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文学阅读 > 励志文学 > 励志文章 >

最新人生励志文章5篇:去接近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2)

若水分享 1147

  我从那些积极的朋友那里,了解到健身房在哪里,哪些杂志好看又有意义,我该如何为一场旅行做准备……

  我的世界,好像一直隐藏着一扇门,因为她们的到来,我得以拉开这扇门看到更壮阔的风景。

  如果抽出这两段时光,你会看到我迥然不同的样子,前一段时光里的我,一副萎靡不振万念俱灰的模样,后一段时光里的我,还在承受着一样的苦难,可是却总是觉得什么都充满着希望。

  现在的自己,可以做到每天跑步五公里,休息的时候每天看一本书,自己创建生意学习一切需要的知识,假期时开着房车去海边安营扎寨……这并不是我一个人凭空生长出的正能量,这是从很多“积极型朋友”身上吸收到的最宝贵的财富。

  生活带给我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与一些总是在“抱怨生活不公平”“无所事事”的朋友在一起,这和与一些“相信努力就会带来公平”“生活里总是充满着未知”的朋友在一起,两者所带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甚至连同爱情,也可以因为和不同的人在一起,生长出“两个人一同颓废”或是“两个人一同成长”的姿态。

  我听过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一个人平时花最多时间在一起的5个人的平均水平,就代表了这个人。”我从不会怀疑一个人的进步与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关联,也无法想象,如果不受着周围这些正能量的牵引,我到底会变成怎样一个人。

  从心理学上讲,人是群居动物,容易接受周围人和环境的暗示。我至今觉得,人进步的最好方法,就是去接近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人,而更好的事情,是成为这样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去改变去吸引更多需要这种力量的人。

  我愿你成为这样一个人。

  励志文章2:淘汰人的从来是工具,而不是年龄

  1

  我的第一台电脑是1995年添置的,当时花了将近半年的薪水,同事们都觉得我疯了。

  我所服务的机构福利极好,从房子、煤气灶到过年的大米和东海带鱼,样样都有的分,写稿用的圆珠笔、笔记本和墨水更是随要随取,你这个臭小子居然会花钱去买一台“写作工具”,一位老先生很认真地对我说,“你是在为国家写稿子呀,为什么用自己的钱买电脑?”

  他们没有料到的事情是,有了电脑之后,我写字的速度大大加快,原本笨拙的剪报被录入到了电子文档中,取用无比快捷,更要紧的是,我成为了中国第一批拨号上网的写作者,互联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

  现在想来,我们这一代人是怎样淘汰上一代人的?

  不是我们比他们更勤奋、更聪明,而是我们比他们更乐于接受新的工具。

  2

  如同汽车淘汰马车,互联网淘汰纸媒,不是因为马匹不够健美强壮,纸媒不够精致深刻,而是因为工具的革命性迭代。

  在美国,医生被认为是职业门槛最高的,要成为一个高超的医生,你起码得学习三千本医疗著作、上万篇论文和临床报告,需要你投入十年的时间,这便是所谓的“一万小时天才定律”。

  去年,IBM研发出一套基础于认知技术的学习工具“沃森”,学习这些知识,仅需要花17秒。一家叫贝勒的医学院使用IBM沃森,从2,300万份候选文献中选出7万篇科学文章,在仅仅几个星期内,就准确地找到了可修改p53(与许多癌症有关的一种重要蛋白质)的七种蛋白质。在使用沃森解决方案之前,这种发现结果通常需要整个生命科学行业花七年时间来完成。

  在新的工具革命面前,一切价值被重构,包括时间的意义和对能力的定义。

  3

  最近这几年,我的很多同辈朋友,都开始患上了“淘汰恐惧症”。在一次EMBA的课堂上,一位从事珠宝连锁业的70后学生哀叹生意不好做,消费者越来越不可捉摸。

  我问他,你有客户管理工具吗?没有。

  你知道国外新的珠宝服务DIY模式吗?不知道。

  你有鼓励公司里的年轻人内部创业吗?他们懂个毛。

  你用过网银和在网上购过物吗?我为什么要搞这些,那都是秘书的事。

  我说,你把学费退了吧,快点回家洗洗睡觉。

  不久前去南极,随团有三十来位企业界朋友同行,一位JerryZhao是从纽约赶来的,已经六十多岁,穿得青山绿水。

  老赵做了二十多年的袜子生意,去年,他在淘宝上卖袜子,一口气做到了细分行业的第二名,六千多万元的销量,可是却亏了几百万。然而他见到我,却好像没有泄气的意思,今年他放缓了在淘宝上的投入,转而与唯品会合作,还收购推出了一个新的互联网袜子品牌。在南极的邮轮上,他缠着我让我介绍“必要”和“名创优品”给他认识。

  70后的珠宝学生老了,50后的袜子老赵还年轻。

  4

  有一次去一个中学讲课,一位教师站起来与我辩论。

  他说,不能用80后、90后来断代,根据他十多年的教学经验,95后才是“新新一代”,他们与90后的区别远远大于90后与85后的区别。

  这样的讨论,时时听到。

  在60后一代,大家觉得老三届与之后的“统考一代”是两类人,在70后,大家觉得1976年是个分水岭,在80后,大家觉得第一批七位数的QQ用户才是互联网原住民的标志。

  这样的断代永远不会有定论。

  一代人对一代人的淘汰,从来不因为年龄。有没有使用同样的工具,比年龄的差异更具有断代的意义。

  5

  工具的改变,只与两个要素有关,一是速度,二是效率。速度可以击穿原有的成本逻辑,效率则改变利益的分配模式。

  库兹威尔的《奇点临近》一书提出过“加速回报定律”,据他的计算,整个20世纪一百年的进步幅度,在21世纪只要20年就能达成,也就是说2000年的发展速度是20世纪平均发展速度的5倍。在2000年,只要花14年就能达成整个20世纪一百年的进步,而之后2014年开始只要花7年,就能达到又一个20世纪一百年的进步,以此计算,人类在21世纪的科技进步将是20世纪的一千倍。

  这一千倍的进步速度,显然是非线性的,其核心的动力,必来自于工具的快速迭代。在这个意义上,21世纪的工具衰老速度一定快于人的年龄的衰老。

  每一次工具革命发生的时候,原有生态中的既得利益者往往无法适应,他们的思维和运作体系已在原有的工具系统中形成惯性,那太让人舒服了,改变则意味着砸烂一切,在犹豫和恐惧中,新的竞争者已经刀逼颈部。

  所以,转型升级的成功率十分低,非有大勇气者,不能背叛自己过去的成功。

  励志文章3:下班后为什么还要努力学习

  我们大部分的工作都非常专一而封闭,一个螺丝钉的岗位做了七八年,在本领域多少有点发言权,谁也不会在这时候想着换个行业重头开始。上班太累了,下班就想睡,工作差不多能赚个不高不低的钱,剩下的时间就剩下买买买和吃吃吃了,还学习点新东西?装逼遭雷劈!

  俗话说,技多不压身。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单独死守着一片盐碱地早就远远不够了。前几天随手在公司的打印机旁边拿起一份简历,多元化背景与丰富多彩的能力,简直让人后背发凉。幸好自己出生的早,要不然跟现在的小朋友竞争,单从简历上就要输掉一大把。你以为自己混的还可以,但后面的年轻人早就以更低的薪水,更丰富的视野,更强健的身体向你扑来了。如果单从同龄人上来看,如果你比别人多一份技能,就有可能在职场上得到更多的资源和能力,说不定还会成为自己在职场上异军突起的助推器。

  我有个小助理,曾经是我的读者。她比我晚两年毕业,毕业后和我一起合租房子,在一个私企工作。有时候我私人的事情需要做一些PPT的东西会请她帮忙一起。她是农科毕业,做文字的东西没有研究,PPT做的就是白纸黑字的水平。我鼓励她多学习多练习,她就真的每天晚上在自己的小房间里捣鼓PPT。后来很久后的一天,她告诉我她被调岗到领导身边,算是越级升职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PPT做的好,虽然没有我好,但比单位里的所有人都好(妈呀,我的PPT现在越来越不好了)所以,一直以来全单位需要给外人看的PPT都由她来完成,后来发展到领导的PPT也是她写。前段大领导找她,问她想不想转岗,到自己身边来做事。能跟美女大Boss学习更多,当然是求之不得的机会。为这事儿,她总是特别感谢我,觉得就是因为当年我逼着她下班后天天做PPT,才会让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多了那么一点。但就是那么一点,自己比别人赢得了更多的机会和赏识。

  但事实上这是她自己的功劳,她愿意在下班后去学一个跟自己眼下毫不相关的东西,并且看起来对未来并没有什么帮助的东西。可是很多东西当就是在你学完后的很久很久以后的某一天,你才会发现这个东西帮你大忙。当然,也有很多时候,当机会来到的时候,你发现就算几乎掉在自己头上也抓不住,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多学一点?

  越来越利益化的社会,让我们变得非常功利,与眼下无关的不做,与多赚钱没关的不做,稍微做点自己喜欢但没收益的事情,就会被别人嘲笑或者讽刺”你图什么啊?“可是,人生不仅有工作,还有生活。我总是想,如果有一天也许我们离开了现在的工作,还会做什么呢?是否还能养活自己?如果我们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我们能有什么样的能力让自己快速适应,并拥有让自己生活的好的能力?

  我学过很多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我不敢说自己懂的东西很多,但至少别人跟我聊些什么事情的时候,我多少皮毛会知道一些,如果不是非常清楚东西我能够立刻想象到,这个领域有哪些书哪些人?我可以去立刻把这些资料找出来学习。我知道的多一些,就会觉得心里的安全感也多一些。安全感并不是来自于某个人或者多少房子多少钱,而是来自于自己对这是社会和世界的认识,多了解一些这个世界,心里就多一分底,也更加有能力行走于整个世界,而不仅仅是自己上班的小格子或者城市里不敢有丝毫的变动和离开。

  蔡康永说过一段话:“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我们在下班后努力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加薪晋职,更是为了生活,为自己能够有更多的从容和自信,在面对各种人生的难题,让自己有能力去选择更加有尊严,有成就感的人生。

  励志文章4:房子也许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

  十月的时候,松松搬了第三次家,这是在上海工作以来最伤筋动骨的一次,或许是呆的时间长了,行李由一个变成三个,三个变成五个,完全呈奇数倍增长。直到筋疲力尽把所有东西扛进屋子里,松松给我打了个电话,“天,我终于知道我为什么找不到男朋友了,我简直就是自己的男朋友,我竟然靠自己搬完了东西,从浦东到北新泾,简直要疯特了!”因为房东要卖房,即使松松出再高的价格,对方也不租了,最后那一两个月,房东隔三差五带人看房,松松也是受够了,二话不说,终止了合同,跑回自己曾经最熟悉的北新泾找房子,也不管从东明路到北新泾到底有多麻烦,她说,这就是做人的态度。

  但是,搬完家后,松松立马就穷了。她无奈地说:“我这个月要还六千的信用卡,想想又觉得好无力。”每当这时我都特别吃惊,六千,为什么,在我和她工资相当的日子里,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月可以用掉这么多的钱,“你还了信用卡不是要喝西北风啦?”松松说:“那怎么办呢,总不能亏待自己啊!”

  像我和松松这样的年轻人,二十五六岁,有稳定工作,出入高档写字楼,经常出差飞来飞去,相比于许多的同龄人,都有着难以掩饰的优越感,但是,每当我一聊到身边的同学,很快就道出不明所以的感慨来,“虽然别人在小地方只有三千来块工资,说实话还不够还你信用卡一半的消费,但是,别人已经买房买车啦,就算是借的父母的钱也好,朋友的钱也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结婚的结婚,生孩子的生孩子,像我们呢,外表光鲜,其实什么都没有,连房子都是租的。”

  “那又怎么样?换句话说,现在给你三千块,让你蜗居在一个夜里连书吧咖啡厅都没有的小城镇,除了一两家只有五六年前老歌的KTV和几家乌烟瘴气的麻将馆以外,就只剩下跳广场舞的大妈了,你愿意吗?”松松总是这么自信地说。

  去年三月的时候,松松花了一笔重金去学芭蕾舞!当时我在电话里笑了她半天,她不以为意地说:“有什么好笑的,你以为你就没有什么爱好是别人不会发笑的吗?”一句话噎住了我,立马笑不出来了。

  就是这样的她,可以把钱砸在练习舞蹈,学习外语,出门到处旅行,买上千的衣服,也是这样的她,在精疲力尽之后回到自己在北新泾的小蜗居里,看美剧逛淘宝淘机票。出入CBD的光鲜外表底下,是进出老工房的简单生活。

  我说:“松松,你应该存一点钱,无论如何不可能在上海这么多年什么都不留下吧。”松松不屑地说道:“我存的啊,只是存得少,要是你让我工作只是为了存钱,我还不如回小地方生活呢,我为什么要生活在大城市呢,就是因为在这里我才可以体会更多有趣的东西,不是吗?”

  不可否认,她说得没错。

  即使如此,依旧在网上有很多人嘲笑飘荡在北上广的年轻人,说我们这样的人放弃家乡,只是爱慕虚荣,即使奋斗十年,也不可能在北上广买下一套房,即使真的有能力买下来,那多半也不是靠自己,即使真的靠自己,那多半就是拼得头破血流千疮百孔。这样一说,松松就会笑,“是吗,我为什么一定要在北上广买房呢?说这种话的人肯定是嫉妒,如果不是嫉妒,他过他的小日子,我过我的大生活,有何相关?而且,如果说这个话的是个男的,我真想一巴掌拍死他,连我这样的女生都有勇气在这茫茫人海中飘荡,他居然窝在安逸的环境说三道四,不好笑吗?”

  周末的时候,松松打电话给我,说想去宜家逛逛,原本我以为只是逛,结果松松买了一张桌子,一个沙发,几卷墙纸还有若干零零碎碎的小饰品。

  我扛着桌子,望着松松问:“你是准备干嘛?”

  “不干嘛啊,我那个房间太low了,躺在床上完全体会不到家的感觉,所以我得动工改造一下。”

  “拜托,那只是租的房子好吗?”

  “那又怎么样?房子是租的,但生活不是。”

  从那天开始,松松一下班就开始“改造”她的“闺房”,经过一周的时间,她邀请我再去,已经翻天覆地变了样,她把旧家具都收起来,联系房东,能退走的就退走了,整个屋子简直和新家一样。

  那天我和松松坐在她新买的沙发上看电影,那是安妮海瑟薇主演的一部戏,松松抱着抱枕,说:“为什么国外的人都是租房子生活,从来不会因为房子的问题去局限自己的脚步,但中国人不行?好像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的屋子,落上自己名字的房产证,才可以称得上完美的人生?”

  “因为有了房子,才有家。”

  “什么是家?”

  “有爱的人,有柔软的床,有早餐,有晚饭。”

  “所以这些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才能有?”

  “这个……”

  “我新买的床垫很软,如果我找到男朋友,我觉得在这个屋子里,我们也可以过得很开心,我不会强迫心爱的人一定要有房子,但是他必须要有一颗能够奋斗出房子的心。我不拒绝优秀的男生,但是我依旧不认为那些庸人自扰的条件是局限他追求我的担心。”

  后来安妮海瑟薇演的角色在路口被车撞死了,松松竟然稀里哗啦地哭起来。

  “不过是一场戏而已。”

  “对啊,只是突然觉得,他们在最好的年龄错过了彼此,没有在最好的年龄好好去看看这个世界,多可惜。”

  “你不要这么文艺女青年了好吗?”

  “我才没有!随便感慨一下而已,晚上在我家吃吧,我买了菜。”

  晚餐的菜很简单,我们坐在桌子两端,整个屋子气氛很好,或许是松松特地“装修”过的缘故。松松的菜不能算得上美味,但是却让人觉得踏实,有那么一刻,我觉得好像我们并不是在上海漂泊的两个人,而是在家生活的好朋友,而这个屋子并没有那么多排斥我们的气息,反倒有一种格外的包容。

  “周,你觉得钱重要吗?”

  “就目前来说,还是挺重要的,如果我们真的没钱了,连活下去可能都是个难题。”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7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