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文学阅读 > 励志文学 > 励志文章 >

分享微信上的发表的励志文章

若水分享 1147

  永远相信只要永不放弃,我们就有机会,我们要坚信一点。这世界上只要有梦想,只要不断努力,只要不断学习,终有一天会成功。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微信上的发表的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你越是小心翼翼,就越会失去更多

  01

  那天在课室里训练学员,我进去的时候刚好是一个微胖的男学员站上台。

  他说,想跟大家分享一件自己觉得后悔的事情。

  说是那天他在车站等车的时候,看到一个姑娘。

  姑娘也不是长得很漂亮,但是圆圆的脸蛋,很有特色的眉眼,一下子就让他迷上了。

  都说情人眼里出西施,那一刻他觉得,她就是他找了很久的人。

  那时候他很想认识她。

  于是就往前走了几步,想开口说话,却又没敢开口。

  结果就这样径直地走过她的面前。然后又不甘心,又绕了一圈柱子,又回到姑娘的背后站着。

  犹豫着正准备走上前搭讪,结果车来了,姑娘上车走了。

  他说,这是他觉得最后悔的一件事。

  如果当时的自己没有那么多犹豫,大胆上前搭讪,说不定就没有那么遗憾了。

  因为啊,不敢上前是因为害怕被拒绝。

  其实,当你遇到一个喜欢的人,还是应该勇敢争取的。

  或许她在你眼里很美好,所以你害怕自己被她忽视和拒绝。

  可是你的犹豫只会有一种结果,那就是失去这次机会。

  而一旦你直接上前坦诚,就会有两种结果,要么被拒绝,要么因此得到一个机会。

  所以你不去试试,就注定只能有一种结果。

  小心翼翼会让我们无风无浪,却可能因此错过更美的风景和人。

  02

  某天下午我和Jimmy在练习吉他。

  练习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想不起接下来的步骤,然后我就停了下来。

  脑子里开始琢磨接下来该怎么弹才对。

  Jimmy看我琢磨了老半天都没动静。

  于是他就着急了,朝我喊着,你赶紧弹啊,有什么好思考好想的,就那几个品,你试试弹一下听一下,不就知道对不对了吗?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时间去思考?

  他说,读书人都有这个毛病。

  明明是走几步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偏偏都要坐在那里思考半天,最后什么结论都得不出来。你要痛痛快快地弹,犯几次错,你不就知道怎么才是对的了。

  他的意思是,让我不要去琢磨,直接弹了再判断。

  他的话让我突然一下子醒过来了。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走一步就错了,于是就停下来想啊想啊想啊,结果最后什么都没了,可能都想不出来。

  小时候我们想说什么都脱口而出,童言无忌。

  也可以从高高的看台上跳下来,哪里惧怕过摔倒。

  长大以后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犯错。

  明明只要去试试就可以知道对错的事情,我们却犹豫不决。

  03

  以前有人留言问过我,说觉得人生很迷茫,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因为想要的东西很多,可是却不知道怎么才能通过努力去获得。

  有人说,现在陷入了困境,完全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

  也人说,怎么办现在好烦,觉得人生好难,很怕自己选错了方向,就会留下遗憾,好犹豫,南有你能不能给我一些建议?

  其实啊,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迷茫?

  是因为我们总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当你觉得迷茫,觉得不知道该怎么做选择的时候。

  其实你只要赶紧行动起来,制定一个短期的目标,然后马上去做,马上去尝试。这样你就会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

  很多人都是陷在思考的困境里,一方面不知道该怎么办,一方面还停下来胡思乱想,结果想了老半天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才好。

  而忽略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试错。

  每个人每个阶段都会迷茫,很多人都以为思考就能找到答案,却往往忽略了,应该是先去行动先去尝试,然后才能总结思考,得到正确答案。

  所以当你觉得迷茫的时候,很可能是因为你只顾着思考,却没有站起来往前走两步。

  与其被困住被迷茫,不如站起来往前走一步。

  人生啊,很多时候不能总是那么小心翼翼,你要勇敢往前走一步,两步。

  很多事情是现在的你看不到的,而是要多走两步你才能看到。

  我也曾经很迷茫,觉得好像很多事情都办不到。

  于是很多事情一拖再拖,一推再推。

  最近突然想通了这个道理,我想,这就是我能给你们的最好建议。

  希望我们都不再是小心翼翼的胆怯者,而是一个勇于犯错的大英雄。

  别怕,最多就是摔跤,重新站起来世界还是很美的。

  励志文章2:别再用勤奋掩饰你的懒惰

  大概因为毕业的学校还不错,又干着实际上苦逼但外人看来高大上的创业,网络上和现实中经常有人向我取经。

  小A是我的邻居,刚毕业两年,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最近有件事让他愤愤不平:公司有位和他同期入职的同事刚刚升职了,但在小A看来,不管从哪方面看升职的都应该是自己。

  “我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公司,几乎都是最后一个离开,而他每天都是掐着点来,掐着点离开。论勤奋程度,我甩他几条街。论个人能力,我也绝对不比他差。为什么老板就是看不到这一点,反而提拔他了呢?”

  小A是个性格很不错的小伙子,能让他都感到如此气愤,显然在他心中觉得那位同事跟自己是有比较大差距的。

  无独有偶,有个亲戚婶婶最近也特别烦恼。她家小孩眼看就要上高三,面临高考了。孩子学习特别刻苦,几乎每天都要学到晚上十一二点,但成绩就是不上不下。甚至有些原来成绩不如他,也远不如他勤奋的同学都纷纷反超。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明明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但别人似乎就是看不到,甚至老天爷也没看到,没有给予相应的回报。

  身边人的求助让我开始思考这个奇怪的现象,最后还真找到了原因。这里并不想探讨“勤奋”与“结果”之间的哲学关系,值得思考的是,到底怎样的“勤奋”才算是真正的勤奋。

  我发现的情况是:大部分人的勤奋往往流于形式,并且容易自我陶醉于“我在进步”的假象当中,反而疏忽了去做那些真正有助于自我提升的事情。

  说得更不好听一点,这些人其实是在用勤奋掩饰自己的懒惰。

  你是个加班狗,每天7点半就到公司,吭哧吭哧干到下午6点下班。出去吃个盒饭,回到公司接着拼命到晚上11点才回家。

  这样很辛苦,但不叫勤奋。

  你每天早起晨跑、读书、冥想。你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俯视周围芸芸众生,觉得唯有自己卓尔不群,优秀得耀眼。

  你是个有追求的孩子,但这也不叫勤奋。

  大部分人对勤奋的理解,都肤浅地停留在这种表面的仪式感上面,而忽视了勤奋的本质意义。更可怕的是一旦你习惯了这样的过程,便很容易从中得到满足,最后,发现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就怨天尤人,觉得天道不公。

  什么是对勤奋肤浅的认识呢?

  重复性地做一件事情,却缺乏思考。

  长时间地做一件事情,却缺乏思考。

  以上两种便是最为常见的勤奋误区,也是大部分勤奋却平庸者陷入发展困境的本质原因。

  重复且长时间地做事情其实并不难,只要条件具备,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难的其实是思考。

  工作大概3年的时候,因为应酬工作太多,我体重剧增。大学毕业那会儿差不多是110多斤,可巅峰时期差不多到了150斤。

  我决定减肥,采取的方式是每天早上7点钟起来去跑步。

  自己意志力还算是不错的,启动减肥计划后的一个月,每天都准时去跑步,每次3到5公里,但减肥效果并不理想。客观地说,收效甚微。

  去请教一位运动和减肥方面特别专业的朋友,他了解完我的具体状况后说,你这样跑步身体素质是会提升的,但减肥是没戏的,方法完全错了。

  后来他给了我一堆资料,硬着头皮全部看完,我这个门外汉才开始了解什么是无氧运动,什么是有氧运动。什么是正确的跑步方式,该给自己配置什么样的装备。我开始学会计算自己的摄入热量,知道大部分食物的卡路里。

  后面的一个月状况完全不一样了,体重开始有规律地下降,而且跑起来更加轻松,完全不像原来感觉就像是在服苦役一样。

  但在外人看来,这两段时期我的“勤奋”程度其实是差不多的,只不过结果是天壤之别。一般来说,后面好的结果会被解释为“这是坚持的力量”。

  只有我自己明白,这是思考的力量。

  有益的思考+坚持做事情,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勤奋。

  勤奋不是为了努力,是为了偷懒!

  怎样的偷懒?就是更快地把事情做完、做好,是让自己能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

  创业的第二年,我开掉了公司一位挺“努力”的员工。有些同事,甚至是我爱人都不是很理解。勤奋的员工不是所有老板都喜欢的吗,我为什么没有耐心再给他多些时间,而是采取如此决绝的手段?

  原因很简单:这名员工已经中了很深的“勤奋病”,尽管和他有过多次沟通,但仍然没法改变,最后只好痛下杀手了。

  他每天7点多一些就到公司了,大部分员工下午6点下班,但他每次都差不多八九点才会离开。但问题是,他所在岗位的工作量根本没这么大,为什么需要这么多时间用在工作上呢?我便开始观察他。

  首先我发现的一个状况是:因为每天起得太早(他家到公司差不多要1个小时的车程),所以他上午的工作效率是极低的。差不多到10点钟开始,就会频频打呵欠,直到午休后才会有所改观。

  所以大部分的工作,他其实都是在下午的时间完成的。如此仓促,完成的质量自然一般。有时候实在弄不完,还会弄到更晚,这也是为什么他必须比别人迟下班的其中一个原因。

  有的时候按时完成了工作,下班后他留在办公室,其实也并没有拿这段时间来学习提升,或者总结工作。他干得最多的,还是提前去做明天的工作。有几次他下班后甚至开始打扫办公室,干阿姨做的事情。

  很多次与他交流的时候,我都有意无意提醒他每天不用那么早来上班,每天能干好当天的活就可以了,与其加班去做更多的活,还不如多学点专业方面的知识,提高下自己的水平。

  可惜的是提醒没啥效果,最后的结果是:他每天工作时间是最长的,但专业水准提升在同期员工中却是最慢的。后面加薪、职位提升如果不照顾他的话,肯定会心理失衡,影响公司整个氛围,没办法只好劝退。

  这个员工最大的问题就是:沉迷于无效的勤奋,而忽略勤奋的目的本身。

  看完一本书很容易,看懂一本书很难。

  看懂一本书,还能把书里的知识、方法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更难!

  看书不是目的,学以致用,重点是后面的致用。

  所以每天都看书,一个月看多少本书,其实都不是勤奋。

  勤奋之前,要想清楚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的目的就是看书本身,当然也是没问题的。

  但你就别抱怨别人看书比你少,掌握的知识却比你多。

  问题在于:大多数人流于表面的勤奋,偏偏要求真正勤奋才能得到的东西。

  坚持做事情很重要,但做事情的同时思考如何更快、更好地把事情做好更重要。

  再次强调:勤奋的目的不是勤奋,是偷懒,是为了把原来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做完的事情半个小时做完,是为了能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情。

  而不是把最简单的“重复性”工作持续下去。

  我跟小A说,如果你老板不是傻子,你那同事不是关系户,那么他这样做肯定有你不知道的原因。

  根据对小A的了解,以及他对那同事的描述,其实我大体知道原因是什么。

  就算小A在我的企业工作,我的选择可能也会差不多:我会更乐意给小A这样的员工加薪,而让他同事那种类型的人做管理岗位。

  小A的长处是善于钻研专业,研究细节。这样的人是专家型人才,可以很好地把本职工作做好。但他的弱势在于大局观和“方向感”较差,同时人际关系处理上属于一般。

  他那位同事虽然看起来“没那么勤奋”,但对业务方向的发展却相当敏锐,同时也具有人际关系管理的潜质。

  小A有努力,也有思考,只是他勤奋的方向不同,最终得到的东西也不同。不出意外的话,老板应该很快会给他涨薪。

  而婶婶的小孩就属于典型的“懒惰式勤奋”,将勤奋肤浅地理解为“每晚学习到几点”,将刷题库作为唯一的学习手段,做错的题不思考,做对的题不总结,成绩无法提升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反思我们,有时候难道不是同样陶醉于这样的勤奋?

  如果真的想要进步,请别再用勤奋掩饰自己的懒惰,真正开动起来吧!

  励志文章3:凡是没有打败你的,都会让你更强大!

  01

  永辉是我以前的同事,不久前离职创业,开了一家主题餐厅。几天前,在朋友圈看到他发状态说新店生意火爆、忙到不行,我有一点惊讶。明明前一天,他还跟我念叨,说因为菜品不够有特色,地段也不是繁华闹市,生意有些冷清,估计这个月连保本都难了。

  “怎么你朋友圈发的,跟你和我说的不一样?”我微信他。

  永辉很快就回我了。说,父母也是他的微信好友。不管生意如何难做,他都不希望父母担心。而且,他已经在着手改进菜单,希望很快会有起色。

  “报喜不报忧,是不是成长的一个信号?”永辉问我。

  我更惊讶了,在我的印象中,永辉一直成熟、干练、刚毅,做事风风火火,考虑起问题来又细致周到,为人不失谦和,因此人缘很好。这样的人,还需要成长吗?

  永辉这才告诉我他的故事。5年前那个春天,他28岁,因为投资失败,窘迫到几乎身无分文。不少人听说后都指指点点,说他压根儿不是做生意的料。不久后,婚姻亮起红灯,跟老婆办完离婚手续那天,他在梧桐树下的人行道上数了一下午的地砖。

  他想了想他的人生,16岁中考失利,19岁高考落榜,22岁和初恋女友分手,28岁投资失败,然后结束了这段原本以为会白头到老的婚姻……那么多不如意,让他怕极了挫败。于是,他决定逃了。

  把不满3岁的儿子扔给已经年逾古稀的爷爷奶奶,自己逃到另一座城市,找了一份行政助理的工作,常常加班到夜里一两点才能回到简陋的租住屋。

  累,他不怕;苦,他也不怕。他惟独不敢做的是,面对。面对人生的狂风暴雨,面对生活的波诡云谲,面对不能拒绝的成长和不能推卸的责任。

  02

  从年龄上说,二三十岁,已经不是可以让人任性的年纪,可永辉说,可能因为之前的不顺,性格中有自卑的阴影挥之不去,他的内心孤独而软弱,看问题很消极,依赖心理极重,似乎觉得还没有成熟到可以独立支撑一些事,所以遇到难题第一反应就是躲。

  躲到另一座城市做行政助理的那些日子,他每天都处在焦灼、低落和梦魇中。虽然白天忙得腰酸背疼,但晚上还是会失眠。他常常坐在窗边望着天,发一整晚呆,或者打一整晚游戏,感觉自己迷失了方向,像迷离的风,像天边胡乱飘摇的云。

  那一年他过生日,接到老爸的电话。老人说,我们不盼你赚多少钱,只希望你健康平安,成长为一个横刀立马的人。

  “横刀立马”四个字,让他泪流满面。他收拾行李,没过几天就回了家。

  回家之后的日子异常艰难,他一边要承担起做儿子的责任,照顾双亲;一边要扮演好父亲的角色,早起送孩子上幼儿园,降温了叮嘱孩子添衣;一边还要打好几份工,攒生活费;到晚上,还要自学大专课程。

  那段时间,他在街边发过广告单,被拒收、遭人冷眼是经常的事;他送过快递,不管外面多冷,骑个电动车就出门了。有一回,一个客户住得实在偏僻,他迷路了,等找到那户人家送完快递出来,发现下了好大的雨,还没有路灯。他小心翼翼地骑,最后还是连人带车摔进水洼里……

  03

  永辉说,那段日子的艰难,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精神上的蜕变。要从一个习惯了依赖和逃避的人,变得能独立对自己负责并为家人遮风挡雨,那个过程很艰难,甚至充满疼痛,但你清楚地知道,总有一些困难的局面,需要你独自面对,不是你躲了,状况就会好起来。成长,终究是你无法拒绝的。

  我问永辉,成长是什么?

  他说,成长是经历,你要走很长的路,去受风吹雨打;成长更是感悟,那些坎坷不是白受的。就像做面食,既要努力揉面,也要醒面,加发酵粉,让时间去酝酿,去起作用。然后你会发现,你经历过的那些所有磨难和艰辛,最后都变成了你的人生,让你更强大。

  我也问过他,“横刀立马”又是什么?

  他说,你想象一个威武的人,骑着马横在路上,手持战刀,敢于挡住对手的去路。那是一种果断和刚毅,面对挫折或者不理想的状态,想的不是退缩和逃避,而是迎难而上,有敢跟对手叫板的勇气。那也是一种成熟和睿智,是看清事件的前因后果之后,能淡然处之的人生态度。

  于是,我明白了,永辉还在向着他“横刀立马”的人生目标奋斗,虽然还未达成,但他早已不是5年前的他。

  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脆弱的时候,那些看似强大的人,无非是比我们更懂得如何将弱势化为动力。那些失败,那些伤害,那些委屈,那些苦难,可以打扰我们的心情,可以煎熬我们的身体,但终究抵不过我们的努力,抹不掉我们的坚持,更加夺不走我们想要改变的信念。那句话说得对,凡是没有打败你的,都会让你更强大!

  所以,既然成长无法拒绝,当风雨来的时候,怕什么?迎上去就是!

  励志文章4:二十岁左右的我们到底在焦虑什么?

  二十岁是个很特别的年纪,当我年龄十位数的那个一悄悄溜走的那一刻,另一个世界的把手轻轻被旋转了一下。不再能凭借十几岁带给来的任性又无知的特权,好像能拿一腔热血单枪匹马闯世界。面试,实习,毕业,工作,这些在十几岁看起来遥远又俗气的字眼,慢慢在生活里浮现出来,我甚至开始考虑《我可能不会爱你》里面程又青描述的那些初老症状。

  焦虑,变成了这个时代的关键词。

  前段时间那个“在清华大学做学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问题里,得票率最高的那个答案用焦虑这个词概括了后面的无数个字。

  我在每个人的脸上都能看到这种状态,它是每个人身上的影子,是图书馆里那一排排低着头的身影,是忙得昏天黑地无暇顾及三餐的胃痛,是连续刷夜后苍白的面色和发青的黑眼圈,是明明前一天晚上嚎啕大哭但第二天早晨又不得不浮上嘴角的惨淡微笑,更要命的是,它是心里的一枚刺,把进入大学前豪情万丈以致膨胀到最高点的那个气球扎了个小洞,而你不知道这个气球会在什么时候完全瘪下去。

  所以,在这个所谓只需要安心读书,用家里的经济支撑诗和远方的年纪,我们到底在焦虑什么?

  我可以把原因概括成一个词:同辈压力。

  我越往前走越觉得,有时候没有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高考在中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下,给千千万万的少年提供了一个密闭的空间,你只有一条路,不管乐意不乐意,艰难不艰难,你都得往前走。所以那些日子里心里秉持着越努力越幸运的想法,把嘈杂世界的声音关掉,用尽每一分钟去多做一道题,多背会一个单词。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路上,没有时间,也不想回头看,只能闭着眼睛咬牙向前走。你知道吗,我不止一次在高中同学的笔记本上见过那句话,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那个时刻的同辈压力,仅仅来自于分数,这个单一的标准把大大的世界全部简单化了。

  高考的确给了我们一个更大的世界,大到让人眼花缭乱。在猝不及防的时候,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多面体。于是你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厉害的人,他们有耀眼的成绩,丰富的公益经历,会某种乐器,在你还在背高考单词的时候就拿到了雅思或者托福的高分,他们有不错的家庭条件和令人艳羡的人际交往能力,他们真诚,善良,更要命的是,他们还好看。你所能想到的所有美好的品质,全部在一个人身上展现了。

  高考之后,你突然发现面前出现了无数条跑道,你不知道先要站在哪一条起跑线上,而且,前面的人已经跑出去了那么远。好像是中学考试,别人交了卷,你还在苦苦答题。生活逐渐把它不可爱的一面拿出来给你看,并且逐条否定之前它给过你的信条,你没资格拒绝,你也不能拒绝,你只能悉数全收

  有一句话说:最艰难的永远是当下。

  我们开始焦虑悬在头顶的最后期限,焦虑每一场即将到来的考试,焦虑身边的人又收到了新的录取通知,而自己信箱里还静静的躺着一封封拒信,焦虑惨淡的简历,焦虑越走越快的时间,焦虑身边的人越来越光芒万丈,而自己默默无闻,内心的自我怀疑和否定像潮水一样涌来。永远有人比你更聪明,比你更优秀,比你更努力。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变成了一个苍白无力的句子,气若游丝地支撑着那一个个赶最后期限的黑夜。焦虑的不是能看到的世界有多大,而是在大大的世界里,无处安放自己的位置。

  你知道吗,无限的焦虑会变成一个死循环。

  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有时候我会苦笑,原来高考文综背的那些复杂的东西,竟然会真的被生活一一验证。在所有人,各种微信推送,微博鸡汤告诉你怎样做人生规划的时候,要做的,是把这些嘈杂的声音关掉。前路漫漫,瞬息万变,反正没人能陪你颠沛流离,你为什么非要去计划好前面的玉锦繁华?一直信奉着“如果有一天我们淹没在人潮里,那是因为没有努力活得丰盛“,却又随波逐流,被同辈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最喜欢陶立夏的几个句子:

  ”你渐渐知道,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广大,相反它是由你的感知能力所定义,我们三岁时吃到的那块糖与三十岁时买到的那块钻是一样的,它们带来的微光般绽开的喜悦是一样的,因为你的心是一样的。所以,大多的答案不在外面的那个世界,而在你的内里。沉潜于你的孤独,终有广阔的那天。

  如今的世界,最缺的是专注。炎夏不言不语吃一球冰激凌,不比环游了整个世界简单。所以专心致志与自己相处,不比拥抱整个宇宙来得轻易。“

  担心面临无数个选择的时候,你要做的,是沉下心,选定一个,然后努力把它做到极致。

  喜欢公益就去参加公益组织,看孩子们最明亮的眼睛,听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收被稚嫩的心包裹的暖意满满的礼物。

  喜欢读书就去到一排排的书架间,跟木心聊天,听博尔赫斯讲大道理,所有人都在捡满地的六便士,而你抬头看到了月亮。

  喜欢电影就在一个阳光把空气烤得香脆的午后,缩在寝室,拉上窗帘,一头钻进重庆森林,数数金城武买了几罐过期的凤梨罐头。

  我从来都不认可短板理论。因为人们往往会注意的,是繁花似锦里一棵不开花的树,是那个在低着头捡六便士的人群里,抬起头看月亮的人。

  每个人的故事都能用一句话讲完。

  但是我记得,某个浸透着微咸海风的晚上,有个姑娘,握着一罐啤酒,嘴角上扬着,兴奋又小心翼翼跟我讲那个中学时代喜欢的男孩子,眼睛像星星一样亮,末了总结了一句,大概第一个喜欢的人最后都不会在一起。我一直记得那个晚上,单单浩瀚宇宙里遇到的其中一个的人呐,调动了无数的语言细胞,微醺了空气,变成我记忆里一页熠熠生辉的故事。那一刻,我觉得她真好看。

  大概大多数时候,我们焦虑的,是因为和大多数人走在同一条路上,挤在同一个评价体系里。为了不被落下,选择去拼命又努力地去触碰评价标准里那条最高的线。在既定好的衡量标准下,所有人都被变成一些数字,隐去了面孔,无法辨认。

  世界上哪有没有故事的女同学。

  但只有一个你呀。

  励志文章5:其实你可以不用什么都说好

  前几天约了一堆朋友去游乐园玩儿。顺带叫了一个学妹,她答应得很爽快,但到了游乐场,坐完过山车,她一下来就眼泪鼻涕一堆,还吐得不省人事。一问,大家才知原来她有轻微的恐高症状而且平时也不爱去游乐园玩儿,对刺激的运动根本不感冒。我问她,“那你为啥之前不说呢?”,她回答“怕扫大家的兴。”

  这个理由,我乍一听是觉得很搞笑的,但仔细一想,却发现自己也常常因为这个理由而做一些蠢事。因为怕扫大家的兴,所以一口答应根本做不来的事;因为怕扫大家兴,所以轻易放弃了拒绝的权利。

  但最终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后来大家为了照顾学妹,就没有继续玩,提前悻悻而归。你看,多可笑啊,明明是为了不扫大家兴而做的事却反而成为扫兴的诱因。

  “我这样会不会给大家添麻烦啊?”

  “好害怕因为这个让大家不喜欢我。”

  “如果自己让别人不开心了,这种感觉真是比不开心的那个人是自己还糟糕呢。”

  “好的好的,你们觉得好就好。我都OK.”

  可是你已经有多久没有说“不”了呢?

  其实后来我有问过学妹,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小心翼翼啊,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在这样的事上讨好我们。她告诉我,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经常要搬家转学,小学6年就换了4,5个学校。

  无论在哪里,她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异乡人。在学校,她从没有交到过一个真正的好朋友,因为每次好不容易跟别人熟络了,就立马又要面临分别。所以,每次换了一个环境,她都非常急迫地想要融入新的集体。

  “你知道么,我最害怕的事就是上厕所没有人陪。每次刚转学的时候,我每天都不敢喝太多水,我非常害怕大家都结伴去上厕所,但我却只有一个人。”

  她说这话的时候突然笑了一下,可能自己都觉得当时的心境很不可理喻吧,但我却突然开始理解她了。有时候我们低声下气,只为抓住一些虚无缥缈的安全感。

  特别是在敏感又脆弱的青春期,当薄弱的安全感已经无法维系住内心深处极度膨胀的被关注欲,两者失衡带来的惶恐就会将我们带入一个被动又卑微的境地。

  我记得在我上初一的时候,有两个很好的朋友,我非常想让她们 两个都喜欢我。所以在很多事情上我都会让步,会妥协,会牺牲,可适得其反的是,她们两个越变越亲密,离我却越来越远。

  有次家里拿到三张演唱会的门票,我特别开心地叫上她们一起去看。那三张票有两张是前排的位置,一张是后排。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让别人坐后排不太好吧,于是我就把前面的位置让给了她们俩,自己一个人默默坐在后排。

  结果她们俩在前面嘻嘻哈哈有说有笑,全程都没有转过来跟我说过一句话。当时我就觉得特别落寞。演出结束,我跟在她们后面一言不发地走到场馆的门口,她们跟我告别后就有说有笑地一起走了。我一个人呢,走回家之后哭了好久好久。

  不过从那次之后,我就意识到,如果在一段感情中过分用力,往往是只能帮倒忙的。当你越想讨好别人,人家就会越觉得你像一块橡皮糖。

  大家都说咳嗽、贫穷和爱情越掩饰越不自然,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又未尝不是如此呢,当你越想刻意营造一种自然又和谐的关系,就会显得越不自然。那些总想着讨好别人的人所经历的感情永远是“别人不使劲,你却帮倒忙。”可这样失衡的感情怎么可能长久呢?

  “你从不讨好任何人,包括你自己。听懂你的人,都安静了。”

  钟立风在《短歌集》里说过这么一句话,叫做“你从不讨好任何人,包括你自己。听懂你的人,都安静了。”

  现在想来是颇有道理的。好多人都说,别人是不需要讨好的,我们只需要讨好自己,但事实上,我们连自己都根本不需要去讨好。

  因为在一段真正健康的感情关系里,是不应该出现一方一味讨好的情况的。虽然时刻能为别人着想,时刻能关注他人的情绪,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这是建立在压抑自己的需求,牺牲自己的情绪的基础上,那就再糟糕不过了。

  情绪永远都不是正负守恒的,别人不会因为你牺牲一分自己的快乐就得到多一分的快乐,恰恰相反,大家在一起,彼此的情绪是正相关的,只有在快乐的上面才能生长出更多的快乐。

  我们往往会因为太害怕失去,而选择低到尘埃里去。可李碧华在《只是蝴蝶不愿意》就说,“若他爱你,不必讨好;不爱你,更加不必。”是啊,真正爱你的人,怎么舍得你活得如此小心翼翼。

  犹如溺水的人,你只能独自完成这个过程

  学妹问过我很多次,怎么才能摆脱这种讨好型人格呢,我想首先就是要接受两个事实吧,一是你不可能取悦所有人,毕竟我们又不是人民币上的毛爷爷,怎么可能做到让每个人都喜欢自己呢。

  二是你越想取悦每个人,反而会取悦不了任何人。

  说到底,这还是关乎安全感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犹如溺水的人,总想要抓住点外物来获得安全感,但其实,我们真正应该完成的过程只有自救。所以,让我们变得更好更美吧,只有强大的内心才是安全感的唯一来源。

  “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但人一旦开始强大,才会吸引那些旗鼓相当的朋友和恋人。

  是这样的。与其靠主动讨好换来一些浅薄脆弱又没有实际价值的关系,不如用一个更好的自己等待一份真正对等的感情吧。


相关文章:

1.微信朋友圈励志短文3篇 微信励志文章分享

2.微信励志短文分享

3.微信上的励志文章

4.励志微信文章

5.微信励志文章大全

6.励志微信文章3篇

7.传递正能量的文章6篇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7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