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朗读教学实录
《登幽州台歌》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张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标志着齐梁浮艳、织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新潮即将涌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幽州台歌》朗读教学实录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登幽州台歌》朗读教学实录1
一、【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是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穿越时空去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魅力与辉煌。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鲜活的画面、优美的旋律、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也就是说,知人论世,学生才能读懂诗歌,读出诗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
二、【教材简析】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登高望远、吊古伤今的精神悲曲,是一曲在悲愤中用泪和恨高呼的生命悲歌。这首诗篇幅短小,仅仅二十二个字,但是每一个字却都有千斤之重。读之似有厚重水泥板层压之感,然后能明白陈子昂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以及怀才不遇、理想破灭的那份孤寂。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悠、怆、涕”等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怆然”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并尝试背诵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体会诗歌的音韵、情感,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
中想象的能力。利用课文插图及多媒体课件,借助想象,加深理解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习阅读古诗的兴趣,感受诗的阔大而悲伤的意境,体会诗
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难点:通过诗歌赏析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五、【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上课导入:
师:(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出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师:“古来圣贤多寂寞”。孤独是说不出的内心酸楚,孤独是怀才不遇,孤独是百无聊赖。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今天我们去感受一位大唐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齐读课题《登幽州台歌》。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
二、解诗题,知作者
师:你知道作者哪些诗或事?从题目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代诗人······
师: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那学习诗歌,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呢?(板书“读”)多读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今天我们仍然用这个方法来学习。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总结提炼出“读”的重要性,并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了指导]
三、“三读”知诗意
1、趣读,体会音韵美
师:要你来读,你怎么读?
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师:纠正读音“怆”翘舌后鼻韵,强调节奏停顿。
师:能不能读得更有趣一些?比如加上动作读,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的读、还可以和同学合作读呢!也可以自己想出新的办法读这首诗,尽量要读得有趣一些!下面分组练习。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预设:读得怎么样?他们都喜欢你这种方式!大家也来试一试) 师:你觉得谁读得好,推荐一下(预设:你读得真动听!大家都情不自禁的跟着你一起读了!
师:老师发现一个有趣的,我来推荐他一起来! 师:古诗不但能够读,还能唱出来呢!(出示古诗新唱)我们也来唱一唱,你还可以用自己最熟悉的歌曲换成这个词唱出来。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诵读从诗人角度出发,而趣读则立足于孩子的心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贴近孩子的天性最终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听读,想象画面美。
师:一首诗不但是一首动听的歌,更是一幅生动的画呢!来,请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朗读这首诗,你透过诗里的文字去想象画面(配乐)
师:同学们,这个时候呀,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一个画面?听了他这样的描述,你有怎样的评价?
师:为了让同学也能感受到你的画面美,可以使用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的写法把句子说生动些听起来才这么美。也许古诗旁边的注释对你的理解和想象有帮助哦! 师:“古人”指谁?“来者”指谁?登上幽州台的陈子昂看到了···想到了···,此时的他心情怎样?陈子昂为何会有这样的孤独凄凉郁闷之感?(简介写作背景)
师:古代仁人志士,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时,在理想破灭时,都会吊古伤今流露出内心的孤寂和落寞之感。请闭上眼睛,再来听一遍(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师:请睁开眼睛接下来像老师那样,带着你的想象和感受,一起来读这首诗。前两句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多了一个停顿,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感受诗情画意。把诗句中的景物变抽象为具象,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学法的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当然,课堂有意识地想象补白,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发散性思维,深化理解这一环节的拓展,对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意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3、背读,感悟情感美
这么凄美的诗,你们愿不愿意背下来啊?(配乐) 小结:对于古诗学习,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深情地读我们体会到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英明君王的渴盼,人生的孤独感无以言表。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里,了解文本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最终熟读成诵,体现扎实有效的教学]
四、赏析诗歌
师: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4句,却展现了一幅境界浑厚,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同学们,你觉得哪些字词能让你感受到诗人内心那份孤独落寞呢?
前面两句中两个眼中“不见”,却是内心渴望相见,反笔所写,无明君可见,这样更能凸显诗人内心的悲恨落寞。
后面两句写登高眺望空间的辽阔无垠、浩瀚无边。天之高,地之广,若功成名就,会有曹操观碣石的豪迈,而此时一事无成,高广反衬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独、涕”二字深含慷慨悲愤之情。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八、【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趣读---体会音韵
“三读”
听读---想象画面
背读---感悟情感
九、【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参观子昂故里。
《登幽州台歌》朗读教学实录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 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是本课的设计总依据。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0课《古代诗歌五首》的第一首。《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的名篇,全篇凝聚了深沉的“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还蕴藏着“爱国之情”。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和人生经验,对这篇苍凉沉郁且富有感染力的经典诗文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篇文章将会让学生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本课教学策略。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学生在熟读诗文的基础上,以声传情。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文创作背景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人生启示。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合理地运用问答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诗文,感知诗歌的语言美。 通过品读诗文,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情境想像,学写相应的诗文。
教学重点:在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经常会谈到一句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句诗是谁写的?写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观察学生预习情况)今天我们来学习陈子昂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登幽州台歌》。
二.登台读诗,余韵悠长。
1.多媒体展示诗歌内容。(ppt展示) 2.请学生试读诗歌内容。
学生相互讨论这首诗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推出读的最优者。 3.教师范读。 4 听音频资料。
5.教师讲解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学生再读诗歌,融入自己的情感。
7.学生体味诗句中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ppt展示)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观点的依据(从哪些词中可以体会出来) 8.换词表达。(ppt展示)
如:“独”换成“我”,“念”换成“想”?
学生体会互换效果,比较原诗用词的精妙,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设想: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从朗读到字斟句酌,全方位对诗歌有整体情感把握,为进一步学习作者思想做准备。 三.在台品诗,苍凉忧愤。 再次有感情读诗,思考:
1.作者在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与什么有关? (ppt展示) 联想《紫藤萝瀑布》《我的小桃树》,让同学明白“情”与“境”相辅相成的关系。 作者的情感都是在幽州台上有感而发,“幽州台”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2.参照小注释,了解幽州台。(此地)(ppt展示) 注意:“幽州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中的“招纳天下贤士”。 3.给学生讲解有关陈子昂的资料与写作背景。(此时)(ppt展示)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做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诗。
其中就有一首: 燕昭王
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现代叙述:
往南登上邹衍居住的碣石宫,远远眺望郭隗受礼的黄金台。 丘陵上全是成林的参天大树,招贤纳士的燕昭王如今何在? 霸业的理想遗憾地成为过去,我骑着马前往又骑着马回来。
4.结合以上资料,理解诗中“古人”和“来者”之意,以及作者为什么要登幽州台写下这首千古绝唱?(ppt展示)
古人:指那些像燕昭王一样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作者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揭示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教学设想:知人论世,让学生从背景中深刻体味诗歌内涵。 四.离台悟诗,心怀感伤。
我们对大诗人陈子昂已经有所了解,读完这首诗后你想对大诗人说:____(ppt展示)
我们可以联想到一首学过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设想:培养学生想像和联想的能力。
作业设置:
1.背诵并默写诗歌。2.制作诗人卡片并写下你对诗人的评价。(ppt展示)
《登幽州台歌》朗读教学实录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2、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3、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过登高的体验,请谈谈你的感受。
唐代有一位文学家陈子昂,他登上了幽州台,又有什么样的感慨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登幽州台歌》
提醒学生注意州字的写法。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二、读诗韵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了诗人内心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悲伤,孤独,难过)
4、再试着深情的读一遍,读出那种悲伤和孤独。
三、释诗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句的表面意思。 2人描述。
3、古代圣贤之君,具体指的是哪个君王呢?学生讲燕昭王筑黄金台的故事
4、男儿有泪不轻弹,陈子昂为什么流泪了呢?结合背景说说陈子昂当时的境遇。
四、品诗味
说说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喜欢的理由。
(可以从炼字、内容、情感、意境、描写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
五、悟诗情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当他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那么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六、小练笔
如果陈子昂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试写出你想对他说的话,自由发言。
七、比较阅读
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也是登高抒怀之作,试感悟王安石在诗中抒发的感情与陈子昂有何不同?
2、假如王安石登上了幽州台,他会有和陈子昂同样的感慨吗?试分析
《登幽州台歌》朗读教学实录4
教学目标:
1. 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 背诵这首诗。 说明: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广为传唱的经典诗作,读经典就要读出经典中的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语文课一项重要的任务。唐朝是悠悠历史中一座奇峰,唐诗是诗歌王国的奇葩。读唐诗,品唐朝之气象,会滋润我们年轻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登幽州台歌》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张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标志着齐梁浮艳、织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新潮即将涌现。韩愈《荐士》诗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指出了他对唐诗的开启作用。读《登幽州台歌》不仅要读出陈子昂的怀才不遇的悲慨,还应该读出盛唐的端倪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2. 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说明:诗歌是情绪的抒发,读诗的重点首先是读出诗人的情绪情感。当然,诗无达诂,教师不要强求统一答案。另外,为了更好的读懂诗歌,也应该注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盛唐气象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但是,从初唐诗歌中读出这点来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教师适当讲解,让学生有初浅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于求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怀。 范读,或者放录音; 指导齐读。 在听读中感受;
在朗读中沉浸。 带动学生积极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 描述诗人形象 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 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想象。 朗读: 诗歌是形象的,也是个性化的;读诗首先也应该是感性的,想象是读诗不可缺少的环节。
理解诗人的悲慨。 补充注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①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②者:古音“诈”,与“下”押韵。③涕:眼泪。)
(背景资料略) 理解诗句的内涵。 背诵。
(作者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 知人论世;
推敲词句; 仔细品味。
初识盛唐气象 借助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张说工著述,张九龄善比兴,兼备者子昂而已”;马端临:“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胡应麟:“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 理解评论。
回忆境界宏大的唐诗。
背诵本诗。 读出文化,读出经典的价值。 思路点拨
1. 朗读全诗,感受、沉浸;
2. 画出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情景,或者将诗歌改写为一个故事、一篇散文。 3. 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4. 找朋友:从登高抒怀、怀才不遇、陈子昂的诗作等不同角度为《登幽州台歌》找“朋友”。
5. 加深体验,强化感受。 练习举隅
1. 默写《登幽州台歌》。 2. 划出朗读时的停顿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3.《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是《登幽州台歌》的同时之作,诗中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了无限钦羡。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燕昭王还接受郭隗建议,筑黄金台以延请天下奇士。未几,招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国势骤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诗前有序,序中写道:“丁酉岁(697),吾北征。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登幽州台歌》主旨的理解。
4.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伟大与永恒。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解。
《登幽州台歌》朗读教学实录5
教学目标:
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教学难点:
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千金市骨,意为用重价购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重视人才,渴望求得人才的愿望。《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昭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郭隗就给他讲了一个用五百金买了付千里马的骨架,使得一年之内得到多匹千里马的故事。也作“千金买骏骨”。 历史背景 燕昭王即位时,燕国正被被齐国打得大败,国家濒临灭亡。昭王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招纳贤才,帮助他治理国家,使燕国尽快强大起来,报仇雪恨。他亲自拜访老臣郭隗,向他请教寻求贤才的方法。郭隗并未急于告诉昭王怎样求贤,却向他讲了一个寻找千里马的故事:从前有位国君,不惜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买到。有位侍臣对国君说:“请让我去寻找千里马吧!”国君就派他去了。过了三个月,侍臣打听到某地有匹千里马,但可当他急忙赶到时,千里马已经死了。侍臣便用五百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带回来见国君。国君大怒,厉声斥责道:“我要的是活的千里马,谁让你花五百金买来了马骨?”侍臣回答说:“大王请息怒。我用五百金买回马骨的消息传扬出去,天下的人都知道大王真爱千里马,难道还怕没有人送上门来吗?活的千里马很快就要到了。
”果然,此后不到周年,就得到了三匹千里马。郭隗讲完故事后对昭王说:“大王果真要招纳贤才,就先从我开始吧!”于是昭王给郭隗建了豪华的住宅,像对老师那样恭敬地伺候他。消息传出之后,魏国的乐毅、齐国的邹衍、赵国的剧辛等,纷纷来到燕国,在他们的帮助下,燕国很快富强起来,终于打败齐国,报了前仇。
二、作者简介
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梓洲射洪(今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诗人在军中因提出不同的作战策略受到降职处分。一次,他登上幽州台,放眼河山,忽发无穷感慨,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时空背景:幽州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衍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1、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单读
3、齐读
4、自由朗读
5、背诵
6、朗读诗歌
朗读要点: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第二课时
1、提问: 这首诗歌的内容应该怎么去理解和翻译?请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明确: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2、提问: 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 ——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燕昭王一类的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未来的燕昭王一类的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提问: 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4、提问: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5、提问: 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6、写作特色 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气势磅礴,胸怀宏伟,慷慨悲凉。
7、再次诵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