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学毕业生的励志文章
生命,需要我们去努力。年轻时,我们要努力锻炼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掌握必要的社会经验。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给大学毕业生的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我们如此努力,是想对人生多一点控制力
1
公司里曾有个妹子,是个健身狂人。我刚来公司上班时,没来得及配椅子,她就把自己的椅子让给我坐,然后从桌肚底下滚出一只粉红色的瑜伽球,气定神闲地坐在上面。
我下巴快掉下来,她潇洒地摆摆手,“没事,坐这个有利于锻炼腰腹肌力量,但坐姿一定要正确。”
有一天,大家排队热饭,她一言不合把腿翘到半人高的水吧台上,现场表演一字马。
天气不错时,她中午会把瑜伽垫背到楼顶的平台,然后平板撑看电子书……
有一次我们聊天,她说自己刚生完孩子时,体型也是惊世骇俗。出了哺乳期,跟老公打赌,看自己一个月能不能减掉10斤肉。结果,没减掉,“赌资”被老公拿走。她虽然肉疼,但那一个月把健身的好习惯培养了起来,从此爱上了健身。
有一天午休,她在办公室教我一些简单易学的健身动作。先发了两个小巧的哑铃,我拿着划拉两圈,简单嘛。她仿佛看穿我的心思,“你就一边看综艺一边划圈,十个一组,每次做十组,坚持一个月,蝴蝶袖肯定有改观。”
然后她自己跑到墙根,顺墙往下溜,扎了个靠墙马步,端起一本书,气定神闲看起来。我凑上前学她,没数到十秒,直接腿一软蹲倒在地。
她笑嘻嘻地看着我,“健身习惯要逐步养成,渐渐你对身体的控制力就会一步一步加强。原本很多做不出来的动作,突然有一天都可以做了,能控制身体的感觉特别好,这比减了多少斤肉、有没有马甲线还让人开心,这就是健身的魔力。”
是她告诉我:通过不懈努力,对自己的身体拥有一定控制力,是件非常开心的事。
2
我有个作家朋友,他三十年的人生,足以写本小说。现在算得上一线散文家,却只是初中毕业。
他说因为家境贫寒,14岁就扛着一床被子去工地做小工,推不动翻斗车,先从搬砖开始做。看着楼缝间洒下的阳光,心里觉得这不应该是他的人生。拿着第一个月的工资,他坐上去夜市的三轮车,买了一套四大名着,外加一本新华字典。
每天下工,别人嗑瓜子、斗地主、看广场舞,他就窝在工棚,在老布帐子里点一盏灯,一点点啃那些厚书,看不懂的字和词,就去查字典。
他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就觉得捧上书的时候好快乐;也不知道要怎样长大,但坚信自己不会停留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他漂泊过十几座城市,一直没丢的,是那本新华字典。
他读过的书很多,从囫囵吞枣,到建立体系;从模仿名家写作,到调和好自己的气息,在文字上独成一派,用了10年时间——10年后,他保持着一年出两本书的节奏。
有次我们聊天,他说:“我最讨厌一些人,明明写不出什么东西,非怪这个时代没人欣赏;过得清贫,非嘴硬喜欢岁月静好。真正的好东西,怎么可能没人欣赏?而且,岁月哪是你想静好就能静好的。过日子像舟行水上,只有十分努力,才有能力控制方向,这时想喧嚣还是静好,才是一种选择。”
是啊,静气的人生,其实外面有一层名叫“实力”的保护罩。虽透明,却是一层金刚罩呢。
3
上次去北京出差,拜访的公司在长安街上,晚上约饭的地点在羊房胡同。提前滴车,看定位还挺近,结果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一会儿让我去东门,一会儿让我奔南门,折腾了一二十分钟,特恼火。
电话那头的滴滴司机是个北京小伙,有点口吃,不停道歉,搞得人搓火也发不出来。
终于来了。看我脸色不好,他一直想聊天缓和气氛。直到聊到音乐,话匣才算打开。
他出身音乐世家,父亲在交响乐团吹长号,他打小被送去学钢琴。“你不知道有多变态,就跟训练奥运冠军似的,规定我每天放学必须练3小时琴。”
他说,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看一集完整的《花仙子》,但那样会耽误练琴。他爸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是摸电视机,如果电视机屁股是热的,接下来稳准狠一顿胖揍。
我来了兴趣,追问他,“那怎么办”?他看看我,“有些梦想只能是梦想,我打小就认清了现实。不就是考10级嘛,我小学毕业前就考过去了,自此,再也不碰琴!想对生活说‘不’,要有实力的。”
我对这位小哥有点崇拜了,又有点不甘心,“那么多年琴就白学了?”
“音乐还是很爱的,现在我听美国民谣,也在家做电子乐,喜欢音乐不一定非整交响乐。音乐就是让人快乐的,没有形式上的高低贵贱。”
小哥现在做的是和音乐毫无关系的进出口贸易,工作压力大时,就出门拉活和人聊天。他说,每个人身上都有故事,平凡的人总给他很多正能量。
在北京巨堵的周五傍晚,他花了一个半小时把我运到胡同口。车后,各种自行车三轮车催促,他摇下窗户对我扯嗓子喊,“记得给我五星好评啊!”
4
作家廖一梅在《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中有几句话,我很喜欢。
“我坚信,人应该有力量,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起来。”
她说:“在每个死胡同的尽头,都有另一个维度的天空。”
她还说:“你如果是一辈子都快乐无忧的人,那你一定是个肤浅的人。”
我和她一样,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我不相信这世界上有绝对的快乐,就像我不相信有时间带不走的悲伤一样。
人生由酸甜苦辣组成。小时候以为人生只要按部就班,就会一帆风顺。长大后才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命运的礼物,只是有些人会唠叨给你听,而有些人会埋在心底。
难的路,就可以不走吗?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选择的权利啊。
唯有,无论顺境逆境,都不放松努力生活,一点点增强自己的实力,这样,面对人生的风浪时,才可以多一点点的控制力。
人生的路线需要规划,但无需过度规划。
别人拿不走你的——是日益增强的力量、卓越的见识、强大的心力,以及遇过事的淡定。
我相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如果还看不见梦想的目标,大不了,再多走两步。
励志文章2:试着比别人多走一步,你将会得到更多
多尝试一次,也许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很多人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在职场上,遇到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却恰恰相反,不是退一步,避而不谈,或者逃避就能解决问题,而是需要更进一步,多走一步,再试试看,也许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来自经验、知识以及应变能力的综合。所谓经验,是指在遇到问题时,从自己所知道或者所经历的事情里寻找相似的片段,作出最有效、最得当的应对。所谓知识,则是指大量占有信息,从中得到启发或直接找到可供借鉴的例子,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积累的经验、掌握的知识有效组合,与自己实际的观察和思考,综合去应对面临的问题,制定解决的方案,是衡量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多走一步,多思考,多尝试,在别人放弃的地方,别人尝试认为无效的地方,再坚持一下,再尝试尝试,再应变一下,也许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可能就会有新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了。
而这,正是办公室菜鸟和职场高手的功力差距所在。
多一封邮件,也许就能打开一个世界
每个都知道人脉资源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都希望能快速积累起来自己的人脉资源,但又有多少人,会将各种场合交换的名片和那些陌生的名字,能转换成自己行走职场的助推器?
很多人在交换了名片之后,带回来,整理一下,分门别类一放,从此卡片是卡片,陌生的名字还是陌生的名字。但有些人,出差回来之后,会给卡片上陌生的名字,或者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发个短信,发封邮件,从此便开始建立起了联络的通道。慢慢的,那些陌生人,那些陌生的名字,就会变成你熟悉的人,开始建立起联系,也许某一天,你就可能会在他那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深入交往和交流的机会。
有一次出差,我几个同行都和一位行业中的专家交换了名片。当时人员众多,场面有些杂乱,我相信他对我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大家的交流也仅限于自我介绍和简单寒暄。出差回来后,我写了一封邮件给他,除了表达对他的敬意之外,还向他请教了几个问题。我其实并没有寄希望于他能回复,不料,当天我就接到了他的回复,不仅详细解答了我提出的问题,还给我介绍了另外一位专家,让我就某个问题,可详细向他请教。
那一刻,我真的开心坏了。只不过是多写了一封邮件而已,不仅建立起来了我与他的沟通机会和通道,而且,因为他,我又认识了另外一位专家。后来,因为交流机会增多,我们也有机会在其它场合见面,所以我与他们的交情越来越深,他们也在我的专业发展道路上,给了不小的帮助。
实际上,很多人,往往就是缺少这一步,所以那些交换过之后趟在名片夹中的名字,其实还是个冷冰冰的陌生人,只有多走一步,建立起联系,他们才能变成真正的活生生的人,才能真正认识你、记住你。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步。世界上的事情没有那么多巧合,别人之所以成功,一定有他成功的道理——试着找到它,下一次成功的就会是你。
多一次交流,就会多积累一次靠近成功的机会
在职场上,能用开放的心态,多些机会去交流,往往可让我们收获到很多意料之外的东西,会让我们多一些靠近成功的机会。
我每年都会从学校招一些应届毕业生,因此看到过很多新人成长的过程。
有一年,我带三个应届毕业生,这三个人的工作方式非常具有代表性,他们的成长也是。
小A,永远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上司布置的工作上。在他眼里,只要工作成果一交上去,就与自己再无关系,至于之后这成果在多大程度上被有效利用、上司进行了怎样的修改,他毫不介意,也毫不在乎。“反正我完成你交代的工作任务了,你爱咋改咋改。”这是他的惯常态度。
小B,爱惜羽毛的典型。要是有谁改动她的方案,她总是一万个不乐意,如果是上司,她就会不依不饶,试图证明自己的方案是最好的,如果是同事改动,她一定找机会给对方一个差评。她始终觉得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那些所谓的不同意见,不过是欣赏不了她的优秀,或是嫉妒她的能干罢了。
小C,与以上两位都不同。同样是认真完成工作,同样是爱惜羽毛,但不一样的是,她每次都会拿着上司或同事的修改意见与自己的方案进行反复对比——改了什么、怎么改的、为什么要这么改。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她会追着上司和同事不厌其烦地请教:这个地方,您是怎么想的?有没有其他的方式?您看如果这样行不行?完了他还会拿着自己的工作方案向单位里其他不同的人请教,每个人的职位、资历、观念不一样,她也自然能收获不同角度的方法、立场、角度——把它们积累下来,就成了自己职业发展的养料。
同样是做了一项工作,三个人收获和积累下来的东西却是天壤之别。这就是职业态度的差异,刚开始,三个人的能力和基础其实是差不多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A和小B还在做着最基础的工作,而小C已经可以独当一面,成为公司备受重视和重点朋友的种子选手。
励志文章3:现在的每一天,都是不进则退
有时候回想一些事儿,特别感慨。
去年年初生孩子的时候,记得当时买个进口纸尿裤找个靠谱电商都难,找到靠谱电商春节不发货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自己跑超市买。今年生孩子的时候,满世界都是纸尿裤,上午下订单下午就能到。
以前聊天QQ是主力,短信还发的嗖嗖的,每个月包月都要包几百条才够。现在微信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从聊天到内容分享再到传送各种格式的文件,一下子把其他软件都挤到无人问津的角落。
这一切,不过两年的时光而已。
而两年的我们,有什么改变吗?有什么进步吗?
有句话说的好:这个世界就是有一部分人在不停歇的改变世界,另一部分人醒来后发现世界变了。
现在的每一天,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不进则退的世界。很现实,很功利。尽管如此,做白日梦的人依然很多很多,而且是大多数。
有时候观察身边那些进步很大的人,眼睁睁的看着他们飞速向前奔,每天每刻的努力自己都能看在眼里,心里着急,嫉妒,但就是自己没行动。给自己定计划的时候,从来都是信心满满,但执行起来三天就没了热情。到处问别人:“你说我该怎么选择?怎么办?”
谁真的知道呢?
分答上越来越多的人问:“我没什么能力和特长,请问我怎么能最快的财务自由。”
说实话,没人知道,问谁都没法回答这种问题。只能说,要不然你先学学理财的基础知识?于是被评论:“回答问题不真诚。”
类似的问题:“我也想写作,请问怎么投稿赚钱,怎么让自己红?”说实话,我周围的很多大小作者,前期都不是靠投稿成名赚钱,都是自己吭哧吭哧的写了好几年,慢慢有了人气,有人来约稿,有人来约书,慢慢开始赚钱,成立自己的工作室等等。但这个答案显然不会让人满意,因为看起来没说真话。可事实就是如此,这是个要花的太久时间和辛苦的事实,因此“不真诚”。
我特别佩服周围两个美女作家,一个周冲,一个李筱懿。周冲写作月入十几万,前提是每个月买书花好几千,写作写到颈椎病(当然,这个不提倡,这是累的)。李筱懿的“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做的如火如荼,投资人络绎不绝,她四点半起床开始写作,每天都打扮的得体大方,精致优雅。她们写作到今天,除了很拼,还有坚持了很多年。现在很多人写作就想着怎么快速变现,快速火,让别人看见自己个儿。可她们这些辛苦能否先做到一半呢?
但她们,即便是已经成名成家,钱像雪花一样冲过来,依然每天孜孜不倦的管理公司,日更文章,每天都在进步。
因此,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看着她们越来越火,做着自己的白日梦,不进则退。
我的一个同事,让我印象很深刻。
两年前我们都在做一样的工作内容,一起开会,一起执行,一起跟客户侃大山。两年中我结婚生子去了,重心放在个写作上,工作一直不温不火,不好不差。同事倒是相反,天天用匠人精神努力学习,不断的给自己找事儿干,没事儿也要整点事儿。两年后的现在,我辞职了,她升职了,甩我好几条街。
这两年,我们都在一起,座位挨着座位。我眼睁睁的看着他,也看着自己。不进则退,啪啪打脸的四个字。
市场上的书籍越来越多,资源越来越多,甚至免费的也越来越多。各种大V分享,大咖讲座,呼噜呼噜的涌上来。我们把微信文章都收藏起来,却再也没有翻出来过;我们报名参加各种分享,到点开始的时候自己还在外面晃荡;我们听了很多名人名言,励志警句,道理都懂,但越活越糟糕。
道理谁都懂,但都做不到,每天到处找有没有什么捷径秘籍,一无所获之后反而错过了最好的时光。
励志文章4:年轻时可以穷,但千万别一直穷下去
1
有个读者给我留言说,他觉得自己很穷,非常自卑。别人都已经换了最新一代的iPhone,他只能用几百的国产手机;别人开车上班,他只能挤公交,还要规划一条不用转车的路线,避免多花一块钱;别人每个假期都可以坐飞机出去旅游,而他只能逛逛附近的免费公园;别人父母都给准备好了房子,恋爱之后随时能结婚,而他连个首付都付不起。
他发来很多条信息,到最后,他说,感觉自己都不配在这社会立足,好难过。
我问他:你今年多大了?
他说:22岁,刚毕业。
22岁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我第一个反应就是年轻,朝气蓬勃,有干劲儿。
在这样一个春光大好的年纪,渐渐褪去校园的稚嫩,迎接工作上和社会中的挑战,向着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一步步靠近,朝着曾经想要的一切努力奋斗,这样的年纪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不是吗?
人生的旅程才刚刚开始,一切都是充满希望的啊。
此刻的贫穷,能说明什么呢?前方是未知的,是来得及改变的,只要你努力。
于是,我回复他说,年轻时候的贫穷不算什么,重要的是,你不能一直穷下去。
2
前不久,我同事小何失恋了。小何与男朋友X相恋四年。小何说,这些年她一直是抱着结婚的目标去的,没想到最后曲终人散。我们感到惋惜,小何却觉得早点分手也好,免得将来后悔。
其实,小何并没有她自己评价的那样狠心。在我们的认知中,她很爱她的男朋友,她只是厌倦了看不到未来的日子。
X就职于一家消费品公司,做销售员。销售这个职位,做得好其实是很挣钱的,可是X在同一家公司做了四年,没买到房子,没买上车子,甚至没有存款。小何跟我们提起这些的时候,笑容是很苦的。
她说,她并不是嫌他穷,她最初与他谈恋爱就知道没钱,她们租房子住了四年,她是为了爱情的。可别人不知道,她却知道,这四年,X无半点上进心。
X的上班时间很自由,只要与客户有约,填个外出单子,就能随时走。但他很少出去发掘新客户,他固定维持着原来的几个客户的订货销量,这些销量恰好够公司规定的每年要完成的任务,多一点都是没有的。
完成任务可以让X年终的时候多拿到几万的提成,再加上每个月的固定工资,还算可以。然而,X的酒肉朋友甚多,今天这个组局,明天那个开party,X周末从不加班,为此失去订单也不在意。
小何与男朋友各自经济独立,她劝过男朋友无数次,想想以后,现在多赚点钱,多奋斗一些,往后的日子会轻松一些。可是X并不听,X的生活固定在吃喝玩乐和享受之间,不再往前一步。
甚至于,有一次X的父亲生病住院,需要一大笔钱,X自己能拿出手的居然只有一万元不到,剩下的,小何用自己的储蓄,又找朋友借了些,总算帮他凑够了。
小何以为,经一事长一智,这下X应该知道奋斗的意义了。没曾想,X只是感动一时,这件事之后,仍然是月光族,仍然坐在办公位上玩游戏而不去开拓新客户。
小何想了很久,终于提出分手。小何说:“我不是嫌贫爱富,也从不拜金,我只是觉得在他身上看不到斗志和希望。我不介意他没有钱,不介意他家徒四壁,可是他不能一辈子这样下去啊。我不介意他年轻的时候穷,我介意他不曾改变,一直穷下去,将来该怎么办?”
3
她愿意陪你吃苦,愿意舍弃高级餐厅省钱跟你吃街边的麻辣烫,愿意不买商场里的品牌名款而去网上选择几十块钱的衣衫,愿意跟你住在租来的屋子里面对简陋的床和斑驳的墙,她是为了爱情,可是你不懂,这份爱,最初是带着期待的。
她想和你为了前途奋斗,想把租房过渡到拥有自己的房子,想不再穿夜市上淘来的穿几天就变形的T恤,想和你过有钱、有时间、有希望的日子。
如果你自己都不为了未来努力,怎么有资格说要跟你分手的女孩子是因为你没钱?她不是嫌弃你没钱,她是嫌弃你没钱还不好好努力。
年轻的时候,穷是正常的,甚至都不用你给自己找借口,别人都能主动理解你宽慰你:没关系啊,来日方长。
可是年长之后呢?你上要赡养父母,下要养家养孩子,你还要一直继续穷下去吗?
4
年轻,是最好的时光,有时间,有激情,只要你肯付出,机会非常多,就看你能否抓得住,能否好好利用自己的时间。
不能拼爹,不能拼家庭条件,那就靠自己。晚睡的时间,去网上听听专业的视频课程;早晨不要睡到太阳晒进来了,早点起床想想一天的工作计划;想办法拓展下新客户新业务,想办法在工作之中学东西,在工作之外找机遇。
你暂时不能换iPhone,但你将来要有随时换iPhone且眼睛都不眨的能力;你可以为了环保、为了停车不方便、为了简单而乘坐公交地铁,但是你也要努力去挣得随时能买车作为代步工具的能力;你可以享受在家做饭吃饭的温馨,但当爱人说哪个同事发现了好吃的法国菜,你可以毫不犹豫地订下位子给她一个惊喜;你可以暂时花着父母的钱,但你要去努力让你的父母在刷卡买东西的时候不那么心疼,因为他们知道你有这个能力。
我们学习和工作,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无论物质方面的,还是精神方面的。年轻的时候可以容忍自己的贫穷,但你要做的,是努力让自己不要一直穷下去。
励志文章5:别让本该退休的父母为你再奋斗20年
上个月家里接待了两名哈佛耶鲁来华参观学习的大学生,席间谈到来中国这次交流的费用问题。这个费用大好几万,对于普通的美国家庭,甚至中产,也并不算低。
但我家接待的两个女生,虽然都是来自美国中产的家庭,一个是靠自己打工换来的,一个靠自己努力学习的奖学金,在北京能坐公交的肯定不打车,能吃食堂的肯定不去下饭馆。总之,并非我们想象的,美金换人民币那多便宜啊,还不得可劲儿花的架势。
大学时候跟一个日本女孩合租一个房子,她来中国第一个星期没找到合适住处,吃了一礼拜的面包,感觉自己要挂在中国了。跟我们合租后没多久,就用自己的语言优势,找到了一份学校门口的兼职工作,干的如火如荼的。
她跟我们说,日本高中生出去喝酒聚会非常普遍,但钱必须自己打工去赚,父母是不给喝酒钱的。大学大部分同学也是自己去赚钱,包括自己这次交换生的费用。她的妹妹当时高二,平时也会打小时工,因为想要参加假期的冬令营活动。
你瞧,外国的孩子真惨啊,还是中国孩子最好命,别说打工了,二三十岁伸手向父母要钱,抱怨父母没本事的人都一堆一堆的,一副我没本事赚钱,就问父母要点吧的姿态。
不!是你太惯着你自己
前几天拉黑了一个朋友,因为他从认识我就开始抱怨,自己的父母没本事,没有多余的钱给自己,也没给自己买上大房子,父母都是垃圾,让自己过的这么苦,所以自己的老婆总抱怨自己,小孩早教也上不起。
我说那你自己努努力啊,你是一个男人啊,都这么大了不能抱怨父母吧。他说自己根本不想工作,跟我不是一类人,不喜欢努力,只喜欢吃喝玩乐。我不是个嫌贫爱富的人,但我不喜欢抱怨父母的人,更不喜欢只抱怨不努力的人,于是拉黑了。
你以为这只是个特例么?当然不是了。
我收到过一种来信,数量还挺多的,大意就是自己有机会出国留学交换等等,但费用会很高,自己的家庭承担不起,父母也觉得没必要。但自己觉得是个好机会,想让父母卖房子换钱。自己以后会努力回报父母,但父母不愿意,该怎么办?
你咋那么有脸呢?出国读书要多少钱?你算过自己未来的工资能有多少钱吗?先不说卖不卖房子,你准备用多少年还清父母这笔钱?
我的几个代购有时候跟我吐槽现在很多客人付款很拖沓,东西用了好久,还不付钱,有的人孩子都是父母在帮忙养着,自己发什么新货,那些人都来买,完全不看自己的消费能力,也不管父母年纪大了还要养着自己和孙子。有时候看着挺痛心的。
当然,如果父母有钱,家庭条件不错,父母愿意帮忙干啥都行,问题是很多父母,也都心有余而力不足,养了你二三十年,还没完没了的要钱。
是父母太惯着你了么?
不!
是你太惯着你自己了!
你有什么脸跟你孩子说就养到他18岁
刚毕业的时候,有次去同事家去暖房,同事的妈妈说:
“这个房子啊,我们老两口尽我们的所能了,一辈子的积蓄都给他们了。孩子们能生活的幸福,我们天天喝白粥都可以,你们年轻人不容易啊。”
这话老太太笑着说的,我们几个听了心里想哭。
很多人说:
“以后我有了孩子,就养到18岁,之后什么都不管了,才不会给他买房买车,我还要用钱环游世界去呢。”
你咋那么有脸说,你的房子还是父母掏空一切帮你买的呢,你有什么脸跟你孩子说就养到他18岁?你父母要是也这么想,你早住水泥管子去了。一到自己索取的时候就没够,一到自己付出的时候就躲得远远的。
有人说,现在房价这么高,我的工资连块砖都买不起,父母不给我钱,我怎么可能结婚呢?怎么养小孩呢?
这不是你自己的事儿么?买不起的东西多了,你都别活了。买不起房子就先暂时不要买,小两口一起努力打拼买房的人比比皆是,租房过了一辈子的家庭也很多。
父母的钱不是钱?你一个月万八千花的精光攒不起来,父母的那点退休金攒起来就跟玩一样?你只是想要又不想付出足够多的努力罢了。
我老板曾经跟我说:“我们小家庭的事情,我父母从来不干涉,因为我们所有的事情都靠自己,没靠过父母。”现在有多少人敢这么说话?
刘墉说过一句话:
“今天有多少孩子,既要美国式的自由,又要中国式的宠爱,却没有美国孩子的主动,又失去了中国传统的孝道。
然而这批孩子进入社会后,既要美国式的公司福利,又要中国式的铁饭碗,却没有美国员工的自律和中国传统的忠诚。
从小讨价还价,长大后失去原则,该讲情的时候讲理,该讲理的时候说情。”
说的太对了,可别不承认!
别让本该退休的父母为你再奋斗20年
我大学的时候,我妈工资600,给我300,她300。别说物价的事儿,那时候同学基本至少800到1000的生活费,也就过的将将够,现在就更加高了。当然,我属于父母没钱的,有钱让孩子过的更好的,当然更好了。
自己打工,自己省钱。辛苦么?辛苦。累么?特别累!有别的办法么?当然有了,让我妈卖房给我更多钱呗。但能那么做么?我300块喝粥的话,我妈也不会过300块吃烧鸡的生活啊。
我有两个远房双胞胎妹妹,现在读大二,家庭背景不错,前几天来找我了解一下家教怎么找,以及是否安全。家教可能对于假期来讲挺好的,收入不错,但女孩子多少还会有点人身危险,于是我鼓励她们做点别的工作,超市促销员,咖啡厅打工等等也不错的。结果她们告诉我:
“这些我们都做过了,想做点新鲜的事情,锻炼一下自己,假期要自己赚点钱。”
这两个孩子,从小到大我也没见过三面,但这几句话让我对她们特别有好感。我就特别喜欢努力上进,主动承担更多的孩子。
有人问我:“我没什么特长,想兼职,做点什么好?”
我说:“那下班后去咖啡厅打个小时工吧,积少成多,小时工也能学很多东西。”
结果,怕丢脸,嫌钱少,觉得自己下班很累了,还去伺候别人,万一过劳死了怎么办?
前几天有人私信问我:
“北京这么大城市,有没有不是很累,但是薪水尚可,能不加班的工作,能不能帮忙推荐一个。”
你要找到了,推荐我好不好?你还是没有被钱逼到绝路上,你试试换你的父母为你挣钱,他们会这么挑么?
很多人觉得自己在大城市太清苦了,工作做不好,老板脾气差,吃的穿的也都是地摊货,可哪个年轻人不是这么熬过来的呢?稍微努力点,就担心自己要过劳死了,赶紧对自己呵护备至起来。
你在外面觉得辛苦的时候,你的爸妈在家也真没有多好过。你的父母为你努力了二三十年了,现在轮到你承担更多一点了,你不想辛苦,那你本该退休的父母就要为你再奋斗20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