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观后感_《梁家河》读书心得
若水分享
1147
《梁家河》一书,通过朴实的语言描述了习近平总书记难忘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阅读《梁家河》更能够帮助我们在新时代形式下寻找初心,更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忘使命,下面就是《梁家河》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梁家河观后感700字
《梁家河》,我认真的进行了拜读和学习,书中有很接地气的方言,真实是再现了习近平同志当年在陕北生活的情景。
《梁家河》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讲述了习总书记2015年2月13日回到梁家河,看望梁家河的乡亲们,询问乡亲们的生活状况,和乡亲们亲切交谈,拉家常,回忆过去艰苦奋斗的地方。习总书记曾四次给梁家河写信,希望乡亲们早日能过上小康生活,不管在哪里习总书记总是忘不了梁家河,忘不了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忘不了乡亲们曾经的艰难困苦,更忘不了为人民做事的信念与担当。第二部分:“窑洞里长满了故事”,讲述了习总书记办学校、带领乡亲们大坝修田、建沼气池、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第三部分:“一声声喊我小名”讲述了当年的小伙伴获得了哪些人生大学问,进而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第四部分:“我们走在阳光路上”梁家河经过40多年的发展,乡亲们过上了幸福生活,为大家展现了梁家河翻天覆地、日升月异的巨大变化,如今的梁家河,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在新征程中破浪起航,驶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彼岸。
通过学习《梁家河》从习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努力寻找力量源泉,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滚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时时处处事事向核心看齐,在情感上忠诚拥戴核心,在政治上坚定维护核心,在行动上自觉紧跟核心。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干部,要立足本职岗位、练就过硬本领,自觉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努力工作,树立当代青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梁家河观后感700字
淳朴的人们围着这昔日的伙伴后生,丝毫没有距离感,大家走在宽敞的柏油路上一块看着家乡的巨变,追忆着曾经的点点滴滴。做为农家孩子的我,看到这一幕突然觉得十分的感动,以前所学所听所讲突然觉得那就是实实在在的事,而不是仅仅讲讲而已。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我们都是人民的孩子,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获得极大的改善。在这之中,有些党员同志和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变,成了唯利唯权唯我为中心的奴隶。完全把人民的诉求,人民的需求抛之不故,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贪图享受、不作为、乱作为等等怪像。国家也能及时出手,严打这些歪风邪气,看到这一幕作为一名党员的我对加入中国共产党充满了自豪感,对祖国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细细读完梁家河,那时那景仿佛历历在目,人事物的慢慢变迁,就是祖国改革开放、发展壮大的缩影,但是这其中唯一不变的就是总书记对梁家河的赤子之心。虽然离开了梁家河,但是那里的人和事他都记在心里,当地的发展以及受到危险灾害,总书记都挂念在怀。尽心帮助大家走出困境,鼓励大家把生活过得更好。心系百姓,想百姓之所想,念百姓之所念,有这样的领导人带头,吾等又有何惧祖国又有何惧!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我觉得我们应该记住总书记说的这句话,做为座右铭也不无不可。无论我们在何方,从事何种职业,做何事;我们都应记得,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的目地又是什么。
梁家河观后感1100字
《梁家河》这本书读后我的感触很深,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求知若渴、酷爱读书的励志和关心群众生活、努力为群众办好事的崇高追求,心里始终牵挂着梁家河的发展和父老乡亲的物质文化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陕北插队,是怎样密切联系群众,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吃住在一起,处处为老百姓着想,真是感人至深,令人敬佩。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陕北插队时经历了许多磨练。艰苦的条件更能磨练人的意志品质,更能让人成长和成熟。在他成长的历程中,偏远农村的贫穷与落后,让他深知生活的不易和青年一代肩上的责任。习近平沉稳的性格,或许与他年少时在梁家河受过的苦难和爱读书、爱学习、爱思考的好习惯密切相关。他过早地承受生活的重担,过早地思索社会的发展。当年在梁家河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好事,如沼气池、淤地坝等工程,是他带领大家干下的地方民生工程;上山劳动时把白面馍分给老乡自己却饿着肚子,是对群众竭尽全力的体现。后来平台更大,为全国老百姓着想,做了更多更大的实事好事。"一带一路"既是国家战略,也是惠及百姓的大事业。精准扶贫,既是体现党的温暖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更是对老百姓真真切切的关怀。这些大战略、大方略都是建立在他对中国国情和老百姓真实生活了解的基础上的。他在陕北与老乡七年的共处岁月,让他与梁家河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也是他与所有农民的感情,更是与全国老百姓的感情。他一直牵挂着梁家河老乡们,梁家河人也时刻想念习近平。这种朴素又真挚的情感,是维系良好党群关系的强大基石,是人民之幸,是国家之福!
书中讲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的成长历程。习总书记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峥嵘青春,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跨越历史时空共振共鸣,震撼心灵洗礼精神,像磁铁般深深吸引着我们。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像习总书记那样关心群众,热爱人民,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人民疾苦。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以习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习总书记看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时刻用党员的标准衡量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梁家河观后感1200字
读完《梁家河》这本书,令人感受很深,这本书纪实地记录了习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以及梁家河村的变化。正像书上说的一样,梁家村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国家强大的历程。这本书的语言就像黄土地一样质朴,却将一位紧密联系群众,“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能吃苦、干实事,爱学习,立志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优秀品质展现出来。这些品质真是我们干工作所需要的,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东西。
书中讲到习总书记的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精神,令我感受很深。总书记那个年代的陕北非常艰苦,只有具有吃苦精神的青年人,才能扎根在那里,为人民干实事。我们所处的这个年代,经济和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吃苦的精神依然需要。艰苦的环境最能锻炼人,能塑造一个人的品质。我作为一名施工企业的员工,工作性质就决定了要具有吃苦的精神,在工作岗位上具备吃苦精神的人才能干实事。艰苦的岁月最令人难忘,那些日子虽然艰苦,却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是因为它让人成长的快,让人更加渴求好的事物。我们所处的时代,人们对生活要求日渐提高,要过上幸福的日子,能吃苦,肯奋斗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会更加珍惜自己获得的美好生活。经历过艰苦岁月的人,最知道饮水思源,体会到底层人民的疾苦。环境越是艰苦,越是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坚定一个人的志气,造就一个人的终生信仰。正像总书记那样,在和梁家河的人民一起经历了艰苦的岁月,深入群众中去,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深切感受群众所需所想,永远都惦记着梁家河的人民和广大的农村人民,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不忘为人民干实事。从简单平常的事做起,不忘根本,积极向上正是我们时代精神。
这本书还讲到习总书记勤于读书、爱学习的精神,这种爱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那个生活条件艰苦,学习环境艰苦的岁月里,不忘读书学习,是多么的难能可贵。“30里借书”为学习的生动故事,与当下科技发达,信息资源丰富,知识丰富的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是当下,我们有多久没读完一本书了。习总书记的读书故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读书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修身。在我们这个知识更新迅猛,社会竞争激烈的时代,读书学习时刻都不能放松。不学习就会被时代淘汰,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同时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转化为效益,进而创造出价值以改变我们的生活。获取知识可以改变一个时代,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因此在当下,先进的知识愈来愈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谁优先掌握核心技术,谁将引领前进的潮流。因此,主动读书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在书中,习总书记说:“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让我们获取知识,更能磨练人的意志力。现在的我们真应静下心,认真读书,改变自己。
《梁家河》这本书是一本很有温度的书,书的字里行间透露着积极向上的力量和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自己的责任,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
梁家河观后感1300字
根据组织安排,认真深入学习了《梁家河》,《梁家河》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一幅幅图片、一篇篇稿件,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人民造福的初心,有追求真理的精神,有埋头苦干的作风,有攻坚克难的意志,有中华复兴的梦想。
一、初心是共产党人的魂。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习总书记说:“梁家河,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习总书记多次回陕北考察,回梁家河看望乡亲们,时刻惦记着梁家河的发展和乡亲们的生活。总书记始终将自己看做是黄土地的儿子,正是从农民中来,从艰苦的地方来,深入基层,才能始终感知人民的需求,感知人民的智慧和学问,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总书记由一名15岁的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再到党的总书记,几十年来,职务在变,环境在变,但他的初心从未改变。学习梁家河“大学问”,我们就要守住初心之魂,牢记职责使命,践行初心之志,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别样的人生。
二、群众是共产党人的根。
知青七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同梁家河的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过了“五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无论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儿子的坚定信念。正如他所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身为党员干部,就是要始终扎根群众之中,以群众为师,以群众为镜,以群众为秤,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
三、实干是共产党人的本。
修淤地坝、挖甜水井、建沼气池,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房等等,尽管困难重重,但习总书记坚持实干就是解决办法。七年知青岁月,使总书记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并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培养出了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当干部,就是要坚持实干为本、干字当头,在实干中历练人生,在实干中体现价值,在实干中为民造福。作为青年干部,对工作,我们要有担当,不怕吃苦、不怕失败,为企业、为职工做出实实在在的实事,带来真真切切的效益。
四、学习是成长的阶梯
习近平总书记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读书已然成为总书记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尤是年轻时那种对知识的渴求,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诚如村民梁玉明感慨:“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并且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经典故事。总书记读书涉及范围非常广,从古典名著到现代经济,从国内文学到国外名著,丰厚的阅读量,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无不来自他对祖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的基石。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把每天读书当做吃饭一样平常的事情,书籍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思想、眼界,用书籍来补足我们的精神之钙、填补我们的阅历空白,为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更充分做到实践与理论的完美结合。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通过学习《梁家河》,深刻领会梁家河蕴含的大学问,从梁家河的宝贵精神财富中不断汲取追赶超越的力量,切实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带头履职尽责,带头担当作为,带头承担责任,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以担当带动担当,以作为促进作为,始终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集团各项事业的发展上来。
梁家河观后感700字
《梁家河》,我认真的进行了拜读和学习,书中有很接地气的方言,真实是再现了习近平同志当年在陕北生活的情景。
《梁家河》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讲述了习总书记2015年2月13日回到梁家河,看望梁家河的乡亲们,询问乡亲们的生活状况,和乡亲们亲切交谈,拉家常,回忆过去艰苦奋斗的地方。习总书记曾四次给梁家河写信,希望乡亲们早日能过上小康生活,不管在哪里习总书记总是忘不了梁家河,忘不了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忘不了乡亲们曾经的艰难困苦,更忘不了为人民做事的信念与担当。第二部分:“窑洞里长满了故事”,讲述了习总书记办学校、带领乡亲们大坝修田、建沼气池、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第三部分:“一声声喊我小名”讲述了当年的小伙伴获得了哪些人生大学问,进而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第四部分:“我们走在阳光路上”梁家河经过40多年的发展,乡亲们过上了幸福生活,为大家展现了梁家河翻天覆地、日升月异的巨大变化,如今的梁家河,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在新征程中破浪起航,驶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彼岸。
通过学习《梁家河》从习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努力寻找力量源泉,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滚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时时处处事事向核心看齐,在情感上忠诚拥戴核心,在政治上坚定维护核心,在行动上自觉紧跟核心。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干部,要立足本职岗位、练就过硬本领,自觉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努力工作,树立当代青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梁家河观后感700字
淳朴的人们围着这昔日的伙伴后生,丝毫没有距离感,大家走在宽敞的柏油路上一块看着家乡的巨变,追忆着曾经的点点滴滴。做为农家孩子的我,看到这一幕突然觉得十分的感动,以前所学所听所讲突然觉得那就是实实在在的事,而不是仅仅讲讲而已。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我们都是人民的孩子,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获得极大的改善。在这之中,有些党员同志和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变,成了唯利唯权唯我为中心的奴隶。完全把人民的诉求,人民的需求抛之不故,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贪图享受、不作为、乱作为等等怪像。国家也能及时出手,严打这些歪风邪气,看到这一幕作为一名党员的我对加入中国共产党充满了自豪感,对祖国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细细读完梁家河,那时那景仿佛历历在目,人事物的慢慢变迁,就是祖国改革开放、发展壮大的缩影,但是这其中唯一不变的就是总书记对梁家河的赤子之心。虽然离开了梁家河,但是那里的人和事他都记在心里,当地的发展以及受到危险灾害,总书记都挂念在怀。尽心帮助大家走出困境,鼓励大家把生活过得更好。心系百姓,想百姓之所想,念百姓之所念,有这样的领导人带头,吾等又有何惧祖国又有何惧!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我觉得我们应该记住总书记说的这句话,做为座右铭也不无不可。无论我们在何方,从事何种职业,做何事;我们都应记得,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的目地又是什么。
梁家河观后感1100字
《梁家河》这本书读后我的感触很深,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求知若渴、酷爱读书的励志和关心群众生活、努力为群众办好事的崇高追求,心里始终牵挂着梁家河的发展和父老乡亲的物质文化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陕北插队,是怎样密切联系群众,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吃住在一起,处处为老百姓着想,真是感人至深,令人敬佩。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陕北插队时经历了许多磨练。艰苦的条件更能磨练人的意志品质,更能让人成长和成熟。在他成长的历程中,偏远农村的贫穷与落后,让他深知生活的不易和青年一代肩上的责任。习近平沉稳的性格,或许与他年少时在梁家河受过的苦难和爱读书、爱学习、爱思考的好习惯密切相关。他过早地承受生活的重担,过早地思索社会的发展。当年在梁家河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好事,如沼气池、淤地坝等工程,是他带领大家干下的地方民生工程;上山劳动时把白面馍分给老乡自己却饿着肚子,是对群众竭尽全力的体现。后来平台更大,为全国老百姓着想,做了更多更大的实事好事。"一带一路"既是国家战略,也是惠及百姓的大事业。精准扶贫,既是体现党的温暖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更是对老百姓真真切切的关怀。这些大战略、大方略都是建立在他对中国国情和老百姓真实生活了解的基础上的。他在陕北与老乡七年的共处岁月,让他与梁家河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也是他与所有农民的感情,更是与全国老百姓的感情。他一直牵挂着梁家河老乡们,梁家河人也时刻想念习近平。这种朴素又真挚的情感,是维系良好党群关系的强大基石,是人民之幸,是国家之福!
书中讲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的成长历程。习总书记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峥嵘青春,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跨越历史时空共振共鸣,震撼心灵洗礼精神,像磁铁般深深吸引着我们。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像习总书记那样关心群众,热爱人民,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人民疾苦。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以习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习总书记看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时刻用党员的标准衡量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梁家河观后感1200字
读完《梁家河》这本书,令人感受很深,这本书纪实地记录了习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以及梁家河村的变化。正像书上说的一样,梁家村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国家强大的历程。这本书的语言就像黄土地一样质朴,却将一位紧密联系群众,“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能吃苦、干实事,爱学习,立志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优秀品质展现出来。这些品质真是我们干工作所需要的,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东西。
书中讲到习总书记的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精神,令我感受很深。总书记那个年代的陕北非常艰苦,只有具有吃苦精神的青年人,才能扎根在那里,为人民干实事。我们所处的这个年代,经济和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吃苦的精神依然需要。艰苦的环境最能锻炼人,能塑造一个人的品质。我作为一名施工企业的员工,工作性质就决定了要具有吃苦的精神,在工作岗位上具备吃苦精神的人才能干实事。艰苦的岁月最令人难忘,那些日子虽然艰苦,却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是因为它让人成长的快,让人更加渴求好的事物。我们所处的时代,人们对生活要求日渐提高,要过上幸福的日子,能吃苦,肯奋斗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会更加珍惜自己获得的美好生活。经历过艰苦岁月的人,最知道饮水思源,体会到底层人民的疾苦。环境越是艰苦,越是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坚定一个人的志气,造就一个人的终生信仰。正像总书记那样,在和梁家河的人民一起经历了艰苦的岁月,深入群众中去,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深切感受群众所需所想,永远都惦记着梁家河的人民和广大的农村人民,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不忘为人民干实事。从简单平常的事做起,不忘根本,积极向上正是我们时代精神。
这本书还讲到习总书记勤于读书、爱学习的精神,这种爱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那个生活条件艰苦,学习环境艰苦的岁月里,不忘读书学习,是多么的难能可贵。“30里借书”为学习的生动故事,与当下科技发达,信息资源丰富,知识丰富的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是当下,我们有多久没读完一本书了。习总书记的读书故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读书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修身。在我们这个知识更新迅猛,社会竞争激烈的时代,读书学习时刻都不能放松。不学习就会被时代淘汰,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同时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转化为效益,进而创造出价值以改变我们的生活。获取知识可以改变一个时代,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因此在当下,先进的知识愈来愈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谁优先掌握核心技术,谁将引领前进的潮流。因此,主动读书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在书中,习总书记说:“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让我们获取知识,更能磨练人的意志力。现在的我们真应静下心,认真读书,改变自己。
《梁家河》这本书是一本很有温度的书,书的字里行间透露着积极向上的力量和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自己的责任,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
梁家河观后感1300字
根据组织安排,认真深入学习了《梁家河》,《梁家河》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一幅幅图片、一篇篇稿件,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人民造福的初心,有追求真理的精神,有埋头苦干的作风,有攻坚克难的意志,有中华复兴的梦想。
一、初心是共产党人的魂。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习总书记说:“梁家河,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习总书记多次回陕北考察,回梁家河看望乡亲们,时刻惦记着梁家河的发展和乡亲们的生活。总书记始终将自己看做是黄土地的儿子,正是从农民中来,从艰苦的地方来,深入基层,才能始终感知人民的需求,感知人民的智慧和学问,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总书记由一名15岁的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再到党的总书记,几十年来,职务在变,环境在变,但他的初心从未改变。学习梁家河“大学问”,我们就要守住初心之魂,牢记职责使命,践行初心之志,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别样的人生。
二、群众是共产党人的根。
知青七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同梁家河的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过了“五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无论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儿子的坚定信念。正如他所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身为党员干部,就是要始终扎根群众之中,以群众为师,以群众为镜,以群众为秤,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
三、实干是共产党人的本。
修淤地坝、挖甜水井、建沼气池,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房等等,尽管困难重重,但习总书记坚持实干就是解决办法。七年知青岁月,使总书记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并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培养出了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当干部,就是要坚持实干为本、干字当头,在实干中历练人生,在实干中体现价值,在实干中为民造福。作为青年干部,对工作,我们要有担当,不怕吃苦、不怕失败,为企业、为职工做出实实在在的实事,带来真真切切的效益。
四、学习是成长的阶梯
习近平总书记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读书已然成为总书记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尤是年轻时那种对知识的渴求,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诚如村民梁玉明感慨:“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并且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经典故事。总书记读书涉及范围非常广,从古典名著到现代经济,从国内文学到国外名著,丰厚的阅读量,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无不来自他对祖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的基石。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把每天读书当做吃饭一样平常的事情,书籍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思想、眼界,用书籍来补足我们的精神之钙、填补我们的阅历空白,为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更充分做到实践与理论的完美结合。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通过学习《梁家河》,深刻领会梁家河蕴含的大学问,从梁家河的宝贵精神财富中不断汲取追赶超越的力量,切实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带头履职尽责,带头担当作为,带头承担责任,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以担当带动担当,以作为促进作为,始终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集团各项事业的发展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