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高三学生看的励志文章
生命就是生命,没有必要挖空心思的去怀疑生命,与其浪费时间去思考生命到底是好是坏,还不如用来努力。奔跑的生命就是精彩的,当你下一次在路口徘徊的时候,不妨勇敢的作出决定,大步流星的向前走。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适合高三学生看的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从年级689名到清华法学院,这样做你也可以
在高中三年里,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低谷期或者瓶颈期,在这段时间里,也许你感觉自己付出了许多努力成绩却毫无起色,也许你陷入了时间安排混乱的漩涡里,终日忙碌却感觉无所得,也许你明知不该却还是频频犯同样的错误。
但命运不会辜负努力而上进的人,只要你能找到逆袭的窍门和捷径,所有的心灰意冷、苦苦思索,深夜的无眠或是哭泣,都终会化作前行的力量。
01
我还记得刚进高一的时候,第一次月考的成绩下来,年级第689名,班级倒数第十,真是当头棒喝。
当时的我整节数学课都低着头,看着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卷子上晕开,内心充满的是对自己的怀疑和责怪,叹息憋到喉咙又吞下去。夜晚面朝出租屋床边的窗户,翻来覆去无法控制地反复想着那些做不出来的题,和犯了无数次的低级错误。
那是一个相当压抑的学期,想要快点赶上班上成绩好的同学,于是我也学着他们买了许多参考资料,埋头刷题,上课认真听讲。但是,我发现这样做下去,进步却很缓慢,并且时常感到时间安排很混乱,每天都非常忙碌但是实际效率也不高。
陷入瓶颈,跌入谷底,我在苦苦寻找触底反弹的机会。
万分困惑和苦恼,我开始觉得是否是我的学习方法出了问题,于是我停止了刷题,决定好好思索一下自己所处的状况。
一开始的我没有什么学习计划,总是随心所欲,想到哪里做到哪里,于是我进行了一系列的五花八门的学习计划的制定:从细化到每十分钟的详细计划,到提纲挈领式的备忘录式计划;从细化到每天的计划,到以一个月、一个学期、乃至一个学年的中长期计划;从所有科目混在一起的杂计划,到单科单项的小计划。
我前前后后试过上十位数的方法,就是不断地思考、改变、体会、成长。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我也更加了解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状态,比如一天中哪个时段是效率最高的,哪个时段是最困倦的;对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点也更加清楚明白,比如在制定单科的计划的时候,我会对每个版块的知识点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然后对自己的最近两三次的考试和练习进行评估,了解查漏补缺的针对点究竟是什么。
当然,制定计划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去面对计划完成不了的时候的挫败感。在这个试错过程中,很多时候我的计划做得非常理想,但是实际践行的时候出了很多问题,这个时候最忌的就是一声叹息,两声抱怨,然后丢开计划。如果发现计划不切实际,那么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增大或减轻任务量,更合理地去利用分散的碎片化的时间段。时间宝贵,顺势适时调整,不拘泥于失败的泥潭,不沉溺于小小的成功,才是英雄。
02
除了制定学习计划之外,及时、有效、坦诚地与老师交流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步。
最初我也羞于跟老师进行这样的交流,觉得自己成绩平平,不能得到老师的注意,反而说不定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是在那次考差后,我深感只靠我一个人的思索或许不足以够快地达到提升的效果,于是我拿着那张写满红叉和批注的数学卷子跟我的数学老师谈了整整一个晚自习。
那之后我终于明白,老师批评的不是成绩平平的后进生,而是不上进不努力也不去尝试改变的“懒惰生”。数学老师非常细心地指出了我在做题上的一些细节上的误区,比如打草稿的时候,我的字迹潦草,步骤顺序混乱,很容易算错看错,做完题检查的时候也不方便。与老师交流之后,最重要的是要及时将老师提出的建议转化为学习计划中的一部分,以便更好地进行调整。
我花了整整半个学期的时间,少刷了很多题,重新按照由浅入深的层次整理了笔记,以数学为例,我依照“公理-定义-例题-解析”的格式顺序重做课堂笔记,再专门准备了一个错题收集本和错题分类本,收集本用于平时日常的错题摘录收集,分类本用于错题类型分类,是复习和反思的重中之重。
准备这个笔记的过程是非常漫长和费力的,但是在考前复习的时候,其优势展露无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整个知识点的框架和逻辑安排,并且例题和错题放在一个类别下,基础和练习都能兼顾。笔记的记法因人而异,高效率和直观易懂是最大目标。
03
在将计划、笔记等准备工作做好之后,接下来需要的便是成体系的配套练习,也就是刷题。
但刷题一定要明确自己刷题的目的是什么,刷题只是一个用来提高分数的手段而已,而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刷题了解考试的节奏,了解自己做题的错误,并且对此进行相关的总结和反思,而不是把刷题当作一种必需品,为了刷题而刷题。
题型资料多如牛毛,如何选取适合自己的练习资料也是一件需要摸索的事。刚开始刷题的时候,我准备了很多本资料,包括老师和同学推荐的,还包括按专题的专练和综合练习的套卷,还囤了一些高考真题。
这么多题目,我决非全做,都是根据自己每天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选出题目,务求先将薄弱环节补足,再针对性提高。周一到周五,很少有大段大段的自习时间,因此我利用课间或者半节到一小节自习的时间去做专题的小练习,不求量多,但求正确率高。不要一昧去追求做题的快,速度需要建筑在扎实的基础上才行。然后在我制定的学习计划里腾出周末的一段空闲时间,进行一套比较完整的综合练习,分科交叉进行,配合错题收集进行整理和反思总结。
04
如果说以上的那些都是考场背后的硬功夫,那么字体、卷面规范和心态就是考场上至关重要的软实力。
总是有很多同学不重视这些问题,觉得这跟知识掌握比比,就好比末与本的差别。但我想说的是 ,难道我们最终不就是为了呈现一张完美的试卷给阅卷老师(or答题卡判读机)?如果因为这些软实力(抑或“高考潜规则”)的原因导致硬实力的发挥大打折扣,那么高中三年岂不是在浪费时间?
所以考场软实力,其实也反映了我们对于考试和学习的态度,对做好一件事精益求精、对自己完全负责的态度。
我的字最初也不美观,比较潦草,笔画总会黏在一起,老师说高考时这字要是扫描到电脑上会更影响阅读。字体的转变是个长期的过程,于是我准备了一摞带作文小格子的稿纸,裁成一半,在左上角标上日期,以方正清晰为目标,每天练半页。整整一年,没有落下任何一天。到高考的时候,我绝对不敢说练到颜欧柳赵,但是字迹清晰挺拔,一望而知这个人是在认真写字,认真考试,认真把自己所学清楚地呈现给老师,我觉得是做到了。
卷面规范是为考试保驾护航的安全闩,分点作答、看好题号不做漏题、涂答题卡的时候注意比对题号等等都是多次强调,需要好好养成的好习惯,不仅仅在考试中应该如此,在平时练习做题的时候都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这样坐在考场上时才能得心应手,不受这些边角的东西影响分心。
最后说心态。心态真的太重要了。我高考那两天,真是风云突变,老师们一致看好的同学大面积失手。有一个男生,物理竞赛省一等奖,之前一直很稳定,从三模开始,成绩一路下滑,到高考的时候,考理综之前一夜未曾合眼,在考场上差点睡着,最后去了一个普通一本。
什么是好的心态?平时全心全意学习,所有的情绪和心思都用在长知识、深入理解问题上;考试的时候全心全意做题,全部的脑力都用在怎么把题目做好、怎么多得分上。除此之外,其他的都不必萦怀。高中心态失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患得患失,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否能换来好的结果。每当有学弟学妹问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都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你现在连好的因都不种,将来哪有好的果?凡人只管种因,结果自有分晓。
努力的人,态度端正的人,最后的结果都不会差。
05
当以上这些准备工作都到位之后,真正走上大考的考场时,困扰我许久的迷惘和慌张终于烟消云散,计划使我能够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的状态,而考前高效的复习笔记让我能高屋建瓴地将知识框架和体系纳入囊中,查漏补缺时练过的专题、做过的套卷、整理过的错题,没有哪一样努力会是白费了的。
而心态的大厦将倾或是稳稳屹立,亦取决于基础实力和复习准备的充分程度。当这两个问题被解决之后,握着笔,成竹在胸,所有题型都烂熟于心,你又有何畏惧?
冯梦龙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成大事者,争百年,不争一息”。
回想我的高中,从低到尘埃里开始,扎实用功,没有什么重大刺激,也不存在很短时间突然能力值满点的情况,只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了三年——听起来既不鸡汤,也不鸡血,但是只有自己知道,这种平凡的、默默努力的日子,蕴含着怎样的千回百转、波澜壮阔。
某种意义上,我们的高中,都在经历着一点一滴的充实,平凡的伟大,好像麦子拔节的力量,没有人能看到,没有人会在乎,只有自己知道,这是足以顶天立地的成长。
吊车尾也罢,低谷期也罢,瓶颈期也罢,相信我,只要开始改变和调整,你所做的所有努力,都不会辜负你。
励志文章2:我什么都没有,只有拼命努力的自己
1
涂尔干曾说过:“教育使一个人系统地社会化。”这句话非常正确。
教育,确实是我改变人生轨迹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我是在村里上的小学,只有几间教室,操场就是一块尘土漫天的空地。教室里桌椅是残缺不全的,连粉笔也要节省着用。老师资源非常匮乏,大部分是村里上过中专的年轻教师。即便如此,一些教学水平高的老师还是会被上级抽调到县、乡等更高一级的机构教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身边许多人外出打工,孩子也随着他们向城镇流动,农村学校的生源也锐减。从上一年级到上三年级,班里的同学数量不断减少,最后到四年级,就只剩下四个学生。周围的私立学校管理严格,教学资源丰富,生活条件好,可是高额的费用把我阻挡在门外,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经济地位导向的今天恐怕无法实现。我不得不和另一个同学的转入了县里的一所公立小学。很多时候我的学费是父母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的,我也一直接受国家给贫困学生的补助。
父亲一直是我学习道路上的激励者。他语重心长地告诫我:“第一,没有其他的捷径,教育是通往更好资源和更高平台的阶梯;第二,精神上的怯弱比物质上的匮乏更可怕,人活着不能没有上进心和志气。第三,凡事追求第一,这是成功的最大保证。”我感谢父亲。他没有给家庭带来优越的物质条件,但给了我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世界。
我的性别和社会地位曾是我接受教育的一大障碍。除了父母,身边的人都认为女孩子不应该上学,应该早早相夫教子。母亲上到高中就辍学了,深受其害的母亲坚持让我上学。一位同学的父亲,某局局长,来我家做客时和不屑地告诉我:“以你的家庭条件,其实你不用这么辛苦,高处不胜寒啊。”
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既然有着向上流动的机会——高考制度,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
转学伊始,我的学习成绩不是太好,然而家庭的责任和父亲的叮嘱让我一刻也无法懈怠——也许这样说非常不学神,但我还是要说,至少在那时候,责任和渴望的激励远大于学习的兴趣或乐趣。有很多学弟学妹问过我,是怎么建立了对学习持久的兴趣,其实我想说,一开始真的是责任——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未来负责,然后慢慢变成了习惯。我们坚持一件事,如果能出于热爱固然好,但是世界上没有那么多恰好热爱、恰好喜欢的东西;如果不能热爱,那就请用责任坚持下去。
我当时总会在做完所有的作业之后才和小伙伴一起玩,每天坚持写日记反思和约束自己。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不是很明白除数和被除数,有一位姓贾的老师,经验丰富、教学严厉。她把我叫到到讲台上用手挡住一部分数字,问我哪一个是除数,哪一个是被除数。我看着她锐利的眼神,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告诉她答案,竟然都对了。从此我的自信心增长了好多,逐渐赶上同学的步伐,不负父亲的期望一直保持第一。
这所学校是一所寄宿学校,我这么小离开家自然不适应。但是,在学校期间,母亲因为工作的缘故很少看望我,我会在别人家长来的时候充满羡慕,自己在一旁偷偷抹眼泪。每当课前唱歌唱到“烛光里的妈妈”时,我的眼泪就哗哗往下流。想家是常有的事情,但毫无办法的我开始自我心理调适,逐渐坚强起来。我是半个月回一次家,三十多公里的路程,都是爸爸骑着自行车来接我。我坐在后座上,看着吃力地蹬着自行车的父亲,看着眼前慢慢掠过的风景,心里在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让教育改变我现在社会底层的命运。
小学和初中我都是在我的县里念的,接触的同学也是一个同质化的相似的社会群体。
首先是农民和工人家庭出身的学生,与周潇笔下的农民工子弟“小子”十分相似。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却有着社会、制度以及自身的障碍,但是大多数人成绩平平,有低有高,渴望优秀的成绩又不希望付出努力,家庭的教育也没有向他们极力渗透教育的重要性,我的很多同学在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后就去打工,最终走向了“阶级再生产”的强大洪流。
另一类是更高层的社会阶层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是政府公职人员、教师、上层企业家等。他们有着更好的教育机会,眼界和能力自是不一般。我的一个女同学从小学习奥数,数学成绩在学校可谓傲视群雄。他们在学校一般都很努力学习,这和维持地位、声望和权力的家庭教育分不开。他们的家长很多时候拿我和自己的孩子比较,激励着自己的孩子超过,这和前一种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家庭积攒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资本让他们有着天然的优势。而我,则是前者社会经济地位和后者文化资本的结合。
我看到周围的亲友都在为生计奔波——是真正的为生计,为糊口,为一个月几百上千块钱辛苦奔忙——后来读高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写作文,说看到自己的父母为生计奔波,每月只能赚两万块,我真是哭笑不得。
我不想“被动地面对教育制度,平静地服从他们被社会化为唯唯诺诺的工人”。初三时,我的总成绩在县里稳居第一,被衡水中学提前录取,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
2
衡水中学是典型的科层制结构。不同年级之间会被分为不同的部门,每个年级有年级主任。老师也会按照学科和班级划分为不同的小组一起进行教学,不同小组之间要进行教学评比。
老师分工明确,按教学成绩来评定等级和职位。学生就是要每天按照老师的要求学习,在管理上相当于在学校等级的最下层。就像《1984》中的“老大哥”对民众的监视一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老师的监控之下。上课的时候会有专门的巡视老师,见到有同学“不专心学习”会记录下来并计入量化。因此这里有着各种“奇葩”的违纪行为,比如有同学上课转头看表被记为“说话未遂”,女生揪头发被弹手……而且违纪是被具体到人的,一般会具体定位,比如“南后二左一”。一开始我们会觉得极其严苛,后来也习以为常,外在的压力逐渐化为内在的自觉规范。
学习也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刚一进入衡水中学,我并不是太适应“生产链”式的教学方式。老师上课之前会发一张学案让我们提前预习,上课的时候讲学案,在各个学科的自习课上做作业。我每天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从早上五点半起床到晚上十点睡觉,都有写不完的作业、学案、自助。我出去接趟水的功夫,桌子上就铺满了一层卷子。当时的生活循规蹈矩,但是还是会有紧张和焦虑的。记得有一次,我写完英语作业把卡涂错了,英语老师非常生气地找到我,让我涂满了整整十张卡。
每一次的作业、周测、月考、期考,我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变动的成绩,面临自己身份的重新洗牌。在这里,我们的“先赋角色”毫无用处,每个人关心的只是成绩——我们靠自身努力获得的“社会角色”。高一新入学,来自教育水平不高的小县城的我并没有优势,第一次考试就考了五百多名(当时新生大约三千人)。
之后文理分班,受周围老师和家长们“男生适合学理科,女生适合学文科”的观点影响,同时相对而言我的文科确实好于理科,我进入文科班学习,成绩也逐渐上升并稳定下来。因为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考试又频繁得像是吃饭,每次考试都是一次“旋转门”,每个人不可避免地经历着高峰和低谷,考得好的下一次不一定考好,考得不好的下一次不一定不好,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对成绩耿耿于怀的我们竞争极其激烈,每天十二点三十五还有没有走的人继续学习,吃饭两三分钟绝对解决问题,一下课会有一大群学生主动问老师问题,当然还有午休的时候冒着被记违纪的风险在看书……
每堂班会课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场“精神”的洗礼,班主任会用大量鼓舞人心的事例来教育我们潜心学习。班主任班会上介绍了一位考入北京大学的学姐的励志故事,还让我们把她的回忆录贴在桌子上,每天晚自习的时候全班一起读:“我是五三零班考入北京大学的×××,我真正的拼搏就是在高三。那个时候我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背水一战……”教室里悬挂着“鲲鹏展翅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十二载潜心铸剑,今朝及锋而试”“勤学苦练,万念归一,血拼到底,我必成功”的大幅标语也在无形地暗示我们既然无法改变高考体制,那么就只能借力成功。
同龄人的影响也是我能够成功进入清华大学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我的身边全部都是为了一个专一的目标甘愿忍受艰辛的人。班级之间有着极为激烈的竞争——学习、卫生、跑操、纪律的评比。班级的荣誉将我们牢牢凝聚在一起,让我们有着极高的群体认同感。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分享学习经验,交流学习心得。另一方面,我们之间的竞争也丝毫未减。同学之间进行着“赶工运动”,相互比着学。有一次是假期,但是全班同学全部自发在校自习,已经很晚了,班级里的同学没有一个离开的,老师站在门口说到:“现在已经九点五十六了,你们怎么还不走?”这时没有一个人抬头。沉默了一会儿,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十点才锁门。”在这种学习的氛围中,懈怠的消极思想也会被努力奋斗的正能量所同化。同时,同时学校也会请来大量优秀的毕业生来做演讲,和我们交流学习的方法和成功的经验。这种社会和文化的资源让我们受益匪浅。
3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衡中几乎是一个杜绝了鸡血和逆袭的学校——将学习通过极佳的教学水平和标准而严苛的流程规定下来,只要拼命努力跟着做,一步一步内化提高,成绩终究不会差。而我的学习经历,其实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很多学弟学妹在找我咨询高中生活的时候,都明显地表现出对“逆袭”的渴望,我感到不能理解。逆袭本身就意味着之前一个不用功的过程,能逆袭成功固然好,可是为什么非要这样浪费时间?
马克思曾说过:“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如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杜绝一切忧虑,如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如果说在人生的前19年里,我骄傲过什么,那就是我从未怯懦,从未退缩,从未浪费时间,从未被任何困难打倒。
我的确有着比别人更低微的社会地位和更匮乏的社会资源,然而依然可以在这个相对公平的社会利用教育制度,改变自己的命运,从一个社会底层,努力奋斗到与别人平起平坐。
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归根到底,我什么都没有,只有拼命努力的自己。
励志文章3:人生就像单程票没有彩排
时间真的过得好快,总以为自己是一个刚刚走出中学的人,但翻翻日历,却发现,自己的大一只剩下没几天了,“学长”这个词,离我也不再遥远。6月里,有儿童节、有欧洲杯,当然,还有你——高考(微博),几乎每个中国学生,都不得不跨过的一道坎儿。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年6月,你都要迎来一批新的孩子,去为他们洗礼,让他们经过你手下的一次次考验,于是,很快又会有另一群孩子,为你欢笑,抑或悲伤。
趁着自己走得还不算太远,我想简单地凭吊一下你,说一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你。祝福他们,也祝福我们。
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或者平淡、或者激昂的开局,是的,2010年的那个夏天,我们迈入了高三,和你开始了一段为期一年的长跑。或许每个人,在开始时都是信心满满,大笔一挥,挥毫泼墨,期待在这一年创造奇迹。
但是,慢慢的,我们也变弱了,我们曾经以为,一切就好像童话里讲的一样,奋斗,付出,然后,我们成功。可是,现实总是最无情地告诉我们,你错了!面对着越来越多的知识点,面对着自己越来越疲惫的身体和心灵,我们累了。慢慢的,我们开始怀疑,怀疑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到达彼岸,怀疑那通往梦想的路上,是不是已经没有了我们的名字。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所讲,有一种可怕的东西,叫做习惯。每天,早起、学习;午饭、学习、晚自习;回家,学习、睡觉;早起。我们只是简单地将一天copy无数次。
于是,当又一天结束后,我们不想再动笔,不想打开书包,甚至大脑也不想再思考,只是插着耳机,静静地望着天花板,偶尔看看夜空的一片漆黑。有时也会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我足够努力,却没有进步?为什么,他们永远那么强?但我知道,我必须坚持下去。我一遍遍地告诉自己:forget that there are … place … in the world that are not made out of stone,
there is something … inside … that they can not get to … that is hope(或许,你们可以夺走我的一切,但是有一样东西,你们永远也触及不到,那就是希望)。那段时间我们的关键词是希望与迷茫。
6月8日,走出考场,狂欢,聚会,然后静静地等待成绩。每年这个时候,都是一批批学子实现梦想的时候,但也总有一些不幸的孩子,他们很努力,也一样付出了很多,但不知道为什么,或许只是一个符号,或许只是一个数字,他们和理想擦肩而过。拿到成绩单的你,不要去主动问别人的成绩,也不要向比你分数低的同学炫耀什么,记得要去鼓励、去安慰、去温暖、去感恩。在通往梦想的路上,的确,只有一部分人,可以作为分数的赢家。但是每个人,都是生命的强者,每一个为梦想执着付出的同学,都值得我们去尊敬、去称赞。
正如我们可以google到12亿个故事,却只能搜索到4亿个结局,随着毕业典礼的结束,你和我,总要天各一方,没有长亭古道的诗意。有些青春的故事,本身就没有结局;有些话,也许埋在心里,一辈子也不会说;有些往事,或许只能随风而去。当我们意识到,从一楼到四楼的距离,原来只有3年,当我们发现,穿着校服的日子,就这样过去,我们知道,我们该告别了。
于是,有些人,留在了故乡;有些人,却远赴千里之外的大学。其实,不管人在哪里,不管结局如何,我想,高考的意义,不是那一个简单的分数,不是一纸“××大学”的通知书,而是告诉我们,人的一生,总要有一次为了一个简单的理想,去竭尽全力。
高考,不是为了让我们明白,我真的不是天才,而是告诉我们,还有那么多比我聪明的人,比我更加努力。是高考告诉我: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票,没有彩排。每一场都是现场直播。
对着高考说一声“你好”!因为它折磨了我们这么久,现在,咱可以收拾它了。
相关文章:
5.高三励志文章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