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文学情缘心得体会_我的文学情缘感受
若水分享
1147
我的文学情缘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口述,主要讲述了习总书记读了那些书,这些书对总书记的影响是什么,下面在线学习网就为您整理了,总书记所提到的书录及读后心得体会。
我的文学情缘心得体会1
2016年10月1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两周年。在那次座谈会上,总书记鲜明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吹响了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集结号。两年来,总书记当时与文艺工作者亲切互动的感人场景历历在目;两年来,文艺战线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乘势前进、变化喜人,涌现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在这一刻,重温总书记讲述过的他熟读文学经典、心系文艺工作的动人往事,愈加感受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思想力量,体会到总书记那份深深的文学情缘。
看后,让我心潮澎湃,立下决定把习总书记看过的书都买下,一一品读,不是走他的仕途之路,而是更多的感受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变革。一直觉得习总让人亲切,让人爱见,更多是一种说不清的,但就是喜欢。现在明白:那是一生之学养,毕生之经历更重要的是一颗质朴的爱民之心的人格魅力呈现。真真,不仅是政治领袖,更是人生导师。
我的文学情缘心得体会2
“人间四月芳菲尽,全民阅读花盛开。”伴随着全民阅读春风的徐徐吹来,在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让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的重要论述,“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仔细品味,领悟读书的意义,感受读书的氛围,阅读学习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力量。那意境、那气息,惹人心醉。
华夏文明生生不息,传统经典薪火相传。习近平总书记的《我的文学情缘》是一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视野广阔、推陈出新、启迪精神的美文,阅读本文,会有一种天然的怀旧感、亲切感,会让你体会到“学而时习之”的乐趣。独乐不如众乐。独自学习不如构建学习型社会。古往今来,许多社会贤达都有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营造学习氛围,挽回世道人心。就社会成员而言,劳动技能和生活常识是通过学习而得到的,不学习就无法改善自身处境。学习不仅是改变命运的手段,更是提升人生境界的途径。是的,结合“三秦书月书香兴平”活动的开展,我不仅自己阅读,而且白天在单位组织我们新胜医院党支部的全体党员阅读学习,晚上在农家书屋和村民分享书中的快乐,开启一种好学乐学的新风尚。
本文借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的境界问题。中国哲学讲求境界,用心学习,真心学习,就能体认“本体至乐”。它超越了一般人难以摆脱的算计和私欲,让具体的人感受到自己的真实存在,毫无拘束,灵明清爽。付诸实践,既能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又能服务大众,改造世界。《我的文学情缘》就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做好敬民爱民的工作。敬民爱民,要从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关心民间疾苦开始。
在如何有效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问题上,古为今用,回望历史,从我们灿烂、悠久而又丰厚的文化家底中寻找自信,不失为一种解决途径。“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那么,又该如何破解古为今用的知易行难?习总书记频繁用典告诉我们,让悠久的历史文化照进现实,其实并不遥远,就在你我的一言一行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郑板桥《竹石》的题画诗,咏物言志,借以表现作者正直倔强的品格,以及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铮铮铁骨。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劝告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不为困难所扰、不为矛盾所惑、不为利益所诱。只有树立高度的价值观自信,才能站稳价值立场,才能保持清醒认识,才能具备政治定力。自信,才有执着的坚守;自信,才有自觉的践行”。这种用典说理形象有力,是对优秀文化创造性的传承,更闪耀着文化自信的诠释胸襟。
习近平说,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血脉,那么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华文化,饱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是成就大格局、大境界人才必须学习的内容。习总书记对经典古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可见习总书记对经典的熟悉程度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释放整肃吏治的信号,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培养和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治国理政,通古今之变,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必然能在历史的转折点引领我们乘风破浪,开创全新局面。阅读《我的文学情缘》时,被这种斩钉截铁的意志深深感动。《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谆谆教导,细致入微,要求基层党员干部体察民艰,爱惜民力,廉洁奉公。《在河北参加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强调干部选拔的重要性,再次突出对历史周期律的思考。引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希望基层党员干部能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
敬民爱民,巩固邦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当我们翻阅儒家经典《尚书》时,就会深刻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民本”思想。曾经有学者指出,中国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当别的民族还处于神话、宗教或茹毛饮血的历史阶段时,中华民族已经开始将重心转向了“人”。人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高贵。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人的最高价值就是“仁”。这个“仁”足以统摄包括行政在内的一切社会生活。“仁”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应当成为主宰行政事务的最终依据。“仁”具体化为“礼”,进入社会治理的具体环节,使得权力运作有章可循。在传统社会中,“民为邦本”这个道理早已深入人心。切实改善民生,成为励精图治、雄才大略的写照。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民本位的历史高度,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现代诠释,为敬民爱民赋予了全新内容。
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期领先世界。从发展的波峰跌入波谷,中华民族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但民族脊梁的挺立,使中华民族终于在自己的艰苦奋斗中走出了一条重新崛起之路,给世人展示了一条古老民族复兴的独特魅力和十分壮观的历史场景。
通过阅读《我的文学情缘》一文,不仅仅让我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更让我感受到阅读传统经典文化所带来的益处,当你真正把阅读看成生活的一部分时,你就是快乐的。只有通过读书,才能真正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拥有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让读书激励你、我、他遨游知识海洋,汲取智慧雨露吧。
我的文学情缘心得体会3
近日读了《我的文学情缘》一文,我有很深的感触。通过记载习近平总书记阅读的经典著作、文章,不仅高屋建瓴指明治国理政之要,更是用经典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要培养和树立六种意识——信仰意识、公仆意识、自省意识、敬畏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古语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许我们并没有身居高位,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我们绝不可以忘记,我们的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克己修身的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文明与法治的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祖国的和谐稳定而不懈努力。
那么,作为一个基层工作者,我们又当如何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用自己的努力共创祖国之辉煌呢?我们虽不能沙场点兵,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我们可以不断努力,不断充实,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做更好的人民公仆。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这些话讲的正是要培养自省意识、不断克服自身问题的道理。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心怀大局意识。汤之《盘铭》中一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应只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澡盆上的警句,更应该是我们每一名党员、每一个基层工作者刻在心底,激励自己自强不息,每天坚持突破自己、革故鼎新的誓词。我们应该把它作为自己的信条,在服务群众的时候,不断学习新知,并学以致用,用最贴心的服务为百姓办好事,服好务,当好百姓的公仆。
要做好基层工作,树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用最诚恳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是根本。基层工作的特点就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就让我想到,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学习实践活动期间,党员下基层,工作之余发挥自身特长,义务为百姓服务,不仅把党中央的精神传达到基层,传达给百姓,更是为基层的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作风的榜样,也带来了新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只要我们打破常规思路,简单的事用心做,麻烦的事一步一步做,用最诚恳的态度服务百姓,用清正廉洁的作风感染群众,定能为百姓带来更优的社会生活环境。
要做好基层工作,严律己,宽待人,克己奉公,用最公正的心处理好日常事务是关键。从大学毕业考上大学生村官开始至今,我已经来到基层两年了。每每翻开自己手中的民情日记,我都会想起初来乍到时在工作中的迷茫,渐入佳境时收获的每一个成绩,还有同事和居民们给与我的鼓励与帮助。依法行政是基石,只有心中牢记工作原则,才能在工作中少出错、不出错。百姓利益无小事,只有心中装着百姓,才能更好地为百姓服务,才能让百姓体会到政府的关怀。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纵观全书,这些在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总会涵养出泱泱大国的清政之气,让人们看到希望;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以及结合当今时代所解读出的内涵,更如神来之笔,为开创中国发展新纪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出一曲气势磅礴的盛世华章。
我的文学情缘心得体会4
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使人明志,洞察兴衰更替的周期律。古人的嘉言懿行,至今依然启迪我们的智慧。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用典》一书,共计26万多字,历时一年编写、校订,并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于2015年2月出版。鸿篇巨制,擘画未来。展卷品读,豁然开朗。笔者不辞固陋,结合自身情况,与诸位同仁分享学习心得。
乐学致用,移风易俗。在浩若烟海的典籍中,“学习”二字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大凡接受过传统教育的孩童,在咿咿呀呀的读书声中,就已经能够体会到“学而时习之”的乐趣。“学”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实践活动。“学”的最终目的是经世致用,造福苍生。古代圣贤喜欢用生动形象的譬喻讲明人生境界,认为“鸢飞戾天”象征着一种极目高远的气度,作为与天地并尊的人也应该如此。任何伟大事业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戒骄戒躁,坚毅力行,才能一览群山。这就需要我们仔细揣摩“如鸟初飞”的义理,不断学习,反复践行,直到一翅冲天,翱翔于九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等文中多次引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借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的境界问题。中国哲学讲求境界,用心学习,真心学习,就能体认“本体至乐”。它超越了一般人难以摆脱的算计和私欲,让具体的人感受到自己的真实存在,活泼泼,毫无拘束,灵明清爽。付诸实践,既能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又能服务大众,改造世界。其实,境界论并不玄远奇妙。只要你放下思想包袱,勇于实践,就能体验到这种快乐。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对“本体至乐”的最好落实。
独乐不如众乐。独自学习不如构建学习型社会。古往今来,许多社会贤达都有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营造学习氛围,挽回世道人心。就社会成员而言,劳动技能和生活常识是通过学习而得到的,不学习就无法改善自身处境。学习不仅是改变命运的手段,更是提升人生境界的途径。在全社会开启一种好学乐学的新风尚,涤荡蒙昧,增加和谐,进而实现长治久安,促进共同繁荣。
整肃吏治,体用兼备。自古治国先治吏。整肃吏治,才能确保政治清明。时过境迁,传统社会孕育出来的治国理政的观念可以作为今人的重要参照。今人的事情还须今人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改革开放仍然处于进行时。这需要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去努力奋斗。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释放整肃吏治的信号,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培养和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我们在学习《习近平用典》时,被这种斩钉截铁的意志深深感动,《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谆谆教导,细致入微,要求基层党员干部体察民艰,爱惜民力,廉洁奉公,《在河北参加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强调干部选拔的重要性,再次突出对历史周期律的思考。
古人用《周易》中的“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指代事物兴衰的规律。治国理政必须洞察历史周期律。中国共产党人夙兴夜寐,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历史实践,造福全体人民,引领人民群众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这将是对历史周期律的最好解答。
敬民爱民,巩固邦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当我们翻阅儒家经典《尚书》时,就会深刻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民本”思想。曾经有学者指出,中国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当别的民族还处于神话、宗教或茹毛饮血的历史阶段时,中华民族已经开始将重心转向了“人”。人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高贵。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人的最高价值就是“仁”。这个“仁”足以统摄包括行政在内的一切社会生活。“仁”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应当成为主宰行政事务的最终依据。“仁”具体化为“礼”,进入社会治理的具体环节,使得权力运作有章可循。在传统社会中,“民为邦本”这个道理早已深入人心。切实改善民生,成为励精图治、雄才大略的写照。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民本位的历史高度,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现代诠释,为敬民爱民赋予了全新内容。通过阅读《习近平用典》,我们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多次引用《贞观政要》中的“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这里讲的“本根”就是社会主义方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枝叶茂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旺发达。如何能够确保“本根不摇”呢?那就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做好敬民爱民的工作。敬民爱民,要从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关心民间疾苦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希望基层党员干部能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儒家传统中,作为群体生活的人类必须在礼制中完善自己的社会属性,政治不过是伦理道德在公共领域中的延伸与展开。相应地,最令人憧憬的政治形态是德政。儒家要求从政者能够“为政以德”,用道德伦理约束权力运作,避免将政治引入单纯的刑罚与管束的误区。这一要求是具体的实践学说,不是纯粹的抽象理论,只有从少数士大夫的头脑中走出来,走进百姓生活之中,为广大民众真诚地接受,才能获取更为广阔的发展远景。一切精英式的空谈都无济于事,一切贵族式的建构都不会具有顽强的生命精神。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其中不容忽视的力量是平民。儒学进入平民阶层,关注平民的生存状况,促使自身理论转型,构建现代平民儒学。现阶段,我们应当继续沿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一切为了人民的康庄大道前进,对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进行重新诠释,为文化综合创新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
综合创新,开创未来。华夏文明生生不息,中国精神薪火相传。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是新时代的追问、新纪元的界点,更是领袖群伦的战鼓金钟,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动静不违其时。纵观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的宽广胸襟创造了昔日辉煌,民本、教化、兼济天下的忧患意识促使我们的先人战胜千难万险,勇往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治国理政,通古今之变,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必然能在历史的转折点引领我们乘风破浪,开创全新局面。
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此时更需要明末清初的大科学家方以智呼吁的“坐集千古之智”,落实“仁民爱物”的优良传统,清醒头脑,做足践履工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用典》一书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智慧启迪、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团结一心的文化纽带。我愿意和更多的读者一起学习其中的道理。
我的文学情缘提到的书录 《岳飞传》《红与黑》《战争与和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寿宁待志》《怎么办?》《叶甫盖尼·奥涅金》《当代英雄》《战争与和平》《复活》《静静的顿河》《意外归来》《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草叶集》《竞选州长》《海狼》《荒野的呼唤》《热爱生命》《老人与海》《悲惨世界》《九三年》《约翰·克利斯朵夫》《红楼梦》《创业史》《用角色和观众交流》《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红灯记》《沙家浜》 |
我的文学情缘心得体会1
2016年10月1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两周年。在那次座谈会上,总书记鲜明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吹响了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集结号。两年来,总书记当时与文艺工作者亲切互动的感人场景历历在目;两年来,文艺战线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乘势前进、变化喜人,涌现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在这一刻,重温总书记讲述过的他熟读文学经典、心系文艺工作的动人往事,愈加感受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思想力量,体会到总书记那份深深的文学情缘。
看后,让我心潮澎湃,立下决定把习总书记看过的书都买下,一一品读,不是走他的仕途之路,而是更多的感受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变革。一直觉得习总让人亲切,让人爱见,更多是一种说不清的,但就是喜欢。现在明白:那是一生之学养,毕生之经历更重要的是一颗质朴的爱民之心的人格魅力呈现。真真,不仅是政治领袖,更是人生导师。
我的文学情缘心得体会2
“人间四月芳菲尽,全民阅读花盛开。”伴随着全民阅读春风的徐徐吹来,在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让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的重要论述,“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仔细品味,领悟读书的意义,感受读书的氛围,阅读学习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力量。那意境、那气息,惹人心醉。
华夏文明生生不息,传统经典薪火相传。习近平总书记的《我的文学情缘》是一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视野广阔、推陈出新、启迪精神的美文,阅读本文,会有一种天然的怀旧感、亲切感,会让你体会到“学而时习之”的乐趣。独乐不如众乐。独自学习不如构建学习型社会。古往今来,许多社会贤达都有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营造学习氛围,挽回世道人心。就社会成员而言,劳动技能和生活常识是通过学习而得到的,不学习就无法改善自身处境。学习不仅是改变命运的手段,更是提升人生境界的途径。是的,结合“三秦书月书香兴平”活动的开展,我不仅自己阅读,而且白天在单位组织我们新胜医院党支部的全体党员阅读学习,晚上在农家书屋和村民分享书中的快乐,开启一种好学乐学的新风尚。
本文借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的境界问题。中国哲学讲求境界,用心学习,真心学习,就能体认“本体至乐”。它超越了一般人难以摆脱的算计和私欲,让具体的人感受到自己的真实存在,毫无拘束,灵明清爽。付诸实践,既能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又能服务大众,改造世界。《我的文学情缘》就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做好敬民爱民的工作。敬民爱民,要从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关心民间疾苦开始。
在如何有效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问题上,古为今用,回望历史,从我们灿烂、悠久而又丰厚的文化家底中寻找自信,不失为一种解决途径。“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那么,又该如何破解古为今用的知易行难?习总书记频繁用典告诉我们,让悠久的历史文化照进现实,其实并不遥远,就在你我的一言一行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郑板桥《竹石》的题画诗,咏物言志,借以表现作者正直倔强的品格,以及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铮铮铁骨。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劝告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不为困难所扰、不为矛盾所惑、不为利益所诱。只有树立高度的价值观自信,才能站稳价值立场,才能保持清醒认识,才能具备政治定力。自信,才有执着的坚守;自信,才有自觉的践行”。这种用典说理形象有力,是对优秀文化创造性的传承,更闪耀着文化自信的诠释胸襟。
习近平说,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血脉,那么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华文化,饱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是成就大格局、大境界人才必须学习的内容。习总书记对经典古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可见习总书记对经典的熟悉程度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释放整肃吏治的信号,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培养和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治国理政,通古今之变,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必然能在历史的转折点引领我们乘风破浪,开创全新局面。阅读《我的文学情缘》时,被这种斩钉截铁的意志深深感动。《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谆谆教导,细致入微,要求基层党员干部体察民艰,爱惜民力,廉洁奉公。《在河北参加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强调干部选拔的重要性,再次突出对历史周期律的思考。引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希望基层党员干部能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
敬民爱民,巩固邦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当我们翻阅儒家经典《尚书》时,就会深刻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民本”思想。曾经有学者指出,中国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当别的民族还处于神话、宗教或茹毛饮血的历史阶段时,中华民族已经开始将重心转向了“人”。人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高贵。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人的最高价值就是“仁”。这个“仁”足以统摄包括行政在内的一切社会生活。“仁”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应当成为主宰行政事务的最终依据。“仁”具体化为“礼”,进入社会治理的具体环节,使得权力运作有章可循。在传统社会中,“民为邦本”这个道理早已深入人心。切实改善民生,成为励精图治、雄才大略的写照。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民本位的历史高度,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现代诠释,为敬民爱民赋予了全新内容。
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期领先世界。从发展的波峰跌入波谷,中华民族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但民族脊梁的挺立,使中华民族终于在自己的艰苦奋斗中走出了一条重新崛起之路,给世人展示了一条古老民族复兴的独特魅力和十分壮观的历史场景。
通过阅读《我的文学情缘》一文,不仅仅让我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更让我感受到阅读传统经典文化所带来的益处,当你真正把阅读看成生活的一部分时,你就是快乐的。只有通过读书,才能真正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拥有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让读书激励你、我、他遨游知识海洋,汲取智慧雨露吧。
我的文学情缘心得体会3
近日读了《我的文学情缘》一文,我有很深的感触。通过记载习近平总书记阅读的经典著作、文章,不仅高屋建瓴指明治国理政之要,更是用经典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要培养和树立六种意识——信仰意识、公仆意识、自省意识、敬畏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古语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许我们并没有身居高位,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我们绝不可以忘记,我们的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克己修身的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文明与法治的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祖国的和谐稳定而不懈努力。
那么,作为一个基层工作者,我们又当如何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用自己的努力共创祖国之辉煌呢?我们虽不能沙场点兵,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我们可以不断努力,不断充实,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做更好的人民公仆。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这些话讲的正是要培养自省意识、不断克服自身问题的道理。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心怀大局意识。汤之《盘铭》中一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应只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澡盆上的警句,更应该是我们每一名党员、每一个基层工作者刻在心底,激励自己自强不息,每天坚持突破自己、革故鼎新的誓词。我们应该把它作为自己的信条,在服务群众的时候,不断学习新知,并学以致用,用最贴心的服务为百姓办好事,服好务,当好百姓的公仆。
要做好基层工作,树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用最诚恳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是根本。基层工作的特点就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就让我想到,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学习实践活动期间,党员下基层,工作之余发挥自身特长,义务为百姓服务,不仅把党中央的精神传达到基层,传达给百姓,更是为基层的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作风的榜样,也带来了新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只要我们打破常规思路,简单的事用心做,麻烦的事一步一步做,用最诚恳的态度服务百姓,用清正廉洁的作风感染群众,定能为百姓带来更优的社会生活环境。
要做好基层工作,严律己,宽待人,克己奉公,用最公正的心处理好日常事务是关键。从大学毕业考上大学生村官开始至今,我已经来到基层两年了。每每翻开自己手中的民情日记,我都会想起初来乍到时在工作中的迷茫,渐入佳境时收获的每一个成绩,还有同事和居民们给与我的鼓励与帮助。依法行政是基石,只有心中牢记工作原则,才能在工作中少出错、不出错。百姓利益无小事,只有心中装着百姓,才能更好地为百姓服务,才能让百姓体会到政府的关怀。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纵观全书,这些在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总会涵养出泱泱大国的清政之气,让人们看到希望;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以及结合当今时代所解读出的内涵,更如神来之笔,为开创中国发展新纪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出一曲气势磅礴的盛世华章。
我的文学情缘心得体会4
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使人明志,洞察兴衰更替的周期律。古人的嘉言懿行,至今依然启迪我们的智慧。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用典》一书,共计26万多字,历时一年编写、校订,并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于2015年2月出版。鸿篇巨制,擘画未来。展卷品读,豁然开朗。笔者不辞固陋,结合自身情况,与诸位同仁分享学习心得。
乐学致用,移风易俗。在浩若烟海的典籍中,“学习”二字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大凡接受过传统教育的孩童,在咿咿呀呀的读书声中,就已经能够体会到“学而时习之”的乐趣。“学”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实践活动。“学”的最终目的是经世致用,造福苍生。古代圣贤喜欢用生动形象的譬喻讲明人生境界,认为“鸢飞戾天”象征着一种极目高远的气度,作为与天地并尊的人也应该如此。任何伟大事业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戒骄戒躁,坚毅力行,才能一览群山。这就需要我们仔细揣摩“如鸟初飞”的义理,不断学习,反复践行,直到一翅冲天,翱翔于九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等文中多次引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借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的境界问题。中国哲学讲求境界,用心学习,真心学习,就能体认“本体至乐”。它超越了一般人难以摆脱的算计和私欲,让具体的人感受到自己的真实存在,活泼泼,毫无拘束,灵明清爽。付诸实践,既能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又能服务大众,改造世界。其实,境界论并不玄远奇妙。只要你放下思想包袱,勇于实践,就能体验到这种快乐。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对“本体至乐”的最好落实。
独乐不如众乐。独自学习不如构建学习型社会。古往今来,许多社会贤达都有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营造学习氛围,挽回世道人心。就社会成员而言,劳动技能和生活常识是通过学习而得到的,不学习就无法改善自身处境。学习不仅是改变命运的手段,更是提升人生境界的途径。在全社会开启一种好学乐学的新风尚,涤荡蒙昧,增加和谐,进而实现长治久安,促进共同繁荣。
整肃吏治,体用兼备。自古治国先治吏。整肃吏治,才能确保政治清明。时过境迁,传统社会孕育出来的治国理政的观念可以作为今人的重要参照。今人的事情还须今人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改革开放仍然处于进行时。这需要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去努力奋斗。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释放整肃吏治的信号,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培养和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我们在学习《习近平用典》时,被这种斩钉截铁的意志深深感动,《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谆谆教导,细致入微,要求基层党员干部体察民艰,爱惜民力,廉洁奉公,《在河北参加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强调干部选拔的重要性,再次突出对历史周期律的思考。
古人用《周易》中的“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指代事物兴衰的规律。治国理政必须洞察历史周期律。中国共产党人夙兴夜寐,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历史实践,造福全体人民,引领人民群众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这将是对历史周期律的最好解答。
敬民爱民,巩固邦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当我们翻阅儒家经典《尚书》时,就会深刻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民本”思想。曾经有学者指出,中国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当别的民族还处于神话、宗教或茹毛饮血的历史阶段时,中华民族已经开始将重心转向了“人”。人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高贵。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人的最高价值就是“仁”。这个“仁”足以统摄包括行政在内的一切社会生活。“仁”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应当成为主宰行政事务的最终依据。“仁”具体化为“礼”,进入社会治理的具体环节,使得权力运作有章可循。在传统社会中,“民为邦本”这个道理早已深入人心。切实改善民生,成为励精图治、雄才大略的写照。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民本位的历史高度,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现代诠释,为敬民爱民赋予了全新内容。通过阅读《习近平用典》,我们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多次引用《贞观政要》中的“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这里讲的“本根”就是社会主义方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枝叶茂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旺发达。如何能够确保“本根不摇”呢?那就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做好敬民爱民的工作。敬民爱民,要从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关心民间疾苦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希望基层党员干部能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儒家传统中,作为群体生活的人类必须在礼制中完善自己的社会属性,政治不过是伦理道德在公共领域中的延伸与展开。相应地,最令人憧憬的政治形态是德政。儒家要求从政者能够“为政以德”,用道德伦理约束权力运作,避免将政治引入单纯的刑罚与管束的误区。这一要求是具体的实践学说,不是纯粹的抽象理论,只有从少数士大夫的头脑中走出来,走进百姓生活之中,为广大民众真诚地接受,才能获取更为广阔的发展远景。一切精英式的空谈都无济于事,一切贵族式的建构都不会具有顽强的生命精神。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其中不容忽视的力量是平民。儒学进入平民阶层,关注平民的生存状况,促使自身理论转型,构建现代平民儒学。现阶段,我们应当继续沿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一切为了人民的康庄大道前进,对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进行重新诠释,为文化综合创新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
综合创新,开创未来。华夏文明生生不息,中国精神薪火相传。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是新时代的追问、新纪元的界点,更是领袖群伦的战鼓金钟,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动静不违其时。纵观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的宽广胸襟创造了昔日辉煌,民本、教化、兼济天下的忧患意识促使我们的先人战胜千难万险,勇往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治国理政,通古今之变,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必然能在历史的转折点引领我们乘风破浪,开创全新局面。
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此时更需要明末清初的大科学家方以智呼吁的“坐集千古之智”,落实“仁民爱物”的优良传统,清醒头脑,做足践履工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用典》一书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智慧启迪、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团结一心的文化纽带。我愿意和更多的读者一起学习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