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职场励志文章:不是做什么有前途,是怎么做才有前途
读懂了淡定,才算读懂了人生。少走了弯路,也就错过了风景,无论如何,感谢经历;生活的主题就是面对复杂,保持欢喜;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须劳心。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经典职场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不是做什么有前途,是怎么做才有前途
去年,应大学班主任邀请,跟几位学弟学妹们进行了一次毕业前的交流会。期间,有学妹问了一个特有代表性的问题:现在的社会上,做什么工作更有前途?
看着那一张初露成熟却尚未退却稚嫩的脸,置身于熟悉却又陌生的教室里,让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十年前的样子。那时的我,也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
记得那次,我接到了一家地产公司的面试通知,宿舍里的姐妹们就开始议论。当时跟我们同住的还有一位下届的学妹,她开口就说:“姐,地产行业有前途啊,听说那些卖房子的,开张能吃半年呢!”
学妹说得没错。我的一位初中同学,在北京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做业务经理,前几年靠自己打拼,买了车和房。虽然也背着贷款,可白手起家的年轻人,能单枪匹马地凑够首付,在这个时代里也可以称之为英雄了。
我去那家公司面试的不是业务,是后勤助理,但工资也跟业绩挂钩。面试时,老板坦然告知,做这行压力大,尤其是业务员,做不出业绩的话,每个月就只能拿最少的底薪——1000块钱,能否生活下去都是个未知数。
最终,我没有选择房地产行业,而是去做了电子商务。那会儿,都说IT产业很赚钱,我们公司里拿高薪的人不少。我的两位部门主管,底薪和提成加起来每个月都有八九千,七八年前的这个工资,算是不低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供给他们高薪的,真不是那个主管头衔带来的职位工资,而是让人可望不可及的业绩。
就说我的主管潘sir吧,他负责的渠道,一个月能卖出700多台电脑。这样的大单,老板都不好意思用“提成”来给潘sir算,直接按利润的比例四六开,给了潘sir一个大头儿。当我听见新来的业务员窃窃私语抱怨钱少的时候,我都在默默摇头:只想要高薪,却不知道该用什么去换高薪的人,只有在原地羡慕别人的份儿。
可以说,我对工作和前途的认识,恰恰是从那时起开始转变的。
选择工作时,多数人都愿意挑那些体面点、薪资高的,觉着说出去有面子,看起来也更有前途。若是工作环境差点儿、公司规模小点儿,心思和兴趣就不大,好像这工作不如人,没发展。其实呢?工作哪儿有什么好与坏,真正有别的是我们的态度。
卖房子很辛苦,卖电脑也不易,特别是当稀少的底薪和每天联系客户的疲累不成正比的时候,多数人都觉着这差事没法做。可你也看到了,有些人在这件事上做得很用心,最终拿到了比底薪高出10倍的提成。你能说,卖房子、卖电脑没前途吗?
我要说,有没有前途,真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做。
有学妹说,她是一个胆子特小的人,害怕面对挑战,就想求一份安稳的工作,问我有什么好的建议没有?这问题很难回答,我只能说,任何的安稳都是相对的。选择考公务员,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是一条很不错的出路,可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走进体制内以后,你打算怎么做?
朋友P毕业后进了电厂,工作很清闲,每天的工作任务有限,花两个小时就搞定了,剩余的时间随意安排,喝茶看报、上网聊天,没人刻意监督你。朋友P还是挺高兴的,轻轻松松就能拿工资,比起在私企里累死累活工作的兄弟,说自己幸福,一点儿也不为过。
前年,电厂效益不太好,裁掉了一批员工,P在办公室工作,虽然安全躲过了裁员的风暴,但工资却被降了。他曾以为光明无限的生活,顿时来了一场乌云压顶。P生活在三线城市,如今到手的工资不足3000元。P也是一个有才情的人,问我能否介绍一些编辑给他认识,也想试着在业余时间写写稿子。结果,稿子是接到了,却又告诉我,习惯了懒散的状态,突然有了压力,还真的有点不适应……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现在你问我,做什么工作有前途?我想说的是,做什么工作都有前途,关键看你怎么去做。私企打拼也好,体制内生存也罢,有一个事实是明摆着的,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像看韩剧、吃爆米花一样美好,它单调与否、有前途与否,完全取决于你做它时的心境和态度。
日出日落,朝朝暮暮,你内心所秉持的态度,直接决定着你的思想是更开阔,还是更狭隘;你的人生会更出彩,还是一塌糊涂。一切,由你掌控。
励志文章2:每天上班有这么多机会学习,你都视而不见
有人在后台留言给小六,说自己找不到工作的乐趣,感觉呆了很久也没有得到提升。
太普通,太乏味,周而复始的过着每一天,难道真的就没有什么值得我们留意的么?
其实,你可以尝试着从下面三个角度去做一些察觉,也许能找到你工作和生活的新的亮点。
「察觉世界」
我在三线城市的一个制造企业。
工业4.0和物联网智能制造的概念,前段时间传得火热,要不要去了解?当然要!
很多技术可能当下因为成本和环境用不上,但是不意味着你不需要知道。
我们是腾讯企业公众号第一批开发用户;
我们在用钉钉解决老板随时随地审批;
我们部门用Tower进行协同办公,任务分发
··· ···
对外面世界和科技保持敏感度,让我能够超前一小步去响应公司的发展需求。
我现在周末经常要在一线城市跑,会接触到一些系统和硬件软件的新信息。
这一点是跟我老板学习的,他满世界飞,经常会给我拍一些设备和场景,然后问我:小六,这玩意这么酷,咱们要不要上?
「察觉别人」
观察同事比自己优秀的地方,也能找到很多成长的机会。
在一次主管会议室,我看到仓库主管提交的月度报表做得很好,得到了老板连声称赞。
原来还可以这样将复杂的数据和流程巧妙的用图标呈现出来,这简直就是PPT经典案例呀!
于是我回头立马依葫芦画瓢,也改进了自己的汇报报表。
察觉别人的优势,然后模仿。
市场总监有一次在会上抱怨同事对外客户发邮件毫无章法,我觉得她讲得这些案例非常适合用来宣导我部门的同事,就赶紧记下。然后搜集截图、案例做出PPT,写成文章。
察觉别人的抱怨,然后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察觉自己」
一旦你觉得痛苦,说明你还有提升的机会。
我刚从程序员提升到团队主管的时候,也焦头烂额:我又要写代码,又要负责项目管理,团队沟通,对外汇报,还要做绩效等等等。
然后我的领导提醒我,你发现没,你在用勤奋来掩盖你的懒惰。
'你为什么不停下来,好好学习一下怎么带团队呢?'
工作这些年,我开始越来越多的留意自己的情绪状态:
当被其他部门指责非常愤怒的时候,我会问自己,是不是事情没做好,沟通也没有做到位?
如果是,那改进就好了;如果不是,不理就好了,反正自己心安理得。
当察觉到自己对一些项目没有底气,赶紧停下来,看看风险控制有没有做好?
职场不需要意气用事,事情做好,时间刚好,关系有进步,才是我们最高追求。
「小结」
你关注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从世界,他人和自己三个角度上,对自己现有的工作和生活进行观察,你会看到很多原来你没有关注的东西。
你痛恨的今天,是因为你在昨天舍不得改变。
励志文章3:请远离你身边勤奋的人
曾经有这样一段话,不知沸腾了多少文艺青年的心: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
当你还在挤着地铁赶着早班车去上班时,另一些你同龄的佼佼者早已过上了你梦想中的生活,走上了更高的人生阶层。是因为他们比你工作更勤奋更拼命吗?
当然不是,是因为他们在拼命干之外,还多了一个必要条件,深度思考。
01 拼命学习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吗?
在我上学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一个女生,学习是出了名的勤奋和拼命,成绩也是出了名的差,她也因此成为了全校的知名人物。
碰巧当时跟她是一个寝室,这个女生日日早起,夜夜晚睡,永远钉在课桌上读书做题,永远在“嗡嗡嗡”的背书。
我们喊她出去逛街,她说:“没时间啊,要月考了我要在家里背书。”一次深夜,我迷迷糊糊地被寝室的响动吵醒,后来才知道,她因为学习刻苦到半夜,导致癫痫病发作,当时把班主任和校领导都惊动了。
自古天道酬勤,但每次考试成绩出来时,这么拼命的她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
那么她在忙什么?这似乎很奇怪,她如此努力,每天只睡5个小时,题库做了一本又一本,为什么总是学不好呢,问题究竟是在什么地方?
有一次考完试,我看她在写东西,她把错的题,一字不差地抄到了本子上。我问她:“为什么每道题都要抄呢?试卷上不是有么?”
她非常认真地说:“不行啊,试卷太多,一本错题集复习起来方便。”并且一脸学习方法优良的表情,似乎站在的勤奋和道德的制高点。
“那这些错题的原因你研究过了吗?”她疲惫地说:“我现在哪有时间研究这个,等我抄完再说吧!”
我和另一个成绩很好,但常常看起来非常轻松的同学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说:
“错题我先分析为什么错,是概念不清、基础没掌握、思路错误还是马虎。概念不清的重新研究概念,思路错误的回忆当时的思路,分析正确答案的思路是什么,以后同类的题是否都是一样的思路。只有特别有价值的才会抄下来。”
看到了吧,这就是拼命学习和深度思考的区别。
拼命学习是将时间和精力投在事情的低效率环节中。
深度思考是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事情最高效的环节中。
02 远离那些不深度思考且拼命勤奋的同事
一位广告前辈的职场箴言:
“有能力的人绝不加班,远离那些不深度思考且拼命勤奋的人。”
当上学时候拼命学习而不深度思考的同学进了职场,那么这类人,绝对是与他共事的人的噩梦。
我绝不认为一个为了工作放弃自己全部业余生活,甚至放弃自己的家庭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他们恰恰是一个公司中最可怕的定时。
我曾经与一位即将迈入四十岁的资深文案YY共事,他有老婆有孩子却天天加班到深夜十一点半,离开公司的时候还要把笔记本抱回家;而第二天早上又是9点都不到就出现在公司里了,周末也会进入加班状态,他的工作是最重要的,老婆孩子都不能打扰。
这看起来简直是感动公司的员工楷模啊!为了公司,为了工作,时时刻刻都在备战状态!
果不其然,他很快就成为被老板极力推崇的“老黄牛”,公司全部提倡学习他的加班加点行为。但问题在于,在职场中,99%的加班全都是源于被迫,迫于某种不成文制度、迫于某种加班氛围,很多人一边加班一边熬夜一边吐槽一边浪费时间消耗青春,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职场现状。
我和这位资深文案共事过一段时间,开过好多次会。几次之后,我便确认他就是一个“不深度思考且拼命勤奋的人”。
所有的事情他都要自己亲力亲为,即使身兼好几个项目,仍然是这样,务必事必躬亲。明明一个会议就可以解决的事情,他却非要加班加点,苦思冥想,拖好几个工作日来做这件事,然而最后仍然不能妥善解决。
我想你应该知道为什么YY每天都那么晚下班了,他不仅自己每天加班,还让我们这些与他共事的人没一个敢下班的,因为他为整个团队营造了一个加班的氛围。
这位同事,这么拼命,你以为他能过上去阿拉斯加看鳕鱼跃出水面,去梅里雪山看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的生活吗?
不能。他甚至连公司的中层都进入不了,因为他还要写每一句文案,因为他还要事必躬亲呀。
一个公司里最最可怕的就是这种“不深度思考且勤奋”的人。因为他们时时刻刻地向公司的其他人传递着这样一种价值观:
虽然我能力不够强,但是我能用时间来弥补啊!
这种价值观一旦在公司里弥散开来,那就完蛋了,整个公司将会成为一个效率低下,员工幸福感低下的双低公司。
一百多年前,广大劳动者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八小时工作制,就这样被这些“不深度思考却勤奋的人”给毁了。
03 深度思考不仅体现在职场中,也体现在自我认知中
从小到大,我的数学成绩就不好,在与数字相关的工作领域中,我就不会脱颖而出,所以我不会去选择当一名会计、精算师,那对我简直是一场灾难。但我的文字还不错,所以我会去尝试从事文字类的工作。
我还记得我刚入广告公司工作的时候,同样的任务和工作量,我几乎都能在下班前完成,几乎没有怎么熬过夜;而很多和我一同进入公司的小伙伴们则夜夜熬夜变成“加班狗”,几个月后这些“加班狗”转行了,他们去了那些更适合他们的行业和公司,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这些人都是会深度思考的人,因为他们会考虑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而那些不会深度思考的人,则会咬牙硬撑,十年如一日的在一个岗位上。就如那位四十岁的资深文案YY。
他们欠缺拼命和勤奋吗,都不缺,他们缺的是深度思考。
只有带有深度思考的拼命干,才能让你达成你的生活愿望,反之,则是在重复劳动,浪费生命。
知识的时代,决定性的能力是抽象能力,从知识碎片中提出脉络,自成体系,并应用于世界的认识与改造,是你对学习、职场、自我认知的深度思考能力。
谈到“深度思考”,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段话:
“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拼命干很重要,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是优秀结果的必要非充分条件。那么如何让它变得充分必要?
我给出的答案是——
拒绝思维懒惰,习惯于深度思考,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当你在学习、职场、自我认知方面掌握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就可以游刃有余的掌控自己的生活。
到那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梅里雪山的金丝猴、的山鹰……都将成为你生活中不会错过的精彩。
励志文章4:未来,你可能不属于任何公司
最近又有几个朋友辞职做自由职业者了,咨询顾问自己单干,倒也不少见。
这次略有不同,几个先后“单飞”的朋友,联合在一起,用同一个公司的名义走法律、财务流程。一个人接到需求之后,如果不是自己的擅长领域,就拉上其他擅长的顾问,抱团儿谈项目,项目下来之后再分工合作。
要说他们是自由顾问?好像不完全是。但要说,他们是个小咨询公司?似乎也不是。这个所谓的“公司”,只有法律上的意义,没有人是老板,也没有人是员工。
如果非要给一个名字的话,它不像一个公司,倒像一个——平台。
是的,平台。
优步自己没有车,只是用车平台;阿里自己没有货,只是交易平台;微博自己不生产内容,只是内容平台……
那么人才呢?是否也没必要用企业的形式组织起来,而用平台的方式呢?
实际上,追溯回去的话,“企业”这种组织形式,最初产生于社会化大生产。
罗纳德?科斯曾经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过解释: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劳动市场,人们可以互签合约,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同时购买他人的劳动。
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交易成本太高,每个人都需要去找不同的劳动力、进行选择、在个人之间达成协议、执行协议。
而企业呢,通过层级制把人们组织起来,进行管理,虽然多了管理成本,但是只要管理成本低于交易成本,企业就是有价值的。
然而,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技术方面的变革,也带来了协作的便利和信息的透明,这些都使得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在一些行业,如果交易成本降到足够低,以至于低于管理成本的时候,企业就失去了优势。而这时候,平台则会起来,因为平台的作用是促进协作、匹配供需,它不需要企业那样的高管理成本。
出现这种趋势的,不仅仅是在咨询行业,在媒体行业也是一样,众多的内容平台将媒体人与读者直接联系在一起,传统的媒体企业显得不那么有优势了。
在未来,还会有更多行业面临这样的变革。而身处这些行业的我们,未来有可能不再属于任何一家公司,而只属于一个平台。
而一旦从企业到平台,最大的变化就是,个体的作用将会凸显,而组织的作用将会减弱。
实际上,即便没有咨询和媒体行业这么明显的变化,不少企业,也已经在借鉴平台化的一些做法,悄悄地进行组织变革,以更加适应未来的发展以及人才需要。
而这些变革,对我们未来几十年的职业生涯,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我个人这些年帮各大企业做组织设计咨询的观察来看,至少有四个企业发展的趋势,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趋势1:【更替】
企业的存续时间越来越短,个人在一家企业的职业生涯也越来越短
——所以,最大化利用企业的资源来为自己增值,同时密切关注行业动向
我刚做咨询的时候,企业做战略规划都是5年甚至10年。而现在,能够拿得出清晰的3年战略的企业,已经不多了。至于5年和10年,企业还是不是活着,也未可知。
即便仍然活着,它是否还能维持高增长、高利润,从而为你提供高物质回报,也是谁都不能保证的。
在这种趋势下,个人不可能把安全感寄托于企业,而只可能来源于自我价值的提升。
所以,你在进入一个企业之前,都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假如这个行业衰落了、企业倒闭了,我还可以去哪儿?我的价值在这里能得到多大提升?(关于价值提升,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你没钱,真的真的不是因为不努力)
除此以外,你还需要时刻关注自己行业的变化,及其对自己的影响,你不得不去思考下面这些问题,以洞悉行业变化:
1.这个行业的人才素质,相比以往如何?
2.这个行业出去的人,身价涨跌如何?
3.行业是否存在人才短缺?在哪个细分领域?
4.哪个细分子行业的增长最迅速?
5.行业有什么新技术产生?这种新技术会如何影响它?
6.这个行业的主要增值发生在价值链的哪一环?近期是否有变化?
趋势2:【无界】
企业的组织架构越来越灵活,岗位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
——所以,找到变化下的内部创业机会,可能会实现弯道超车
以前做咨询项目,都是从战略梳理入手,然后设计与之匹配的组织架构,再梳理各个岗位的职责以及要求,然后按照要求配上合适的人。
总之,先挖坑、再找适合的萝卜填。
而今这样的变革时期,僵硬的组织架构、森严的等级体系,将会使企业的决策变慢,无法应对变化。
那么,什么才能更快地应对变化呢?人。因为岗位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只有人,才可能及时识别变化并快速反应。
所以,这几年的组织设计,主题都是灵活:有些企业开始去中层化,只留高层和基层;有些企业将岗位合并,避免分工过细带来对人的限制;有些企业,甚至连岗位职责描述都取消了。
总之一句话,最大化萝卜的作用,而坑的大小则可以调整。层级之间的界限、岗位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被打破。
这种“无界”的趋势,使得个人有更多机会选择自己愿意做的事,进而会有更多崭露头角的机会。
比如,很多传统企业,面对互联网+、O2O、社群经济这些新兴概念,往往选择同时兼顾传统业务以及新兴业务。
他们会在内部推行两种架构,一种是适应现有业务的传统架构,而对于新业务,则采用项目组这样的灵活组织形式。
我看到过一些员工,当企业有新的项目时,他们敢于冒险,进入一个前途未卜的项目组,最后成了,给公司创造了巨大价值,而他们则实现了弯道超车,同时借助企业的资源大大提升了自己的价值。
所以,去注意你所在的企业正在尝试什么样的转型和新业务,在这样的业务中,你是否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而不是固守在原先的岗位上。
即便没有这样的机会,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将不再是好的做法。
趋势3:【联盟】
企业与人才、人才与人才的关系趋向于联盟
——着力打造个人品牌
“联盟”不是一个新概念了,它最初由Linkedin联合创始人ReidHoffman提出,指的是:未来的职业将不再是雇佣关系,而是互相投资的关系。企业和员工双方,为了共同的使命和目标,互相在对方身上投资。
然而,为什么联盟、而不再是雇佣呢?除了开头所说的,互联网带来的交易成本降低之外,跟如今的行业结构也有很大关系。
过去制造业占主流,流程性和重复性的岗位需求大,体力劳动者需求多。而现在服务业逐渐步入主流,尤其是高端服务业,那么与之相伴的,企业对脑力劳动者和创新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但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难监控和管理。
比如说,你看一个包装工有没有好好干活儿,数数他一天包装了多少东西就行。但你要评估一个研发人员呢?是看他一天写了几份报告么?显然很困难。
所以,对需要创新的脑力劳动者而言,企业能够控制的只是他的时间,但投入程度完全由他自己决定,企业很难监控和管理。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要跟人才建立情感联系,形成精神契约,才能让他足够投入。实际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很多种联盟的形式了:
给予优秀员工股权期权等长期激励,从而将个人与企业发展捆绑到一起,这是在薪酬方面跟人才形成联盟。
一些公司雇佣自由顾问,自由顾问并非正式雇员,但会为公司服务某个客户或项目,然后按项目进行结算,这是在关系方面跟人才形成联盟。
一些大企业,内部不雇佣研发人员,而采用开放式研发,跟有研究能力的个人或团队合作,共享回报收益,这是在商业方面跟人才形成联盟。
有些企业鼓励员工内部创业,不光给投资,创业成功了还有可能收购回来,这是在发展方面跟人才形成联盟。
什么样的企业愿意跟人才形成联盟呢?所谓的“高端”行业?未必。
海底捞大家都听说过:店长及以上员工离职,只要任职超过一年以上,就给一定金额的“嫁妆”,这就是一种联盟。
原因很简单,海底捞虽然是传统行业,但餐饮业对店长以上级别的人才需求是很旺盛的,并且他们的投入度对业绩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一点跟所谓的高端行业没有差别。
所以说,越依赖于人才的行业,企业越希望跟人才建立联盟关系。
倘若你希望未来与企业形成联盟,而不是雇佣关系,那么,你就需要去那些依赖人的行业,同时,着力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而不是依赖于企业品牌。
倘若你不是这样的类型,而是习惯于按指令做事,那么,就去那些高度依赖资本和资源的行业,前提是,他们的优势可以维持到你的职业生涯结束。
趋势4:【分化】
企业更加重视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比,资源分配出现两极分化
——让自己的价值服务更直接作用于产出
这两年所服务过的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很多都提出要控制成本、提高效率。一个原因是经济的不确定性,另一个原因则是技术冲击,很多行业被颠覆。
当市场不利、利润下降的时候,自然就想到要降低成本。而在很多企业的成本里,人力成本是很大的一块。
现在去看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以及其他高管,可能都有一个绩效指标,就是人力成本投入产出比。
简单来说,就是花在员工身上的每一分钱,给企业带来了多少回报。
如何最大化人力成本的投入产出比呢?很多企业采取的方式是:资源重新分配。
比如,1块钱分给两个人,A员工比B员工绩效好,过去是A给6毛,B给4毛,资源重新分配之后,现在是A给7毛,B只给3毛。
企业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资源倾斜给高价值员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鞭策其他员工。
换言之,企业会越来越多地将资源投给那些高价值员工。相应的,越不能产生价值的,企业越会减少投资。
所以,在这样分化的大趋势下,如果你所做的事情,不能给企业带来足够的价值,你自己就将没有价值。
对一部分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对另一部分人来说,这也是最坏的时代。
总之,在企业走向平台化架构的趋势下,我们需要知道:
1.随着交易成本的下降和管理成本的上升,企业将越来越平台化,表现为:更替、无界、联盟和分化;
2.我们应该不断通过提问,时刻关注自己行业的发展动向;
3.主动发现机会,利用企业资源提升自我价值,才有可能弯道超车;
4.如果希望联盟,就去那些相对依赖人的行业;
5.最重要的是,不只是个人,企业也应当关注这些趋势,才能留住优秀的人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