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文学阅读 > 励志文学 > 励志文章 >

2019生活中阅读的励志的文章推荐

若水分享 1147

  人生就是一场经历,一场历练。本着笑对人生的原则来走人生之路,就一定能做到笑口常开。成功时,自信的一笑鼓舞自己要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失败时,豁达的一笑显示出自己面对挫折时的超然与从容。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生活中阅读的励志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人这一生,总要为梦想努力一次

  1

  前几天,朋友小柯突然打电话来向我借钱,说她和同学合计着创业,想要开一家饭店。

  听到她的计划,我的心为之一颤。现在不少人对待自己的梦想都只是想想却没有行动,她却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所思所想前进,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动容的事。

  但要开饭店,小柯的父母并不同意。他们说,毕业了回老家随便找个工作就好,女孩子家干嘛那么折腾。

  但小柯是一个认定了就要把事情做好的人,她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没有资金,就向我们这些老同学借。

  她的执着与努力,让我惭愧无比。是呀,我们曾经都怀揣梦想,激情澎湃,可后来我们许多人都妥协了。

  我们做着一份可以“谋生”的工作,无关梦想,无关热爱,有的只是可以“糊口”。我们的梦想早被自己丢在了看不见的地方。

  2

  小柯开饭店的梦想在大一的时候就萌生了。那时候,她刚到重庆,她发现那些面的做法并不复杂。于是,开饭店的想法就产生了。

  大学毕业时,小柯没有直接找工作,而是选择了考研究生。然而,她的这一决定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他们觉得,念个大学就不错了,没必要把学历弄得太高。

  但小柯又怎会轻易妥协,她是一个认定了目标就要往前冲的人。

  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带着书,踩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奔赴图书馆。当别人在谈笑风生、在刷剧的时候,她在努力做题;当别人成群结队去玩时,她在孤军奋战。即便最后没有考上,她也只是哭了一场,就投入到找工作的队伍中。

  她说,努力了,就算最后的结果不是美好的,她也不后悔。

  面试屡屡受挫。在经历了几十场面试之后,终于有一家不错的公司录用了她。但这时,小柯突然想起自己曾经的梦想。经过一番思虑,她决定和同学一起开饭店。

  3

  我们都愿意借钱给她,帮助她完成开饭店的梦想,是因为我们都相信她的坚持,佩服她为梦想拼搏的那股韧劲。

  犹记得高三的时候,她担任生物课代表,但她的生物成绩并不好。可她喜欢这门课呀,也为了起带头作用,她的成绩硬是从45分提高到了65分。

  这20分的跨度来得并不容易。每天吃完饭后,小柯只在宿舍休息10分钟就到教室看书。每次上生物课,她都会积极地向老师请教问题。

  然而,一开始小柯的努力并没有显现出效果,她的成绩如之前一样停在了45分,不肯前进一步。小柯也曾气馁过、怀疑过,甚至想要放弃,但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拿起生物书死磕。

  或许,努力从来就不会白费,只不过还未到厚积薄发的时刻。

  之后的几次模拟考,小柯的生物成绩大幅提升,直到高考也一直稳定在65分。

  4

  这世界上总有些人和我们不太一样,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在每个阶段都曾为自己的心之所向而努力。他们活得有激情,有温度,有态度。

  小柯现在把所有的热情和心思都放在了自己的店上。她说,即便每天累得不得了,可是因为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业,那么所有的累都是幸福。

  人这一生,总得为自己的梦想拼一把。管他成功或失败,努力过就好。

  励志文章2:天赋,就是你看不见的努力

  1

  我的书法老师小蔡,是个90后。第一次在周末的成人书法课上见到他,我就开始质疑,一个19岁的娃儿,能教我们这群中老年的学生吗?

  然而,等看到小蔡写字,我就彻底服气了。篆书厚重古朴,行书清新飘逸,楷书更是一绝,既可以像颜真卿般开阔雄健,又可以像褚遂良般清朗秀劲。

  我不由得感叹:年纪轻轻的能有此功力,实在是天赋过人!

  不过,渐渐和小蔡熟悉后,我却对“天赋”有了另一番理解。

  小蔡的外公喜爱书法,退休后就在家里教孙儿们写字。那时候,小蔡是同辈的几个孩子里写字最丑的。外公教写字,写得合格了就可以出去玩。兄弟姐妹们通常半个小时就可以出去玩了,而小蔡每次都要花上两个小时。

  只是,后来兄弟姐妹们慢慢都不练字了,唯独小蔡一个人坚持了下来。

  写得多了,慢慢地就有了兴趣,有了兴趣,就越是舍不得放下笔。渐渐地,他不仅超过了与他同辈的小伙伴,就连外公都夸他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高中毕业,小蔡如愿考上了重点艺术院校的书法专业。论资质论水平,他当我们的老师都是绰绰有余的。

  这世上哪有与生俱来的优秀?天赋,都是别人看不见的努力。

  2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需要考基金从业资格证。同事都告诉我,考试特别难,很多人考了好久也没通过。

  同事大多是金融专业毕业,他们都觉得难,对于非金融专业的我来说,只怕会更难。

  我不敢怠慢,从新一年的考试大纲出来,就开始严阵以待。考试指定的教材我从头到尾翻了两遍,书上密密麻麻地做了笔记;练习题库里出现过的错题至少要重新温习三遍;我还找来历年的真题反复地研究,生怕会有遗漏的知识点。

  等我战战兢兢地参加完考试,才发现这考试似乎也没有那么困难。

  成绩出来了,我一次通过,还拿到了意想不到的高分。

  同事们得知我考过了,都说我有考试的天赋。还有一位姑娘要来向我取经,她说她考了四次都没有通过。

  我跟她讲起我的备考经历,想把自己读过的一些有益的参考书和习题给她,她却告诉我,这些资料她都有。

  她说:“我也知道好好看书就能通过,不过每次都是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后两次考试,我都是报名了,但不想看书,就没去考。”

  原来如此。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天赋,而是行为。懈怠的人把天赋当才能,勤奋的人把努力当才能。

  3

  很多时候,我们说演员有天赋,往往就忽视了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积累;说作家有天赋,可能就抹去了他们“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煎熬。

  可是,又有哪个人的成就,是一步登天的呢?

  杨绛老先生在翻译方面颇有造诣。她精通英语、法语,48岁时又自学了西班牙语。

  杨绛学习西班牙语的时候已经年近半百,无任何语言环境,从零开始。她的“天赋 ”就是每天用固定时间来背生词,做习题,从不间断。

  从1959到1962年,历经了1000多天的不懈努力,杨绛的西班牙语终于达到了可以翻译作品的水平。

  从零到精通,与天赋无关,全靠汗水成就。

  没有哪个厨师天生会掌勺,没有哪个裁缝天生会制衣,各行各业里有成就的人,背后都有着别人看不见的千锤百炼。

  不要因为没见到别人努力的过程就盲目地去迷信天赋。努力,才是高手不变的功夫。

  励志文章3:不认真,你连输的资格都没有

  1

  前天和闺蜜去买鞋,在一家专柜前,我看上了一双小白鞋,叫导购找一下38号。导购摆摆手说,断码了,没有38号。

  我很满意鞋子的款式,就在觉得遗憾准备离开时,闺蜜眼尖,拿起展台上的鞋子,惊喜地问,这不就是38号的吗?

  没想到,导购大惊失色,说:“怎么会有只38号的?”

  她旁边的同事接了句,“呀,下午那个顾客要的是双37号的,你是不是错装了只38号的?”

  导购满脸通红,赶紧拿出发票单查看,最后确定下午装错了鞋子。可能是怕受到大家批评,她又理直气壮地接了句,“没事,她发现装错了会回来的,怕什么!”

  我和闺蜜对视一眼,怎么会如此理直气壮地不负责!

  这么粗心的员工,因为她的失误,可能要废掉两双鞋。一个品牌的壮大,可能需要几代人奋斗几十年,覆灭往往也在旦夕之间。作为员工,不为自己的失误找原因,反而用借口去搪塞,不是在拖企业的后腿吗?

  2

  我是做老师的,刚参加工作时,眼高手低,总是负能量爆棚,抱怨声不断。

  某一天,同事递给我一张老照片,给我讲了个故事。

  那是她刚参加工作时,针对小学生作业的各种“脏、乱、差”,她想了个“好办法”,让家长监督孩子完成后签字。这么一来,作业的质量果然提高不少。但有一个孩子总是不写作业,后面也没有家长签名,她愤怒地通知他叫了家长。

  没想到,第二天出现在办公室里的,是个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老太太。

  作为班主任,她居然不知道这个孩子是留守儿童。那一刻,站在老人面前,她同样觉得汗颜。她把孩子的作业情况和老人家说了,一把年纪的老人赶忙保证说:“老师,我不知道留了这些作业,以后我天天来,问清楚后回去监督他完成!”

  她羞愧得满脸通红,赶紧摆手说:“你不用再来了,以后放学我看着他写作业,写完再让他回家。”老人急了,说:“那怎么行呢,天长日久的,再说我自己的孙子我怎么能不负责呢!”

  那会儿同事的小儿子刚百天,她特别感谢老人的体谅,没再勉强。但是从那以后,她对每一个孩子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用心地负起责任。

  她用手机偷偷拍下一老一少离校的这一幕,时刻提醒自己反思,作为教师,是否对工作真的尽职尽责;作为母亲,又是否对孩子尽到应尽的义务。

  同事说到这里,看着我笑着问:“只要你再认真一点,再负责一点,工作会有多难呢?”

  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想不通的人。是啊,再繁琐的工作,再困难的处境,只要担起该肩负的责任,再用点心,能有多难呢?

  3

  “认真你就输了”,这是我听过最扯的一句话。

  我的大学同学宋宋毕业就进了市里的招牌医院,成为一名医生。难得和她偶遇,一起吃饭,她也总是闷闷不乐、心不在焉的样子。问她怎么了,她的回答经常是,某位病人出现了轻微并发症,她还在想着怎么解决,然后甩我们一脸医学名词。

  一年以后,年纪轻轻的她已经独当一面,名声大噪,她事业上的顺风顺水都令我们羡慕。

  直到有一天,网上出现一个她的专访,点进去我才发现,在那些平平凡凡的日子,她活得闪闪发光。对生命的尊重让她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患者,对工作的负责让她赢得了一项又一项荣誉。

  你看见了她头顶戴着的王冠,却没看见她肩上扛起的责任。生活不会对懈怠的人青睐有加,但却会对肯用心的人格外眷顾。

  不认真,你连输的资格都没有。有人说过,认真的意义,在于可以给自己一个交代。那么今天,你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交代?

  励志文章4:别怕吃读书的苦,这是你通向世界最好的路

  1

  前一阵,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调侃之外,点赞最高的答主特雷西亚是这样说的:

  “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

  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和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

  简而言之就是:生活的苦,会让人麻木,习以为常;学习的苦,让人保持尖锐的疼痛感。”

  这让我想起2015年初,15岁的堂弟初中二年级没读完就辍学了。他给出的理由是:知识学不会,上学没意思。

  游荡荒废了大半年后,在家人的劝导下,堂弟去一所中专学校学习临床医学。

  今年春节见面,得知他竟然在复习准备参加高考,读大专提升自己,这让我意外又惊喜。

  问他为什么又想通了要去读书,堂弟说:去年一年,我在县里医院实习。科室里的医生都是大学毕业,甚至有的护士学历都比我高。虽然我没有受到太多的鄙视,但是面对别人高超的专业技术和扎实的基础,我还是感觉有点丢人。如果不继续读书深造,以后根本无法立足。

  听了堂弟的话,我很庆幸他还没有被生活的苦所麻痹,他还愿意在尖锐的学习痛苦中勇敢前进。他还明白,在应该奋斗的年纪不能选择安逸。

  这对于他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他给了自己一个新的机会,去奋力拼搏一把,改变自己未来的人生轨迹。

  2

  小峰是我大学时去外校做社团活动认识的朋友。

  他从小乡村考进省城的一所大学,学习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在他们村里,流行去广东打工,小峰的哥哥17岁就去了广州打拼。

  进入大学以后,小峰学习依然勤奋刻苦,大学四年都坚持早起学英语,常常在实验室泡到夜里十一二点才回宿舍。他的头发老是长到耳朵下面都没去剪,不是为了耍酷,而是因为天天泡实验室没时间,并且觉得在实验室也没有什么新鲜人物要见,有没有好形象不重要。

  大四时,小峰被院系推荐保送本校研究生。研究生的三年,他还是孜孜不倦地努力钻研。后来毕业时,经过导师推荐,他去了一家很不错的公司上班,起步薪水就上万了。

  那时,小峰哥哥的薪水也是1万多。看似兄弟二人不相上下,可是,33岁、已经打拼十几年的哥哥,与26岁、刚刚起步的小峰,真的一样吗?

  有次聊天,小峰说:如果不是读书,如果不是高考,我的人生经历应该是我哥的复制版,可能借着我哥的经验会稍微好一点。但现在,我靠自己的努力学习,用了比我哥更少的时间和辛苦,实现了不一样的人生,并且起点还要更高些。

  在我们的生活里,高考、大学,可能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不可否认,这是大多数人最好的、最便捷的路。

  “读书改变命运”,这个理论在当今社会仍然适用。并且越喜欢读书的人,越有更多机会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3

  读书这条路,为许多人打开了一扇机遇的大门。虽然也会面对艰难困苦,但相比起来,年轻时吃读书的苦,不算苦,那是财富。

  那些成长的磨砺、奋斗的汗水,都将化作你的底气和格局,累积成你向上攀爬的阶梯,支撑着你看到更高处的风景。

  电影《无问西东》里,王力宏饰演的富家子沈光耀,跪在母亲面前背诵的家训第三条:“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子孙虽愚”当然是谦辞,读书学习才是最想要着重强调的。可见,无论贫富,读书学习的重要性都是一样的。

  无论任何人,这世上有两样东西是抢不走的:一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二是读进大脑里的书。

  读进脑袋里的书,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标。你想走向哪里,书知道答案。

  读书学习是我们一生要做的修为,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通向广阔世界最好的路。

  励志文章5:那个走到哪儿都带本书的人到底有多可怕?

  1

  前两天,约了个老朋友在南城吃饭。她没车,所以只好我穿过大半个北京城去见她。

  因为堵车,一个小时的车程,开了整整两个半小时,午饭直接变成下午茶。还好约的是一家带简餐的咖啡厅,要是火锅店,就尴尬了。

  等人,是一件多烦的事儿,等过的人都懂。特别是在餐厅,一个人傻坐着,迎接你的是各种鄙视的目光。换作是我,可能手机都玩儿没电了。

  可人家倒好,我急急忙忙冲到餐厅的时候,她正坐在那儿认真看书,还拿笔写写画画。看见我,把书一合,微微一笑,说了三个字:“你来啦。”

  当时,我脑海里就一个念头:这种同龄人比堵车还可怕。

  2

  我们俩认识快十年了。这十年里,她变了很多,从单身变成了已婚,从小职员变成了管理层。可有一点一直没变,就是走到哪儿都带本书。

  有一年,我们俩去美国玩,我背了个空箱子,打算去买买买,她背了半箱子书,说倒时差睡不着可以看。结果,回来的路上,我买了一箱子衣服,她又买了半箱子原版书。

  而且,那些书比我的衣服还贵。

  这些年,她在我心里一直是个很特别的人,无论多忙,我都会找时间约她,就怕两个人越走越远。

  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这么个朋友,她像是你的标杆,又像是“假想敌”。我总希望自己能在某个方面超越她,哪怕齐头并进也是极好的。

  可她永远是那种看起来和你一样,你却永远追不上的状态。她的见识永远比你多一点,视野永远比你宽一点。你说什么,她都能分析得头头是道;她说什么,你都各种听不懂。

  有这么个朋友,真是让人“悲喜交加”。喜的是,她能鞭策你。悲的是,她一辈子在鞭策你。

  3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期节目,主持人提了个问题,我觉得很受刺激:如果在一次聚会上,你遇见两位女士,一个拿的包看上去挺一般,但谈吐不俗,一张口就引用了《经济学人》杂志对英国大选的分析;另一个拿着很贵的名牌包,说的却都是电视剧和明星八卦。你觉得谁的社会地位更高?

  我想了想,不说社会地位,至少对我来说,更愿意和前者交往。这个世界上,知识量是很贵的。

  这可能就是一个人的文化资本,也就是谈资。

  说起谈资,这些年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越和人聊天,越不敢聊。

  班门弄斧真正的可怕之处,不是丢脸,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丢了脸。有时候,没人会告诉你,他们早就看穿了你,然后只会点头微笑。甚至有时候,你觉得自己知道得挺多的,可别人一问,就哑口无言。

  最近,“中年危机”这个词频频出现。其实不止是中年,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自己的“危机”。这个时代的工作,可替代性太强了。你前脚提辞职报告,还没来得及缅怀一下,后脚就有人搬进你的工位。

  在职场混了这么多年,我最恐惧的时刻就是遇见一个比我还内行的外行。当别人谈论你最擅长的知识,还说得比你透彻的时候,怎么可能没有危机感?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儿,因为这个世界上,连知识点都是不稳定的。

  4

  今天,许多人已经习惯了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似乎并不欣赏那些走到哪儿都带着书的人,觉得他们只是装。

  我觉得不是,至少在我看来,读书没有什么时候读、怎么读之分,只有读与不读的差别。因为读书是一种态度,有些人在图书馆坐一天刷微博,有些人在垃圾桶旁读经典。

  那些爱看书的人,除了能保持竞争力,还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是凡事想得开,烦恼特别少。

  开篇提到的那个书痴朋友,有一年夏天,我们俩去南方玩,回北京的时候遇上飞机延误,整整等了六个小时。我焦虑地走来走去,一会儿发微信给北京的朋友了解天气,一会儿向空姐询问状态。可一旁的朋友悠闲地拿出一本书,要了杯热茶,不言不语,不焦不躁,一副有书万事足的样子。

  她遇上烦心事儿,很少抱怨,就拿一本书坐在咖啡馆里。真像罗曼·罗兰说的:“和书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想起一部美剧中的情节,Miya因为家庭的诈骗丑闻陷入媒体的狂轰乱炸中,她事务所的同伴Lucca只给了她一个建议,找本书看,不要上网,不要看新闻。只是看书就好了。

  这真的是我听过最好的建议了。

  有人说,你越读书,越能看见自己的无知。因为无知,才会对人心生敬畏,也才会对生命多出一点豁达。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顺境时勇往直前,逆境时豁达坚韧,这样的人,可能是你我永远都无法打败的对手。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9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