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学习潘玉莲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若水分享 1147
  潘玉莲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上了新闻联播,很多人都非常的诧异,但是看了潘玉莲先进事迹后都异常的感动,下面我们将学习潘玉莲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整理给大家,方便大家学习潘玉莲这种教书育人的精神,学习这种无私奉献的品格。
学习潘玉莲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潘玉莲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
  近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成为了网友心目中最值得敬重的网红。她叫潘玉莲,一生清贫,从社区退休后,便凭低保和拾荒维持生计;她是一位 " 魔法师 ",用点点滴滴的岁月,把新疆喀什疏勒县一间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变成了远近闻名的 " 学霸摇篮 "。媒体和网友都亲切地称她 " 拾荒教师 "。
  近 30 年来," 拾荒教师 " 潘玉莲利用课余和寒暑假时间在这间土坯房里义务辅导了 2000 多个孩子,帮助他们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在她的辅导下,不少学生考进了理想的大学。潘玉莲老人用长久的坚守和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默默奉献的无私精神,启迪我们伟大的事业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经岁月磨洗过后的平凡,更易化为一种长久的激励,鼓舞着我们在为他人、社会、祖国的服务与奉献中确立起自己的人生价值。
  萧伯纳有一句名言传世,他说:"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这段话形象地说明:没有奉献的人生即便再富足也没有意义;只有在社会关系中,在与他人的彼此照映下,我们才能够确立起自己的价值,才能够把人类的文明内核传承下去。从这一层意义来看," 拾荒教师 " 潘玉莲老人不仅教给了这 2000 多个孩子有益的知识,更传授给了他们受益终生的为人之道。毫无疑问,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努力去做的正是萧伯纳所赞喻之事:把手中的火炬燃得光明灿烂,然后交于下一代。
  祖国日渐强盛,人民日渐富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这一代人就能够乐享其成。改革的浪潮需要推进者,边远的地区需要建设者。具体来说,求知若渴的农村孩子们需要更多像潘玉莲老人这样的教师;广大的农村需要更多像秦玥飞(耶鲁大学毕业)这样的 " 最美村官 ";基层岗位上需要更多像焦裕禄这样的人民公仆 …… 其实,每一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光与热,都能够手持火炬前行,这与境遇无关,与财富无关,与年龄也无关。当我们心怀仁爱,念及他人,便自会将最温热的一面朝向世界。
  这位朴实的老人或许并不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什么值得称道,但她 30 年的坚持确成就了一个传奇!这个传奇不壮丽、不恢宏,但却是由平凡的人与平凡的岁月磨洗而成。在这间小小的土坯房里,她传于后来者一种宝贵的精神,激励我们手持火炬,砥砺前行。
  学习潘玉莲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
  一生经历无数磨难,却从未磨灭您内心爱的火焰,您就像那熟透了的红石榴,内心如此火红、甘甜、紧实;教授讲台三尺前,含辛茹苦为后生。28年来,您用时光、用岁月镌刻在孩子心里的是认同、是亲情、是血脉。您的善举就像一束阳光,温暖着每个孩子的心田,书写着人间大爱。苍苍老去的是年华,不变的是坚守;您那坚守的步伐永远叩击着我们的心灵。
  她,一个自称“团结族”的老人,28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义务照顾辅导社区的各族群众的孩子们,至今已达2000余人;她,一位74岁的享受低保的老人,28年来,为了省出钱给孩子们买礼物,省吃俭用,甚至捡废旧物品,有时晚饭就是一个馕饼就辣酱,而为了接济邻居一出手就是300元;她,虽然不是社区干部,但作为社区的居民小组长,不仅要照顾常年瘫痪在床的儿子和上中学的孙女,还要操心着174户600余居民的生活琐事和社区的安全。
  她,就是疏勒县新市区社区居民潘玉莲。
  当物欲横流的强光让一些人迷失,一部分人的社会价值取向被错误影响的时候,让我们静下心来听一听这位老人的故事吧,她用自己的生命热忱让你我重拾感动与感激之情,让我们重温人性的善良和母爱的伟大。
  潘玉莲出生在一个多民族家庭,父亲是汉族,母亲是维吾尔族,她自称是“团结族”,所以她从小精通汉语和维吾尔语。因为是独生子女,潘玉莲的童年无忧无虑,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给了她全部的爱。在上学的时候,潘玉莲聪明好学,不仅会汉语和维语,还掌握了英语和俄语。
  从1989年开始,潘玉莲注意到少数民族孩子因汉语水平差,在就业和升学方面会遇到困难。由于家长下班较晚,孩子放学又较早,这些学生放学后贪玩到处惹事。开始的时候,她只教3个小学生,后来她干脆把周围的小学生都叫到身边进行汉语辅导,一干就是28年。
  然而,命运总是捉弄人,谁能想到厄运会突然降临到这个家庭。
  2007年,潘玉莲的儿子在工地上摔成重伤,不久儿媳离开了这个家,养活一家人的重担又落在了这位老人身上,一家人的生活也随之陷入了困境。
  “和孩子们相处时间长了,就是舍不得。每天见不到他们,我就吃不好、睡不好。”潘玉莲哽咽着说,不收辅导费,有时候还要自己掏腰包。在最困难的时候,她出去捡破烂换钱给孩子们买礼物。
  学习潘玉莲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
  采访完潘玉莲,笔者一直在想,可能称潘玉莲为老师有点不够,潘玉莲其实是个教育家。
  “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家的初心也常常有惊人的相似。潘玉莲的初心是“孩子们放学了,在路边打闹玩耍,没人管,这不是个事”,于是有了“爱心小课堂”,一干就是25年。
  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以前看过的近代著名教育家严范孙的材料,严先生在日记中写道:“余每行过衢巷,惟见顽童三五,跳踉叫号,争斗诟詈,头面垢敝,种.种恶劣,不可名状,未尝不惄然忧之。以为苟有术焉,得一公共处所,聚若辈于其中,用最少之时间,施以少许之训练,使得少许之知识,明少许之道理,或不至于是。”
  潘玉莲的初心,和严范孙的初心,何其相似。其实,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课外教育,教育的道理并不深奥,无非是使人有一个好的习惯,明白世间的道理,让人不堕于恶,保持本心的良善。
  如果说老一辈的教育家秉承教育救国的梦想,为的是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话,今天潘玉莲在新疆喀什疏勒县“爱心小课堂”取得的成功,则更多地昭示出:消除语言障碍,推动文化交流,保持良善天性。
  初心之外,潘玉莲身上也呈现了教育家都必须具备的共同素质:“爱孩子”“有方法”。很多人都在纳闷为什么潘玉莲不找一个“继承人”,给自己减减负,让自己的事业也能薪尽火传,无后续之虞。其实潘玉莲也不是没有试过,但是看到有些年轻的后生对学生辱骂甚至踢打时,她发誓,宁愿自己累点儿也不让没有爱的人来替自己上课。她信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潘玉莲用自己感人的实践,诠释了这种真诚纯洁的爱。
  教师圈里有一句俗话叫“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潘玉莲对于孩子的爱,也不是迁就的爱,而是充满了智慧。虽然“爱心小课堂”也有课本教材,也遵循学校的学科分科、课程进度,但是你仍然可以从潘玉莲的教育中看到“知行合一”的影子,看到“生活教育”的影子,甚至完完整整如假包换的“小先生制”。
  办好教育,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多民族多语言的文化环境,使得教育必须适应不同语言文化中历史传统、思维习惯的差异,这大大增加了沟通和“求同”的难度。机遇在于一旦跨越语言的障碍,这种教育反而更容易产生“和实生物”的交叉创新,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文化光彩。而且,一旦教育蓬勃发展,将对民族团结产生极大的溢出效应,正如同潘玉莲的初心种子只是为了把孩子教好,但客观上却长成了一棵民族团结的参天大树。
  教育于个人是生长,于社会却是凝聚,凝聚文明的力量,对抗一切非文明、反文明甚至反人类的邪恶力量。据悉,在今年9月,新疆可实现农村学前三年免费“双语”教学全覆盖,此外,农牧民夜校也在全疆乡村蓬勃展开,潘玉莲的经验当于此两项教育事业有所启发,助力这两项事业真正发挥出教育的威力。
  教育是“日新又新”的事业,愿新疆多一些潘玉莲,愿中国多一些潘玉莲。
  潘玉莲事迹
  25年含辛茹苦,25年桃李满园,三尺台前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
  岁月如刀锋,催人老。曾经年轻俊俏的小姑娘,如今变成背影佝偻的老奶奶,但她仍然像一棵开花的老树,不忘初心得始终。
  她叫潘玉莲,她和“爱心小课堂”的故事传颂天山南北。
  小课堂成为她的“天命”
  1992年,“知天命”的潘玉莲从西藏回到新疆,在历经了半生的沧桑和奔波后,最终回到了故乡疏勒县。像是迎来了一次新生,她的人生从50岁翻开了新的一页……
  父母双亡,丈夫离世,归来后的潘玉莲一无所有,只能和唯一的儿子相依为命。
  上世纪90年代的南疆,很多少数民族小孩不会说汉语。潘玉莲出生于一个多民族家庭,父亲是汉族,母亲是维吾尔族,从小精通双语,是当地受人尊敬的“翻译通”。
  由于家长下班晚,很多小孩放学后在街上跑来跑去、打闹玩耍。看到后,潘玉莲主动请缨接邻居家的小孩放学,路上就教他们几句简单的汉语。
  和孩子们在一起,潘玉莲的一颗心也愈发天真、柔软。她下了个决心:干脆办个小课堂。
  小课堂其实就是家庭简易“小学棚”:狭小的房间,昏暗的灯光,一块小黑板,几张破桌椅,学生数个,老师一位。
  这是个爱心小课堂,不收取任何费用,孩子肯来就行。街坊邻里知道后很开心,想着孩子放学后终于有人管了。可淘气的孩子哪里愿意来呢?在学校待了一天,放学后只顾着疯玩。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前来上课的孩子寥寥数人。但潘玉莲并没有气馁,每天仍然认真备课、讲课。
  她是一个“神通”的人,从一开始教汉语,到后来教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她一人全包。
  她是一个有语言天赋的人,读书时学过俄语、英语,在西藏的6年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藏语,工作后又当过维汉双语翻译。
  她教孩子自有一套妙法。上课前,潘玉莲手里都会先拿一面五星红旗,让他们齐唱国歌;她时常为孩子们讲中国的历史,让孩子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她要求每个孩子必须掌握汉语的同时,还要会简单的英语。“给好心,不给好脸”,这是潘玉莲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孩子们当天要是完不成作业,再晚她也会陪着。
  酒香不怕巷子深。时间一长,来潘玉莲小课堂的孩子成绩得到了明显提升,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小课堂逐渐变成了大课堂,26平方米的小房间装不下,就挪到屋外的大空地上教,最多的时候坐着上百名学生。
  一颗心全扑在孩子们身上
  小课堂设在家里,可家里却不止潘玉莲一人,还有儿子、儿媳、孙女。“家里两间房,中间隔一道墙。娃娃们在那个屋读唐诗,在这个屋就啥事干不了,到头来我都会背了。”潘玉莲一家住的是土坯屋,儿子潘三虎打趣地抱怨道,“娃娃们的琅琅读书声震得屋顶都直掉土渣子。”
  有一次,儿媳在家里嘟囔了一句:“自己的孙女在外头上补习班一个月都要五六百块钱。咱一个月收50块钱不过分吧?”儿媳的话潘玉莲听出来了,她心里也清楚有很多家长都愿意交学费,但她都拒绝了。
  “都是街坊邻里、乡里乡亲的,从一开始就是免费的小课堂,况且,我做这个也花不了什么钱。”潘玉莲说“花不了什么钱”时满脸轻松,其实她在“骗人”。
  潘玉莲是低保户,平常一家人就啃冷馍、嚼硬馕,每个月的低保金除了维持生活开支,剩下的钱基本上都用在了孩子身上。
  钱都去哪儿了呢?新铅笔、新本子、教辅资料、奖励用的小红花、课前给孩子烧的花茶水……这些都是她精心准备的小礼物。钱不够用时,她就拖着患有旧疾的老腿,步行几公里去捡破烂瓶子卖。
  1998年,乌鲁木齐的一家单位想聘请潘玉莲教授俄语。当时,儿子也在乌鲁木齐打工,潘玉莲在犹豫中就答应了。可没过多久,孩子们纷纷打来电话,“潘奶奶你去哪里了?”“你家里怎么没有人?”“我们好想你啊!”……听到孩子们的声音,潘玉莲再次犹豫了,一边是时常牵挂的孩子,一边是宝贵的工作机会,该如何选择?
  潘玉莲最终当然选择了前者。从那以后,潘玉莲再也没离开过孩子们。在她心中,这群少数民族娃娃是她下半辈子的精神寄托。她的一颗心,全扑在孩子们身上。
  6年前的一天,做工的潘三虎在装窗户时不慎滑落摔倒,心肌梗塞引发脑梗塞,从此瘫痪在床。那一天,潘玉莲的天黑了。
  但生活还是要继续。两边都是心头肉,潘玉莲一边往医院跑照顾儿子,一边仍不忘给孩子上课。她不愿看到爱心小课堂停办,她心里舍不得那群娃娃。两头跑的潘玉莲不能时刻陪伴在儿子身边。有一次,当她匆忙赶回医院时,竟然发现儿子从床上摔了下来,把她心疼坏了。
  雪上加霜,面对千疮百孔的家,不堪重负的儿媳抛下6岁的孩子选择了离开。从此,一家三代,三个人过日子。
  妻子离去,自身瘫痪在床,潘三虎彻底绝望了,他甚至一度将这一切的不幸怪罪到母亲身上,怪罪到爱心小课堂。“这些年,你全部心思都在课堂上,你为家做过什么!为我做过什么!”一次,情绪激动的潘三虎把家里的锅碗瓢盆砸得稀巴烂。
  这位老人,一生磕磕碰碰,生活早已将她打磨成一位坚强的女子。她这棵老树累了,但是并没有因此倒下,只因心中对孩子牵挂的火种从未熄灭。
  一双双小手拉着她的大手
  在潘玉莲心中,孩子们像一个个“小宝贝”;在孩子们心中,潘玉莲像个“老宝贝”,帮她扫卫生,给她揉肩膀,逗她开心。
  7年前的一个下午,潘玉莲像往常一样,坐在教室门口等孩子们来上课。脚步声、欢笑声、细语声,远处一群孩子手背在后面向潘玉莲走来。孩子们走到她面前,齐刷刷地从背后掏出一朵朵小花,“潘妈妈,母亲节快乐,祝您健康长寿!”
  那是潘玉莲过的第一个母亲节,她愣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口。多年后,潘玉莲仍然珍藏着这个特别的礼物,床头一个小盒子里装的正是孩子们当时送她的鲜花,如今已然变成了干花瓣,“这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礼物”。
  吾拉音木·卡德尔从小是孤儿,潘玉莲像妈妈一样照顾他长大。有一次,潘玉莲出车祸了,粉碎性骨折。住院没几天,潘玉莲不顾医生劝阻要回家,吾拉音木就天天背着她去医院治疗。
  为啥不住院?老人家没钱,但家长们都愿意帮着出医药费。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潘玉莲心里放心不下孩子们。住院时孩子们来看她,她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到床边背课文,背好了她才心安。医生、护士见此场景纳闷儿地问道:“这老人家是你们什么人啊?”孩子、家长们齐刷刷地说:“她是我们的亲人!”
  回家后的潘玉莲,上午去医院治疗,下午赶回小课堂。那段时间,她打着石膏的腿搭在椅子上,手里挥舞着粉笔,扯着嗓子为孩子们上课。
  25年弹指一挥间,从爱心小课堂走出的孩子已经超过2000名,他们中绝大多数是维吾尔族,有的已经参加工作,有的正在上大学,有的考上了内高班……一到节日假期,就有东南西北的人来看望潘玉莲,他们都是潘玉莲曾经教过的孩子。
  潘玉莲的大手牵着一双双小手,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孩子们;一双双小手也拉着潘玉莲的大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围在潘玉莲身边。
  她像一棵开花的老树
  1999年,由于潘玉莲人缘好,社区聘请她担任居民小组长。除了照顾学生、儿子、孙女以外,她又扛了一份责任。
  居民热依汗姑·亚森下岗后,开了个小商店,独自拉扯着两个孩子。去年6月,全家赖以生存的小商店遭窃。热依汗姑绝望地坐在商店门口哭泣,当时,潘玉莲正从外面捡废品归来,见此情景,急忙上前询问。
  “天塌不下来,办法总会有的。”天近黄昏,这位矮小的老太太撂下一句话,拖着疲惫的步伐走了。第二天,老太太再次敲响热依汗姑家的门,手里攥着一摞皱巴巴的钱,“我的钱不多,这2000块钱你先拿着用。”看着潘玉莲真诚的眼睛,热依汗姑感动的泪珠一个劲地往下掉。
  爱心小课堂越办越火,各方都给予了很大帮助。2012年,当地党委、政府专门从社区腾出一间教室,供孩子们上课。在爱心小课堂搬新家前,潘玉莲在新教室打扫卫生,她佝偻着背扫地,眼泪一滴滴地落在地上,嘴角却挂不住地笑。孩子们终于有了像样的教室,她多年的心愿如今了结了。
  孩子家长、左邻右舍也经常变着法子帮助潘玉莲,在她生病时轮流排班照顾她,平日里也给她送去关心。
  在潘玉莲简陋的家里,有一张她珍藏多年的素描画,画中是一位貌美的女子,浓浓的眉毛,大大的眼睛,清秀的脸庞,乌黑的辫子,那是年轻时候的潘玉莲。
  不知夕阳红了多少度,年轻时俊俏的脸庞如今布满皱纹,像刀刻一般清晰。75岁的潘玉莲经常抚摸这幅素描,盯着看许久,眼睛里有泪花闪烁。她说,自己无数次想起年轻时的模样,想起年轻时的梦想和情怀。但当她一想到孩子们纯真的脸庞时,扬起的嘴角如花儿般灿烂。
  75岁的潘玉莲像一棵开花的老树,任风雨划出一道道裂痕,任岁月留下一圈圈年轮,她和她的小课堂一直伫立在那里。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26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