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疫情防控“层层加码”心得体会与思考

若水分享 0

  疫情防控“层层加码”心得体会与思考有哪些?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疫情防控“层层加码”心得体会与思考,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疫情防控“层层加码”心得体会与思考

  

疫情防控“层层加码”心得体会与思考篇一

  “年年岁岁春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春节对于国人来说是无比重要的节日,而春节回家过年,与家人团圆更是每个中国人无法割舍的情怀。__年的一场疫情让我们明白:“最温暖的港湾永远是家。”我们经历了离别、也见证了相逢,如今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想念家的一切,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告别“__”,迎来“__”,变得是岁月流转,不变的是家的思念。万千游子归心似箭,急切地想把在外积蓄的思念与亲人一一诉说。然而,当下一些地方对返乡人员的疫情防控“层层加码”,让“马上回家”变为“码上回家”,游子回家的路变得磕磕绊绊,黯淡无光。

  为回家的路“亮盏灯”,亮一盏“科学理性”之灯。疫情防控至关重要,深入贯彻、严格落实的确是好事,但深入贯彻并不等于“一刀切”,严格落实不等于“层层加码”。可能国家要求“从低风险区返乡持绿码即可”,到市县、乡镇就变成“核酸证明+集中隔离+居家隔离”;有的“不问出处”,不管从哪里回来,一律集中隔离14天……回家过年本是件幸福的事情,但如此的返乡政策让人“望而却步”。“码上加码”带来的是返乡群众的“难上加难”,这是一种缺乏科学理性的行为,也是对宝贵防疫资源的浪费。我们需要为返乡的他们“亮盏灯”,量一盏“科学理性”之灯,防控贵在科学、精准,既要严格执行防控措施,又要保障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全国各地疫情形势不一,相应防控措施也不相同,因此要时刻保持科学理性思维,洞察地区形势,结合地区实际、分级分类执行有关政策,细化返乡人员规定,该隔离的就迅速隔离,可以外出的就不能阻拦,用我们防控上的“用心”换来群众返乡的“舒心”,切实服务保障好人民群众出行返乡,让回家的路不再暗淡。

  为回家的路“亮盏灯”,亮一盏“担当作为”之灯。不管是“层层加码”还是“一刀切”,其背后都是少数干部懒政怠政问题,是一种缺少担当、远离群众的危险行为。通过一禁了之、一拒了之,把麻烦和责任转给返乡群众,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殊不知“拒之门外”的不仅仅是群众,更是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游子回家的路需要政府的担当作为来护航,这种轻松自己、苦了群众的做法万万不可取。对于政策落实,干部要带头“挑起担子”、认真研究中央精神,敢于担当,敢于落实精准防疫政策,确保方向不偏、政策不歪。同时,也要充分掌握社情民意,通过深入一线查访,群众反馈等方式及时发现擅自加码、层层加码等问题,及时纠偏,对背后的形式主义、懒政怠政问题严肃查处问责,用“担当作为”清除游子回家路上的障碍。

  为回家的路“亮盏灯”,亮一盏“温暖人心”之灯。歌曲《回家过年》中这样写道,“你在外,辛苦了一年;我在家,又盼了一年;出门在外的亲人们,今年你回来团圆吗?”每逢春节临近,在外的游子们都盼望着早日回家与亲人团聚,不管路途有多遥远、不管路途有多疲惫,但只要是朝着家的方向,他们总是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路途漫漫,游子回家的路期待着温暖。近日山东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今年除夕山东高速集团将在所有服务区提供免费水饺、免费住宿,让不能及时返回家中的人们在回家的路上也能感受家的温暖,这项举措温暖了回家的路,更温暖了回家的人。返乡的人群中,可能有人曾经建设过这所城市,过年了,忙碌一年的他想回家看看女儿;也有可能有人在这里支过教,过年了,辛苦一年的她想回家看看她自己的孩子;曾经温情过我们的人也需要我们温情他们,为他们回家的路点亮一盏“温暖人心”的灯,避免不合理的“制度枷锁”,多一些真挚的温暖相待,让他们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回家,高高兴兴、开开心心团聚。

  为回家的路“亮盏灯”,从此这条路畅通而又灿烂光明!

  

疫情防控“层层加码”心得体会与思考篇二

  __年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春节能不能回家团聚,牵动着无数在外游子的心。从多个省份倡议“就地过节”,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强调,各地疫情防控政策不能层层加码和“一刀切”,不给春节团聚设置超出防控需要的障碍,让“就地过节”和“回家过年”更有温度。

  目前,全球疫情防控局势依然紧张,国内疫情呈现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交织的特点,春节期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势必给疫情防控带来更大压力,一旦失守,其代价颇为巨大。为了让各地区群众安心地“就地过节”,各地区都出台了一些暖心政策,有的地方发放消费券、现金补贴留住员工“就地过节”,有的地方工会推出了年货免费寄回家活动,还有的地方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让外来务工人员过一个欢乐中国年。这些举措,都让“就地过节”变得更有温度。

  “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了让低风险地区的人员能安心回家过节,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明确强调,春运期间的疫情防控政策,是为了尽可能降低疫情扩散的风险,而不是给春节团聚设置超出防控需要的障碍,并对北京以外的省份,提出了“六个不”的疫情防控要求。这些疫情防控政策的出台,为低风险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回家过年吃了一颗定心丸。

  但是,疫情防控面前,不论是“就地过节”还是“回家过年”,提高疫情防护意识是重中之重。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春节期间自觉减少聚集和外出,严格遵守“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距离”等疫情防控要求,对各类疫情防控措施多一些配合,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

  疫情无情人有情。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周全安排,就一定能构筑起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钢铁长城,让人民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中国年,迎来疫情防控的春暖花开。

  

疫情防控“层层加码”心得体会与思考篇三

  1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明确要求各地疫情防控不能“层层加码”,不能搞“一刀切”,痛批“层层加码”“一刀切”是“懒政”行为,是对宝贵防疫资源的一种浪费。

  当前,我国本土疫情呈现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依旧任务艰巨,需要党群同心、干群同心,简单粗暴的“层层加码”“一刀切”现象表面上看是在追求“简单化”,实则是唯己不唯民,担当不够、认识不足的表现。唯有扎实把握防疫“三个准”,深入领会“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才能更好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识别准:人员摸排要精准。人员精准摸排是疫情防控的前提,是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疫方针的关键。各地要搭建好有效摸排体系,做到上下信息畅通,部门数据互通,充分利用“大数据比对”“入户走访摸排”“督促返乡人员主动报备”“做好重难点场所、区域人员流动登记”等方式,确保数据摸排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准确性。对于摸排出来的人员要严格按照境内境外、省内省外、是否中高风险地区、是否重点行业从业人员等界定标准以及有无健康绿码、核酸证明等,进行有效区分,做到从容有序应对,从源头开始做好防疫工作。

  措施准:政策适用要准确。为了确保疫情防控不出纰漏,结合地方实际适当推出一些“硬核”举措无可厚非,但在党和国家既定政策上擅自加码,看似“成本低”“成效快”,实则是在严重损害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和公信力,更不利于下好全国防疫“一盘棋”。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不能蛮干瞎干,要用心用情,按层次施策,真正区分好“非必要不要返乡”与“不准返乡”的区别,理解好“禁止返乡过年”与“提倡就地过年”的差异,不将居家健康监测、居家隔离和集中隔离故意混淆,更不能在时间长短上“做手脚”。政策用得对,人民才会更满意,才能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和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做到齐心协力、共同抗“疫”。

  关心准:关怀保障要到位。疫情防控需要全民参与,政府关心人民,人民必会支持政府,秉持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防疫理念,将关怀保障落实到疫情防控的每个环节,加强对各方人员情况了解,掌握好自身底数,劝导在外人员非必要不返乡、不流动,对确因特殊原因需要返乡人员,当地政府应及时建档关注,及时了解生活状况,做好心里疏导和思想工作。各地政府要全面了解辖区内因疫情受影响的“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生活状况,做好生活兜底保障工作,单位要履行好主体责任,加大对滞留在外、未返乡人员的关心关怀力度。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全面落实好“四方责任”,让疫情防控多点“温度”。

  __年春节即将到来,人员流动逐步增大,对广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的挑战也越来越大,扎实把握好防疫“三个准”,勿为春节团聚设置层层“障碍”、不断“加码”,定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让老百姓过上一个幸福祥和的春节。

 

 疫情防控“层层加码”心得体会与思考篇四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今日就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在发布会上强调,对返乡群众“乱加码”就是“乱作为”,就是懒政。

  “以前,乡愁是一张张飞机票;现在,乡愁是一张张核酸检测证明。”连日来网络上流传的调侃段子,流露了群众对回乡的期盼与担忧。

  当新冠疫情防控的压力,邂逅大规模人口流动的春运,让今年的春节格外不一般。为了让全国人民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国家发出了“就地过年”的倡议,鼓励大家在工作地过年,尽可能减少人员流动,奏响温暖的新春序曲。

  为了让群众留下来“就地过年”,各地纷纷出实招、亮诚意,发红包,给补贴,发消费券,还有免费流量和门票、免费乘坐公交车等福利,甚至还有流动人口积分奖励、子女积分制入学加分、举办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让“就地过年”成为了今年的“新时尚”。

  然而,受“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传统习俗影响,回家过年始终是部分群众挥之不去的心愿。强制隔离和居住健康监测、乱贴封条等疫情防控“乱加码”,让返乡群众很扎心。归根结底,疫情防控“层层加码”就是一封作风的“举报信”,不仅增加了疫情防控成本,更给返乡群众添堵。

  而今,如何在杜绝疫情防控“层层加码”的同时,又能达到疫情防控的效果,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思考题”,更是对基层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

  要想过好年,就离不开科学统筹和周密部署。既要结合实际制定细则规则,更要提高精细化治理能力和水平。要对返乡群众在哪里工作从哪里回来、行程路径车票、行程码健康码、核酸检测证明等信息进行详细摸排核查登记,更要做好日常监测,强化宣传教育,引导返乡群众减少聚集性活动,强化服务让返乡群众真正感受到回家的安全与温暖。

  其实,不论就地过年也好,返乡过年也罢,都是群众的一种选择,无所谓对错。党员干部身为“人民公仆”,既要做好“就地过年”的行为示范,更要全身心开展好各项工作,切实为返乡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我们深信,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众志成城,同心战疫,今年春节,不论在身在哪里,以何种方式团聚,都必将是一个欢乐祥和、健康安全的“幸福年”。

  

疫情防控“层层加码”心得体会与思考篇五

  近期,为群众保驾护航过春节,各地相继发布了疫情防控规定,然而,有的曲解政策要求,把“居家健康监测”等同于居家隔离,把“非必要不返乡”理解成“绝不能返乡”;违规封路堵路、责令停产停业等现象依然存在。这些规定看似是为疫情严防死守,实则是违背政策,变相推卸责任,不担当不作为,这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发生,影响了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坚决防止和纠正。

  把好方向,抓住关键少数“不走偏”。“举网以纲,千目皆张”。三令五申、明令禁止之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现象依然屡禁屡犯,追根溯源,关键在于少数干部权力观扭曲、政绩观偏差,背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此,党员干部要在发挥好关键作用上下功夫,把好方向,把控局面。“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越是任务艰巨、矛盾复杂,越要靠“关键少数”发挥关键作用。在疫情防控的压力下,作为单位的“主心骨”,当牢牢把握住正确方向,精准施策,切实发挥关键性的引领作用。

  主动作为,克服本领恐慌“不走空”。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能力不足,就会陷入只考虑所谓的“方便”,用“层层加码”“一刀切”等做法取代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精准防控举措的“怪圈”。因此,党员干部要虚心学习借鉴科学防控经验,主动征求干部群众意见,针对不同时段、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科学精准制定防控措施,坚决防止不顾实际、乱加码乱作为、加重基层负担行为,在确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疫情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坚定求真务实、主动作为的工作作风,在抗疫实践中长才干、壮筋骨,不断增强斗争本领、克服本领恐慌,磨出抗疫真本事。

  及时纠偏,坚持问题导向“不走样”。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一度令基层干部措手不及,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偏差。广大党员干部要围绕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推动监督下沉,及时发现问题,对做选择、打折扣、搞变通等问题精准施治,对不顾实际、简单粗暴等做法坚决纠正,不断以问题为导向,健全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问题发现一起治理一起、整改一起,一抓到底,一步一个脚印,相信全面胜利的曙光定不会遥远。

  

疫情防控“层层加码”心得体会与思考篇六

  近日,“就地过年”一词走进大众视野,就地过年本是抗击新冠疫情的有力举措,然而个别地方却曲解政策、层层加码,将返乡乡友“一拒了之”。春节自古以来便是游子归乡、阖家团圆的佳期,如何让群众“过好年”是检验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力水平的必答题,也是摆在基层干部面前的一道必过关。

  就地过年——服务不打折,留人又留心。就地过年是防止疫情大面积传播的重要方法,既事关个人生命健康,又关乎抗疫全局。为此,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暖心政策,用别样“待客之道”留客,让他乡也充满了故乡温暖,赢来网友连连点赞。四川商务厅“一系列部署、一揽子活动、一篮子供应”三个一保障群众安心过年;山东济南发放1000万元“文旅惠民消费券”,鼓励外地员工就地过年;浙江义乌出台17条政策,推送就地过年福利……这些政策实实在在又面面俱到,但政策再好,关键是要落实。广大基层干部作为政策的执行者,要周全考虑异乡过年的诸多难题,确保社会公共服务不中断、不打折,让就地过年的“异乡人”在这个特殊的春节里感受到温度、温暖与温情,方能真正留人又留心。

  返乡过年——政策不加码,放行又放心。倡导就地过年,绝不是禁止返乡,加强疫情防控,绝不能搞成“一刀切”。1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发布会,明确提出“不得随意禁止外地群众返乡过年”等6项要求,强调疫情防控不能层层加码。回家过年是我们抹不去的情结和对团圆的企盼,各地干部务必结合本地防疫要求,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理性对待低风险区返乡乡友,做好防疫登记,强化宣传引导,给“绿码”放行,让游子放心。而不是把加强变加码,把“一封了之”“一拒了之”当成执行政策的“硬核举措”,让千里奔波、思乡情切的乡友们寒了故乡情,让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碎了团圆梦。

  错峰过年——错峰不错过,安业又安心。或迫于生计,或为梦远行,不管游子身处何方,城市的车水马龙终究抵挡不住游子思乡的情切。千百年来,除夕团圆、共吃年夜饭的文化情结始终羁绊人心,然而疫情当下,春运当头,就地过年与回家过年似乎让人陷入了两难之境。其实,对大众而言,那浓烈的“年味”并不复杂,或许就是华灯初上时厨房里的叮叮当当、饭桌上的唠唠叨叨、电视机前的嬉嬉闹闹罢了。由此可见,就地过年与回家过年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打工人”呼吁的“年假调休”“错峰过年”为我们打开了一条新路径。冷静思考,只要平平安安、团团圆圆,何时归家不是过年呢?

  以心换心,方能留人留心;以情动情,方能共行共情。面对让群众“过年好”这道关,广大基层干部还需多一些人之常情的理解和善解人意的关怀。

  

疫情防控“层层加码”心得体会与思考篇七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往年的春节,都是伴随着人头攒动的“春运”迎来阖家团圆的日子,而今年,号召“原地不动”的过年方式一经发出,“春运”预估客流量也由往年的近20亿人次以上降到今年的11.25亿,过年的“口号”也变成了“有钱没钱,就地过年”。如何平衡好疫情期间春节的“留”与“守”,避免“一刀切”式的简单处理,是能否让大家过一个“与众不同”舒心年的关键。

  留住年味,守牢纪律。“大扫除”“打年货”“添新衣”“大团圆”……一桩桩、一件件都充满了年味,每当家家户户都在筹备这些的时候,就意味着新年即将到来。但疫情当前,无论是明确规定的“必须核酸检测”,还是好言相劝善意提醒的“非必要不要离开”,表达的深层含义都是“在我们彻底战胜疫情之前,都要牢牢守住疫情防控这道红线,切不可因节假日放松警惕而前功尽弃”。为了留住在工作地过年的群众,将病毒“扼杀”在摇篮之中,避免疫情的反复,切实守牢“抗疫纪律”,各地区也应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与“异乡人”产生共情,通过多种渠道,开设多种平台,结合全国各地风俗习惯,丰富“精神食粮”,为他们带来家乡的年味,让大家体验到“家在远方,情在身旁”,安放好大家的心。

  留住人心,守护健康。虽然因疫情原因,今年提倡“就地过年”,但是仍然存在“上有老下有小”而不得不因特殊原因回家过年的人民,有些地方对低风险地区人员、车辆也进行堵截、劝返,让区域内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陷于缓滞,这是一种“一刀切”式的懒政,也绝不是疫情防控的正确举措。对于这种情况,各地方在政策执行期间,不能擅自“加码”,更不能“层层加码”,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分对待,制定和调整相关出行政策,如由低风险到低风险地区的旅客,在充分准备好近期核酸检测结果的前提下,铁路和疾控中心专业人员要做好站厅重点区域定时进行消杀及检测工作,并且确保进出站旅客体温监测和扫码出行,切实保障所有返乡人员安全出行、安全到家,才能在守护健康的前提下,留住人心。

  留住群众,守好服务。对于中高风险地区的群众,留人过年,事小但意义大,本质上体现出的是一座城市的“留人”态度:浙江义乌出台了17项“暖心政策”,政府补贴2000元,这是实实在在的政策;广东东莞,春节期间时薪按平时3倍的发放薪酬,部分工厂以多发奖金、留厂津贴的形式“薪水留人”;苏州市长期以来实行积分落户规则,为了在春节疫情期间避免人员大量流动,出台了“在苏州过年可以积15分,相当于三年缴纳公积金的积分”。对于广大农民工兄弟和在外就读的学生,青岛、北京等地也纷纷采用“赠送流量”和“赠送过年物资”的方式,充分做好社会、社区治理提升服务质量,用“线上拜年”和“线上团聚”的形式弥补大家不能亲自回乡的遗憾。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今年的不动是为了来年更自由的流动,待春暖花开之时,我们再相聚!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1215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