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诡辩的"辫子"反诡辩
若水分享
1147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往往会构设诡辩来向对方发难,陷对方于被动尴尬的境地。诡辩在论辩中固然厉害,但诡辩自身存在着语言模糊、内容矛盾、逻辑错误等方面的局限性,因此,反驳诡辩可从以下这些方面打开突破口:
一、诡辩的逻辑如果是错误的,不妨顺着这个错误的逻辑,将错就错,就地取材,重新构设一个诡辩进行反驳。请看下面的例子:
某校禁止学生在教室里穿拖鞋。一天下午,高二(三)班的"捣蛋鬼"梁勇同学又啪嗒啪嗒地穿着一双拖鞋进了教室,班主任王老师发现后让他从座位上站起来:"我三令五申禁止穿拖鞋,你为什么还穿?"王老师皱着眉头问。
"对不起,我没穿拖鞋。"梁勇大声回答。
"什么?你脚上穿的不是拖鞋?"王老师提高了嗓音。
"不是,是凉鞋。"梁勇语气坚定,还有意低下头望着自己脚上的鞋子。
全班同学的目光都移到了梁勇的鞋子上:这双鞋子原来是一双普通塑料凉鞋,不过现在鞋后跟全被剪掉了。看上去与拖鞋没有两样。
"鞋后跟全剪掉了,难道是凉鞋?"王老师恼火地问。
"当然是凉鞋!这就像一个人的腿断了,他还是人,而不是狗!"梁勇昂起了头,大声反驳。
班上绝大多数同学都为王老师捏了一把汗,担心他下不了台。王老师先是一愣,但很快镇定下来。他双眼盯着梁勇,不紧不慢地说:"你的话好像很中听,不过,你的辩解是错误的。凉鞋之所以是凉鞋而不是拖鞋,最重要的在于凉鞋有鞋后跟,这就像一个人,如果他最重要的头部都没有,那他就不再是人了。。。。。。"
梁勇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低下了头。
在这里,梁勇的诡辩在逻辑推理上明显是错误的,因为人断了腿固然是人,但无法据此推出凉鞋断了鞋后跟还是凉鞋。王老师思维护敏捷地洞察到这个错误的逻辑,立即把思路从人的腿部移到人的头部,构设了一个同样逻辑形式的诡辩,把凉鞋鞋后跟的功用提升到"像人的头部一样"重要,既然人的头断了就再人,那凉鞋断了鞋后跟也就不再是凉鞋了。由于王老师这个诡辩后发制人,以谬制谬,所以梁勇不得不低头认错。
二、诡辩的语言如果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时,可通过对其语言进行判断、分析、解释,批驳他的荒谬观点和不实之词,阐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请看下面的例子:
老张和老刘在公园辩论:
老张问:"在金钱和道德之间,你选哪一个?"
老刘不假不思索地答:"当然选道德。难道你选金钱?"
老张诡秘地说:"我是选择金钱,因为我缺少金钱。你选择道德,那是因为你缺少道德。"
老刘听了老张的不友好言语,立即反驳说:"你的话只讲对了一半,十分的道德,我已有九分,还缺少一分,所以我要选道德;万贯的家财,你已有九千贯,但你还缺少一千贯,所以你要选金钱。因此,准确地说,我选道德是因为我崇尚道德,你选金钱是因为你贪图金钱。"
从上例我们不难看出:老刘重义,老张重利。然而,老张为了给老刘脸上抹黑,构设了一个以模糊语言为核心的诡辩以嘲讽老刘。在这个诡辩的关键词语"缺少"在特定语境中是很模糊的,即包含了"缺得很多、缺得不多、缺一点点"等等方面的意思,老刘的反驳针对"缺少"这一模糊的词语,用形象的语言清晰地把它量化出来,否定了自己"缺德"、老张"缺钱"的荒谬论断,最后用"崇尚"来褒扬自己对道德的追求,用"贪图"来贬斥对方对金钱的贪得无厌,驳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三、诡辩的内容如果是矛盾的,可先指明矛盾所在,然后再点出问题的实质。请看下面的例子:
某乡有几个地痞,经常偷鸡摸狗,欺压乡邻,但派出所对这些人一直采取纵容态度,致使他们的气焰日益嚣张。群众忍无可忍,集体向乡党委书记反映了这一情况。书记找来派出所所长:
书记:"那几个地痞胡作非为,你这个所知道不知道?"
所长:"知道。"
书记:"既然知道,那为什么至今未对他们采取行动?"
所长:"采取行动只是个时间问题,这就像喂猪一样,如果还没等到猪肥就杀了,那怪可惜的,不合算。这些地痞就像猪一样,现在还是'瘦瘦的'没喂'肥',处罚起来没分量。所以这是个策略问题,群众不理解,我们可以理解。"
书记:"你的'肥猪论'太玄虚了,群众怎么会理解?猪是人们心甘情愿喂养的,而这些地痞,群众会甘愿喂养吗?还是听听我的'肥鼠论'吧。如果有个人养了一只猫,指望它捉老鼠,可这种猫却放任老鼠在家里吃谷子,结果主人家老鼠成灾。主人找猫来问罪,可猫却振振有词地对主人辩解:'家里老鼠太瘦了,等到喂肥了再抓不迟。'你猜主人对猫会有什么看法?"
所长:"这。。。。。。,书记的'肥鼠论'更有哲理,我是一时糊涂,我马上就把那几只'老鼠'抓起来。"
在这个事例中,所长企图用"肥猪论"为自己工作失职辩解,但书记一语道破了"肥猪论"在内容上的荒谬,即猪是人们自愿喂养的,而地痞则相反,二者不能相提并论,群众不理解"肥猪论"原因也在此。仅仅揭露批驳所长的"肥猪论"还不够,书记又引出了"肥鼠论",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地痞横行不法,派出所放任不管,群众遭殃受害的事实,含蓄地指责了所长主观的荒.唐,工作的失职。所长在这种情况下,再不表态自己失误,其利害关系就不言而喻了。
一、诡辩的逻辑如果是错误的,不妨顺着这个错误的逻辑,将错就错,就地取材,重新构设一个诡辩进行反驳。请看下面的例子:
某校禁止学生在教室里穿拖鞋。一天下午,高二(三)班的"捣蛋鬼"梁勇同学又啪嗒啪嗒地穿着一双拖鞋进了教室,班主任王老师发现后让他从座位上站起来:"我三令五申禁止穿拖鞋,你为什么还穿?"王老师皱着眉头问。
"对不起,我没穿拖鞋。"梁勇大声回答。
"什么?你脚上穿的不是拖鞋?"王老师提高了嗓音。
"不是,是凉鞋。"梁勇语气坚定,还有意低下头望着自己脚上的鞋子。
全班同学的目光都移到了梁勇的鞋子上:这双鞋子原来是一双普通塑料凉鞋,不过现在鞋后跟全被剪掉了。看上去与拖鞋没有两样。
"鞋后跟全剪掉了,难道是凉鞋?"王老师恼火地问。
"当然是凉鞋!这就像一个人的腿断了,他还是人,而不是狗!"梁勇昂起了头,大声反驳。
班上绝大多数同学都为王老师捏了一把汗,担心他下不了台。王老师先是一愣,但很快镇定下来。他双眼盯着梁勇,不紧不慢地说:"你的话好像很中听,不过,你的辩解是错误的。凉鞋之所以是凉鞋而不是拖鞋,最重要的在于凉鞋有鞋后跟,这就像一个人,如果他最重要的头部都没有,那他就不再是人了。。。。。。"
梁勇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低下了头。
在这里,梁勇的诡辩在逻辑推理上明显是错误的,因为人断了腿固然是人,但无法据此推出凉鞋断了鞋后跟还是凉鞋。王老师思维护敏捷地洞察到这个错误的逻辑,立即把思路从人的腿部移到人的头部,构设了一个同样逻辑形式的诡辩,把凉鞋鞋后跟的功用提升到"像人的头部一样"重要,既然人的头断了就再人,那凉鞋断了鞋后跟也就不再是凉鞋了。由于王老师这个诡辩后发制人,以谬制谬,所以梁勇不得不低头认错。
二、诡辩的语言如果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时,可通过对其语言进行判断、分析、解释,批驳他的荒谬观点和不实之词,阐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请看下面的例子:
老张和老刘在公园辩论:
老张问:"在金钱和道德之间,你选哪一个?"
老刘不假不思索地答:"当然选道德。难道你选金钱?"
老张诡秘地说:"我是选择金钱,因为我缺少金钱。你选择道德,那是因为你缺少道德。"
老刘听了老张的不友好言语,立即反驳说:"你的话只讲对了一半,十分的道德,我已有九分,还缺少一分,所以我要选道德;万贯的家财,你已有九千贯,但你还缺少一千贯,所以你要选金钱。因此,准确地说,我选道德是因为我崇尚道德,你选金钱是因为你贪图金钱。"
从上例我们不难看出:老刘重义,老张重利。然而,老张为了给老刘脸上抹黑,构设了一个以模糊语言为核心的诡辩以嘲讽老刘。在这个诡辩的关键词语"缺少"在特定语境中是很模糊的,即包含了"缺得很多、缺得不多、缺一点点"等等方面的意思,老刘的反驳针对"缺少"这一模糊的词语,用形象的语言清晰地把它量化出来,否定了自己"缺德"、老张"缺钱"的荒谬论断,最后用"崇尚"来褒扬自己对道德的追求,用"贪图"来贬斥对方对金钱的贪得无厌,驳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三、诡辩的内容如果是矛盾的,可先指明矛盾所在,然后再点出问题的实质。请看下面的例子:
某乡有几个地痞,经常偷鸡摸狗,欺压乡邻,但派出所对这些人一直采取纵容态度,致使他们的气焰日益嚣张。群众忍无可忍,集体向乡党委书记反映了这一情况。书记找来派出所所长:
书记:"那几个地痞胡作非为,你这个所知道不知道?"
所长:"知道。"
书记:"既然知道,那为什么至今未对他们采取行动?"
所长:"采取行动只是个时间问题,这就像喂猪一样,如果还没等到猪肥就杀了,那怪可惜的,不合算。这些地痞就像猪一样,现在还是'瘦瘦的'没喂'肥',处罚起来没分量。所以这是个策略问题,群众不理解,我们可以理解。"
书记:"你的'肥猪论'太玄虚了,群众怎么会理解?猪是人们心甘情愿喂养的,而这些地痞,群众会甘愿喂养吗?还是听听我的'肥鼠论'吧。如果有个人养了一只猫,指望它捉老鼠,可这种猫却放任老鼠在家里吃谷子,结果主人家老鼠成灾。主人找猫来问罪,可猫却振振有词地对主人辩解:'家里老鼠太瘦了,等到喂肥了再抓不迟。'你猜主人对猫会有什么看法?"
所长:"这。。。。。。,书记的'肥鼠论'更有哲理,我是一时糊涂,我马上就把那几只'老鼠'抓起来。"
在这个事例中,所长企图用"肥猪论"为自己工作失职辩解,但书记一语道破了"肥猪论"在内容上的荒谬,即猪是人们自愿喂养的,而地痞则相反,二者不能相提并论,群众不理解"肥猪论"原因也在此。仅仅揭露批驳所长的"肥猪论"还不够,书记又引出了"肥鼠论",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地痞横行不法,派出所放任不管,群众遭殃受害的事实,含蓄地指责了所长主观的荒.唐,工作的失职。所长在这种情况下,再不表态自己失误,其利害关系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