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平“语”近人》观后感500字精选_心得体会范文5篇
近日,《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正在央视一套热播。在“平‘语’近人”系列节目中,我们也能直观的感知到习总书记爱民之心、执政理念、实干精神。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2019《平“语”近人》观后感500字精选_心得体会范文5篇,希望大家喜欢!
平语近人观后感500字1篇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从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笔者认为,《平“语”近人》特别节目收纳习总书记在许多重要讲话中的引经据典并作释义解读,对广大党员干部具有正确引导和深刻教育的实际意义,细细品读,“三味”余香常留于心。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只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能更深入地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善思治国为民的“家常味”,感染干部强担当使命之心。不管是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还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往今来,治国理政都要以民为本,全心为民。在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中,讲到习总书记引用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等等古典名句彰显了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深沉情怀,且这种情怀不止于言,更重于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紧要关头,干部更应学习总书记一生“治国有常民为本”的情怀,常入寻常百姓家,善思谋事为民策,做到真感情、真措施、真成效的“家常味”帮扶。
从“平‘语’近人”,我们还增强了澎湃而持久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万变不离其宗,不能忘却优秀传统文化。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传统文化滋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带给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一言以蔽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从“平‘语’近人”中,我们既要读懂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更要见贤思齐,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从平“语”近人中我了解到“再糙的饭他都咽得下,再穷的老百姓他都看的得起”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习近平
平语近人观后感500字2篇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清代名吏郑板桥在潍县任职时写下的诗句。在近期央视播出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里再一次被提起。习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多次讲话中引用了这句诗。句中虽无华丽的辞藻,但却有着一腔心中亲民、心中爱民、心中为民的热血。
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是习近平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近平在很多重要讲话中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邃。在他倡导的“中国梦”、以民为本、依法治国、新型国家利益观等重要的治国理念中,都能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厚重的历史影响。他的治国理念,大量地借鉴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精华,并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赋予其新的意义,既使中国的社会发展实践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获取正能量,又反过来使中国的历史文化精华在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新华网“学习进行时”专栏摘选他在不同场合讲话中引用的古典名句,并通过解读、释义带您了解其执政智慧。
习近平同志一向倡导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干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把这作为为政之德、为政之道、为政之要。推行八项规定,抓好作风建设,中央领导率先垂范,因而能上行下效,清风劲吹。在我国历史上,注重修身立德、为官清廉,是许多思想家倡导的政治主张,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终身恪守的为官准则。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引用先秦时期为政以廉的箴言,要求领导干部有公正无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广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但看领导干部怎么说,更看他们怎么做。要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大,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人格魅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点。脱贫攻坚工程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利民、惠民、富民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与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平语近人观后感500字3篇
近日,《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正在央视一套热播。在“平‘语’近人”系列节目中,我们也能直观的感知到习总书记爱民之心、执政理念、实干精神。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习总书记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看一看老百姓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收入怎么样,孩子上学方便不方便,都是关注老百姓最切实际问题,我们感受到党的关怀。最无论是精准扶贫的攻坚战,还是扫黑除恶的严打击,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共产党员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习总书记爱民之心、为民之实,使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党员干部更要勤政爱民、服务群众。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群众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服务人口众多,事情复杂,脱贫攻坚、污染治理、乡村振兴等,每一项都是和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就更要恪守为民情怀,始终心系群众,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群众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做到“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这样才能真真正正成为老百姓的知心人。
平语近人观后感500字4篇
中国已步入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社会思潮,借鉴历史,吸取经验,形成了创新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全心为民,以人民为中心。正如古人之言:“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古往今来,历代伟大领袖都关心着民意,民心,民生。民心所向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基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正所谓以民为本,为人民的幸福而服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记挂人民生活所需。
70年代,习近平主席踏入到贫瘠的乡村,设身处地为当地的农民着想,承诺为百姓办好事。他为当地修建多个沼气池,解决基层人民基本温饱问题。除此之外,总书记与人民同甘共苦,也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深切爱戴。
几十年来,习总书记依然心系百姓,关心百姓衣食,收入,用自己的行动服务于人民。时至今日,习总书记依旧心系民生,造福人民,“生也沙丘,死也沙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总书记和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幸福感日渐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经济飞快增长,国际地位与日提高。正所谓,民心所向。
作为工作在基层学校的我,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宗旨,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教育事业。
平语近人观后感500字5篇
“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是习近平总书记常提起的,从崇德、明德、修德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一个社会要稳定、要和谐、要发展的共同核心价值观。习总书记十分重视立德的问题,多次提到党员干部要立政德,作为奋进在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来说,尤其应“加强政德修养、打牢从政之基”,自觉以更高的标准约束自己,将“德”之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释放以道德为载体的精神力量。
守公德中践行民生之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特有的公德。“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真抓实干是砥砺品德、检验政德的最好方式,党员干部要始终担当为民,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第一位,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民生情怀、“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担当精神,用实干的脚步叩响民心,用过硬的实绩检验公德。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回顾历史并非是让我们满足于已有的成功,而是希望我们继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干部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时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干部的谆谆教诲,争做合格的共产党员,争当优秀的基层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