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文学阅读 > 文章阅读 > 生活随笔 >

寒食节的由来简介

若水分享 4063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寒食节的由来简介,供大家阅读参考。

寒食节的由来简介

目录

寒食节的由来简介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是什么意思

寒食节的习俗

各地寒食节传统美食盘点

寒食节的由来简介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禁火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至今已有超过2600年的历史。寒食节是夏历冬至后105天,清明节前一二日。逢寒食节当日要禁烟火,只吃冷食,因此而得名,也是我国唯一一个以饮食习俗命名的节日。同时寒食节也是祭祀先祖的日子,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两千余年来,在后世的发展中又逐渐增加了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寒食节其实是沿袭了远古时期的改火旧习。华夏大地每到初春,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雷电的到来也易引起山火。所以远古时期的人们,要在这个季节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在禁火的这段时间里,人们会准备出足够的熟食用以度日,但是因为禁火而无法加热,只能“寒食”,故而便有了“寒食节”。不过据史籍记载,寒食节的起源,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定。

晋文公重耳乃是春秋五霸之一,但是当他还是晋国公子的时候,却深受“骊姬之乱”的迫害。公元前672年,晋献公娶狐姬,次年生下重耳。 重耳自幼聪慧好学,同时喜好结交士人,十七岁时就有五个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晋献公十八年(前659年),十分受宠的骊姬预谋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做太子,为了扫清障碍,她先是设计陷害、逼死了太子申生,之后又开始诬陷另外两位公子重耳和夷吾。得知消息的二位公子先后逃走,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晋献公因两位公子的不辞而别而大怒,认定他们有阴谋,于是就派公使勃鞮去讨伐蒲城。在追击中,重耳逃走,勃鞮追上他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逃到了母亲的故国翟国,从此踏上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之路。

在重耳最为落魄的这些日子里,有位大臣叫做介子推,他对重耳忠心耿耿,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在一次逃亡的路上,有个随从偷走了资粮,重耳饥饿难耐,几乎昏厥,介子推躲到山沟里,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得知吃的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后来,重耳励精图治,终于成为一代名君,便是与齐桓公并成为“齐桓晋文”的先秦五霸之一“晋文公”。但是重耳并未兑现当初的诺言,因为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对介子推没有任何封赏。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主动请赏,他说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替那些通过各种手段请赏的人感到耻辱,也很气愤,于是隐居去了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介子推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但是有位邻居为介子推感到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重耳亲自去请,但是茫茫大山,找个人谈何容易?何况介子推故意躲着不见,坚决不出山,为了迫使介子推出山相见,也不知道谁出了个馊主意,让晋文公下令三面放火烧山,逼出介子推。可是熊熊火光中,却并未见到介子推的身影,等火熄灭了,人们才发现,介子推竟然与老母抱树而死。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恸哭失声,为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返回目录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介子推

古代传说源于对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的纪念。晋国君主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于是杀掉太子申生,打算改传位于骊姬之子奚齐。太子弟重耳为逃避灾祸,只好逃命他国,途中贫病交加,险些冻饿而死。随行的介子推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一片肉,制成羹汤献给重耳,才使其得以保全生命,度过难关。后来,重耳归国,当上晋国国君,即为晋文公+然而,在封赏随从流亡的功臣时,晋文公却惟独忘掉了介子推。当晋文公得知介子推携其老母躲进绵山,过起隐居生活时,便多次派人召请其上朝受封,介子推却直意不出。这时,有人献计放火烧山,认为介于推是个孝子,他一定会保护老母,下山避火。不料,大火过后,人们发现介子推竟然与老母一起,抱着大树被烧死。晋文公极为愧疚痛悔,大哭之后,遂下令将介子推厚葬又将其遇难之日定为寒食节,全国严禁举火,无论何人——律不准吃热的食物,以示对介子推的悼念之意。

<<<返回目录

寒食节是什么意思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清明前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则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返回目录

寒食节的习俗

寒食节的习俗活动主要有三项:禁火、扫墓、郊游。寒食节的具体时间定在前一年冬至后的105日或106日,恰好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两天。因为寒食节通常要禁火三天,所以有关活动要延续到清明。这样久而久之,人们对寒食与清明就逐渐不加区分了,以至现在有不少人只知清明而不知寒食了。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自唐以后,与祭祀祖先亡灵以及郊游扫墓活动,逐渐融汇成为一个节日,民间也有把清明节称为寒食节、禁烟节的,甚至还有“清明寒食”的说法,因此寒食节有许多习俗和清明节一样,也有荡秋千、蹴鞠等娱乐活动。

<<<返回目录

各地寒食节传统美食盘点

山西寒食节美食

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上海寒食节美食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台湾寒食节美食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山东寒食节美食

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舟山寒食节美食

旧定海上坟时供品有一个特色,许多菜肴系凉菜与凉拌菜,还有清明特色点心——青饼、条子糕皆可冷食,祭礼毕,要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麻糍即青饼也,其形状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坟后,回家还要做“清明羹饭”。

<<<返回目录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24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