950年10月份甚至在周恩来与印度大使潘尼迦著名的深夜会见后还在继续进行。只是到了10月13日,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再次权衡了中国介入的风险和代价之后,才重新确定有必要在朝鲜部署军队,因为如果中国军队不介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就会受到明显的威胁。当美国决定越过“三八线”、美国强大军事力量出现在中国东北边境的时候,“中国领导人似乎没有别的选择”。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评论说:“刚在国共内战中获胜的毛泽东,把杜鲁门的宣告视为反映出美国人害怕共产主义阴谋,色厉内荏;他把它解读为,美国开始想采取行动,扭转共产主义在中国内战得胜的局面。杜鲁门保护台湾,等于是支持美国仍然承认为中国合法政府的国民党政府。美国逐步加强援助越南。北京视之为资本主义包围中国的行径。凡此种.种加起来,都促使北京采取美方最不愿见到的措施。毛泽东有理由认为,如果他不在朝鲜阻挡美国,他或许将会在中国领土上和美国交战;最起码,他没有得到理由去作出相反的结论。”
美国《世界历史》杂志1995年第3期,在《美国是怎样卷入朝鲜战争的:过程和依据》一文中指出:“6月26日,杜鲁门即下达了出动海军和空军支援南朝鲜军队以及派第七舰队驶向台湾海峡的命令。杜鲁门还要约翰逊用电话通知麦克阿瑟,动用在远东的海、空军力量支援南朝鲜,但只能在三八线以南活动。会后,佩斯立即向麦克阿瑟下达作战命令:对三八线以南的“所有军事目标都可以出动空军”,“海军对所有海岸水域及港口可以自由采取行动”。这就是说,在朝鲜战争爆发的第二天,美国就迈出了卷入战争的第一步,同时,也为中美之间的抗争奠定了第一块基石。还有必要指出,在美国总统和陆军部长的命令下达时,联合国安理会尚未开会通过所谓支援南朝鲜的决议案,美国国会也还没有就此问题进行讨论。这意味着美国政府采取的军事行动甚至没有任何表面的合法化。当然,白宫对此并不是不介意的。”
韩国人眼中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凌晨,北韩人民军非法越过南北军事分界线38线,向南韩全面进攻,韩国战争爆发,到1953年签订停战协定为止,展开了3年多的战争。韩国战争是在斯大林和毛泽东的支持下,北韩的金日成非法侵略南韩的战争,韩国军和联军联合阻止共产势力的扩张,是一场既是守护世界自由的战争,也是代表自由民主主义国家的战争。
美国总统杜鲁门资料图
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美军的海、空军参战,支持南韩。当天联合国召开安理会,并通过了决议,决定为了打退北韩的武力攻击,恢复国际和平和朝鲜半岛的安全,向韩国提供必要的援助,并事后承认了美国的军事措施。6月28日驻东京的美远东军司令官麦克阿瑟前往南韩视察战线,并要求美国国务省派出地面部队。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前,麦克阿瑟与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威克岛会晤。(资料图)
7月7日,为有效进行在朝鲜半岛的联军军事活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把最高指挥权交给美国,并决定美国的麦克阿瑟为首任联军总师,派遣联军参战。从此,美国的麦克阿瑟掌握了朝鲜半岛的军事指挥权,16个国家派遣的陆、海、空军和地面部队归属联军总师的指挥之下。当时,李承晚总统签署”对战照会”,决定把韩国军的作战指挥权交给联军总师麦克阿瑟,7月14日交给联合国。
美国历史教科书中是这样评价朝鲜战争的:1950年6月25日,共产党统治下的北朝鲜入侵南朝鲜,朝鲜战争爆发。联合国称此入侵行动违背了国际和平并要求共产党从南朝鲜撤军,共产党置之不理。于是联合国要求其成员国给予南朝鲜以军事援助。16个联合国成员国派兵去了南朝鲜,41个成员国提供了军事装备,食品或物资。
图为1950年7月美军第24师一部到达朝鲜大田火车站。
其中,美国提供了十分之九的军队,装备和物资。中国则派兵支援北朝鲜,而苏联向北朝鲜提供军事装备。朝鲜战争在1953年7月27日联合国与北朝鲜签订停战协议之后结束。北朝鲜和南朝鲜之间的永久和平条约则从未能达成。美军仍驻扎在南朝鲜以防止朝鲜双方的敌对行动。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雷德利对朝鲜战争的说法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感悟2
我们无法计算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的意义。
每当谈到抗美援朝战争,现代社会的舆论就充满复杂。我们为何而战?长眠在朝鲜冻土中的中华儿女,国家的利益和战略缓冲,进入中国台湾海峡的第七舰队,今天朝鲜对我们的态度,赢得世界的尊重,铁幕下的饥饿,军人的忠诚与勇敢,韩国的繁荣,军队转变为国防的象征,价值观的转变,出色的战术,千变万化,令人无法评价。
而在那万花筒般的文字深处,我所看到的只有两个字—尊严。
在日本,我阅读了大量关于甲午战争的史料。出乎意料的是,战争爆发之前,日军不但没有打到山海关的思想准备,甚至没有打过鸭绿江的作战计划!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日本人虽然知道它的软弱,几百年前丰臣秀吉在大明的炮声中忧病而死留下的恐惧,依然使日本迈不开侵略的步伐。
是谁让日本军队杀进了中国?
日本人的记载有些荒.唐—因为在平壤缴获了叶志超丢弃的大量装备,日军士气大振。清军陆军的行营炮和连发枪比日军的装备还要先进,却一触即溃,令日军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是遵令在鸭绿江停了下来,并没有敢轻易渡江。
这时,对岸却来了一支清军骑兵—这就是所谓的“八旗铁骑”了。日军只有三十人的先锋部队隔江开枪射击,并且就地准备掘壕防守。不料清军几百人的马队立即蜂拥而逃,丢盔弃甲!于是日军小队长就自作主张渡江追击,后续的日军随即跟上。
违抗命令如何?胜利者是不受责备的。确切地说,这些违抗命令的日本兵只是发现了一个事实。
从那一刻,中国的尊严,在日本人的心中已经荡然无存了。
从那一刻,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的种子已经发芽。只要中国稍有反抗,日本就要“膺惩支那”,因为,在日本人眼里,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根本不配有“尊严”二字。
在日本人眼中是这样,在作为盟军的美国人眼中又是如何?电影《海鹰》里面有一个美国兵用手电筒在国民党军官脸上照来照去的情节,那完全真实。在兰姆迦的军营里,中国的将军受到的就是这种待遇。包括中国军队的统帅蒋介石,史迪威都可以毫不在乎地称他为“花生米”。中国台湾的朋友讲,美国人的骄横跋扈,使民族自尊心很强的蒋介石也无法忍受,乃至派蒋经国砸了美国在台北的办事处,然后托词暴民所为,赔钱了事,为的就是出一口气。
也只能出一口气,还是要赔钱的。蒋老先生并非不爱国,他没有办法,谁叫国民党的军队一个师让日本人一个营追着跑呢?
那个时候,中国人没有尊严。
有人说,尊严有什么用?为了这个尊严在朝鲜失去了几十万人命呢。
没有正常人喜欢战争,特别是中国人,中国人从来不是一个好战的民族。尊严,不是一种轻飘飘的感受,不是一种帝王的享受。尊严是用事实宣告,中国,真的不再那样轻易被征服了。
没有尊严的国家,就是在引诱他人入侵、蹂躏的国度。古人云,“天与之财,不取不吉”。这是历史上不能改变的事实。抗战前中国不是没有军队,几百万呢。中国也不是没有爱国者,毛泽东是巨人,孙中山也是,甚至袁世凯在死去的时候也自负地哀叹—“为日本去一大敌”。但是,人家还是来了。因为知道你中国好欺负,大好河山,你看不住你的家。
我们尊重为自由而牺牲的勇气,而我们也知道,平等自由这回事,是有尊严的人、有尊严的国家之间的事情,所以,在朝鲜这块土地上,我们宣告的,就是我们有这样的权利。
美国人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立了一座朝鲜战争纪念碑,在纪念碑上写的话是“自由不是无代价的”,它的含义是:在朝鲜战争中牺牲的或者在越南战争等各地战死的美国兵,包括“二战”中在欧洲、在太平洋各岛战死的美国兵,他们是为自由而牺牲的,也就是说,美国今天能有一个自由的社会是得益于这些人的。
抗美援朝战争打完之后,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到中国来侵占一个县城。跟中国讲条件。抗美援朝战争为我们赢得了尊严,也让我们拥有了享受和平的权利。从那以后,直到今天,对中国动武就成了一件令人疑虑重重的事情。
为我们这些普通人赢得了和平的权利,志愿军的牺牲,得利的不是一家一姓一个政府,而是所有的中国人—甚至包括那些可能因为对中国发动战争而死的外国人。志愿军的血,为我们这些普通人而流。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牺牲者,与青山同碧。
我们应该感激。
人们常常忽视已经到手的东西,那么,为了不让我们在得到之后忘记,也许有一天,我们也可以修一座碑,不单纪念朝鲜战争的死难者,也纪念抗日战争和历次卫国战争中的牺牲者,那碑文或许就应该是:
“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这部《决战朝鲜》,我以为,就是为这些牺牲在朝鲜的中国军人,在我们心底树起这样一座纪念碑。感谢作者的辛勤劳动。
——萨苏
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感悟3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熟悉的歌曲、优美的旋律,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人激动人心的美好、重要的回忆。
中国一向提倡和平,不愿引发战争,但这种表现却被其他国家认为是软弱、无能的行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晚清与民国时期,中国签署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对于世界各国列强的侵略中国均选择了退让,但中国一味的忍让却没有换来各国列强侵略的魔爪,导致中国的国土一块块被分隔。幸运的是,以毛泽东、周恩来同志为领导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渐渐的摆脱了“东亚病夫”、“支那”等污辱中国人的字号,尤其是60多年前的那一场抗美援朝战争。
知名作家李峰,参考了大量有关抗美援朝历史的图书,精心创作出了一部全景式再现朝鲜战争历史风云的经典作品《决战朝鲜》,全书共分为上、下两册,七个章节,共六百多个页次。全书以一种恢宏的气势和凝练的语言,加上翔实的史料与多维度的视角记述,全景式的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抗击美军的战争历史。
抗美援朝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朝鲜的一项群众性运动。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在朝鲜内部爆发,美国立即出兵干涉其内政,中国人民解放志愿军携海、陆、空部队在1950年10月19日越过中朝边境援助朝鲜抗击美军,抗美援朝战争持续了两年九个月零八天,于1953年的7月27日朝鲜时间22时停战协定正式生效。
那究竟是一段什么样的抗战历史呢?中国是如何在一个装备极其落后、后勤资源保障薄弱的境况下抵抗一支现代化装备的美军,让美军不得不宣布停战的呢?那个时期,中国军人没有防弹背心,也没有接受过“斯巴达式”训练,更没有火力强大的HK53、M16A2卡宾枪作为火力支援,有时候甚至三天三夜都没有食物供给。但他们依旧凭借着自身顽强的信念与作战意志,加上满怀着对新中国几亿人民负责的精神力量,才使中国军人在世界上赢得了尊严与生存。
著名军事战略专家、国防大学教授戴旭就对抗美援朝一战对中国的影响,作出如下评价:
“抗美援朝战争是终结中国近代史的一战,不仅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也一扫近代史上中国屡败于西方列强的屈辱纪录。”
美国作家莫里斯·艾泽曼在《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书中提到“身穿打着补西的棉制军装的中国士兵在这件事情上胜过地球上任何国家的士兵;他们能够在夜色的掩护下极其秘密地渗透到敌人的阵地中去,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中国军队的装备虽然落后,但他们懂得利用自身的优势加上抓住敌人的弱点,还有不畏牺牲的精神,才能在战役中获得成功。在这一次战役中,有多名英雄壮烈牺牲,
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因美军燃烧弹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潜伏部队,他放弃自救,壮烈牺牲,时年26岁。
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率突击排对敌人阵地实施反击,在双腿被敌炮弹炸断的情况下,仍旧以坚强的意志来回爬行指挥,用机枪掩护战士并摧毁3个火力点,敌人反扑过来,他打退敌人两次冲击,毙伤敌人80余,拉响最后一枚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
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进攻部队受到机枪火力压制,他身体多处受伤,突然迎着敌枪口,挺起胸膛扑上去堵住了敌机枪口,用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不胜,毋宁死。”为抗美援朝英勇献身的中国军人还有千千万,他们的精神令敌军都为之肃然起敬,同时也令我们这些后辈感到骄傲不已。
这一段战争历史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它使那些一直觊觎中国国土的国家不再敢任意侵犯。
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感悟4
看完这部李峰的《决战朝鲜》,可以看出我们中国人和美军现代化装备的优越作战能力的悬殊,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中国人害怕。看完真是热血沸腾,为先辈们致敬,向中国人民最优秀的儿女组成的英雄军队致敬。这是一场改变世界历史的战役,中国人大胜。整个世界,包括中国人自己,都被这巨大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胜利震惊了。
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喊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时,广场上百万群众立刻山呼海啸般回应:“毛主席万岁!” 激动的毛泽东也不断举臂高呼:“人民万岁”,中国历史上的这一天也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承认,比如苏联、南斯拉夫、波兰、民主德国,这些社会主义阵营各国都承认了新中国,虽然还没有得到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承认,相信离那一天也不会远了,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的到来对全中国人民是激动地、经久不衰的。虽然新中国成立,但是我们还是有很多技能需要学习,比如敌人有空军,所以刘亚楼;林彪四野原参谋长、第十四兵团司令,现任中国空军第一司令,他培养出来的空军让美国惊讶。新中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就要开始,我们要独立、自由、民主,我们还要富强起来,与此同时还要彻底解决台湾、西藏问题完成中国统一,新的蓝图在毛泽东的眼前展开,带领我们走向未来。
1950年6月29日因朝鲜战争爆发而国际局势瞬息万变,那些天,全中国刚得到解放,还在欢天喜地的老百姓又沉浸在对美国的愤怒情绪中,但中共中央表面一片反常的宁静景象。只有真正的老兵才知道这是一种大战前特有的宁静,这种宁静中正积蓄着雷霆,在宁静中,重大的决策在酝酿、在成熟。正当解放台湾的准备种子加紧进行时,朝鲜战争爆发了,现在怎么办?如果在东北备战,准备介入朝鲜,用于解放台湾的机动兵力就得抽出来,解放台湾非推迟不可,蒋介石就会喘过气,再打台湾就难了。以新中国当时的各项条件,两个战略方向只能选择一个做重点准备,到底选南还是选北?事关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安全,牵扯到整个世界局势的变化!
1950年7月6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一举拍板,调整国防战略部署推迟解放台湾,组建东北边防军。这个决策如此英明,以至于任何一本研究抗美援朝的书籍都要浓墨重彩的将它大写一笔,而它又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后人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发现,这个决策依据决定了整个朝鲜战争的结局,并对中国的安全和整个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极为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朝鲜战争开始的时候,人民军经历了汉城战役、水原战役、大田战役、洛东江战役。直到洛东江战役战败后,美军一直在攻打北朝鲜,北朝鲜快坚持不住了,金日成开始求救中国,中国高层经过三次的会议毛泽东决定出兵援朝,由彭德怀挂帅出征,消息一传出,十三兵团司令部立刻一片欢腾。
在新中国刚刚解放一年的时候,中国人毅然的加入抗美援朝的战争中,中国军在行军中遇到的困难我们难以想象,当时的中国没有空军、海军,仅仅靠一双脚走了一里又一里的路,我们没有保暖的衣服,没有裹足的鞋子,但是我们有一颗坚定的心。中国兵是打不死的神,他们同样是能够被炸弹、炮弹、子弹烧得浑身焦黑,咋得四分五裂,打得浑身是洞的凡人,但是,这是一支由中国人民最优秀的儿女组成的英雄军队,这支军队充满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庄严朴素的正义感,只要这支军队有一个人还活着,他就会去战斗!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很多的战争,朝鲜战争已经过去了60多年,朝鲜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我们得以生活在没有战争的世界里,要感谢先辈们打下的江山,我们的生活没有战争、饥饿、瘟疫,要感谢毛主席打下的一片江山,这次战争让西方国家认识到我们中国,更让全世界对中国有更全面的认识。我们这一代人要好好守护这个江山,为了给我们的后代留下更多的财产,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好先辈们用生命守护的祖国。
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感悟5
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震撼。是一种惊天地、震鬼神般的震撼。
抗美援朝,自小就听说过n多次。课本上有一些这类故事,比如上甘岭、邱少云,还有魏巍的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京剧《奇袭白虎团》,从这些作品中感受了中国人民、中国-军队的强大和尊严。对于细节和全况则不甚了了。
《远东 朝鲜战争》则既是全景式的、又是细微式的书写了这场战争。全是按时间序列为主线从战争起因、第一次至第五次战役、板门店谈判依次道来。中间既有国家高层领导的活动记录、也有双方普通士兵的战场纪实(这是此书记录最多的内容),每次战役记录,都从高层设计、东西两线双方的排兵布阵、战役具体进展、后续影响等等都在书中得到详细记载。是军迷们可读的一部战争纪实力作。
读此书最震撼我的是中国志愿军的大无畏。这方面的线索书中俯首既是,充斥全书。中国志愿军的大无畏、不仅震撼了当时的联合国-军,透过此书,至今仍震撼着今天及以后的读者。
俗话说,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当年的志愿军们就是一群不要命的人。愣是用国内战争缴获的参差不齐的土装备打联合国-军的飞机大-炮、用两条腿翻山越岭去和联合国-军的汽车、坦克、飞机比速度,打迂回、穿插。用趴冰卧雪、炒面就雪来抵抗鸭绒睡袋、空中补给的联合国-军。这是全局性的大面情况。更有甚者,志愿军们常常是自带粮弹在5-7天的战斗中耗光后,只能忍饥挨饿,遇敌只能用石头和身体去抵抗。惨烈到不忍读。
每每掩卷,心中总在思索,是什么使这些勇士如此的奋不顾身?今天若国有难事,可有勇士再生?
是祖国在身后,是政治上的平等、经济上的土地改革,使那些即使是解放战争中刚“解放”的军人们,也对祖国是自己的,自己是国家未来主人这一景愿充满认同。这是中国赢得这场战争的根基和关键。如此,第二问,我不抱乐观态度。如此,也就理解了“共同开发”的些许。
也许,有人会不服气,说从来就不乏勇士。方正县的汉奸碑不是被当今勇士所砸吗?是的。我承认,就是当下也不乏勇士。我在书中读到第五次战役中、东线战场上因穿插过远和组织协调失误而被孤立包围的60军180师、弹尽粮绝、分散突围时,有一支伤病和文工团队伍,“在一条山沟里,他们被美军的坦克堵截,美军残酷地向挤满中国官兵的山沟开炮,然后进行坦克碾压。这些中国官兵虽然没有了任何还击能力,但是只要不被打-倒,他们就反抗,他们反抗的唯一方法就是奔跑,就是不把双手举起来。”看到这些羸弱而坚强的勇士,即使战事失利、勇士之心不息,这种遍地皆是的勇士,已经失去了它存在的土壤。勇士于今,已是另类,已是稀有。
那么,是什么抽去了这个民族的勇士之魂呢?是私有制的泛滥、是私心、私欲的泛滥,导致整个国家和民众道德滑坡、两极分化。是做蛋糕的不分蛋糕、分蛋糕的不做蛋糕,导致普罗大众国家认同下降,分到蛋糕的要把蛋糕叼到安全地带,富人携带财富移民成风;没分到蛋糕的是多数,有人在钻研分糕术、更多的人在死命看守着自己的活命蛋糕渣,防着被资本、精英之类的国家宠儿给算计去了。这样的社会,分到蛋糕的人不屑做勇士,没分到的人不想做勇士,除非是高士之人遇到结点之事。
私有制、私欲泛滥的社会、资本是国家的主人,只有雇佣,不可能产生遍地的勇士。没有了一个社会多数人的主人地位,就失去了这个国家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巨大力量源泉。这样的国家是软弱的、如此,河蟹也就是必然的。是时候了,是中国到了对私有制说不的时候了。
毛主席晚年说过一句话,国有难事可问谁。套用一下,如今中国这个内忧外患纷扰的时刻,国有难事可靠谁!!!
抗美援朝给我们的四大启示
1950年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开国之战。中国领导人和中国军队在与世界头号军事强国及其统率的17国军队的殊死较量中,显示了高超的战略智慧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中国人民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尊严。抗美援朝战争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军事遗产,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战略视野,启迪了我们的战略思维。
核心利益就要准备用鲜血来捍卫
新中国刚刚成立之际,中国领导人就高度关注国家利益,特别是核心利益。朝鲜战争特别是美国的大举进攻,对中国的核心利益构成了直接威胁和严重挑战:一方面,中国的国家主权受到践踏。美国不断向中国发出战争威胁,不仅武装支援南朝鲜,支持法国扩大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从南翼牵制中国,而且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和进驻基隆、高雄两大港口,武装阻止中国解放自己的领土台湾,形成对中国的战略合围。另一方面,中国的领土受到攻击。美国飞机对中国东北边境城市安东、辑安等地进行频繁轰炸和扫射,还袭扰山东半岛的青岛、烟台等地,大有将战火从中朝边境进一步扩大之势。更严重的是,当时中国重工业半数在东北,主要工业基地直接暴露在美军的威胁之下,甚至首都北京也受到美国重型轰炸机的威胁,战略后方和政治经济中心顿成前线或战略浅近纵深。
面对核心利益受到严峻挑战,中国政府做了很多外交努力,曾多次抗议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动,并强烈要求美国空军和海军舰队撤出台湾和台湾海峡,抗议美国侵入朝鲜的飞机对中国东北边境城镇乡村的轰炸扫射,要求美国军队撤出朝鲜,但都无明显效果。周恩来曾说:“过去我们是管过理过的,如向联合国控诉等。现在这样已经不够了,应有新的决策。”这个新的决策就是出兵抗美援朝。
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是在国家核心利益受到严重威胁,和平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的选择。毛泽东提出:出去了,即使被打回来,也说明我们是局内人,不出去,连入局的可能性都没有。这一思维表现出的眼光和胆略令人印象极其深刻。在毛泽东的战略视野里,战场胜败不是出兵或不出兵的标准,“入局”或“不入局”才是出兵与否的标准。这就将“跨过鸭绿江”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战略境界。
抗美援朝是为了支援朝鲜同时也是为了保卫中国的国家利益,是救邻也是为己。美国约翰?托兰在《漫长的战斗》中便坦陈:“朝鲜战争是美国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战争,是在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情况下爆发的。中国出兵朝鲜,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是不得已。如果苏联侵略墨西哥,那么美国在5分钟之内就会决定派军队去的。”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结局,不仅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保卫了国家安全,而且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中国以一国之力抗击17国军队,严正地捍卫国家利益,雪洗了中华民族百年来倍受欺凌的屈辱史,打出了国威和军威。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后来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安全也正是奠定于抗美援朝战争。即使是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不断增兵使战争升级,但还是接受了中国的警告,没有将战火向北纬37度线以北延伸。抗美援朝战争使美国人清醒地意识到,中国愿意用鲜血捍卫国家核心利益。
铁的意志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战场是物质的较量,更是意志的较量。战争的血腥杀戮和剧烈破坏,极大地冲击人们的战争意志,使人心存狐疑和幻想,就连很多战争史上有名的将领也难免会出现意志消退的情况。然而,抗美援朝战争却不是这样。中国政府一旦做出参战的战略决策,展示的便是钢铁般的战争意志。
铁的意志,就是有敢打的信心。面对美国的战争威胁,毛泽东客观分析美国在军事上的长处和短处,即“一长三短”:有一个长处,就是铁多;三个弱点,一是战线太长,二是运输路线太远,三是战斗意志不强。针对核讹诈,毛泽东指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美国那点原子弹,消灭不了中国人。即使美国的原子弹威力再大,投到中国来,把地球打穿了,把地球炸毁了,对于太阳系来说,还算是一件大事情,但对整个宇宙说来,也算不了什么。”正是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支撑着战争全局。
其次,是有真打的决心。在 7月,美国作出介入朝鲜内战的姿态以后,毛泽东即做出军事部署,集结5个军25万人组建成东北边防军,尔后又将两个兵团调到津浦、陇海两线以策应东北,同时制定了大城市防空计划,并转移了东北南部部分工业设施和战略物资。从战争部署到实际参战也就一步之遥。一旦参战,即将一切聚焦于赢得战争胜利这一根本问题上。首次参战就投入4个军及3个炮师,对敌当头棒喝;在7个月时间里,连续发起5次战略性战役,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退到“三八线”,毙伤俘敌23万余人,为整个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而这个基础,是建立在美国误以为中国不会参战,而中国几乎倾全国之力上的。
同时,也作了最坏的打算。在国内困难重重、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出兵参战,中国政府做了最坏的准备。“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毛泽东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便认真地分析,既然中国军队在朝鲜境内和美国军队打起来,就要准备美国宣布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就要准备美国至少可能使用其空军轰炸中国许多大城市及工业基地,使用其海军攻击沿海地带;最不利情况是中国军队在朝鲜境内不能大量歼灭美国军队,两军相持成为僵局,而美国又已和中国公开进入战争状态,使中国现在已经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归于破坏,并引起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一部分人民的不满。同时,毛泽东也充分认识到苏联支持的有限性,做好了得不到苏联援助的准备。
因敌制胜是军事指挥的鲜活灵魂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要赢得战争胜利,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实施正确的军事指挥,牢牢把握战争的主动权。
面临新的敌人、新的战场,我军坚持从敌我双方的实际出发,具体分析战争的具体情况,从中找出行动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力求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使长期革命战争积累的宝贵经验与新的情况特点相适应。
仔细研究战争各阶段的新情况、新特点,捕捉住稍纵即逝的战机,能因时制敌。在志愿军出兵前夕,毛泽东和彭德怀根据当时的敌情商定,“只打防御战”,6个月以后再谈进攻的问题。但我军入朝后战场形势已急转直下,由于敌人长驱直入,分兵冒进,我军已不可能先敌进入预定的防御地区,且敌人完全没料到我军会出兵参战,鉴于形势的这种变化,毛泽东果断地放弃了原定的计划,决定立即反击敌人,连续向敌人发起了入朝以来的第一次、第二次战役,给骄进之敌重大打击,使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取得了由防御转入进攻的主动权,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后来美军上将李奇微对此评论说:“迅猛而突然的打击接踵而至,以至于很多部队还未能弄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就被打垮了。”
既善于依据实际情况下决心,更善于依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适时地改变决心,能因势制敌。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到1951年五六月间,经过连续5次战役的激烈较量,战争逐步陷入到胶着状态。从地面部队看,中朝军队在数量上和战斗力上都明显具有优势;从海空军方面看,美国又居于绝对优势,这就使双方在朝鲜战区的军力基本形成均势。毛泽东根据敌我力量已形成均势的实际情况,及时确定了争取以和谈结束战争的新的战略目标,毅然取消了原准备以运动战方式进行第六次战役的计划,转而采取了我军过去曾长期避免的阵地战的方针,并由以军事打击为主变为军事打击和谈判斗争相结合,经过两年多的“持久作战,积极防御”,以打促谈,终于迫使敌人停战求和,胜利地结束了抗美援朝战争。由于毛泽东善于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及时恰当地调整既定的方针,因而能始终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制敌而不为敌所制。
针对不同的作战对象采取不同的手段,能因敌制敌。积极利用与扩大敌人的错觉,出奇制胜。第一次战役中乘敌不备,攻其不备;第二次战役,抓住敌人的恃强骄狂心理,诱敌深入。善于抓住敌人弱点,在运动中、夜晚、近距离打击敌人。一位英军皇家骑兵旅的士兵在夜战近战中被我军俘获,在战俘营的娱乐晚会上表演自编自说的小品说,他是英国王牌部队受过高级训练的士兵,会开坦克、会驾驶汽车,技术高身体壮,在夜间被中国人俘虏实在遗憾!针对敌人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作战方式。对于战斗力较美军弱的南朝鲜军队,尽量争取大的歼灭战,彻底摧毁其抵抗意志;对于美军,则采取了打小的歼灭战为主,同时利用其部队内部存在的反战、厌战的情绪,对其进行强大的政治和心理攻势。
应该指出的是,在这场战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成功地驾驭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调动国内一切积极因素服务于战争需要的同时,积极争取苏联援助,成功利用国际矛盾,积极争取和创造有利于我的国际战略格局,针对不同的对手,做出不同的争取和平的努力,在分化瓦解敌对同盟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武器装备优劣空前悬殊的战争,也正因如此,我们付出了沉重代价,但是我们把握战争规律,实施科学的战争指导,灵活应对,积极作为,最终赢得了战争,在军事指挥艺术上谱写了历史新篇。
人的解放是战斗力生成的根本源泉
解放战争后期,美国人曾经责问蒋介石,“你有飞机,可以坐飞机指挥却为什么总打败仗?而毛泽东没有飞机,靠电报指挥,却总打胜仗?”翻开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数以百计的有关作战决策的电报就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毛泽东常常用如下语句与各战区的司令员、政委们商讨战策,“究竟如何?望斟酌电告”、“以上意见妥否望复”、“如何部署盼告”、“对该电内容哪些可以实行,哪些与情况不符不能实行,表示你们的具体意见”、“你们另有何种更有效之方法,盼告”,而这些博采众长,善于纳谏的决策方法正是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代革命家在决策过程,获得致胜主动权的科学决策方法。
抗美援朝战争中,毛泽东、彭德怀之间的往来电报有“一尺多厚”,电报的密集程度、所涉及的战役细节程度恐怕是世界之最。它详细到某个制高点的控制,一个师级单位的调动,状如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但在毛泽东向彭德怀发出的大量电文中,通常在结尾都是“按情况酌定”、“酌办”这样的语句。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彭德怀,在战争指挥上有着充分的自主处置权,极大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收到了极大的成效。在连续取得 3次战役胜利后,部队已经十分疲惫、减员严重,要完成既定的作战任务,困难重重。于是彭德怀回国,详细向毛泽东汇报了朝鲜前线敌我情况和志愿军所面临的严重困难,说明朝鲜战争不能速胜。毛泽东认真听取汇报,及时调整方针,明确指示:“朝鲜战争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给了彭德怀一个很大的相机处置的余地,使彭德怀感到抗美援朝战争有了一个明确而又机动的方针。而这个方针,同毛泽东在第三次战役结束不久所作的乐观估计是不同的。实践证明,这个方针的调整是英明的。
毛泽东总结抗美援朝战争时,强调“我们的经验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就可以用我们的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依靠人民,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指挥员、全体作战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围绕同一个目标自觉积极地展开行动。为了实现穿插分割的目标,第38军以每小时攻击前进5公里的速度,14个小时连续作战,先后打垮南朝鲜第7师、土耳其旅、美25师、美骑1师、英29旅各一部,前进70公里,切断了敌军的退路。向南突围与向北增援之敌相隔不到1公里,在大量飞机、坦克支援下,却始终不能前进一步。这一仗,创造了步兵进攻作战速度的极限,获得“万岁军”的赞誉。有人评价说,有史以来步兵从未如此辉煌过。
以弱胜强,最根本的还是人的胜出。美国国防部长马歇尔评论说:“中国共军是一个幽灵,连个影子也没有。共军没有机械化部队,只好巧妙地实施徒步渗透,迂回包抄行动。敌人的行动比我们的行动意图更隐蔽。”李奇微更是把美军与志愿军作了比较:(美军)部队不愿放弃某些物质享受,害怕离开为数不多的公路,不愿在没有无线电和电话联络的条件下实施运动,此外,在同敌人作战时头脑过于简单。这支部队是这样依赖公路,不重视夺占沿途高地,不熟悉地形和难得利用地形,不愿抛开使部队伤亡惨重的汽车而代之步行,不愿深入山地、丛林到敌人的驻地去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近70年,这场战争留给我们许多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回味,启发我们思考!
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纪念日个人感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