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

若水分享 1147

  近日,中科院原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的消息传回了他长期工作生活的广东,在初冬的岭南大地引发了热烈反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习心得,希望能帮到大家!

更多时代楷模卢永根内容推荐(点击进入↓↓)

时代楷模卢永根学习心得

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观后感

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心得体会

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心得感悟

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习有感

  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习心得

  8月12日,刚刚过完入党70周年的“生日”,89岁的他安详离世,走得坦坦荡荡。

  积蓄,全都捐了,880多万元,一分不剩,捐给了华南农业大学;后事,如他所愿,没有告别仪式,遗体捐给国家;最后一笔党费,老伴代交了,有1万元之多……

  这一生,他是那样简朴,简朴到家里连窗帘都不挂;可他又是那样富足,一生家国情,桃李满天下,身后泽被万千学子, 留下了闪光的无字丰碑。他曾说,生活过得好,不是追求舒服,而是“无愧我心”。

  他,就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布衣院士”。

  “中国共产党指给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生命最后的时光,卢永根躺在病床上,有些疲倦。可一说起当年入党时的情形,他眼中立刻发出明亮的光。

  “当时在香港,一个很小的房子,有面墙壁挂着党旗。”老人的广东口音有些颤抖:“举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就在北方,延安就是我们心中的太阳。”

  1930年,卢永根出生于香港的一个中产家庭,家里有电话、出门有汽车。11岁那年,日寇占领了香港,他被父亲送回广东花都老家避难,谁料想,这里也被铁蹄践踏。

  “老卢看到日本鬼子检查‘良民证’,一不顺从就一巴掌打过来。”老伴徐雪宾说,这一幕让老卢永世难忘。亲历了国土的沦丧,目睹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卢永根陷入了迷茫。就在这时,一道“红光”照进了他的人生……

  1949年8月9日,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实,早在两年前,17岁的他就瞒着家人,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加入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对祖国的命运自当不能袖手旁观!”卢永根如是说。

  “他把入党那一天看成生日,新生命的开始。所以,每年这一天,我都为他过生日。”87岁的老伴徐雪宾颤巍巍地笑了,有点羞涩地透露了一个小秘密:“我想在这一天,一定干一件最让他喜欢的事,所以在1957年8月9日,答应与他结婚。”

  新中国成立前夕,卢永根受党组织派遣,离开香港,前去广州领导地下学联,迎接广州解放。“我为什么要抛弃安逸的生活而回内地呢?是中国共产党指给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只有社会主义祖国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卢永根说。

  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卢永根这样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党员,再校长,后教授。

  “虽然我现在疾病缠身,无法自由地行走,但是,我的意识是清醒的,我的牵挂是不变的,我的信仰是坚定的!”岁月时光无法磨灭卢永根的初心。住院不久,卢永根和老伴向党组织郑重申请:“我俩大半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党。这个时候,也不能没有组织生活。”对此,校党委决定,由农学院党委书记等几名党员参与,每月在病房开一次党员学习会。

  “我全程看了党的十九大开幕直播,听完总书记的报告,热血沸腾,备受鼓舞……”十九大召开第三天,在病房党员学习会上,卢永根笑得皱纹绽放,“仿佛回到刚入党的那一刻”。

  “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效力”

  “这片野生稻太好了,我们没白爬上来!”2001年10月的一天,广东佛冈的一个山顶上,71岁的卢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树,开心得像个孩子。

  爬山不容易,卢永根拄着拐杖,感觉很吃力。“卢老师,您别上去了,我们上去采回来!”学生刘向东不忍。“要上去!野生稻的生长环境很重要,我想去看。”没办法,学生架着他,一步一挪,齐腿深的草打得裤管刷刷作响。

  野生稻,携带栽培稻不具备的抗虫、抗病基因,是改良水稻的重要种质资源。连续几年,卢永根带着学生们奔波在广东高州、佛冈、遂溪、博罗、惠来等地,苦苦找寻……

  卢永根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丁颖教授的助手。“抗战时,丁老师带着水稻种、番薯种,一直逃难到云南,把种质资源保护下来。”卢永根十分敬佩。丁老师去世后,卢永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团队完成了恩师未竟的事业,保存了具有特色的野生水稻基因库,首次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观点……近些年,卢永根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新增产值15亿多元。

  这对师生,还有一段佳话。学术上,丁颖是卢永根的老师,是他的领路人,但在政治上,卢永根是先行者,是进步青年,他多次对丁老师说:“像您这样先进的老科学家,应该尽早成为共产党的一员。”终于,丁颖在68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上世纪80年代,高校论资排辈风气严重,年轻科研工作者难以“出头”。怎么办?时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的卢永根决心要捅破这层“天花板”。他冲破重重阻力,破格晋升了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平均年龄40岁,最小的年仅29岁,其中5人直接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如今的这8名骨干中,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卢永根的日记扉页上,抄写着艾青的诗句。

  曾几何时,在美国的姐姐苦劝卢永根一家移民,可怎么也说不动他。卢永根说:“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效力。”他在给留学生的信中写道:“外国的实验室再先进,也不过是替人家干活。”在他的劝导下,多名学生学成归国。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在一次对学生的演讲中,卢永根化用著名诗句深情表白。晚年,又有人问他为什么非要留在国内,他说:“你向党、向人民作过许诺和宣誓,那自己要遵守了!”

  “党培养了我,这是做最后的贡献”

  “老卢啊,你身后,储蓄怎么处理?”2016年底,身患癌症的卢永根住院,老伴徐雪宾问道。

  “捐!”卢永根脱口而出,只有一个字。

  “好,我也是准备捐的。”没有任何思想斗争,老两口就做出了这个决定。

  2017年3月14日下午,卢永根被人搀扶着,吃力地迈上银行台阶。他颤巍巍地打开黑色旧挎包,掏出了里面的10多张存折。周围安静极了,只见卢老吃力地在一张张凭证上签字,一次次输入密码。不久后,他又在另一家银行,捐出了其他剩余积蓄。

  8809446.44元!老两口没有留给唯一的女儿,而是成立了“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徐雪宾说:“我们的生活样样都得到满足了,这些钱就是多余的。”

  样样都得到满足了?走进老人的家,仿佛回到上世纪。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蚊帐用的是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台灯是几十年前的款式,收音机坏了修了再修……

  “这些东西没有用光用烂,还能用,物还没有尽其用。”卢永根说。“床已经很好了,我们刚结婚时,4个条凳架上板子,就是床。”徐雪宾很满足。

  出门,80多岁的老两口背着双肩包、头戴遮阳帽,挤公交、换地铁;吃饭,叮叮当当拎着饭盒,和学生一起在食堂排队打饭,吃得一粒米都不剩……看到有学生剩饭,卢永根总忍不住提醒:“多少株水稻才能出一碗米饭?”

  这已经不是卢永根第一次捐赠。早在2015年,他就和老伴回到家乡,把祖上留下的两间价值100多万元的商铺,捐赠给当地的罗洞小学。

  这些壮举,大家说是“捐”,可卢永根却说是“还”:“党培养了我,这是做最后的贡献。”老伴徐雪宾也说:“我们两个年轻时就受到党的教育,国家给了我们许多,我们用不完了,当然还回去。”

  不仅“还”钱,他们觉得连自己的生命都是党和国家的,也要“还”回去。于是,双双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

  “布衣院士”卢永根走了,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他不留财产、不留遗体、不留墓碑,但是,他却留下了很多很多……

  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心得体会

  在“布衣院士”卢永根的“时代楷模”发布仪式录制活动现场,参加活动的观众无不潸然泪下、心潮难平。他的故事让观众们为之动容。他将一生奉献给了中国水稻科研事业,将积攒的880万元捐赠给教育事业,而后更是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他用他的精彩一生,回答了“人生怎样度过才有意义”这个大问题。

  “我是一个中国人,祖国正需要我。”

  “举起右手,面向北方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些还记得!”

  “我要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作为最后的贡献”

  2017年,87岁的卢永根走进银行,

  缓缓地从包里取出十多个存折。

  他将880多万元积蓄全部捐赠给华南农大,

  用以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忠诚于教学科研事业的老师……

  卢永根夫妇都是大学教授,

  他本人还是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

  这位业界泰斗、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家里的摆设竟然如此简陋。

  破旧的木沙发、老式电视,

  还有几把用铁丝绑了又绑的椅子……

  在我们整理卢永根的照片时,

  偶然发现的细节更是让人泪目。

  在卢永根不同年份的照片里,

  竟穿着同一件绿色毛衣……

  他把所有积蓄无偿捐献给了教育事业,

  却舍不得给自己买件新衣服。

  卢永根在作物遗传学,特别是水稻遗传学和稻种.种质资源研究中,

  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进展。

  尤其是“特异亲和基因”的新概念,

  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和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

  卢永根最看不惯的就是浪费粮食。

  他总会善意提醒那些浪费饭菜的学生:

  “多少株水稻才能长成一碗米饭?”

  但在近乎“小气”的节约背后,

  卢永根却对教育,

  豪掷千金,出手大方。

  除了2017年捐赠的880多万元外,

  早在2015年,

  卢永根就和夫人一起回到家乡,

  把祖上留下来的两间价值100多万的商铺,

  捐赠给了罗洞小学。

  卢永根勉励家乡的孩子们:

  “一定要认真读书、刻苦读书、努力读书!

  一个国家强大了,我们作为中国人,

  在这个世界上才更有地位,才更自豪!”

  卢永根曾说:

  “我要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

  作为最后的贡献。”

  但880多万元捐款并不是他最后的贡献。

  卢永根夫妇还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

  他们希望将自己的遗体

  无偿捐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

  2019年8月12日,

  卢永根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土地。

  按照他的遗嘱,

  没有追悼会,甚至没有墓碑。

  只有一座多年前树立的雕像,

  安静地伫立在校园一角,

  守望着他挚爱的祖国……

  “布衣院士”卢永根

  用70年的担当与奉献,

  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

  为他深爱的国家和民族,

  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9年11月15日,

  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卢永根“时代楷模”称号!

  卢永根离开了我们,但那份信仰永远闪亮。

  这个伟大的时代,

  正在造就更多像卢永根这样伟大的人。

  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心得感悟

  11月10日,华南农业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学校院士广场上,卢永根的雕像前又多了不少鲜花。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这位华农功臣的深深怀念和崇高敬意。

  就在3个月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走完了89年的人生历程,安详辞世,留下一笔笔丰厚而宝贵的科研和精神财富。作为我国作物遗传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在多个领域立下首创之功;作为一名教授、校长,他悉心育人、慧眼识人,在华南农大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许多人以是卢永根的学生为荣;作为一名慈祥的长者,他将毕生积蓄全部捐出,奖掖才俊,泽润后辈。

  卢永根逝世后,他的名字获得了更广范围的传颂,他的敬业精神、大爱情怀、人格魅力凝铸成一座高耸的丰碑,矗立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学者卢永根

  育种研究走出中国“稻”路

  1930年,卢永根出生于香港。第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全民族抗战的战火硝烟中,卢永根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1941年,香港沦陷,还在读小学六年级的卢永根被迫回到广州乡下避难。目睹离乱场景,经历颠沛生活,救国图强的信念犹如一粒顽强的种子在卢永根的心中逐渐生根发芽。

  1949年8月,卢永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进入岭南大学农学院学习,开启了他与农业的一生情缘,也踏上了振兴农业、强国富民的漫漫征程。1952年,作为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首批学生,卢永根有幸拜在著名农学家、教育家丁颖门下,自此与“稻”相伴。

  20世纪60年代初,卢永根成功划分中国水稻光温生态型和气候生态型的品种分型。70年代,卢永根将水稻矮生性遗传方式和等位关系作为研究主战场,将主要籼稻矮源分为2类4群。80年代初,他带领研究团队开展水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基因分析,提出了“特异亲和基”概念,首次构建出3个中国原生野生稻种粗线期核型。

  这些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成果,奠定了卢永根在国内外学界的重要地位,也为其带来了个人成长道路上的更多机遇。改革开放后,他赴美国做访问学者。那里有他的多位亲人,不少人劝卢永根留下来发展,却被他婉言谢绝。在他看来,“虽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只有双脚踩在祖国的大地上,卢永根才感觉最踏实;只有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卢永根才感觉最荣耀。即使年逾古稀,他仍然带领学生翻山越岭开展野外考察,只为找到更多未被发现的野生稻种。而正是因为这份执着,卢永根在老师丁颖收集7000多份野生稻种的基础上,又找到了几千份水稻种质资源。

  “伯乐”卢永根

  甘当优秀人才成长阶梯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正是深谙这个道理,卢永根将广纳英才、人尽其才,作为他在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3年任期中需要抓紧抓好的第一要务。上世纪80年代,华南农大出现人才断层,职称评定论资排辈等陈规陋习让青年学者梯队迟迟难以壮大。

  针对这种局面,卢永根大刀阔斧在人才选拔和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一批年富力强、能力突出的年轻人才获得破格晋升机会。后来成为华南农大科研中坚力量的“八大金刚”,就是在卢永根主导的这场改革中完成了职业生涯最为重要的“龙门一跃”,其中5人甚至从助教直接升为副教授。除此之外,卢永根多次通过书信等形式“三顾茅庐”,最终为华南农大延揽了包括刘耀光、温思美、彭新湘等在内的一大批优秀人才。

  为人才拓宽成长空间还不够,还要让他们有更多切切实实的获得感,为他们提供更好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辛朝安教授团队在兽药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卢永根一下拨出10万元作为奖金。在30年前,这还是个“天文数字”。刘耀光是卢永根的学生,为了能够使其安心科研,卢永根破例为他建了一座专门实验室。通过大胆改革体制机制进而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市场活力,这样的理念在华南农大深深扎根,并孕育出以“温氏模式”为代表的产学研结合成功经验。

  好人卢永根

  尽捐积蓄设立教育基金

  2017年3月,华南农大旁的一家银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户。一位耄耋老人颤颤巍巍掏出一个纸包,拿出存折,要求将里面的钱全部转到华南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这位老人就是卢永根。存折上的880多万元,是他和老伴徐雪宾的毕生积蓄。而今,用这笔钱设立的“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正在延续着卢永根的心愿,奖励优秀教师,资助困难学生。

  然而,这并不是卢永根的最后一次捐赠。2017年底,卢永根收到了他盼望已久的一张卡片——志愿捐献遗体纪念卡。从“育人良师”到“无语体师”,卢永根用他最后的力量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

  家里没有值钱电器、没有请过全职保姆、上下班不坐专车……在个人生活上,卢永根喜欢做“减法”,换来的是“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的“加法”。“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这是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献给卢永根的深情礼赞。而在卢永根的笔记本上,留下的则是这样一段座右铭:“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

  2019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有感

  近日,中科院原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的消息传回了他长期工作生活的广东,在初冬的岭南大地引发了热烈反响。广东各界,尤其是来自高校和农业农村系统的党员干部们,追忆着“布衣院士”矢志报国的初心,坚定了自己在新时代干事创业的信心。

  恰逢华南农业大学建校110周年,消息传来,让学习、工作于这所卢院士倾注一生心血高校的同学和老师们更添激动和感慨。“岁月更替,精神永恒。学习卢永根院士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就是要学习他胸怀坦荡,做一个纯粹的、高尚的、大写的人;就是要学习他一生勤俭甘愿奉献,燃烧自我的蜡烛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的爱国情怀。”“长江学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少奎说。

  “安于清贫,是卢院士一生的写照;不忘初心,是卢院士终生的信仰。回望卢永根的奋斗历程,他爱国、爱校、爱民,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了‘丁颖精神’,一心追求和实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学家的崇高境界和远大理想。他早已把科教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倾注了全部热情和心血,勇攀高峰而不慕虚名。”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2018级硕士生丁允贺表示,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他会努力学习老校长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卢永根院士一生报效祖国,对祖国深沉的爱、对学科炽热的情感,贯穿一生。生活中节俭朴实,是‘布衣院士’,毕生积蓄回馈教育事业,他以‘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爱国情怀献身农业科研和教育。卢院士的事迹激励着我更加努力,以卢院士为榜样,践行人民教师的光荣与责任。”谈到如何将卢永根院士的精神与高校教师的工作实践相结合时,暨南大学药学院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全国模范教师高昊动情地说。

  在日前刚刚结束的广东省“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总决赛上,来自华农外国语学院的辅导员党林夕以《七十载党龄的院士情怀 永不褪色的坚定信仰》为题,向大家讲述了卢永根院士的故事,感染了现场众多观众。“卢院士是我们华农人学习的榜样,也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对于我来说,我将继续讲好卢永根院士的先进事迹,让他的精神成为弘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火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党林夕表示,在讲述院士故事的同时,自己也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人生方向。

  作为一名奋斗在基层的农业系统工作者,来自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张文芝认为,身为农业系统工作者,在被这样心怀家国、品德高尚、节俭朴素的学界泰斗深深感动之余,更应该学习大师的奉献精神,时刻不忘毕业时的初心,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服务农民,服务农业,在农业基层平凡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与张文芝怀有同样想法的,还有肇庆市农业农村局干部李向阳。“对于我来说,作为奋战在基层‘三农’工作一线的党员干部,我们唯有立足岗位,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作为,努力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三农’事业作出贡献。”

  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后感

  近日,中科院原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的消息传回了他长期工作生活的广东,在初冬的岭南大地引发了热烈反响。广东各界,尤其是来自高校和农业农村系统的党员干部们,追忆着“布衣院士”矢志报国的初心,坚定了自己在新时代干事创业的信心。

  恰逢华南农业大学建校110周年,消息传来,让学习、工作于这所卢院士倾注一生心血高校的同学和老师们更添激动和感慨。“岁月更替,精神永恒。学习卢永根院士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就是要学习他胸怀坦荡,做一个纯粹的、高尚的、大写的人;就是要学习他一生勤俭甘愿奉献,燃烧自我的蜡烛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的爱国情怀。”“长江学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少奎说。

  “安于清贫,是卢院士一生的写照;不忘初心,是卢院士终生的信仰。回望卢永根的奋斗历程,他爱国、爱校、爱民,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了‘丁颖精神’,一心追求和实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学家的崇高境界和远大理想。他早已把科教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倾注了全部热情和心血,勇攀高峰而不慕虚名。”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2018级硕士生丁允贺表示,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他会努力学习老校长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卢永根院士一生报效祖国,对祖国深沉的爱、对学科炽热的情感,贯穿一生。生活中节俭朴实,是‘布衣院士’,毕生积蓄回馈教育事业,他以‘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爱国情怀献身农业科研和教育。卢院士的事迹激励着我更加努力,以卢院士为榜样,践行人民教师的光荣与责任。”谈到如何将卢永根院士的精神与高校教师的工作实践相结合时,暨南大学药学院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全国模范教师高昊动情地说。

  在日前刚刚结束的广东省“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总决赛上,来自华农外国语学院的辅导员党林夕以《七十载党龄的院士情怀 永不褪色的坚定信仰》为题,向大家讲述了卢永根院士的故事,感染了现场众多观众。“卢院士是我们华农人学习的榜样,也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对于我来说,我将继续讲好卢永根院士的先进事迹,让他的精神成为弘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火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党林夕表示,在讲述院士故事的同时,自己也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人生方向。

  作为一名奋斗在基层的农业系统工作者,来自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张文芝认为,身为农业系统工作者,在被这样心怀家国、品德高尚、节俭朴素的学界泰斗深深感动之余,更应该学习大师的奉献精神,时刻不忘毕业时的初心,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服务农民,服务农业,在农业基层平凡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与张文芝怀有同样想法的,还有肇庆市农业农村局干部李向阳。“对于我来说,作为奋战在基层‘三农’工作一线的党员干部,我们唯有立足岗位,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作为,努力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三农’事业作出贡献。”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144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