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2019《平“语”近人》节目观后感_心得体会5篇范文

若水分享 1147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正在热映,其中无论是“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亦或是“治国有常民为本”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2019《平“语”近人》节目观后感_心得体会5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讲“故事”给百姓听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相继播出,节目以典故为切入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群众学习体悟习总书记的伟大思想。平“语”近人重在“语”,用平实的话语为百姓讲“故事”,让“政策”深入人心,让“榜样”外化于行,让“农业”致富于民。

  讲“政策”故事,深入浅出。政策的出台取之民意,用之民生。政策好不好,不看政策是否“完美”,辞藻是否“华丽”,而是看能否满足老百姓的意愿、滋养民众的理性乃至德性。作为政策的执行者、传达者,如何执行好政策服务于民、如何解读好政策为民接收是党员干部时刻思考的问题。政策实行过程中,要将政策“故事化”,用接地气的话语去解读,用富有含义的情节去串联,让政策寓教于乐,喜闻乐见。当大家提出疑问时,少一些装腔作势,用通俗易懂的“代名词”去解释,同时时刻关注政策实行的情况,多与公众情绪“交流”、多与百姓利益“沟通”,让“政策之花”绽放,让“政策之香”充盈百姓生活。

  讲“榜样”故事,养心正行。“榜样”力量是旗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榜样力量是镜子,激励我们知对错、明差距。为百姓讲“榜样”故事,用身边的榜样引领身边人,真实且具有说服力。“榜样”力量歌颂的不仅是为民为国甘于奉献的好干部,还有怀着赤诚之心、乐观心态生活的平民百姓。亲民爱民、奉献一生的焦裕禄,守岛守家的王继才,拉着板车带母游遍祖国的谢淑华,还有背母上学的大学生们……“可爱”的人们,时刻让榜样力量“遍地生花”。作为党员干部,要为百姓讲好“榜样”故事,做好榜样模范,让“榜样”力量成为一种精神,更成为一种责任。

  讲“农业”故事,予理于实。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想解决三农问题,振兴乡村,农业发展是关键。土地是农民的根,如何才能高产是百姓实实在在考虑的问题。因此,讲好“农业”故事,让土地增收、百姓富足是基层干部应当做好的基本工作。组织开展“农业故事会”,为农民普及“农业”知识,因地制宜的种植农作物,对有经验的农民进行培训,赋予“土话”、“大白话”的理论讲解,带着农民在田间地头搞农业,并通过参观学习先进实例来激励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种地不只为了生存,更为了快乐。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让“互联网+农业”慢慢成为农民发展致富的新方式。

  讲“故事”给百姓听,讲的是爱民情怀,讲的是为民担当。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字一句总动听,今天,你给百姓讲故事了吗?

  组工干部品“平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系列节目已于日前播出完毕。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生动解读,耐人寻味,就像一壶好茶,每品一次,都能品出不一样的味道。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做,眼高手低。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

  在“会干”中干出实效。会干还要依靠群众。一个单个人是干不成大事的。要提高自己的本领,办法在哪里?办法就在群众中。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善用受众语言,善接受众“地气”,更加聚焦问题意识,更加注重契合群众需求。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这样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收到实效。

  拖拖拉拉会贻误机遇,抓住机遇就要真抓实干,做事还得有办法,要抓住最核心、最关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一个人、不是少数人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参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梦想,就需要每个人珍惜当下一切的来之不易,把实干精神融于岗位、融于日常。

  感悟平“语” 五个维度说成长

  经典惠未来,平“语”启人生。《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热播以来,引发社会点赞。节目语近指远、润物无声,是精彩的文化课堂,是新时代、新版本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为青年成长成才,为党员干部修身学习指明了方向。对照平“语”,党员干部的成长应有以下五个着力点:

  枝叶关情,为民情怀是干事为政的坚强基石。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事业成功、为政通达,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真正把群众的事记在心上、扛在肩上,以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作为考核政绩的指标,是共产党员干事创业的应有之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永远激励着我们。

  国本在家,淳厚家风是德行事业的根本保障。“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由来已久,相信“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同样,家庭的事也是社会的事、国家的事,良好的家风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正气之源,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典故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反观十八大以来一些官员落马,都是因为没有管好身边人,家风崩坏所致。“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党员干部应该牢记习总书记关于家风的论述,重视家庭,重视家风,注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成为家人的表率。

  腹有诗书,学习实践是攻坚克难的有力法宝。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需要驾驭复杂形势和攻坚克难的本领。所谓“业广惟勤”,克服“本领恐慌”最好的办法就是勤学、笃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广泛学习做好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涵泳、提高,坚持尚行、敏行、力行,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以德帅才,敬人以德是做人用人的核心标准。“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百获者,人也”,人才兴则国兴,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至关重要。“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把好用人关是防止腐败的关键环节。共产党人就应该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永葆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

  天下为公,理想信念是攀高行远的强劲动力。理想信念决定着人生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志之所向,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拒也”。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就是一部很好的人生教科书、励志书——在梁家河的岁月,与群众同甘苦,艰苦劳动之余,仍不忘学习;在地方任职期间,始终是焦裕禄精神的追随者,心系苍生,不忘扶贫;在担任国家主席后,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提出了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志存高远,天下为公,用好理想信念的“竹石”之力,将自己厚植于人民群众的土壤中,扎根奉献,久久为功,是党员干部,更是有志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光辉路径。

  与民同在贵在“正姿、俯听、实干”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正在热映,其中无论是“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亦或是“治国有常民为本”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古有东坡西湖治水,扶危济困,为民请命;今有裕禄兰考赈灾,整治三害,无私奉献。当下,人民干部也应执政为民,听百姓之声,学百姓之智,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保持党与人民的鱼水关系。

  正姿态,与人民站在一起。“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我们党正是因为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才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扎牢党执政兴国的根基。因此,党的干部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把人民放到心中最高位置,摆正为人民服务的姿态,恪守以群众为本的意识,站在人民立场思考问题,与人民保持一致。七年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住窑洞、睡土炕、挖井打坝,带领村民建成了全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当地缺煤少柴的问题,与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习近平总书记爱民、忧民、亲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他执政为民的真实写照,也是人民干部必须牢记于心的根本宗旨。

  俯身听,与人民想在一起。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要想真正查清民意,弄明白老百姓冷暖需求,就必须把“畅通之桥”搭到人民心坎上去,要深入基层接地气,走在群众身边,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通过网络问政、入户走访,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回归群众,听呼声、感民情、汇民智。“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人民干部应常树标尺,拜人民为师,当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认真俯身倾听,紧紧依靠人民,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踏实干,与人民干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用“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激励全国人民踏实干事创业,而党的干部更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带领人民群众一同发展进步。谷文昌带领东山干部群众苦战风沙十余载,把人间荒岛变成了海上绿洲;“樵夫”廖俊波,带领政和干部群众让3万多贫困人口摘掉“帽子”,倒在工作途中;“当代愚公”黄大发,率领当地群众建成一条跨山傍崖的生命“天渠”……他们扛住了肩上的使命、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疾风识劲草,烈火见真金”,人民干部要以低调务实的态度,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老百姓谋福利办实事,创造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好业绩。

  “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没有水,鱼儿无法生存;没有鱼,水便失去活力。人民干部要牢记鱼水关系,坚持走群众路线,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奋力推进新时代民生工作迈上新台阶!

  平语近人 让优秀文化平易近人

  因为工作需要,我的午饭常常在办公桌前解决。近段时间,我又多了一道“下饭菜”——《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从食堂打饭回来后,我都会打开前一天晚上更新的节目,伴着饭,慢慢嚼、细细品。有时候饭吃完了,我也舍不得暂停离开,直到节目播完再去洗饭盒。脑海中不断回想着节目里的经典话语和故事,余味绕梁。

  这是继《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经典咏流传》之后,又一档极具中国特色、颇有文化底蕴、广受群众好评的电视节目。《平语近人》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典和名句出发,结合文化阐释和经典释义,用12集节目,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为民、修身、读书、孝道、家风、立志等主题,在文化主题的讲解中生动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历史经典的魅力在新时代再现蓬勃生机,让优秀的文化平易近人。

  让优秀文化平易近人,就是说好百姓语言让政策理论不再高深。节目一开篇就将“人民”作为主题词,“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思想解读人和经典释义人的带领下,节目通过郑板桥、焦裕禄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故事,将中国共产党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心连心的为民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讲修身立德还是敬老孝亲,都会把国家的大政方针作为最后落脚点,条分缕析地为观众讲解政策制定的原因、政策的含义和政策与人民的关系,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为群众所熟悉、理解,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让优秀文化平易近人,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让传统文化不再遥远。将《三字经》《弟子规》等中华文化传统名篇搬上荧屏,“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名句读起来口颊留香。范滂母亲深明大义、李密《陈情表》书孝言、耿弇大将军立远志,古人的形象在这里变得丰满有趣,传统文化也不再是刻板的、脱离实际的故纸堆。正如节目中思想解读人艾四林教授所说那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弃中华传统文化,否则我们就是无根。”《平语近人》深入领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通过现代传媒手段,用当代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给观众听,让观众在诵读体悟中汲取古人的智慧。

  让优秀文化平易近人,就是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让宣传教育不再刻板。《平语近人》获得众多好评与追捧,微博用户“笔下风云尚饭”在微博中说,“自播出之日起,未敢错过一集”,还有很多人在网上分享着自己的观后感悟,或说要修身立德,或说要读书向善,或说要重视家风。节目中洋溢着的满满的正能量与书香气,不仅让观众了解了政策、学习了知识,更让优秀道德品质变得可感受、易学习。节目在潜移默化中引领着观众思考,唤起人们崇德向善的本心,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载体。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12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