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课堂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的应用和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时间化。优秀的教学课件还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的内涵。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回延安》课堂教学课件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周末到了,当你踏上你离别多时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教师导语:延安在中华民族历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作用)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教学过程
听录音朗读
要求,注意听,把还有不懂读的字圈点出来,与同桌合作讨论,或查字典,或问老师。
预设字词
读准下列粗体字的读音。
心窝 搂定 白羊肚手巾 羊羔羔
糜子 油馍 气喘 一盏
一读诗
教师导语: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请大家各自快速朗读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 感情变化。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感激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 喜悦
(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 赞颂
(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 热爱
再读诗
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导语:一首好诗,诗中少不了精彩的语言运用,现在请同学们请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1、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字词、句子并和大家讨论与分享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主合作,教师引导)
根据“从 (字词、句),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
教师举例 如题目中的“回”,“回”意味着重先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近(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
又如:开头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 又如第一部分: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2、 诗中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小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达效果。
根据从 诗句中的可知,采用 (修辞手法),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
教师举例 如: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 ① 比兴 如:第二部分中运用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预设引导② 排比 以上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预设引导③ 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写出了延安变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给延安人民的财富。
知识点学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四、拓展探究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延安人民的什么特点?
(热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2、在那个年月,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在老一辈的革命者们的精神教育和影响下,延安人民经过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断的好起来,那么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五、小结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朗读这首诗结束教学
六、作业
1、课后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回延安》课堂教学课件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
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当是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
热的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褛(lou3)白羊肚子巾(du3)糜子(mei2)
黍类(shu3)馍(mo2)喘(chuan3)眶(kuang1)
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又……一……”的意思。
(2)二十里铺:延安城东二十里的一个村。1945年作者和其他革命干部离开延安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延安群众曾经欢送到那里。
(3)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4)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5)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粘附有鸡毛似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6)留脚印:课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哪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迹。
(7)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二、导入
1.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峰城
(今属枣庄市)。家庭出身贫农。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
习、工作。1942年 5月,贺敬之同志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
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
歌(回延安),影响较大,从此开始发表诗歌创作。此后创作的(桂木山
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为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这些抒情充分展示
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
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
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楼梯式”并将中
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
己的特色。1956年兰月九日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
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
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曾任〈诗刊〉
编委,剧协书记处书记,党的十一大代表,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部长。
代表作有(放歌集)(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2.信天游: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
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
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
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
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3.导语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
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
人跳动着的脉博——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氓灭的真情。全诗除了
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
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
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这首诗较
长,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停顿适当把握好课文感情基
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2.提问:本诗计五个自然章(即部分),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
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3.提问: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讨论、明确: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4.提问: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
制的激动心情。
讨论、明确: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
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思乡近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占但作者
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改一
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要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进一步展示出作者
心潮翻滚,思绪万干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念的表现。
5.读诗,想想第一部分中动词使用的表现了逼真的情景。
讨论、明确: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激动
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
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
“扑”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
6.读诗、想想第二部分的比喻修辞运用、与众不同。
讨论、明确:“亲山亲水有亲人”这一比喻密不可分,尤如看到家乡
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而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
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
成长。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
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7.提问:第三章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讨论、明确:(二)炽热的阶级感情——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
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
地方特色的物、既亲切、又真实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亲人的情
景。(2)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老一代乡亲是“气喘得紧”欢
喜的眼泪眶眶里转”怎能让作者不追忆那些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延安,
在战斗中立功的老英雄过去的英雄事迹,眼前这些老英雄们老当益壮、
焕发革命青春,更令诗人欣慰。“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
如今长成人。”表明了中、青年人在党的教育下、培养下迅速成长,延安
少年儿童继承革命传统,正发扬着延安精神。亲人欢聚,窑洞里升腾着
一团团欢乐的浪花。(3)夸张、比喻连用。“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
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跃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
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8.提问:第四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描绘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讨论、明确: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
纸上。此外还用了夸张和比喻修辞,表明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
喜悦。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溢于言表。
9.提问:第五部分诗人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
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讨论、明确:这一部分诗艺术地概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
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
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
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10.提问: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
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十几个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
分类。
讨论、明确:(1)表事物的有:树根根,羊羔羔,眼眶眶,娃娃等。(2)
表数量的有: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3)
表情态的有:紧紧儿,飘飘;团团,高高地,滚滚等。(4)表颜色的有:白
生生等。
11.提问:请归纳一下全诗的中心。
讨论、归纳: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从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
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
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四、小结
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的创作既需要作者有满腔热情,更需要作者
有雄厚的文学素养。贺敬之作为一个创作数量不多的诗人,二十多年
来全部改作只有〈放声集〉一册不很厚的诗作,但它们大多有较高的质
量。贺敬之是我国有严谨创作态度的诗人。〈回延安〉采用了民歌体形
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
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
——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混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
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
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今天我们从(回延安)中见到的是从朴实
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下面句子中说法正确的只有一项请选择。
A.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西的一种民歌。
B.贺敬之是一个严谨创作的诗人,(回延安)是他的饱满的政治热
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怀念之情的优
秀诗篇。
C.“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这一节诗句只运
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二)按下边的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
1.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来抒情:
2.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
3.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
4.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
(三)朗读下一首民歌,与课文相比较,体会二者的比兴手法。
跟着党走幸福长
我家门前一棵槐,
当年红军亲手栽;
槐树开花又结籽,
天天盼望红军来。
松树不怕狂风刮,
共产党员不怕杀;
钢刀架在脖子上,
还把白匪大声骂。
怀我生我是亲娘,
教我养我是共产党;
跟着亲娘慈爱多,
眼看党走幸福长。
《陕北革命民歌选集》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一)B(二)1.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
发添了几根根。2.一排排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3.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4.手抓黄土我不
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三)略 <-- #EndEditable -->
《回延安》课堂教学课件3
【基础知识点】
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
2. 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3. 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
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
【教学难点 】
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的难点。
【拓展环节】
新诗创作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 环节〗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整体感知〗
1.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对诗作进行整体感知。
2. 感知问题: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学习环节〗
1. 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段压一韵。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音字,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2. 朗读训练
(指导学生读出的亲切、热烈、真挚情感)
3. 讨论学习
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本诗的感情线索,是作者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4. 难点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_ 比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判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亲山亲水有亲人(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
_夸张
例句: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双手搂定宝塔山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以上两个夸张句)
_ 其它修辞
(指导学生自己找出例子并分析)
〖拓展环节〗
山丹丹开花满山坡,
咱陕北变成金银窝。
宝塔山高延水长,
共产党是我们亲爹娘。
_____ 《信天游唱给毛主席听》
指名学生读以上摘录诗节,巩固理解信天游特点。
〖布置作业 〗
运用信天游形式,自创一首新诗
《回延安》课堂教学课件4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一首陕北民歌入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搂定 白羊肚手巾 糜子黍类 油馍 气喘
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5)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三、作者作品介绍。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峄县。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这些抒情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四、赏析课文。
1.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
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2.总体感受诗歌。
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交由学生讨论。)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五、感受全诗中心。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回延安》,并为之配一首合适的乐曲。
2.查找有关信天游的资料,选取一两个优美的信天游歌词,下一节课交流。
《回延安》课堂教学课件5
《回延安》
一、作者简介
贺敬之,1924年11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峄县(今枣庄市)一个贫苦衣民 家庭。他自幼好学,先后进过村办小学、县办师范。1939年和同学 一起到四川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创作。1940年赴延安鲁迅 艺术文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在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中 担任执笔,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80年代任中华人民共 和国文化部部长。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等诗集。贺敬之作为我国当代诗人,向以“量少质精”著称于世。诗作善于把握和表现重大题材,具有雄浑豪放的气势和浓烈的时代精神。《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长篇政治抒情诗,以其火样的激情和阶梯的形式名扬我国诗坛;《回延安》、《三门峡歌》等意境、音韵精美的抒情短章,亦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二、贺敬之的诗
贺敬之是以新歌剧《白毛女》而闻名天下的,40年代就出版了诗集,但在诗歌艺术上真正获得突破性的成就是在50年代以后。他的诗可分为两类:
1抒情短诗。这类作品一般是表现他对某些事物的感受,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民歌和古诗韵味浓厚,如《回延安》、《桂林山水》、《三门峡棗梳妆台》等。
2长篇政治抒情诗。主要表现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如《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峰之歌》、《中国的十月》等。他的政治抒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就突出。
贺敬之的诗是时代的颂歌。他总是以敏锐的目光去抓取时代的最重大的事件、最主要的生活内容,而不去吟唱那些与人民无关的眼泪和悲伤。《回延安》表现了延安的巨大变化,赞颂了延安的历史功绩,指明“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的意义;《雷锋之歌》挖掘出雷锋精神的时代内含;《十月颂歌》是新中国十周岁的礼赞。
贺诗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将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
贺诗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如“信天游”体与“楼梯式”就被诗人以熟练的笔法熔铸为一体。
三、作者谈创作经过
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结果感冒了,嗓子失音了,唱不出来了,所以没有在晚会上唱。后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同志拿去以后,说他们要广播,后来很快这个稿子给了《延河杂志》,就在《延河杂志》发表了。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四、延安市概况
延安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北接榆林市,南连咸阳、铜川、渭南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吕梁地区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市为邻。全市总面积37037平方公里,共辖1区12县、196个乡镇、3426个行政村,总人口193.88万。
延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轩辕黄帝的陵寝就安卧在延安境内的桥山之巅,被炎黄 子孙尊称为“人文初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延安以其“边陲之郡”、“五路襟喉”的特殊战略地位,吴起、蒙恬、范仲淹、沈括等许多中国古代名将在此大展文韬武略,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铁马的悲壮史剧。
二十世纪上半叶,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民族英雄刘志丹、谢子长创立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长途征战的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十三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1982年延安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1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延安地区,设立地级延安市。
延安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土层深厚、适生作物众多、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在广袤黄土的深处,蕴藏了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石油储量4.3亿吨,煤炭储量71亿吨,天然气33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万吨,为延安工业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历史的潮汐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延安丰厚的人文旅游资源,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轩辕黄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民族圣地,雄奇壮美的壶口瀑布,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永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北宋时期开凿的清凉山万佛洞和钟山石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历时千年开凿的钟山石窟,专家们称它完全可以和敦煌相媲美。
举世闻名的枣园、杨家岭、王家坪等一大批革命旧址,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这一孔孔土窑洞、石窑洞和低矮瓦房,曾是指挥千军马的司令部。
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韵味淳厚的黄土风情文化。粗犷豪放的延安腰鼓,高亢激越的陕北民歌,古朴精美的民间剪纸,热烈欢快的陕北大秧歌,无不寄托着延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五、延安宝塔山简介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宝塔山闻名于世,宝塔已成为革命圣地的象征。宝塔山,又名嘉岭山,与清凉山、凤凰山环峙,海拔1076.3米,山上宝塔始建于唐代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共九层,八角形,塔高44米,登塔可俯瞰延安全景。山上景观众多,主要有摘星楼、烽火台、明代铁钟等,北宋时期,韩琦、范仲淹曾经在此镇守。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等十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宝塔山观览.今日的宝塔山,满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已成为中外游人的“梦中之圣塔”。
六、信天游简介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是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其节奏自由,纯朴大方,高亢悠长。句式结构非常特别,一般每节两句,两句一韵,下一节可换韵,亦可不换。短歌可能只有一节,长的可接连数十节乃至成百上千节。艺术手法上多用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曲调优美,琅琅上口。如曾被刘炽等改编作为《陕北牧歌》插曲的信天游原词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盼过好光景.青杨柳树长得高,你看上哥哥我哪搭好?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人里头挑人数上哥哥好.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信天游的动人音调激发了许多诗人、作家、音乐家的灵感,创作出一批蜚声艺苑的佳作,被誉为艺术的母亲,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的《回延安》等就是用信天游格式创作的,情歌是信天游的精华,民间叫酸曲儿。信天游《你看哥哥哪搭搭好》:青草草开花一般般高,唱上一个酸曲解心焦。它如同信天游这朵山花的花蕊,饱含激情,散发着温馨,还带有一缕感伤,妩媚动人。那份纯贞、痴迷、大胆、坦白,令人心旷神怡,柔肠百结。信天游的名段如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那个容易拉话话难、上河里的鸭子下河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羊羔羔跌下前脑畔,哪个女人不想自己的汉、山丹丹花儿背洼洼开,你有这个心思慢慢价来,你妈妈打你不成材,露水地里穿红鞋等均通俗自然,脍炙人口,传唱了一代又一代。信天游是陕北人对生命的祭歌,是对爱情的颂歌,它恒久的生命力来自广袤的黄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情与爱。
《回延安》课堂教学课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