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戏招考热门专业招录比245:1 拼颜值更看素养
若水分享
1147
“这几年上戏招生考试改革,考官事先不知道被分配在哪个考场,考生同样由抽签决定考场。”资深考官萧颖说。
昨天,2017年上海戏剧学院招生考试拉开大幕,从2012年到2016年,上戏考生数量从11448人增加到20996人,今年报名人数创纪录达到21782人,部分热门专业招录比高达245:1。网络上热炒“最美考生”“明星考生”,但在上戏考场专业平台,无人拥有先天优势,考场全力发挥是唯一的砝码。上戏党委书记楼巍反复强调公平公正,“我们不是在‘招生’,而是‘选生’。艺考不仅要拼颜值,更要看素养、德行。”
考官与考生“斗智”
走进考场前,每个考官都收到一台平板电脑。萧颖介绍,“如同体育大赛打分,一位考生面试结束,我们需要尽快将分数输入电脑,过期无效。以前招生,老师集体讨论,意见由资深考官汇总,他的判断常决定了学生能否被录取。如今考官改为背对背打分,每个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演员冯远征受邀来上戏当考官时感叹,这是他参与面试中流程最为清晰严谨的,钻不得空子。”
2012年到2017年,上戏考生人数翻番,招生改革也在大步跟进。2012年,考官实行独立打分,避免权威因素及相互影响;2013年启动标准化考场,增设复议制,避免一锤定音;2015年学校完善“一台两库三系统”,即考试科目公共平台,考委库、考题库,网上报名及查分系统、平板打分系统、网上阅卷系统,并实现校内校外(境外)专家各50%的构成比例,当年校内外考官因利益冲突主动回避人数10人;2016年,上戏与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院团合作,邀请名家担任考官。上戏院长黄昌勇表示,“不断调整,不断优化,上戏所走的每一步都在最大限度提升招生科学性和公平度。”
最热门的表演类面试中,除了传统的声音、形体考核,二试增加即兴环节,考察人文素养,三试则是工作坊,犹如上课,由老师带领考生完成课堂练习,大家PK临场发挥。表演系主任何雁将之比喻为游戏厅,“把自己所有的想象力、创造力施展出来。”考官们直言,现在评分比过去辛苦,“不是坐着看脸美、动作流畅、声音悦耳就能打高分,得与考生不断‘斗智’,有来有往地抛接‘考题’”。
不再“拽着学生走”
从2012年到2016年,上戏录取考生的文化分数达到一本分数线的比例从6%上升到2016年的11.5%,2017年,上戏继续推行“一本优先”及加大文化等综合素养考试分值政策,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问题,实现上戏从戏剧单一学科向艺术多学科、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大学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过去一个班一个主讲老师,招生时想的就是毕业一台大戏的组合。谁演周朴园,谁演繁漪,教学时会刻意让学生表演往特定角色上靠。”楼巍坦言,这种“拽着学生走”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大学。
如今上戏教学正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表演系15级新生围绕“三选、三跨、互选”率先试行学分制改革。三选即选课程、选教师、选时间;三跨即跨年级、跨专业、跨院系,分别在毕业剧目、公共课和第二课堂三个模块中实现;互选即师生双向互选。针对学生特质,老师安排大戏,逼得老师不学不行,从导演思维转型为教育家思维。
2016年4月,上戏首次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现场在20个教学节段中随机抽出一节,准备30分钟后,当场讲授。同一门课程的不同教师展开竞争,接受学生的选择。萧颖表示,互选是一个很残酷的过程,逼迫教师从“上很多课但不精”到“精彩地上好几门课”。在上戏重点推行的“一月一示范”教学,课后有专家研讨环节,校领导、院系负责人、教研室负责人、督导、校外专家和无课教师都能对授课质量提出可行性建议。
上戏品牌走向世界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这样全美排名前三的艺术院校,每年全世界只招两三名研究生。我们导演系本科生已经连续四年考中。还有学生取得英国国王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学位。”在上戏导演系主任卢昂看来,上戏树立平台型大学理念,破除观念“校墙”,拓展国际办学视野,倡导文化自信和文化走出去战略,收获满满。
上戏国际导演大师班连办8年,请来美、英、法、德国等优秀导演登上讲台。英国皇家戏剧学院老院长尼古拉斯·巴特连续六年为上戏学生主讲莎士比亚戏剧。上戏音乐剧中心,中国老师与外国老师比例为6:4。其中有百老汇演员、导演、指挥。中心主任王洛勇说,“中国演员能干的活,我们会,美国演员能干的活,我们也会。”
“走出去”版图不止欧美,上戏通过牵手国际剧协,与南美、东欧、中东、非洲等地区艺术机构建立合作,使得国际交流不再只偏重发达地区。通过和国际剧协共同策划成立“世界演艺高校网络”,上戏获得世界范围内艺术教育和学术研究更大的话语权。
打造“平台型”大学,也意味着创作走出校园,更深入地与社会文化艺术产业链联通。上戏拓展“四团一厂”创作平台,注册青年京昆剧团、青年舞蹈团、青年话剧团、青年音乐剧团和青年电影制片厂,探索以剧目(影片)带动教学的新方式,打造上海文化艺术生产的新品牌。
今年,每位上戏考生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上戏艺考明信片。他们中将有418人最终进入上戏,四年后将成为学校的明信片,飞向国内外艺术院团、影视剧组、大专院校、创作机构。
昨天,2017年上海戏剧学院招生考试拉开大幕,从2012年到2016年,上戏考生数量从11448人增加到20996人,今年报名人数创纪录达到21782人,部分热门专业招录比高达245:1。网络上热炒“最美考生”“明星考生”,但在上戏考场专业平台,无人拥有先天优势,考场全力发挥是唯一的砝码。上戏党委书记楼巍反复强调公平公正,“我们不是在‘招生’,而是‘选生’。艺考不仅要拼颜值,更要看素养、德行。”
考官与考生“斗智”
走进考场前,每个考官都收到一台平板电脑。萧颖介绍,“如同体育大赛打分,一位考生面试结束,我们需要尽快将分数输入电脑,过期无效。以前招生,老师集体讨论,意见由资深考官汇总,他的判断常决定了学生能否被录取。如今考官改为背对背打分,每个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演员冯远征受邀来上戏当考官时感叹,这是他参与面试中流程最为清晰严谨的,钻不得空子。”
2012年到2017年,上戏考生人数翻番,招生改革也在大步跟进。2012年,考官实行独立打分,避免权威因素及相互影响;2013年启动标准化考场,增设复议制,避免一锤定音;2015年学校完善“一台两库三系统”,即考试科目公共平台,考委库、考题库,网上报名及查分系统、平板打分系统、网上阅卷系统,并实现校内校外(境外)专家各50%的构成比例,当年校内外考官因利益冲突主动回避人数10人;2016年,上戏与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院团合作,邀请名家担任考官。上戏院长黄昌勇表示,“不断调整,不断优化,上戏所走的每一步都在最大限度提升招生科学性和公平度。”
最热门的表演类面试中,除了传统的声音、形体考核,二试增加即兴环节,考察人文素养,三试则是工作坊,犹如上课,由老师带领考生完成课堂练习,大家PK临场发挥。表演系主任何雁将之比喻为游戏厅,“把自己所有的想象力、创造力施展出来。”考官们直言,现在评分比过去辛苦,“不是坐着看脸美、动作流畅、声音悦耳就能打高分,得与考生不断‘斗智’,有来有往地抛接‘考题’”。
不再“拽着学生走”
从2012年到2016年,上戏录取考生的文化分数达到一本分数线的比例从6%上升到2016年的11.5%,2017年,上戏继续推行“一本优先”及加大文化等综合素养考试分值政策,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问题,实现上戏从戏剧单一学科向艺术多学科、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大学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过去一个班一个主讲老师,招生时想的就是毕业一台大戏的组合。谁演周朴园,谁演繁漪,教学时会刻意让学生表演往特定角色上靠。”楼巍坦言,这种“拽着学生走”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大学。
如今上戏教学正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表演系15级新生围绕“三选、三跨、互选”率先试行学分制改革。三选即选课程、选教师、选时间;三跨即跨年级、跨专业、跨院系,分别在毕业剧目、公共课和第二课堂三个模块中实现;互选即师生双向互选。针对学生特质,老师安排大戏,逼得老师不学不行,从导演思维转型为教育家思维。
2016年4月,上戏首次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现场在20个教学节段中随机抽出一节,准备30分钟后,当场讲授。同一门课程的不同教师展开竞争,接受学生的选择。萧颖表示,互选是一个很残酷的过程,逼迫教师从“上很多课但不精”到“精彩地上好几门课”。在上戏重点推行的“一月一示范”教学,课后有专家研讨环节,校领导、院系负责人、教研室负责人、督导、校外专家和无课教师都能对授课质量提出可行性建议。
上戏品牌走向世界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这样全美排名前三的艺术院校,每年全世界只招两三名研究生。我们导演系本科生已经连续四年考中。还有学生取得英国国王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学位。”在上戏导演系主任卢昂看来,上戏树立平台型大学理念,破除观念“校墙”,拓展国际办学视野,倡导文化自信和文化走出去战略,收获满满。
上戏国际导演大师班连办8年,请来美、英、法、德国等优秀导演登上讲台。英国皇家戏剧学院老院长尼古拉斯·巴特连续六年为上戏学生主讲莎士比亚戏剧。上戏音乐剧中心,中国老师与外国老师比例为6:4。其中有百老汇演员、导演、指挥。中心主任王洛勇说,“中国演员能干的活,我们会,美国演员能干的活,我们也会。”
“走出去”版图不止欧美,上戏通过牵手国际剧协,与南美、东欧、中东、非洲等地区艺术机构建立合作,使得国际交流不再只偏重发达地区。通过和国际剧协共同策划成立“世界演艺高校网络”,上戏获得世界范围内艺术教育和学术研究更大的话语权。
打造“平台型”大学,也意味着创作走出校园,更深入地与社会文化艺术产业链联通。上戏拓展“四团一厂”创作平台,注册青年京昆剧团、青年舞蹈团、青年话剧团、青年音乐剧团和青年电影制片厂,探索以剧目(影片)带动教学的新方式,打造上海文化艺术生产的新品牌。
今年,每位上戏考生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上戏艺考明信片。他们中将有418人最终进入上戏,四年后将成为学校的明信片,飞向国内外艺术院团、影视剧组、大专院校、创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