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文学阅读 > 励志文学 > 励志文章 >

2019给大一新生阅读的励志文章鼓舞人的文章

若水分享 1147

  勤奋的态度和主动积极的精神,再加上有眼力,应该成为一种良好生活的习惯,这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使我们为自己创造出更多成功的机会。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给大一新生阅读的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那个假装努力的人,希望不是你

  1

  最近,一向阳光的鱼妹突然变得很沮丧。

  公司有一个精英团队,负责主力品牌的核心业务。鱼妹曾在入职的第三个月就以“最上进员工”的身份杀进了精英团队,能与公司元老们一起工作一直是鱼妹引以为傲的事情。

  可是这个月,鱼妹却意外地被调去了其他部门——她因为业绩不好,被精英团队除名了。

  顶替鱼妹的,是新来的实习生多多。鱼妹觉得很委屈:多多明明比我懒呀,她从不加班,还常常迟到……明明我才是公司最努力的那一个!

  鱼妹的确是一个很努力的人:她很勤奋,永远都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她很上进,她有一个网盘,存满了在网上搜集的各种学习资料,专业类的书籍时刻放在电脑边;她心态乐观,从不抱怨,随时能见到她和小伙伴们相互加油打气。

  我也很奇怪,为什么看上去如此正能量的一个人,居然在业绩上做不出成绩呢,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2

  带着疑问,我开始仔细观察鱼妹的工作状态。答案很快就出来了:鱼妹的努力,很不走心。

  她每天到公司最早,但泡咖啡、吃早餐、浏览网页等杂事占据了不少时间。虽然她8点半之前就进了办公室,但真正投入工作的时间却在9点半以后。

  此刻的多多,早已处理完邮件,列好了一天的工作计划。

  鱼妹工作时,虽然不怎么和周围的人说笑,但电脑上的QQ和微信页面却随时在跳闪,她放在键盘上的手指头几乎没有停过。

  多多上班时间偶尔有跟邻座拉拉家常,但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全神贯注,有时候我们叫她名字她都听不到。

  我还发现,鱼妹存学习资料的网盘,只是用来存资料而已——那些资料,她从来没有打开过;那些放在电脑旁边的专业书,几乎都是未拆封或者拆了却没看过。

  与此同时,我听说多多报了个夜校培训班,每天风风火火地下班后,就直接赶去学校上课了。

  这样一对比,多多以后来居上之势替代鱼妹,就变得很好理解了。鱼妹的加班,其实只是弥补了她浪费掉的工作时间,并不是勤奋使然。多多一个小时能处理完的事情,鱼妹要花四个小时,在工作量不变的情况下,工作效率低了,工作时间自然就延长了。

  鱼妹的努力,只是一种假象。

  3

  看起来很努力的鱼妹,让我想起了我的学生时代。

  我小时候常被人夸聪明,因为总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考到满分。但自从进入初中后,我再也无法脱颖而出——由于识记科目的增加,勤奋变得格外重要。一向散漫的我,很快在一堆用功的同学面前败下阵来。

  我与理想的重点高中失之交臂,进了一所普通高中。我明白,不够努力是我与尖子生拉开差距的唯一原因。

  我尝试着改变,在早自习的时候大声朗读,上课时把笔记抄得很工整,还帮同学整理笔记。我总是看起来很努力,但成绩骗不了人,我一直排在成绩单末尾,还曾考过班级倒数第二。这让心高气傲的我感觉非常“耻辱”。

  但冷静想想,却是无可非议:我朗读的时候只是在发出声音而已,并没有用心去理解或记忆;我认真做笔记,却没有认真听过老师讲课。我的所有努力全是虚张声势。或许我真是很聪明,但我的懒惰让我看起来很笨拙。

  我成了后进生,并毫无意外地在高考中落榜。我这才明白,只有全力以赴之后,才有资格与他人拼天赋。

  4

  一时的犯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假装努力,它会让我们对自己的懒惰浑然不觉,以为自己真的在努力。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知不觉变成假装努力的人:上班时,不管工作再忙,也不忘打开同学群和知己群,记者调查一样参与每一个八卦的讨论;下班回家,点开精彩纷呈的电视节目就再也舍不得关,成功企业家般地废寝忘食;第二天,顶着追剧的黑眼圈打着呵欠去上班。看似日复一日的勤勤恳恳,却并没有带来预想中的自我提升。

  努力与收获,是永恒不变的因果。表面上在刻苦学习,实际上是在对着书本走神,怎么可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高歌猛进?表面上在认真工作,实际上在上班时间里朋友圈里每一条更新都没错过,怎么可能在职场出人头地?所有花拳绣腿式的努力,都会徒劳无功。

  自制力永远是成功的根本。没有自制力的努力都只是假装努力。而假装努力最能消磨人的意志,它让我们变得拖延,并且无法专注。越假装,越会变得懒惰和不思进取。

  最终,那些我们不知不觉中辜负了的时光,都会变成生活中的难堪,再来辜负我们自己。

  励志文章2:吃苦的年纪,就别选择安逸

  1

  信息的时代里,不论我们想或不想,总有一些让我们羡慕的人与事,猝不及防地出现在手机或电脑的屏幕里。谁是世界首富,谁入了福布斯排行榜,谁是新上榜的年轻精英,我们一清二楚,而对于他们所吃过的苦,我们则大多不清不楚。

  马云能赚钱,也会赚钱。他的赚钱能力中,藏着他曾经吃过的所有苦。

  他曾每天只睡三个小时,亲力亲为查找数据、分析数据;他用三天看了几十万字的资料,逼迫自己成为一个懂行的行家;他坐大巴车去谈项目争取客户,在卧铺上发邮件,车上的乘客几乎都已睡去;他在阖家团圆的日子里,独自在异乡为一个订单努力。

  有人说,他赚的钱比谁都多,因为他吃过的苦比谁都多。

  他说,“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去拼一份奖学金,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整天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玩着网游,干着我80岁都能做的事,你要青春干嘛?”没有人强迫我们在本应吃苦的年纪尝遍人间甘苦,只是苦难本就会常常不期而至,苦尽才能甘来。

  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一点苦都不肯吃的人,永远不可能发出光芒。

  2

  偶尔也会羡慕没有什么名气、已经长大成人的“邻居家的孩子”。同样朝九晚五,互联网人出入写字楼、咖啡厅,拿着让人眼红的薪水;投行人开着豪车,随手签好几百万的合同……几乎同样的年纪,他们却过着许多人羡慕的生活,完成了大多数人日思夜想想要实现的梦想——赚很多钱,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鲜衣怒马,快意人生。

  前几天,邻居得知我们公司招聘图书编辑,托我妈把她家女儿的简历给了我一份。我看完给她打电话说,阿姨,我们公司这次招聘编辑要有经验的,您女儿刚毕业,可能不太合适。

  邻居阿姨马上说,我闺女在审计公司实习过。那段时间天天加班,可辛苦啦。我把简历给你,就是想帮她找一份离家近、不那么辛苦的活。不是你们公司也行,只要不那么累就行。

  我说:“阿姨,真对不起,恐怕没有不那么累的工作。”

  适合毕业生的工作,大多需要吃苦。打杂是苦,加班是苦,处理不好职场关系也是苦。但职场菜鸟的未来就藏在这一点一滴的苦里,这是我们成长的阵痛,非得经历过了,才能体会到成长的快感,得到赚更多钱的机会。

  你为自己设置了一条很低的吃苦底线,就不要去羡慕别人快意生活的极限。

  或许曾经我们都不够狠心,不舍得让自己吃很多很多的苦,以至于常常后悔为什么当时不努力一点。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但退一步说,吃苦这件事,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3

  蔡康永说:“苦味存在,是为了帮助我们下次趋吉避凶,不是每餐拿来给我们下饭的。”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不过是吃了一次苦头,长了一些经验,然后才能知道怎样可以又快又好地办成一件事情。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决定辞职写作后,无论什么选题都肯写。写了十年,吃了十年的苦,才成为“现象级”作家。

  演员范冰冰也曾在微博发过一张脖子受伤的照片,说“时间夺去了我们轻狂的眼神,却给了我们嘴角上扬的资本”。

  公司附近有一对50多岁的夫妻,风雨无阻卖了十年烧饼。两人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生火炉,六点出摊开始卖烧饼,站十多个小时,卖两百多个烧饼。日复一日地吃苦,攒下的钱可以在老家盖一栋小洋楼,过上当地人羡慕的生活。

  大家都一样,吃过苦,才更能体会苦尽甘来的意味。何况正拥有大好年华和无限可能的你,吃一点苦,又有什么呢?

  春蚕吐丝,破茧成蝶;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前方的路埋伏了许许多多的苦,看起来崎岖不平,只要我们肯撑过艰难的那一段,就一定会比站在原地的自己更加强大。

  励志文章3:总是做出错误的选择,因为你实力不够

  一位亲戚说他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是,在十八岁那一年,没有选择去当兵。

  据他说,当时一切都准备好了,万事俱备随时出发,只是最后他自己放弃了。为什么放弃?因为他要跟隔壁的一位大哥去学理发,学理发能很快自己挣钱。

  结果他去学理发了。如果他去当兵的话,他相信,以他的性格和各方面的素质,在一定混得很不错。

  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候,他选错了。正应了那句话,选择不对,努力白费。

  很多人都知道,天赋不如努力,努力不如选择,选择比努力重要。但是,在我看来,选择固然比努力更重要,但是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大量练习、大量努力来磨练的技能。

  人生有很多关键性的时刻需要面对选择。

  上学的时候,选择学校;

  报高考自愿的时候,选择专业。

  后来工作了,还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适合自己的单位。

  甚至结婚的时候,到底该选择什么样的伴侣,都是一门十分艰深的学问。

  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选得对了,如鱼得水,平步青云;选择错了,如陷囹圄,可能一辈子也就玩完了。

  但选择绝不仅仅是靠运气。现在的中国考试,有很多的选择题,哪怕是号称最难考的司法考试,其选择题的比例也占到了四分之三,但是,又有几个人能靠运气就通过呢。

  一个四选一的选择题,你都没有把握,何谈漫无边际的人生和社会现实?

  优秀的选择能力本身,根本就是努力的结果。它包含了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仔细对比,这是一个极为辛苦的认知过程。

  虽然也可能,在信息没那么全面,自己也拿不太准的情况下,进行赌一把的可能,但那绝对是有理有据的,而不是闭着眼睛听天由命。

  这是学霸与学渣的区别,也是优秀与平凡的差距。虽然都可能在赌,但有的人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握,有的人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而有的人可能只有不到千分之一赢的机会。

  我的朋友老廖最近在做一件事情,就是专门给那些经营不好的小企业把脉问诊。

  比如一家餐厅,生意为什么好,或者为什么不好。他会详细地罗列出一系列的清单,包括地理位置,就餐环境,菜品,服务,价格,品牌等等,并逐一找到症结所在。

  他的这个工作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经营企业如此,那么经营人生又何尝不可以如此呢!既然人生存在很多的选择,那么在面对关键时刻选择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来一次这样的评估?

  就像做对选择题的人,一定不能完全靠运气,不能完全靠直觉,我们必须具备关键时刻抉择的评估能力。而事实上,那些混得好的人,关键时刻的评估能力都不会太差。

  毕竟,人生的选择往往就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继续读书还是去媒体混,当公务员还是下海经商,娶王翠花还是嫁给范冰冰,在这些问题中,你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种。

  杨家将选择忠烈,成就千古英名;

  秦丞相选择卖国求荣,成了千古罪人。

  这样的例子,历史上不胜枚举,在那些杰出人物身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诸葛亮为了选择明主,观察刘备很久,不惜让他三顾茅庐;范增跟错项羽,“竖子不足与谋”,留下历史的遗憾。

  选对了成功一半,选错了耽误一生。一旦选错了,你的努力可能是错上加错。毕竟,当方向反了的时候,你越拼命向前跑,可能离最初的梦想之地,只会渐行渐远。

  如何确保自己在选择的时候,尽可能的选对呢,就像我的朋友老廖做的一样,在关键时刻,你必须运用自己所有的知识、智慧和运气,对将要做的选择,做一次关键性评估。

  很多人在人生的选择上,根本从来没有想过去做这样的评估。他们的选择完全由着性子,凭着感觉来。

  他们根本从来没有考虑自身的条件,所处的环境,以及未来的趋。事实上,在关键时刻的选择上,我们应该考虑的,也不外乎这三点,想清楚了,就成功了一半。

  村上春树,一个出版书籍创造日本销量神话的天才作家,32岁才决定从事专业写作。

  去年,在他推出的自传性作品《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一书中,披露了很多细节。其中就有关于他打算放弃一切,专心成为一名小说家之前,对自己将要做出选择的全面评估。

  虽然这样的评估,没有谁敢保证会百之分百的成功,但它扩大了选择的赢面。

  当我们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们必须清楚地评估自己。

  从性格,到天赋,到努力程度,再到吃苦精神,甚至包括自己的人缘,人脉和资源,以及家庭对我们的支持,父母的实力等等,都应该做一个深刻的思考。

  因为,这些东西都会成为你将来是否取得成功的因素。

  想清楚了这些问题,你应该想你是不是真的喜欢你的选择,这十分关键。

  事实证明,如果不是十分喜欢,选择的结果一定是个悲剧。

  选择一个你不喜欢的人,害人害己,你们最终都会很痛苦;

  选择一个你不适合的职业,可能你得十分憋屈地将就着混一辈子。

  除此之外,你还得想清楚你所选择的东西的未来前景,所谓时代大潮,顺者昌,逆者亡。

  马云、马化腾他们为什么很快成为了中国的顶尖富豪,只因为他们恰到好处地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执时代之牛耳!这是任何努力都无法做到的,时代大势,就是时代之力。

  一个人,如果时代都在帮他,那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这叫天时地利人和。

  一个混得好的人必须具备关键时刻进行选择时全面评估的能力。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你可能运气好选对一次,但你不可能选对一辈子。

  但这样的能力并不是凭白无故就具备,除了天生敏感的直觉之外,这是一个人经过长期努力,注重积累,学会分析的结果。

  你要选择或是放弃一样东西,你必须懂你自己,还要懂它。有的人为什么轻意就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是因为他们长期的关注,长期的积累,做到了知己知彼,十分清楚这个东西是怎么一回事。

  现在,我随便把一个选择题扔给你,哪怕二选一,你也没办法保证自己选对,因为你不懂,你只能蒙。

  这要求我们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精神,专业没有秘诀,专注久了,自然而然,就是专家。

  当然,当你长时间专注一件事的时候,你也会慢慢学会读懂自己。

  读懂自己,除了有意识的自我分析之外,还在于长期做事积累起来的直觉。

  当你成了某个领域的专家,你大致也会判断清楚,它未来发展的基本走势。

  什么样的人会作出正确的选择,说到底,专业的人会作出正确的选择。如果你选错了,并不仅仅是你的运气不好,而是你把所有赢的机会都给了运气。

  实际上,命运往往把握在自己手中,如果你足够专业,足够有能耐,哪怕是运气,也会被你选在手里。

  记得我有个同学曾经说过,我永远也不相信,一个人凭运气就能够考上清华。

  但他又说,他相信,一个有实力的人,运气不太好的时候,也许只能够上浙大,或者复旦。这才是真正的明白话。

  再也不要说什么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了,能够正确地选择,也是之前努力的结果。

  那些混得好的人,只是选择对了吗?如果换一个人做出了与他们同样的选择,也一样混得好吗?

  我十分怀疑,如果让我去做阿里巴巴,到底能不能够成为中国首富,甚至能不能做下去。

  毕竟我一窍不通。那些做出正确选择的人,其实分两个方面:

  一是他们选择了适合自己的;

  二是他们努力让自己所选择的东西朝最好的方向发展。而这些,才是成功的关键。

  如果你不想办法让自己更专业,就别再后悔当初的选择了。哪怕时间倒回去重新再来一次,也还是一样的结果。就算你作出了另外的选择,后来的发展也不会是你想象的样子。

  励志文章4:万人阻挡不可怕,怕的是你自己投降

  1

  认识一个女孩,高中毕业就出来打工,而她所在的公司,老板娘自己做财务。女孩做着文员的工作,每天处理一些毫无技术含量的琐事,两年后,突然醒悟,这样下去不行。于是下定决心,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随后开始着手准备考会计证。

  临近考试,女孩还没有准备充分,便把书带到办公室,想着中午吃完饭后可以瞄一眼。

  谁知老板娘知道后说:“你要去考会计证啊,没那么容易的……”另一位女同事知道后也讽刺挖苦道:“如果你这样自学也能考过,那教育机构该关门了。”

  幸运的是,女孩不仅考过了,而且是高分通过,顺利拿证。

  再后来,她开始帮着老板娘打理财务方面的工作,她在公司的职位也由“文员”变成了“财务”。

  她很骄傲地跟我说:“终于挺过来了,想当初,经常复习到凌晨两点,就是为了给自己争一口气。”

  现在,女孩还在继续看书复习。她打算,先考个大专,再考个本科。她说:“我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一点。”

  面对那些看不起你的人,努力,就是最好的反击。哪怕全世界都质疑你、否定你、认准你不行,但只要你自己不认输,或许有一天,就可以用成功狠狠地给他们一个巴掌。

  2

  老乡刘哥,四十来岁的年纪,三次创业,均以失败告终。不管是经营餐馆、卖红酒还是办美食杂志,每一次都搞没半年就关门了。但每一次失败后,他又会踏踏实实回去工作,等攒够了钱,再重头开始。

  刘哥第四次准备创业的时候,大家都劝他别瞎折腾了,“你看多少企业没几天就倒闭了。就算为了老婆孩子,也要安分一点吧。”更有等着看笑话的人在背后说:“这个傻子,简直就是钱多,又跑去送死。”

  刘哥知道了也不恼,只是说:我还要再试一下。

  他租了一个不到五十平米的小办公室,请了两个美食编辑、一个摄影师,做起了本地的美食公众号。虽然当时很多关于美食类的公众号已经做得非常成熟,但他利用昔日积累的资源,跟一些大厨和酒家合作,很快实现了平台的曝光。

  不到五个月,他的公众号已经积累了十几万的粉丝。到第六个月,刘哥接了第一笔广告,三万块钱。往后,他接的广告越来越多,赚的钱也越来越多。

  一年过去,刘哥自豪地说:“这一次,终于不用再回去给别人打工了”。

  3

  《战狼2》大获成功,想起此前吴京曾在一档电视节目中提及《战狼》时说:准备了六年,终于开机了,我是出品人,自编自导自演,但是直到拍完那一刻,还有很多人不看好。

  “小吴不要搞了,真的不要搞了,你会赔的,没有人愿意看的,别傻了。”

  吴京却说:我这一辈子都不能为自己的梦想去坚持一回的话,好像我再精明一点,活着也没什么意思吧。

  他去坚持了,并且最后成功了,他拍的电影不仅有人看,而且创造了华语票房纪录。

  是啊,直到二十几岁,我才开始明白“遵从自己的内心”这句话。人生的选择权,其实一直在你自己手上。没有人可以替你的人生做决定。当你想要去走一条路的时候,只要想好看准并且足够坚定,便没有人可以阻挡你。

  愿你仗剑走天涯,有梦可依,始终坚定。

  励志文章5:如果可以,我还是想要做到200%

  01

  曾经读到过杨澜的一则故事,我至今难忘。

  1996年的时候,杨澜生平第一次采访到了基辛格博士。彼时的杨澜还在美国留学,因为刚刚开始做访谈节目,也没有什么经验,再加上事先也没有做足充分的准备,所以最终采访时,她问的问题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让人听上去感觉非常缺乏逻辑和深度。面对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高端采访,年轻的杨澜几乎是以失败告终。

  继那次采访之后,杨澜开始反思自己的采访技巧和水平。于是她向自己的导师请教该如何改进。导师问了她一个与采访毫不相干的问题,“把一条鱼全身擦湿要多少水?”杨澜答,“把棉花蘸上水就足够把一条鱼擦湿了。”

  导师又问,“你养一条鱼,是不是仅靠棉花里的那点水就可以呢?”她回答,“那样的话,鱼根本无法存活,它至少需要一个鱼缸的水才行。”

  “事实上,一条鱼所能接触到的只有棉花里的那点水。采访也一样,必须做足100%的准备,哪怕最终要浪费99%的努力。”导师解释到。

  后来,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年少的记忆中,指引着我前行的道路。把一件事情完成很容易,但是把一件事情做好,就要为了那1%的成果甘愿付出100%的努力。这世间没有谁的成功是轻松应付而来的,只有那些懂得积累和沉淀的人,才能让机遇的种子有土壤可扎根。

  如果能够得到那1%的果实,我想我甚至愿意付出200%的汗水。

  毕竟这世间最遗憾的事情,是你本来可以做到,却因为吊儿郎当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而最终错过。

  02

  记得大一刚开学那会儿,我去面试文工团的歌唱组,因为嗓音和音准都还不错,所以前两轮的面试都十分顺利地通过了。

  在即将到来的第三轮考核中,面试官给我布置了一首以前从来没有听过的歌。凭着对自己音乐细胞的自信,在听了两遍之后我就觉得差不多会唱了。再加上根据之前的经验,侥幸觉着考官怎么也不会要求把整首歌都唱完,所以在学会副歌那几句之后我就专心忙别的事情去了。

  然而不凑巧的是,就在三轮面试当天,考官竟出奇地要求我们把规定的曲目合着伴奏从头唱到尾。听到这个要求时,我心里不禁发了一阵虚,因为除了对副歌记得比较清楚之外,我对其他部分的歌词基本上是一片模糊。

  听到考官叫到我的名字,尽管大脑一片空白,我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场。果不其然,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并且因为心虚生发出许多的紧张,开头的那一段我完全想不起来该怎么唱……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只能站在台前低着头、手里死死攥紧麦克风,却不敢发出任何声音,一直等到副歌的部分才勉强唱出声来。

  面试的结果可想而知。我想我会永远记得那一天在台上每分每秒的感受。

  唱得好不好是能力问题,可是会不会唱就是态度问题。

  03

  人往往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栽跟头。

  就像老话说的一样,“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人。”我的面试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总是自以为自己很擅长唱歌,所以就觉得不用付出太多的努力也能得到想要的结果。然而恰恰是这种自负心理让我疏于准备,直接导致了后来面试中的尴尬与失败。

  这件事一直警醒着我,让我懂得越是自认为擅长的事情,就越不能掉以轻心,越是要做足了准备。

  练习一首歌千遍百遍,才能在登台时表演的那一遍中尽量避免突如其来的问题。倘使没有那千百遍的努力做铺垫,这唯一一次的表演,你也未必不会心慌。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老人的经验,并非是随便说说而已。你想要博得那一分钟的满堂彩,就要让汗水浸透了衣裳,事先预想完失败的无数种可能。

  这世上没有生来一击即中的枪王,只有用无数发子弹喂出来得百步穿杨。

  04

  其实不论是做自己擅长的还是不擅长的事情,但凡你想要一个好的结果,多留出一些时间和精力来准备肯定没错。

  我常常听到身边的人说要准备考研。而在这之中,很多人都是想着先玩儿几年,等到了大三再努力;或者在考研和就业之间摇摆不定,准备到时候再看情况。那些从入学开始就坚定目标,认真对待自己专业课的同学真的是少之又少。

  可通过我的观察发现,最终能够顺利考上研究生的,大部分还是那些平时就愿意把时间和精力分给学习的人。毕竟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还轮不上来比拼天资。所以那些在岁月中步履不停的人,注定能在时光的沙滩上捡到更多的贝壳。毕竟学习的越多,你考试中遇到的空白就越小,你的底气也越足,心态也越好。

  付出200%的努力,就是在给自己铺垫一个良性循环的场。

  05

  我很喜欢“稳妥”这个词。当然我指的“稳妥”并不是那种一辈子活得小心翼翼、中规中矩,按照他人的指示过活,不敢去尝试自己喜欢的事情,只能靠一份枯燥无趣的工作谋生,被邻居大爷夸着“标准的人生”……我所喜欢的“稳妥”是去做一件自己内心认定了、非常想要做或者不得不去做的事情,然后用足够的努力去准备、去打下基础,直到可以毫不费力地圆满完成它。即使在准备的过程中,我需要做到200%的努力。

  我的一位朋友K,在大一要结束时想申请转专业,但是辅导员通知需要拿出许多证明自身能力的材料才可以通过转专业的申请。K知道辅导员所提的要求几乎不可能完成,但还是不得不着手准备一份无可挑剔的证明。

  他花了很长时间写了几篇关于此专业的趣味书籍的读后感;做了好几遍才储分析测试及其他专业性性格职业测试,将结果打印整理;并工工整整地写了一份两千字的职业规划;还加上了他父母支持他转专业的亲笔书信。

  当他将这样厚实的一沓“证明”上交之后,连学院领导都夸他准备得非常充分。原本苛刻的调专业条件也因为这份诚心有了可以满足的希望。K说,'我觉得我准备地这么用心,不论结果如何,我都问心无愧。”

  的确,如果真能努力地做到200%,就算不一定会赢,输了也问心无愧。外力不可阻挡,但是人总不能输给自己。

  06

  回到开头所讲的那个关于杨澜的故事。

  后来,在中美建交30周年之时,杨澜再次采访了基辛格博士。但在这次的采访之前,杨澜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其中包括了基辛格博士在哈佛当教授时写的论文、演讲稿和他的传记,甚至连他七本厚重的学术书籍杨澜也都一并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

  在这次采访中,杨澜精心准备的问题让基辛格博士起身称赞。这次的采访虽时间短暂,但却凭着其精妙的问答和深刻的阐发得到了中外诸多外交家的认可。

  事后,杨澜说,“我看了那么多资料,虽然最终只用在一两个问题上,但并不表示事先的准备是多余的。好比是一条鱼,需要的仅仅是吸在棉花里的那点水,可要养活一条鱼,必须要一鱼缸的水。正是这些看上去多余的水,让鱼可以游向任何一个方向!”

  做够100%,往往能够让你从平凡者中脱颖而出,踏入人生的另外一个层次。但倘若你愿意再多花一些功夫,付出200%的努力,时间一久,我相信你会渐渐达到一种普通人可望不可即的高度。

  所以如果我生来没有天赋过人,我还是希望能够用200%的准备,去博取那1%的可能。只有拼尽了全力,才能让自己看起来毫不费力,而也只有这样,我们最终拥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9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