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火把节习俗礼仪学问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大理火把节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大理白族的火把节是为了纪念柏洁夫人。
为了纪念白洁夫人,在火把节的第一个晚上,白姑娘们会把凤仙花捣成泥跟石灰一起搅拌,在用南瓜叶来包红指甲。
那天晚上,女人吃过晚饭要离开父母,回到丈夫家去看火把,在村里那年生下了孩子的一家人,要带着炸豆糖、大罐姜红糖水,向大家表示敬意。
火把节白族语言称为“夫旺勿”,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五,大理村庄村都要举起的火把,还要斗火把,吃炒豆,喝生姜红糖水,请结婚女儿回家吃饭,但是不请女婿,因为和老婆一起回家吃饭的女婿,就会被称为“憨叔叔”。
火把棒一般不超过十米高的松树,村里要是有几家生儿子,那就要合力一起上山看一颗树当火把杆,晚饭过后,每个家庭都会拿出一小捆柴火,一起绑扎火把杆上,然后再挂满各种各样的水果,还要吧火把杆最顶端糊上三个纸斗,在写上丰收的象征,风调雨顺,的句子。
孩子们被剪下来的端午节戴上五颜六色的丝绸手链,绑在火把上,和火把一起燃烧,能保佑健康成长。如果当年有生女儿的家庭,则是要挖个深坑,用于立火炬。立火把的时候,一边用梯子爬到顶端,另一边将事先系在火炬杆上的绳子拉回来。
就这样在大家加油的声音中,粗壮的火把树一寸一寸地向上挺立着,终于站稳了。这时,长长的竹竿送来了一团火,点燃了火炬,点燃了歌,点燃了快乐,也点燃了一年一度的火把节。
火把站起来后,年轻的小伙们还要斗火把,耍火把照穗,为了把危害稻谷把虫子烧了,祈求好丰收。
火把节当天大理各个地方树立起火把,在火把节当天下午太阳落山时开始点燃大火把,并拿着小火把游走街头和农田之间,以红红火火的火把燃烧寄予祈祷风调雨顺、庄家收成良好、五谷丰登,以及祈祷磕家身体健康。
火把节这一天,大理各角角落落、村村寨寨,无论男女老少都会身夸小背包、手持小火把,在背包里放松香粉,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松香粉,伴随着“轰”的一声响,火把就会闪出耀眼明亮的火光和窜窜向上的火苗,在当地的风俗里面火把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 是祝福的意思。
各位小主,今晚撒火把,可不要过头哟,安全还是第一要素!
根据史籍记载,火把节属于火崇拜,火把节古称“新火节”,因为火是光明的象征,代表演理想和希望。其始于时间,应在古代部落时期,古代先民取来火种,重新生火,目的是为了除旧布新,让火永不熄灭。
民间广泛流传的起源是“火烧松明楼”的故事。相传在唐代,大理地区六诏之一的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企图吞并其他五沼。六月二十四这天,皮逻阁诱召各诏首领到松明楼喝酒,纵火将他们烧死。邓赕诏主的柏洁夫人早就看穿皮罗阁的野心,劝丈夫不要去,但迫于祭祖和南诏的威力,不得不去。
柏节夫人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于是将一只铁钏戴在丈夫的手上,后据此认出了丈夫的遗体。南诏王见柏节夫人貌美聪慧,便逼她为妾。柏节夫人假意答应,但回去将丈夫掩埋后,率众与围城的南诏兵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后于六月二十五日投海而死。
火把节起源问题的一个分论则是:“火把节起源的唯一性”问题。在火把节被简单归为彝族节以后,一个愚蠢的推论就是:白族火把节源自彝族火把节。这个推论存在的硬伤是彝族内部火把节高度不一致。时间上不一致,地域分布上也不一致。
乌蒙地区的的彝族甚至根本没有火把节的风俗。所以此推论无法解释白族火把节在民族内时间内容形式上的高度一致性的特征。有鉴于白族建立的南诏大理国延续500多年对云南的影响,“彝族火把节源自白族”的推论更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
退一步说,考虑到彝族火把节在称谓,相关传说,时间,庆祝形式的巨大差异,除了大理州的彝族火把节是源自白族以外,其他地方的彝族火把节很有可能是独立起源的。火文化在氐羌系北来民族中的仪式化表达的普遍性完全可以产生不止一次的独立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