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生活课堂 > 礼仪 > 传统礼仪 >

满族民俗文化礼仪

若水分享 1147

满族习俗中的民族文化指的是满族及其先民在民族发展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产生活文化,是满族及其先世与周边各民族文化反复浸润、覆盖和融合的结果,其中既有对传统的先世习俗文化的扬弃,又有对其他民族习俗文化的吸收,还有在特定环境下习俗文化的独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满族民俗文化,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民族信仰文化

满族曾信仰萨满教。“萨满”是通古斯语,意为“疯狂的人”。汉译为巫师。满族的萨满教兼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偶像崇拜四重含意,故崇拜的神祗既多又杂。祭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宫廷与民间之别,富者与贫者之别及地区之别、家族之别。清王朝初期,皇宫里的萨满多由熟悉爱新觉罗氏族方言而又聪明伶俐的女人担任,称萨满太太,专管皇帝举行各种神典,口诵满语祭神,与民间为人治病的萨满不同。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在东北的宁古塔和爱辉等地,满族仍然保有萨满教。民间萨满分两种,一种是跳神的萨满,为人治病、问卜、求神驱鬼,另一种是管理祭祀的家萨满,负责祭祀祖先神。过去满族的农民“信巫不信医”,有病先请萨满跳神,无效才请医生诊治。萨满祈祷跳神时,头戴尖帽,缀五色纸条,下垂蔽面,外悬小镜,身穿长布裙,腰系铜铃,击鼓而舞,口中念念有词。而家萨满在各姓氏中都有一名。在祭祀祖先时跳神唱满语神歌,歌颂一年的丰收,或赞颂祖先的功德。

服饰文化

满族的服饰,男子自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清入关后,强行在全国推广,使之成为清代满、汉、蒙各族的共同发式。女子发式,幼年时期与男孩一样,稍长,在脑后留有一根或两根辫子,结婚时开脸上头,戴钿子。平时,在头顶盘髻,有架子头、两把头等样式。佩戴耳环,有一耳三环的定式。

男子的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其中的“箭袖”(满语:哇哈)别具特色,是在窄袖口上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形如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以御寒,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少妇穿宽大的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样式。早期,富人多穿麻布衣服,穷人用狍鹿皮为衣。进入辽沈以后,贵族富人穿绸缎,平民则着布衣,服饰也等级化了。

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

而女子旗袍历经演变,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习俗文化

满族是中华民族中一个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以辽宁省为最多,其余散居于河北、新疆、宁夏、山东、北京等祖国各地。东北是满族的发祥地,严寒的气候和常年的征战,使得满族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以使种族能在严酷的自然与连年的战争中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满族传统游戏中充分体现了体育成分与尚武精神。这在当代满族“莫勒真”大会上的游戏项目和比赛项目中可以得到印证。满族的“莫勒真”大会,是一种兼有文艺和体育比赛的盛会,“莫勒真”即为满语比赛之意。

崇力、尚武、骑射是满族先民女真人的重要文化特征,女真人以擅长骑射著称于世,这当然与其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同时也具有军事上的意义。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直到八旗入关建立全国政权,精于骑射可谓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清朝历代皇帝的大力倡导,更使满族骑射蔚然成风,一代一代的传习下来。在继承骑射文化过程中,清朝还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八旗军营中,骑射是最重要的操练项目;满族人参加科举考试,首先要试马步箭,合格后方可入考场;各类八旗学校,包括皇子读书的尚书房和宗室读书的宗学,骑射也是一项基本课程;而且皇帝还特别拣选“十五善射”为侍从,更使善骑射者荣耀非凡。骑射在清代关外的满族中一直被保留下来,虽然满族农耕文化在不断发展,但骑射在渔猎和军事上的作用依然是非常重要,特别在民间重视骑射的传统仍然很盛行。一般人家五、六岁的幼童就用榆、柳树枝制成的小弓箭练习射箭,甚至在婚娶仪式中弓箭也一直是不可缺少的仪式内容。到了清代的中晚期,骑射已成为满族的一项体育项目,这样就演化为以崇力,尚武式的体育活动更具有文化的内涵了。

当时婚配生育习俗,是一种开放、透明和男女平等意识的体现

先说满族的婚配习俗。满族小伙子如果看中了那个姑娘,他便会去了解姑娘家的住处,一旦得知便请媒人到姑娘家去说亲。求亲要去三次,每次去都要拿一瓶酒。媒人在与姑娘及家人交谈间,多有试探之意。姑娘的想法,无论同意与否要到第三次再告诉媒人。姑娘的父母如果同意,男方的家人才能到姑娘家去“看门户”。“看门户”时,可以把姑娘前后上下左右打量端详。如果满意就赠给“如意”或是钗、钏等信物,作为定礼,这被称作“小定”。之后,男方家人要选择吉日再与亲友一起到姑娘家去“问名”。这时姑娘家的亲友要在门前迎接前来问名的人,并准备一些土特产来招待前来“问名”的人。男方“问名”的人进屋后,要坐在右侧,由男方家长致求婚词;之后再致词,双方都同意即为订婚,接着双方开始喝茶,然后商议“过礼”和婚期等事宜。

再说说满族生育习俗。妇女怀孕,在满族看来是一件吉祥的事。因此全家人对孕妇都要给予特殊的照顾;婆婆不但要向儿媳妇传授一些保胎和生育保健知识,还要向她提出一些有关方面的规矩和要求。比如,怀孕后不要参加婚礼,不能侍奉祖先神;怀孕五个月后,不能到马棚,不许骑马;不许到其她人的产房,不要接触和议论难产,不要大声说话和大笑,坐着的时候不许扭身子等。

在早时代里,满族的相亲习俗是透明的开放式的,是以青年男女双方自愿为基础的,这与今天的男女恋爱方式是比较接近的。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进步的婚姻观念。而对满族的生育习俗与理念,细究其中内容就会发现,则符合生育方面的生理心理科学的,是进步的生育观。

萨满教仪蕴涵诉求着天、地、人和谐相处的意识、观念

满族信仰萨满教。过去凡治病、祈求风调雨顺、庆祝五谷丰登、庆贺娶妻生子、为死者送葬等,都要请萨满“跳神”。跳神时萨满都戴社帽,穿神裙、神鞋,手持社鼓,腰系腰铃,吟唱并舞蹈,以驱灾避邪祈福。神帽以铜条或铁条为架,帽顶前侧有一铜制的鹰。神鼓是在木制的鼓枢上蒙以羊皮,鼓枢四周镶有八组小铁环。腰铃是作若干喇叭型的铁铃挂在一条宽腰带上。其中,神鼓和腰铃是萨满必不可少的,萨满以此来调整韵律和唱词。“跳神”时,萨满左手拿鼓,右手以鼓杖击鼓面,同时手振鼓身,使鼓上铁环沙沙作响,边唱边舞,腰铃随萨满舞蹈动作左右摇摆,铛铛作响,萨满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招来“神魂附体”。

在萨满文化方面,满族人也没有放弃原来的传统。萨满教是普遍存在于女真人中的一种比较原始的神灵信仰,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的职业萨满,尽管他们祭祀的神祗不尽相同,祭祀的程序仪式各有特点,但是在祭天祭神,祈福平安繁盛这些方面却是一致的。从清太祖起兵并建立八旗制度以来,满族萨满教便分成了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两种形式。宫廷萨满设立“堂子”即神堂。当清兵入关之后,清统治者在紫禁城附近及坤宁宫设立“堂子”,宫廷萨满祭祀的神祗、参加祭祀的人员、祭祀用的器物与牺牲、祭祀程序与祝辞,均有较详细的规定。到乾隆年间则更明确地制定了《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用以规范宫廷萨满祭祀。而民间的萨满教由于八旗制度的建立使原来的部族状态逐渐被打乱,同时也由于清太宗皇太极的不提倡,而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但是流传久远的萨满教文化并没有因此而灭绝。那些随军入关的满洲人,尤其是上层官员家庭,萨满祭祀仍然盛行,其形式介于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之间。民间的萨满教在留居于东北的满族人中也较普遍存在,虽然这部分人被编入八旗,但家族形式并未被完全打破,仍然按照旧有的萨满教祭祀形式活动。这可以从至今仍能搜集到的大量不同家族的萨满神本中得到证明。甚至在现在吉林长春满族石姓、关姓家族尚能演练萨满祭祀的全过程。

萨满教在满族历史社会生活中的广泛盛行,既是旧时代社会生产力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写照,也反映了人们从神秘未知到向往天启已知的渴望,在其迷信愚昧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对生活理想愿望的寄托和诉求,是求得天、地、人和谐相处的一种表达,是对社会、家庭与未来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与向往。


满族民俗文化礼仪相关文章:

满族文化信仰礼仪知识

满族文化的礼仪信仰知识

少数民族风俗礼仪学问

满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优秀范文

丧葬风俗文化礼仪知识

内蒙古风俗文化礼仪知识

鄂伦春族习俗礼仪知识

走进清明感受受传统班会教案三篇

八年级介绍风俗作文600字

走进清明学会感恩传统主题班会三篇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578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