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思维训练
若水分享
1147
集体思维法,就是利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去思考问题。中国有句俗话:“三个兄弟一条心,门前泥土变黄金。”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在当前的条件下仅凭个人的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集体的智慧常常能被创造性地加以解决。虽然,头脑风暴法也是一种以“群言堂”为特征,在现有的条件下,凝聚集体智慧集体解答问题的方法,但和“头脑风暴法”不同的是,集体智慧法所指的集体常常不是指专业内部的几个人,而是以“智囊团”的形式,邀请专家和外行在一起思考,让他们相互影响。也许,你会问,这有什么好处或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其实,仔细想想,你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可以看到,专家的全部知识和训练使他们总是按照本专业的传统观点看待问题,这使得他们比起外行人来说,显得更有经验,但这同时也局限着他们寻找答案的范围。如果有意地邀请别的学科的学者们来参加讨论,他们虽然是外行,却能用一种“新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不受惯例和传统的约束。这使得专家能在这种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知识的环境下,受到新的启发而对自己的专业问题想出更富有创造性的办法来。
具体说来,集体解决问题时,由于相互影响,目的性就更加明确;
由于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有可能从更多的方面来考虑问题;同时他们彼此也不必担心是否受到同行的笑话,反而更加具有自我批评精神;由于交换意见的结果,丰富了每个参加者的知识和经验,彼此产生一种互助感,大胆创新的意识会更浓。不仅如此,当一个人为了向不懂自己专业的人说明自己的思想,他需要非常仔细地作出解释,而他在说明这些思想时,就会诱导新的脑区加入活动,并引起新的联想。常言说,“解释一遍又一遍,结果自己也豁然贯通了。”帮助别人的人,其实自己获得的启发和进步更大。巴甫洛夫就是用这种方法组织他的助手们座谈的。这种性质的交谈已被科学界所采用,取名为“巴甫洛夫周三会”。
但集体思考法并不是随意地把一些人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智囊团”有三个原则:一是互补原则。这里所说的互补是多方面的,它包括知识互补、性格互补、能力互补等等;二是杂交原则。即由不同专业,具有不同才能的人组成一个创造集体,使内部成员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和启发;三是弹性原则。即这个“智囊团”不是一个严格的一成不变的团体,它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集体思考法也不是把几个人的意见简单地综合起来。因为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参加会议的人各抒己见,谁也不听谁的,意见很难分类整理、形成有效结果。下面的这个事例也许能对我们正确有效地实施集体思考法有所帮助。
在一次会议上,参加会议的人怎么也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每一个人都在反驳别人,坚持自己的提议,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有道理。他们的情绪都非常激昂,但对问题却都纠缠不清。主持会议的人很懂心理学,而且挺爱搞点实验。这时,他建议休息一下,大家都出去透透风。
当休息了一下,大家回到办公室的时候,他说道:
“咱们再听一遍所有的提议、论据和反对意见。”接着,他打开了录音机,——在参加会议的人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全部发言都录在上面了。
发言的人听着自己的发言和反驳,过去他们认为十分明确,很有说服力,可是现在您再瞧瞧他们的模样吧。
“好吧,继续讨论。”会议主席换了一盘磁带,故意惹人注目地打开了录音机,建议道。这么一来,发言都变得比较明确,经过深思熟虑,从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大家也就同意了。有趣的是,以后在这位主持人的办公室里召开的会议,也都进行得颇为顺利。因为参加会议的人都认为录音机又打开了,说起话来都尽量做到认真负责,简短明确,深思熟虑。
从这个事例中,我想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那就是在集体思考法中一定要选出一个人担任“节目主持人”,并做好讨论记录,这样在大家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时,这些讨论记录就能起到很好地帮助大家反思的作用,讨论起来就会更加富有成效。
我们现在已经明白这样的道理,一个人具有专门的知识虽然可以使他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但经常应用那种知识,时间久了就会减少他的创造性。一个人越能熟练地应付某一类特殊的问题,他就越发不能彻底采用另一种不同的方法来处理这类问题。这种矛盾,不仅反映在专家身上,也反映在老师处理学生的创造性问题上。老师们常常一方面承认创造性的可贵,承认应鼓励、赞美学生各种创新的行为和意识,另一方面,当学生提出的想法和行为过于新奇,违反了一般的习惯和流行的见解时,常常会受到老师们的忽略、排斥,甚至是惩罚。在老师的眼里,学生们不合常规的回答、提问和作业被称作“愚蠢”、“胡闹”、“莫名其妙”。其实,这里面有很多是充满智慧的想法,老师要善于加以正确引导,鼓励孩子们不怕出错,敢想、敢说、敢做,也许未来的科学家就会在这群“自由不羁”的孩子们中出现。
具体说来,集体解决问题时,由于相互影响,目的性就更加明确;
由于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有可能从更多的方面来考虑问题;同时他们彼此也不必担心是否受到同行的笑话,反而更加具有自我批评精神;由于交换意见的结果,丰富了每个参加者的知识和经验,彼此产生一种互助感,大胆创新的意识会更浓。不仅如此,当一个人为了向不懂自己专业的人说明自己的思想,他需要非常仔细地作出解释,而他在说明这些思想时,就会诱导新的脑区加入活动,并引起新的联想。常言说,“解释一遍又一遍,结果自己也豁然贯通了。”帮助别人的人,其实自己获得的启发和进步更大。巴甫洛夫就是用这种方法组织他的助手们座谈的。这种性质的交谈已被科学界所采用,取名为“巴甫洛夫周三会”。
但集体思考法并不是随意地把一些人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智囊团”有三个原则:一是互补原则。这里所说的互补是多方面的,它包括知识互补、性格互补、能力互补等等;二是杂交原则。即由不同专业,具有不同才能的人组成一个创造集体,使内部成员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和启发;三是弹性原则。即这个“智囊团”不是一个严格的一成不变的团体,它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集体思考法也不是把几个人的意见简单地综合起来。因为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参加会议的人各抒己见,谁也不听谁的,意见很难分类整理、形成有效结果。下面的这个事例也许能对我们正确有效地实施集体思考法有所帮助。
在一次会议上,参加会议的人怎么也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每一个人都在反驳别人,坚持自己的提议,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有道理。他们的情绪都非常激昂,但对问题却都纠缠不清。主持会议的人很懂心理学,而且挺爱搞点实验。这时,他建议休息一下,大家都出去透透风。
当休息了一下,大家回到办公室的时候,他说道:
“咱们再听一遍所有的提议、论据和反对意见。”接着,他打开了录音机,——在参加会议的人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全部发言都录在上面了。
发言的人听着自己的发言和反驳,过去他们认为十分明确,很有说服力,可是现在您再瞧瞧他们的模样吧。
“好吧,继续讨论。”会议主席换了一盘磁带,故意惹人注目地打开了录音机,建议道。这么一来,发言都变得比较明确,经过深思熟虑,从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大家也就同意了。有趣的是,以后在这位主持人的办公室里召开的会议,也都进行得颇为顺利。因为参加会议的人都认为录音机又打开了,说起话来都尽量做到认真负责,简短明确,深思熟虑。
从这个事例中,我想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那就是在集体思考法中一定要选出一个人担任“节目主持人”,并做好讨论记录,这样在大家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时,这些讨论记录就能起到很好地帮助大家反思的作用,讨论起来就会更加富有成效。
我们现在已经明白这样的道理,一个人具有专门的知识虽然可以使他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但经常应用那种知识,时间久了就会减少他的创造性。一个人越能熟练地应付某一类特殊的问题,他就越发不能彻底采用另一种不同的方法来处理这类问题。这种矛盾,不仅反映在专家身上,也反映在老师处理学生的创造性问题上。老师们常常一方面承认创造性的可贵,承认应鼓励、赞美学生各种创新的行为和意识,另一方面,当学生提出的想法和行为过于新奇,违反了一般的习惯和流行的见解时,常常会受到老师们的忽略、排斥,甚至是惩罚。在老师的眼里,学生们不合常规的回答、提问和作业被称作“愚蠢”、“胡闹”、“莫名其妙”。其实,这里面有很多是充满智慧的想法,老师要善于加以正确引导,鼓励孩子们不怕出错,敢想、敢说、敢做,也许未来的科学家就会在这群“自由不羁”的孩子们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