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后感
若水分享
1147
纪实文学《梁家河》用细腻的文笔描写了习近平和梁家河群众的深厚感情,同时,也记录了梁家河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梁家河》就要从中有所收获,下面是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后感,请参考。
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后感1
纪实文学是客观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也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化的小说、小说化的报告文学”。所以在搜集整理编撰或使用历史文献,它包括(寻历、寻访、日记、书信、档案、新闻报道等),以非虚构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或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与真实事件的文学作品。
那么,我想说下《梁家河》一书读后的真实感受,究竟这本纪实文学给我们诠释了什么?有什么启迪?有什么现实的教育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利用两天时间,几乎满含深情泪水读完这本纪实文学,全书共167页、10万余字、40幅图、附录了13本主要参考资料。可谓是图文并茂,装帧设计十分精美,是一部大型历史性纪实文学作品,也是近年来能读到的一本好书。
全书共分为四个大的章节,第一个章节题为“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俗话说:“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从开篇章节编撰,用小标题一句“近平回来了”,深深吸引了读者的目光。我认为该书本章节的闪光点,在于书中用陕北语言的朴实、亲昵的称谓。书中描写的人和事,习近平昔日的“小伙伴”寿娃、近春、成儿、随娃……好像跨越时空的隧道,一下子回到了从前,回到了黄土高坡,回到了从1969-1975年,在长达7年的知青岁月里,他把青春和汗水散在了这片土地,把根扎在这里,与陕北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正如文中所言,黄土高原给了他信念,也注定了他人生的轨迹,经过这个人生课堂,注定了今后奋斗的人生路,教了他要做什么。
我们常常在文学作品中看到:“孩子们的成长,无论走多远,但都走不出母亲的目光;孩子们无论长多大,在父母眼里永远是长不大的孩”。这是一种爱,无私的爱。因而,就有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
第二章节“窑洞里长满了故事”。这个章节描写回顾习近平从十五岁到二十二岁,在人生历练中所形成的基本观念、基本特点,脱胎换骨般成长,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本章节的亮点和特点在哪里?其教育意义在哪里?从1969年到1976年,全国数以万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陕北就有2.8万人北京知青,怀揣着理想和对未来的追求,踏上黄土高原寻梦路,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星,当现实与理想对视碰撞发生矛盾,改变了自身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时,特别是他的姨夫魏健的一番开导,他对在梁家河生活的深刻的反思,从而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脚踏实地走出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最大的特点就是“读书、修身”,足见在开始描写的一细节,他是带着装满沉重的一箱书籍来到农村,知识丰富了他的营养,开拓了视野,艰苦的劳动锻炼了他敢于吃苦的精神,最后成为了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帮助村民改变陕北高原的落后面貌,第一口沼气、铁业社、供销社代售点等等。在读到这个章节里,我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他告诉我们在培育青年党员干部时,要锤炼党性,树立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应从最基层干起,从简单的事做起,扎扎实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献身党的事业,做一个百姓爱戴的好干部、好公仆。二是知识改变人生的命运,丰富了自己的世界观。习总书记学识渊博,爱好读书,古今中外、胸藏万卷、无所不能。如近年来,习总书记古典文学用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与现实紧密结合,引人深思。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造就了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著名作家,没有哪一本书他没读过,即便是出访俄罗斯,他都提到了前苏联名著,而这些都是在陕北高原时读的。在艰苦环境下,让知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正如他在书中写到《我是黄土高原的儿子》,多么让人崇敬和爱戴。
陕北高原是习总书记成长的摇篮,陕北高原是许许多多知青中,在这片革命老区的土地上,抒写着不凡的人生经历,正如北京插队知青史铁生1983年《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写到:“我相信,体验生活回延安和生活体验是两回事。抱着写一篇什么的目的去搜集材料,和于生活中有了许多感想而要写点什么,两者的效果常常相距很远。从心中流出来的东西可能更好些。”这就是一个作家对陕北这块土地真实的写照。
《梁家河》这本书,具有划时代的教育意义,让我们读后倍受鼓舞,受益匪浅,做人一定要脚踏实地、乐于奉献。就像习总书记所说:“脚踏实地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非常的踏实,很有力量”。以此作为我体会的结束语。
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后感2
品读《梁家河》,我仿佛来到了黄土高原,来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工作、生活了七年的梁家河。总书记从“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十五六岁孩子”,锻炼成为群众眼里“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就是因为他敢想敢干,实现了自我价值。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不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䔂䔂学子道德基因的传接者。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梁家河是一本大书,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细细品读之后,最重要的感受是:《梁家河》是一部能吸引人、打动人、启迪人、感召人的心灵教科书。作为人民教师,更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就是说我们做教师工作的,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这也是作为家长把孩子放心交给老师的首要标准。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一个只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能是教书匠而已。一个好的幼儿教师,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行为表达着情感,孩子们从教师行为中接受着情感的熏染和启迪。在与孩子们交谈中,在参与孩子们的活动中,我们必须把好自己的这个关口,只有我们具有了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行为,这样才能做到为人师表。
教师的职业生活存在三种境界:为生存、为奉献、为发展。仅仅为生存,生命便不自由,而且十分累,一辈子做个教书匠而已;仅仅为奉献,甘当红烛,崇高中难免有一种悲壮。有一种人,他做教师,既为“育人”,也为“育己”,既为养家糊口,也为自我发展。他既是现实的人,又是理想丰满、兴趣盎然的人。把兴趣当成自己的职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反之,把职业当成自己的兴趣也是不错的选择。
我認為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斷学习,从提高个人的业务能力入手。博学多才对我们每位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不是静止的,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因而,为师者要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在幼儿教师这个岗位上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的价值。
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后感3
读完《梁家河》后,不禁引人深思,我们如何选择人生道路呢?习近平用他的人生实践给了我们响亮的答案——读书修身,在实践中锤炼,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意志。回顾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人们时时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每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向往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作为一名基层青年干部,就要把从中汲取的精神营养化作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践行为民的初心、苦干的作风、担当的勇气和筑梦的情怀。
一是坚定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核心竞争力。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排除思想杂念,切实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作“追赶超越”的铁军,毫不动摇、只争朝夕地坚定地朝着“建设国际化中心城区打造高品质幸福未央”的目标奋斗;坚定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矢志不渝,努力让个人奋斗与“追赶超越”“同频共振”。
二是不忘初心。总书记曾说“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干部,特别是一名基层干部,只有扎根群众、服务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的工作才能开展的好,才能做出有利百姓的实事好事,我们的道路也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三是戒浮务实。务实是能力,落实是水平。求真务实是延安精神的题中之义,也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干好工作的一个基本准则。想得再好、说得再多,不去深入实际,办实事、求实效,都是白搭。从事基层党建工作,就是要从地区党组织、党员的结构实情出发,抓好管理、设计好载体,让党建实起来、强起来、扬起来,使每个支部都是一个堡垒、一个核心,每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凝聚起“追赶超越”的最大动能。
四是保持朝气。青年干部的优势就在于朝气和活力,体现到工作中,就是干劲和冲劲。我们有些干部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少会陷入迷茫,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逐渐的思想放松、精神懈怠,甚至自我放弃。诚然,目前的体制机制存在一些问题,使有些干部看不到干事创业的人生价值,但我要说,温水煮得了青蛙,但煮不了理想。一个人的堕落必然始于内心的放弃,只有心怀梦想、时刻自警、不懈努力的人才能不负这份职责,才能赋予生命更多意义。
五是坚持学习。总书记曾说:“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梁家河时,他除了劳动,就是到处找书、看书,常常看书到深夜,曾跑30里路去借书。这给我很大震撼。而这,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和繁重的劳动之余做到的,对比今天的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学习、不勤于学习?!学习力是唯一持久的竞争力。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更应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态度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
我要将感知感悟到的精神情怀融入思想认知,带入工作实践,努力谱写无愧于赶超大局、无愧于人民嘱托、无愧于人生价值的精彩篇章。
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后感4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梁家河》封面上的话语,字里行间,透出暖暖的关爱、浓浓的乡情、深深的感慨,足见习近平总书记对梁家河有着多么刻骨铭心的记忆,这种感情深深让我动容。
一口气把这本书完整地读了一遍。陕西第一口沼气池、高产的淤地坝、铁业社、磨坊、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等等,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七年相濡以沫、七年甘苦与共,习近平同志与梁家河父老乡亲结下了至真、至诚、至纯的深厚情谊;七年基层历练、七年艰苦磨砺,也让他深切了解了什么是群众、什么是实际、什么是实事求是,对人民群众始终有着天然的浓浓深情,对基层忧盼始终有着清晰准确的认识和研判,对脚下这片土地始终有着坚定的历史担当。
我们要向总书记坚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对标看齐,把牢思想之舵。我们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
我们要向总书记博读天下的尚学精神对标看齐,锻造过硬本领。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
我们要向总书记实干攻坚的使命担当对标看齐,坚定扛起责任。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带领村民打淤地坝,挖深水井,建沼气池,办铁业社,“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脱贫攻坚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的任务之一。下村入户时往往翻越几个山头,徒步几十里山路才能到达贫困户的家里。八月,太阳炙烤着大地,入户的山路没有一片阴凉,就连平日的风也少了许多,就如同“约好”一样,以这样的方式考验我们扶贫的决心。近日,我们来到了住的最远最高的一户贫困户家里,家中只有年迈的父亲,因为严重的风湿让他连门都很少出,崎岖的山路对于他那双时时钻心疼痛的腿来说更是不敢尝试的。每次他都心疼我们走这么远的路,留了那么多的汗。他还总对我们说:“你们现在的工作也不容易,这么热的天还来看望我关心我帮助我。”每次听到这些,即使再累再苦,我也觉得舒心,就像一阵凉风驱散了酷暑。从他眼中的坚决,我看到了对我们基层干部的信心,那是一种忠诚。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不仅是工作更是我们作为“家人”的承诺。脱贫攻坚的路上,我们不许一个人掉队。
几乎每个人都听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却很少有人知道下一句,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什么是爱岗敬业?爱岗敬业不是要我们上刀山下火海,也不是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其实很简单,爱岗敬业就是要我们每天早来一点,每天晚走一点,每天多做一点,用一点一滴的努力,汇聚起千万勇气,带着我们最初的梦想,引领到想去去的地方。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甘当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不做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成为一名志在青云端,敢为天下先,常思将来事,永葆活力源的新时代接班人,为“六个洋县”事业增砖添瓦,共同书写新时代的共和国之辉。
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后感5
《梁家河》这本书用朴实细腻的笔触、详实生动的历史细节,全景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发生的巨大变化,青年基层干部应发愤图强,从梁家河汲取精神力量。
一、不忘初心,坚定信念。
不到16岁的习近平在逃离北京后,来到梁家河,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经过不断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后,选择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我们当代青年,需要有这样的信念,在任何选择面前,都要不忘初心,把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作为第一价值判断。
二、加强学习,不断锤炼。
作为一名年轻干部,必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努力成为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要加强学习,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努力向书本学、向实践学,不断增强干事创业、服务人民的本领。
三、扎根农村,勇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扎根衣村,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无不体现了一个干部的担当。作为干部,担当是第一价值,我们要在各自岗位上勇于担当,不断学习,在勇于担当中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履职尽责,撸起袖子加油干。
总书记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青春年华里,发愤图强,书写人生新篇章。
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后感1
纪实文学是客观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也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化的小说、小说化的报告文学”。所以在搜集整理编撰或使用历史文献,它包括(寻历、寻访、日记、书信、档案、新闻报道等),以非虚构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或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与真实事件的文学作品。
那么,我想说下《梁家河》一书读后的真实感受,究竟这本纪实文学给我们诠释了什么?有什么启迪?有什么现实的教育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利用两天时间,几乎满含深情泪水读完这本纪实文学,全书共167页、10万余字、40幅图、附录了13本主要参考资料。可谓是图文并茂,装帧设计十分精美,是一部大型历史性纪实文学作品,也是近年来能读到的一本好书。
全书共分为四个大的章节,第一个章节题为“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俗话说:“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从开篇章节编撰,用小标题一句“近平回来了”,深深吸引了读者的目光。我认为该书本章节的闪光点,在于书中用陕北语言的朴实、亲昵的称谓。书中描写的人和事,习近平昔日的“小伙伴”寿娃、近春、成儿、随娃……好像跨越时空的隧道,一下子回到了从前,回到了黄土高坡,回到了从1969-1975年,在长达7年的知青岁月里,他把青春和汗水散在了这片土地,把根扎在这里,与陕北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正如文中所言,黄土高原给了他信念,也注定了他人生的轨迹,经过这个人生课堂,注定了今后奋斗的人生路,教了他要做什么。
我们常常在文学作品中看到:“孩子们的成长,无论走多远,但都走不出母亲的目光;孩子们无论长多大,在父母眼里永远是长不大的孩”。这是一种爱,无私的爱。因而,就有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
第二章节“窑洞里长满了故事”。这个章节描写回顾习近平从十五岁到二十二岁,在人生历练中所形成的基本观念、基本特点,脱胎换骨般成长,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本章节的亮点和特点在哪里?其教育意义在哪里?从1969年到1976年,全国数以万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陕北就有2.8万人北京知青,怀揣着理想和对未来的追求,踏上黄土高原寻梦路,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星,当现实与理想对视碰撞发生矛盾,改变了自身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时,特别是他的姨夫魏健的一番开导,他对在梁家河生活的深刻的反思,从而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脚踏实地走出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最大的特点就是“读书、修身”,足见在开始描写的一细节,他是带着装满沉重的一箱书籍来到农村,知识丰富了他的营养,开拓了视野,艰苦的劳动锻炼了他敢于吃苦的精神,最后成为了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帮助村民改变陕北高原的落后面貌,第一口沼气、铁业社、供销社代售点等等。在读到这个章节里,我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他告诉我们在培育青年党员干部时,要锤炼党性,树立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应从最基层干起,从简单的事做起,扎扎实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献身党的事业,做一个百姓爱戴的好干部、好公仆。二是知识改变人生的命运,丰富了自己的世界观。习总书记学识渊博,爱好读书,古今中外、胸藏万卷、无所不能。如近年来,习总书记古典文学用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与现实紧密结合,引人深思。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造就了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著名作家,没有哪一本书他没读过,即便是出访俄罗斯,他都提到了前苏联名著,而这些都是在陕北高原时读的。在艰苦环境下,让知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正如他在书中写到《我是黄土高原的儿子》,多么让人崇敬和爱戴。
陕北高原是习总书记成长的摇篮,陕北高原是许许多多知青中,在这片革命老区的土地上,抒写着不凡的人生经历,正如北京插队知青史铁生1983年《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写到:“我相信,体验生活回延安和生活体验是两回事。抱着写一篇什么的目的去搜集材料,和于生活中有了许多感想而要写点什么,两者的效果常常相距很远。从心中流出来的东西可能更好些。”这就是一个作家对陕北这块土地真实的写照。
《梁家河》这本书,具有划时代的教育意义,让我们读后倍受鼓舞,受益匪浅,做人一定要脚踏实地、乐于奉献。就像习总书记所说:“脚踏实地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非常的踏实,很有力量”。以此作为我体会的结束语。
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后感2
品读《梁家河》,我仿佛来到了黄土高原,来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工作、生活了七年的梁家河。总书记从“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十五六岁孩子”,锻炼成为群众眼里“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就是因为他敢想敢干,实现了自我价值。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不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䔂䔂学子道德基因的传接者。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梁家河是一本大书,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细细品读之后,最重要的感受是:《梁家河》是一部能吸引人、打动人、启迪人、感召人的心灵教科书。作为人民教师,更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就是说我们做教师工作的,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这也是作为家长把孩子放心交给老师的首要标准。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一个只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能是教书匠而已。一个好的幼儿教师,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行为表达着情感,孩子们从教师行为中接受着情感的熏染和启迪。在与孩子们交谈中,在参与孩子们的活动中,我们必须把好自己的这个关口,只有我们具有了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行为,这样才能做到为人师表。
教师的职业生活存在三种境界:为生存、为奉献、为发展。仅仅为生存,生命便不自由,而且十分累,一辈子做个教书匠而已;仅仅为奉献,甘当红烛,崇高中难免有一种悲壮。有一种人,他做教师,既为“育人”,也为“育己”,既为养家糊口,也为自我发展。他既是现实的人,又是理想丰满、兴趣盎然的人。把兴趣当成自己的职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反之,把职业当成自己的兴趣也是不错的选择。
我認為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斷学习,从提高个人的业务能力入手。博学多才对我们每位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不是静止的,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因而,为师者要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在幼儿教师这个岗位上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的价值。
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后感3
读完《梁家河》后,不禁引人深思,我们如何选择人生道路呢?习近平用他的人生实践给了我们响亮的答案——读书修身,在实践中锤炼,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意志。回顾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人们时时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每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向往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作为一名基层青年干部,就要把从中汲取的精神营养化作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践行为民的初心、苦干的作风、担当的勇气和筑梦的情怀。
一是坚定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核心竞争力。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排除思想杂念,切实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作“追赶超越”的铁军,毫不动摇、只争朝夕地坚定地朝着“建设国际化中心城区打造高品质幸福未央”的目标奋斗;坚定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矢志不渝,努力让个人奋斗与“追赶超越”“同频共振”。
二是不忘初心。总书记曾说“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干部,特别是一名基层干部,只有扎根群众、服务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的工作才能开展的好,才能做出有利百姓的实事好事,我们的道路也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三是戒浮务实。务实是能力,落实是水平。求真务实是延安精神的题中之义,也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干好工作的一个基本准则。想得再好、说得再多,不去深入实际,办实事、求实效,都是白搭。从事基层党建工作,就是要从地区党组织、党员的结构实情出发,抓好管理、设计好载体,让党建实起来、强起来、扬起来,使每个支部都是一个堡垒、一个核心,每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凝聚起“追赶超越”的最大动能。
四是保持朝气。青年干部的优势就在于朝气和活力,体现到工作中,就是干劲和冲劲。我们有些干部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少会陷入迷茫,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逐渐的思想放松、精神懈怠,甚至自我放弃。诚然,目前的体制机制存在一些问题,使有些干部看不到干事创业的人生价值,但我要说,温水煮得了青蛙,但煮不了理想。一个人的堕落必然始于内心的放弃,只有心怀梦想、时刻自警、不懈努力的人才能不负这份职责,才能赋予生命更多意义。
五是坚持学习。总书记曾说:“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梁家河时,他除了劳动,就是到处找书、看书,常常看书到深夜,曾跑30里路去借书。这给我很大震撼。而这,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和繁重的劳动之余做到的,对比今天的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学习、不勤于学习?!学习力是唯一持久的竞争力。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更应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态度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
我要将感知感悟到的精神情怀融入思想认知,带入工作实践,努力谱写无愧于赶超大局、无愧于人民嘱托、无愧于人生价值的精彩篇章。
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后感4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梁家河》封面上的话语,字里行间,透出暖暖的关爱、浓浓的乡情、深深的感慨,足见习近平总书记对梁家河有着多么刻骨铭心的记忆,这种感情深深让我动容。
一口气把这本书完整地读了一遍。陕西第一口沼气池、高产的淤地坝、铁业社、磨坊、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等等,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七年相濡以沫、七年甘苦与共,习近平同志与梁家河父老乡亲结下了至真、至诚、至纯的深厚情谊;七年基层历练、七年艰苦磨砺,也让他深切了解了什么是群众、什么是实际、什么是实事求是,对人民群众始终有着天然的浓浓深情,对基层忧盼始终有着清晰准确的认识和研判,对脚下这片土地始终有着坚定的历史担当。
我们要向总书记坚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对标看齐,把牢思想之舵。我们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
我们要向总书记博读天下的尚学精神对标看齐,锻造过硬本领。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
我们要向总书记实干攻坚的使命担当对标看齐,坚定扛起责任。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带领村民打淤地坝,挖深水井,建沼气池,办铁业社,“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脱贫攻坚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的任务之一。下村入户时往往翻越几个山头,徒步几十里山路才能到达贫困户的家里。八月,太阳炙烤着大地,入户的山路没有一片阴凉,就连平日的风也少了许多,就如同“约好”一样,以这样的方式考验我们扶贫的决心。近日,我们来到了住的最远最高的一户贫困户家里,家中只有年迈的父亲,因为严重的风湿让他连门都很少出,崎岖的山路对于他那双时时钻心疼痛的腿来说更是不敢尝试的。每次他都心疼我们走这么远的路,留了那么多的汗。他还总对我们说:“你们现在的工作也不容易,这么热的天还来看望我关心我帮助我。”每次听到这些,即使再累再苦,我也觉得舒心,就像一阵凉风驱散了酷暑。从他眼中的坚决,我看到了对我们基层干部的信心,那是一种忠诚。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不仅是工作更是我们作为“家人”的承诺。脱贫攻坚的路上,我们不许一个人掉队。
几乎每个人都听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却很少有人知道下一句,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什么是爱岗敬业?爱岗敬业不是要我们上刀山下火海,也不是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其实很简单,爱岗敬业就是要我们每天早来一点,每天晚走一点,每天多做一点,用一点一滴的努力,汇聚起千万勇气,带着我们最初的梦想,引领到想去去的地方。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甘当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不做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成为一名志在青云端,敢为天下先,常思将来事,永葆活力源的新时代接班人,为“六个洋县”事业增砖添瓦,共同书写新时代的共和国之辉。
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后感5
《梁家河》这本书用朴实细腻的笔触、详实生动的历史细节,全景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发生的巨大变化,青年基层干部应发愤图强,从梁家河汲取精神力量。
一、不忘初心,坚定信念。
不到16岁的习近平在逃离北京后,来到梁家河,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经过不断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后,选择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我们当代青年,需要有这样的信念,在任何选择面前,都要不忘初心,把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作为第一价值判断。
二、加强学习,不断锤炼。
作为一名年轻干部,必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努力成为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要加强学习,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努力向书本学、向实践学,不断增强干事创业、服务人民的本领。
三、扎根农村,勇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扎根衣村,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无不体现了一个干部的担当。作为干部,担当是第一价值,我们要在各自岗位上勇于担当,不断学习,在勇于担当中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履职尽责,撸起袖子加油干。
总书记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青春年华里,发愤图强,书写人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