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电影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党员干部观后感心得精选6篇
《音乐家》这部电影讲述了爱国音乐家冼星海化名黄训在哈萨克斯坦漂泊的故事,屏幕播放的每一幅画面都感染着我们,让我们读懂了冼星海那段鲜为人知的岁月和触不可及的家国情怀。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音乐家电影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党员干部观后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以下是观看《音乐家》电影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观后感大学生范文6篇,供大家参考:
观看《音乐家》有感
作者:机电设备维修中心 姚林
5月25日,在公司的统一组织下,我有幸观看了《音乐家》这部电影,电影主要讲述了知名爱国音乐家冼星海化名黄训在哈萨克斯坦漂泊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家喻户晓的冼星海,那段鲜为人知的岁月和触不可及的家国情怀。
关于冼星海,除了黄河大合唱之外,我们似乎对这样一位音乐家知之甚少。也是在观影的过程中,我悄悄拿出手机百度了一下,才了解到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澳门的冼星海,毕业于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有“人民音乐家”之称。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10月,因病在莫斯科去世,年仅40岁。
影片是从冼星海在莫斯科处理电影胶片的画面开始,一开头电影就通过火车站刚刚还在拿着杯子接水的孩童,转瞬间就被战争夺走了生命,母亲绝望和无助的眼神,血淋淋地向我们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以此往后随着冼星海的处境越发艰难,影片气氛也愈发压抑。家国变迁与大时代下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几经辗转也无法回国的冼星海,靠着对祖国的热爱,对妻儿的思念,依旧坚持音乐创作,将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音乐作品中。在观影过程中最让我动容的一幕就是冼星海被如临大敌的苏联边防士兵用大大小小的枪指着,可他不顾一切一路狂奔,无助地跪倒在友邻的土地上,乡愁的力量,情感的牵绊,顿时爆发,他似呐喊又似是哀嚎地无力说道“那边,就是我的祖国……”而让人最心痛的还是那隔着铁丝网一步之遥的不可及,最后只能化作一把祖国的热土藏于心间。游子的离愁别绪,回家之路的种.种艰难,影片最后一曲《黄河大合唱》响起,顿时肃然起敬,画面穿插了异乡以及祖国版的黄河大合唱混剪,时空交错、双重衬托,这一次,他用生命演绎了黄河大合唱,这一次,40岁的冼星海是真的永别了。此时,我的内心翻涌不止,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心里默默的响起掌声,一个人最好的年华,最纯真的心中挚爱,都奉献给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榜样,亦是精神!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小女孩茫然地在广场上走着,喃喃自语着一个得不到回答的提问“大人们为什么要仗?”
是啊!“离乱人不及太平犬”,我们要感恩生于和平年代,要珍惜那些无私奉献的先辈给予我们的幸福生活,就像影片中的一句台词“没有祖国的人就像没有根的大树”,愿我们永远依偎在祖国母亲的怀抱,愿我们永生永世远离战争。
音乐家电影影评心得
电影《音乐家》就集中讲了冼星海在阿拉木图时期的经历。整体冲突性并不强,由一系列生活化的篇章构成。
整个影片由三条线索交叉贯穿下来。
第一条是音乐,既然片名叫做了《音乐家》,影片就不只是讲了一个人,而是讲述音乐在艰难的生活中的作用,尤其是在抵抗法西斯侵略中对民众的砥砺与鼓舞作用。冼星海,以身作则,不断超越苦难,将优美激越的作品奉献出来,激励了整个时代。这一点,音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就像《香水》大家没法闻到香水的味道,但那种感染力还是让人感受到了浸透在了香水中的微妙之处。《音乐家》里的音乐同样如此,冼星海用自己的行为谱写了一曲交响诗,以英雄主义的行为让人感受到他的魅力。
第二条是友谊,是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达娜什兄妹一家超越国别的友情,让人感动。尤其是兄妹在不知道冼星海真实身份下,依旧无私地帮助他,在自己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努力让冼星海保持着一份体面,这种精神非常了不起。
第三条是异国流浪者对于家国的渴望。冼星海之所以到达阿拉木图,就是为了回家,但是在那里他却无法回去,这种煎熬与孤寂,是一种让人绝望的悲痛,但是他却在这样的情况下,依旧坚持创作,并保持着激情,同样了不起。
当然,三条线索之间,有时候会有点脱节,而且部分片段过于平淡,都影响了部分观感。但考虑到传主不同寻常的经历,还有那段特别的友谊。这些片外的传奇,都让影片拥有了额外的看点。只要对这些传奇性有所了解,然后再去看这部影片,那种感受才会更深一些,更会被深深打动。
音乐家优秀影评
一曲《黄河大合唱》家喻户晓,而音乐家冼星海为了创作、背井离乡的艰辛岁月却鲜为人知。1941年,冼星海接受中共中央秘密派遣,化名“黄训”前往莫斯科。恰逢卫国战争爆发,冼星海不幸流落至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冼星海得到了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及其姐姐一家的无私救助,更是与小卡丽亚情同父女。
在极其困苦的战争环境下,冼星海与哈萨克斯坦当地的音乐家坚持创作、甘苦与共。此期间,他创作并修改了《黄河大合唱》、《神圣之战》、《阿曼盖尔达》等经典作品,用音乐治愈了无家可归的心灵,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就在胜利号角吹响的时刻,年仅40的冼星海不幸病逝于莫斯科……
创作背景
6月7日,习近平主席和哈萨克斯坦总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签署《联合声明》。人们注意到,新华社通稿里,还有这样一段内容:签署协议后,“两国元首还共同接见了中哈首部合拍电影《音乐家》主要演职人员并观看电影片花。”
一部尚未完成的电影,为何受到两国元首的高度重视?
5月中旬,我们曾专赴该影片主要拍摄地——哈萨克斯坦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图,独家采访该片的中哈制片人及部分主创人员,并有幸与主创人员观看了尚在后期制作的影片。
《音乐家》的主创团队汇聚了中哈双方一批优秀创作者。影片由国家一级导演、曾执导电影《真爱》的中国维吾尔族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执导,中国著名演员胡军和哈萨克斯坦著名演员别里克·艾特占诺夫担任主演。
“组建团队时,我与每位主创人员交流,拍这部片子,一定要拿出满腔诚意,对音乐家的敬仰,对历史的尊重,对中哈友谊的珍视,要有一种‘人类命运共体’视野下的电影人责任感。”沈健说。
冼星海的扮演者胡军,出身于音乐世家。影片中,冼星海拉小提琴、弹钢琴的那些镜头,都是胡军亲自所为。他说,自己从小听着“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旋律长大。也因此,当“冼星海”这个角色找上门时,他不假思索,“作为一名中国演员,能饰演人民音乐家,是莫大的荣耀。”
饰演拜卡达莫夫的别里克·艾特占诺夫,曾在哈国系列片《领袖之路》中饰演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哈萨克斯坦也是家喻户晓。他同样感到了光荣和责任。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拜卡达莫夫一家的生活也很艰难,每天要为口粮四处奔波,但音乐人的惺惺相惜,让他对素不相识的“黄训”伸出双手,并谱写了一段传世佳话。“我希望把拜卡达莫夫和冼星海的故事,传递给每一个哈萨克斯坦人,让我们两国之间的友谊世代流传。”
年轻的谢利克·伊布拉耶夫,曾在冼星海大道上一直住到16岁。他告诉记者,当年,自已家所在的弗拉基米尔大街突然改了名字,让他十分好奇。冼星海纪念碑落成后,他特地阅读了铭文,了解到冼星海的故事,觉得真是了不起。去年,他加入《音乐家》项目,成为片场经理。“从冼星海大道来到冼星海电影片场,这是命运的安排,非常骄傲。”
合作
由于主创团队和演职人员分别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工作现场经常同时“飚着”汉语、英语、俄语以及哈萨克语,以至于翻译都紧缺。双方都有点忐忑疑虑。
剧照:《音乐家》再现了冼星海和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弹钢琴者)之间的患难之交。
但很快,疑虑打消了。拍摄过程中,几位主演常常互学对方语言,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兄弟情、兄妹情。拍摄期间,哈国主演艾特占诺夫的第4位小宝宝出生了,全剧组按哈方习俗集体到他家去道贺。现在,剧组里只要一提冼星海的名字,大家立刻会产生家人般的感觉。“这一年里,我们已经和中国同行结下了兄弟情。”
在哈实际拍摄的日子,“只有45个夏日和50个冬日”,不过,为筹备服装、道具,就用了一年时间。伊布拉耶夫介绍,故事涵盖的时间段内,苏军更换过军服。为了保证细节真实,要为所有饰演军人的演员都缝制两套不同的服装。
电影拍完,伊布拉耶夫已经成了主演胡军的粉丝。刚开始,他还有些怀疑,常演威武硬汉的胡军外形、气质能否与那位饱经苦难的音乐家吻合。可是进入拍摄,胡军把脸一沉,满满的忧虑和沧桑就自然流露出来。影片还未上映,主演已经在阿拉木图吸粉无数,很多当地年轻人都跑到下榻酒店来看胡军。
5月中旬,在哈影厂内部放映厅,记者受邀参加了影片的一个极小范围征求意见座谈会。虽然后期剪辑制作还未完成,但试映结束,无论是首次观看的我们,还是影片的主创人员,很多人眼含热泪。
驻阿拉木图总领事张伟用“佩服”与“惊讶”来表达他的观后感。他全程指导并见证了这部电影创作过程,“这么短的时间,中哈两个团队合作,就让这部片子已经有了如此感染力,了不起。”虽然很熟悉这段故事,但张伟也坦承自己的“眼眶湿了”。“这首先源于故事本身的感动,主创人员的用心付出、演员的出色表演,也艺术地再现了。”
期待
5月中间,中哈双方在哈影厂就影片进行讨论。
《音乐家》也开启了中哈两国合拍电影的历史。
哈影集团副总裁、哈方制片人朱班德阔夫说,苏联解体后,长期依赖莫斯科的哈萨克斯坦电影工业水平受以较大打击。此次能与近10年来电影工业发展迅速、电影国际合作水平较高的中国合作,对他们来说,是期待已久的事。中方带来的理念、技巧、设备,都让哈方受益匪浅,“大大提高了哈萨克斯坦电影工业的水平。”
在哈萨克斯坦乃至整个独联体地区,过去很少有像《音乐家》这样大型的合拍项目。哈方副导演巴奇特·苏莱曼诺娃坦言,《音乐家》剧组大胆触及很多过去在哈萨克斯坦电影业中没人碰过的题材,相信这会为哈国电影人树立很好的榜样。她尤其对总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尤其赞不绝口,自己“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优秀电影人的品质和作风。”
而在沈健看来,这也是一次互鉴互学的过程。他说,哈方工作人员的敬业、细致,尤其是演员扎实的功底、谦逊的态度,给中方演职人员都留下深刻印象。
《音乐家》只是闪亮影业“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合拍电影计划的首部作品。沈健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在筹备与俄罗斯、印尼、埃及、非洲、以色列、伊朗等国家电影界合作,把发生在中国与这些国家中的那些友好往来故事呈现出来,“用影像去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去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