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免费
《雨霖铃》这支曲本就是寄托相思的,所以词调极尽哀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雨霖铃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雨霖铃教学设计1
《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别离之愁;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具:ppt、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千世界,悲欢离合仿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离愁别绪也似乎是一种永恒的情怀,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通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仿佛看到荆轲离开时的悲壮,“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那又是怎样的凄苦之别。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嗅着浅浅的墨香眼前也仿佛浮现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那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去感受一下柳永笔下那缠绵悱恻的离别深情。(二)作者简介
柳永,婉约派代表人物。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朗读
(1)学生范读,读准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作大意。
补充: 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楚天:楚地的天空,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3)配乐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情感。
感受本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4)学生展示朗读,学生点评,并指导学生点评。(语调、节奏、情感表达) (5)播放配乐朗读,学生跟读。再次体会情感。 2、整体感知
再读词作(齐读),思考:
(1)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
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离别前:勾勒环境;
离别时:描写情态;
离别后:刻画心理。
(2)这首词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离别时依依惜别之情,浓浓的离愁别绪。 (四)讨论鉴赏
1.你是如何体会到词作表达的离愁别绪的? 小组讨论,斟酌词句,派代表回答。
指导: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景交融)
总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2.写离别诗,一般写到离别之时便会戛然而止,比如[唐]岑参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雨霖铃》有何不同之处?
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有虚有实,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衬托,交织一起,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作用: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内容丰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五)延伸拓展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绘出怎样的图画?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六、小结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同时通过学习我们更加巩固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学习了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
七、作业(任选一题)
1.背诵《雨霖铃》全词;
2.选择《雨霖铃》中你所欣赏的句子,用散文化的语言作简要赏析。 八、板书设计:
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
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雨霖铃教学设计2
雨霖铃【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二、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词的抒情基调;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重点:感知作品内容,把握词的抒情基调。难点: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启发、质疑【板书设计】《雨霖铃》上阕: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下片: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教学分析】组织教学二、复习提问三、新授实现教学目标一通过朗诵提高学生对词的理解水平分析上阕的艺术特色重点语句的理解和揣摩解决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一诵读实现教学目标二解决教学重点三、练习四、作业宋词按照内容和风格分为:_____、______。(婉约派和豪放派)【教学过程】一、导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以它独有的魅力一直都那样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就欣赏一篇颇具代表性的力作,宋代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二、简介作者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三、简介写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四、教师范背全词五、学生朗读
提示:首先注意词的低沉基调,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因为课文中的标点是按意思的连贯性点的,有些地方跟乐句并不一致。例如“寒蝉凄切”是一个乐句,“切”字起韵,应有稍长的停顿;以下“都门帐饮无绪”“今宵酒醒何处”皆独立乐句,亦应这样处理。六、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1.教师: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同时,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2.学生分小组讨论。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上阕: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作用:渲染凄清意境, 烘托人物感情。4.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重点从朗读的角度分析:(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 “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5.教师示范朗读一遍,将所储备的感情传染给学生。6.学生深情背诵上片。七、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1.教师引入:下阕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阕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结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2.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边板书:下片:典型意象:酒、柳、风3.学生自主朗读作品,鼓励毛遂自荐,作示范朗读。4.学生作示范朗读。八、师生共同归纳本诗的写作技巧教师: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鉴赏诗歌,如果准确把握了意象的特点和情景交融的写法,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感情了。如果我们再细细分析,作者在上下阕的写景角度上有点不同,那就是——上片实写,下片虚写。而其中的转折句是“念去去”句。因此,我们可以归纳本词的主要的写作技巧是:板书:写作技巧:1)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九、课内外迁移初步掌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我们之前学了豪放派,现在又接触了婉约派,如果各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两者,应该怎样形容呢?明确:如果说豪放派是一位东北大汉的话,那么,婉约派就是江南女子;如果说豪放派是长江黄河,那么婉约派就是小桥流水。如果说豪放派是高山大海,那么婉约派就是山涧小溪。如果说豪放派是《黄河大合唱》,那么婉约派就是《夜半小夜曲》。【作业布置】背诵《雨霖铃》。1.上交:默写《雨霖铃》。2.预习:《赤壁怀古》
雨霖铃教学设计3
教学板块
雨霖铃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豪放派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在我们的心灵之谷中似乎依然回荡着“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的铿然之声。今天让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另一个“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的婉约派词人, 柳永的《雨霖铃》。 二﹑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 年一约1053年) , 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特别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在他之前, 慢词总共不过十余首, 而他一人就创作慢词132首) 。他的词铺叙刻画, 情景交融, 语言通俗, 音律谐婉, 在当时流传很广,“ 凡有井水饮处, 皆能歌柳词”足见他的词,深受市民喜爱, 纪购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柳永也是倍加推崇地说:“ 诗当学杜诗, 词当学柳词”。可见, 柳永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三﹑词牌介绍
《雨霖铃》又名“ 雨霖铃慢”, 唐教坊曲名, 后用为词牌。相传, 唐安史之乱时, 玄宗西逃入蜀。贵妃在马嵬坡死后, 玄宗日夜思念。入斜谷后, 遇上连日霖雨, 在栈道中, 又听见铃声阵阵, 倍感凄凉哀婉, 于是作《雨霖铃曲》 , 寄托思念之情, 曲调极其哀怨。有前人称“ 一曲霖铃泪数行” , 可见一斑。四﹑写作背景
为了便于理解作品内容, 通常我们要了解写作背景, 那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呢?本词是作者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黄异在《花庵词选》 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宋仁宗颇好词, 近臣有意拔摆柳永,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柳作了一首《醉蓬莱》, 其中“衰游凤晕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 仁宗感到不快, 以此对他冷淡。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官职六品, 但无实权, 是虚职) , 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 沦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 更何况还要与心爱的人相别。宦途失意的压抑, 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 内心充满哀怨, 于是作此《雨霖铃》 以寄别恨。 五﹑整体感知
这首词的基调:低沉﹑ 哀婉﹑悲伤﹑凄清。词的上片写在一个秋天雨后的傍晚, 词人和恋人在都门外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写词人想象离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六﹑ 品读鉴赏( 串讲) (一)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这里不能忽视一个小东西---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 一番秋雨之后, 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命在旦夕, 因此这寒蝉更增添了悲凉。 “凄 切”一词为本词定下基调。长亭,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 十里设一长亭, 后被当作别离地点的通称。成为表现离愁别绪的常用意象之一。时当秋季, 景己萧瑟, 且值天晚, 暮色阴沉, 而骤雨傍沱之后, 继之以寒蝉凄切: 词人所见所闻, 无处不凄凉。此句虽明写景, 却暗含情, 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二)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在“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的情境之下, 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宴给他送别, 虽然有酒相送, 但也无心饮用,
语文建设
201301
教学板块
想必是一桌子的酒菜, 筷子动也没动。两人心中是百般留恋, 依依不舍。但是人要留, 船家却催促了:“天色已晚, 开船了” 。“留恋处﹑ 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一边是留恋情浓, 一边是兰舟催发, 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如何是好呢?正因为如此, 后面进发出:“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这时应有千言万语, 为何却无言了呢?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三) “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话承上启下, 全句写景, 又全句写情, 诗人想到前路茫茫, 自己将愈行愈远, 离心爱的人也越来越远, 心中的愁思也愈来愈深。这里, 浩渺无际的江水与词人心头难以排解的愁肠相似;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 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从眼前所见写起, 又想象行舟后所见之景, 写法上是半虚半实。
( 四)“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离别总是令人神伤。这里的“ 自古” 似乎有自我安慰之意, 但紧接着用“更那堪” 翻进一层, 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 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 突出当秋而悲, 甚于常情。离愁别绪不断涌上心头, 只能借酒消愁, 但是酒醒之后又会是何种景象呢? (五)“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被明代词评家贺赏称这一句是“千古丽句” , 那么这句俊在哪里呢?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品读) 提示:切入点: 什么时候看到的景象? 哪些景象? ) 美在: “杨柳岸” “ 晓风” “残月” 四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 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 杨柳” “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 物, 但文人却赋予其特殊含义。“ 杨柳”历来为送别诗的意象, 《诗经》 有: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况且“柳” 谐音“留”, 有不舍之意。 “晓风” , 这里是秋天的晚风, 清冷, 让人心生凉意,而“愿为西南风, 长逝入君怀”中的风又有了依恋的意思, 这里“晓风” 两层意思兼有: “月”是“ 团圆”的象征, 而“残月”则是不团圆, 为孤身远行的词人心头添了一层凉意。而在这里的景纯为情设, 虚写, 营造了浓烈的愁思, 有“愁”则需“销” , 借酒吧, 可此时己是酒醒时分, 正应了李白的“举杯销愁愁更愁”。
(六)“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这一去长年相别, (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 , 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 也如同虚设。纵然有千种的风情, 万般的情意, 又与谁去诉说呢? 这两句道出了 “余恨无穷, 余味不尽” , 然后请学生谈谈感受。词人以孤寂落寞之情收束全诗, 既突出了前景渺茫, 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下片在写法上是虚写。 七﹑归纳艺术特色 1.白描手法。没有堆砌辞藻和大量用典, 以本色语言进行铺叙, 告别过程逐层展示, 离别之痛渐次加深。 2.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合理意象的选择, 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缠绵徘恻的离愁别绪。
3.虚实相济。前后呼应, 层层深入, 眼前实景﹑事。实情与别后虚景﹑ 虚事﹑ 实情相结合。 八﹑课堂小结
柳永的一生是充满抑郁和失意的, 一首《雨霖铃》道尽了仕途失意, 落拓江湖, 辞别情人, 把酒浇愁愁更愁的痛苦等等真切的感受"它不是写离愁别恨的一个侧
语文建设
201301
教学板块
面, 词人的情感也没有随着离别戛然而止, 而是被充分抒写并表现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层层推进的过程。 (千年风霜纵是无情, 但词人的感情在千年后却依旧生动) 看来这首词不单纯是写一对恋人的分离, 而是柳永借助分离这个话题来深刻表达他的人生况味。九﹑ 布置作业
1.结合本课第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和《雨霖铃》, 鉴赏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按照词的一般常识鉴赏另一位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
雨霖铃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词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
二、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整体感知:
1、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柳永的诗歌进一步赏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
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
(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师:这句写什么?
生: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二、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学生齐背《雨霖铃》。
三、作业
1、背诵诗歌。
2、选一句诗,做幅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板书设计:
雨霖铃
上片,离别中悲痛:
饯别景----饯别宴---饯别情----饯别景
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烟波、暮霭
下片,离别后悲愁:
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虚设、与何人说
雨霖铃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即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以“离情别意”为题材的诗词很多,香港人把《游子吟》摆在“十大唐诗”之首,认为诗中抒发的情感虽寻常、朴素,却真挚、动人。现在,请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设计说明:此环节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又为本课提供了比较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诵读课文,为鉴赏做准备
1、试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标出不理解之处。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
设计说明:“试读”可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针对性。
2、听读、比读:和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两个人的示范朗读有何不同?为什么?
设计说明:我选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听读体会,让学生明白,朗读的方式是多样的,方式的选择和朗读情感的表现是根据你不同的朗读需要决定的。听读结束后,让学生展开讨论,结合教师的点拨来完成这一过程。
教师点拔:这两个朗诵中,第一个人是作为旁观者来读的,所以语调相对平稳,带着欣赏本词的情感特征。第二人则是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主人公,饱含深情地朗读,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3、按要求方式诵读:
(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可自由诵读、集体朗读,也可让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吟诵方式和戏曲方式朗读,教师可作一定的示范。以主人公身分朗读方式的指导应把握这几个句子:①“都门帐饮无绪”应读出心痛和惆怅;②“留恋处,兰舟催发”应表现出主人公对催发人的埋怨,此时两人难分难舍,你偏偏不断催促,怎不让一对有情之人更生哀怨?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到最深之处,朗读者应自觉进入角色,读时略带哭腔。学生读完后,教师可把前面的示范朗读(以抒情主人公方式朗读的)再放一遍,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此类指导知识不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三)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美
1、此文描写的是作者与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作者通过哪些典型景物,采用那些重要艺术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设计说明:对本文艺术手法的使用,学生可能说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但理解还处于较肤浅的层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缘情设景”体现了作者主观情感对景物的选择性和限制性,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设置的相应意象。本文“虚实相生”的写法也是难点,应抓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等句和上下文内容作比较分析,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不可让学生吃“夹生饭”。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在黑板上板书别前、别时、别后三幅画面的关键词,重要意象的含义和艺术手法。
2、写离愁别绪的景物很多,作者为何要选择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这样的选择和描写有何作用?
设计说明:此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明确意象对于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的作用。了解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鉴赏打下基础。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从作者情感表达需要方面去理解,基础好的学生还会涉及到作者的生平,性格和时代特征。(如果能理解到这一步,教师可简单介绍作者,这对学生理解有帮助。)
教师点拨:作者对景物的描写细腻生动,表现的情感特别感人,一些很平常的景物一到作者文里就变得特别不寻常、与通常的说法不同,同学们能找出几例吗?
学生讨论寻找,教师巡回查看指导。
教师提问并指导:
(1)“留恋处,兰舟催发”:“兰舟”是船,但作者不说舟船,却用兰舟,使文章顿增美感,兰舟一物,充满典雅、精致之美。明明是船夫催发,作者却说“兰舟”催发,是何原因?船夫催发,何来典雅、精致?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以节日为意象已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氛,再加一“清秋”修饰,节日一下变得凄美、淡雅,别具一格。
说明: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可把唐诗和宋词作个比较,唐诗是张扬的、开放的,唐诗中的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诗的离别中,几乎没有多少悲伤;宋词是淡雅的、内敛的,柳永、姜夔、李清照等就不必说了,就连豪放派词人苏轼也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悲凉感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对唐诗和宋词有较高层次的认识。当然,这一环节要根据教学过程来决定它的取舍。
3、想象画面,描述意境
诗词的意境就是由一幅幅画面构成。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如何安排词中显现的画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设计说明:此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凄清的意境,加深学生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对于诗词的鉴赏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感受选出一些句子来描述,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但学生的分析与回答可能较肤浅,涉及的面也不宽,应特别注意引导。
举例分析: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句由三个单纯的名词构成,在描述画面时,我们也可有多种组合方式。
(1)三种景物以并列方式展开描述
(2)把“晓风”“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杨柳”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杨柳”作为意象的意义。)
(3)把“杨柳”“晓风”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残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残月”作为意象的意义。)
(4)把“杨柳”“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晓风”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晓风”作为意象的意义)
语言描述举例:
(1)河岸上杨柳依依,晓风阵阵,残月低垂。
(2)岸边的杨柳在风中摇荡,在残月的映衬下,更增离别的伤感。
(3)一弯残月在刺骨的晓风中,惨淡地映照着河岸上依依的杨柳。
说明:不同的组合,体现对句子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对这幅画的意境的把握程度。但举例不能过多,容易限制学生思维,应让学生自由发挥。
问:这种单纯名词组合方式,同学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这样的组合有何妙处?
教师指导: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不加任何修饰的组合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此时意象是流动的,读者的解读是极度自由的。美籍学者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说“作者仿佛站在一边,任读者直现事物之间,进出和参与完成该一瞬间的印象。”这就是古典诗词的模糊性和解读的多元性。如果加上修饰语,读者的想象空间就受限制了。也许这就是此句被称为“千古俊句”的原因吧。
(四)品味本文的遣词美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如果把“去去”改为“此去”,把“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效果一样吗?“暮霭沉沉”和“楚天阔”是否矛盾?
说明:学生如果能抓住“用词与表达情感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就不错了,但后一问学生回答可能不到位,教师应引导,此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内心离别的沉重感,更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哀伤。
2、“执手相看泪眼”
问:如果让你描写情人的离别,你会设计什么方式?有比“执手相看”更能表达离情的词语吗?
说明: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教师如果不注意引领,就会使这一问失去价值,应让学生明确:告别的方式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民族习惯等都有关系,但此处却有更深层的意义,作者采用“执手相看”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诗经·邶风·击鼓》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句子,此处的“执手”写出了两人“不舍”,更表达了作者内心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同时“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率,充分体现了柳词通俗、率真的一面,与上文的典雅相应成趣。
总结:这种鉴赏方法叫“易词造意品析法”,对品味谴词造句的妙处很有帮助。在分析时可让学生先讨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此处不多举例,学生可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后训练。
(五)背诵检查
设计说明:“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词不仅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语文素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要求当堂能背诵同学互相检查。
(六)课堂总结
当时有人这样评价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当时人们对柳词的喜欢程度。柳永为何能赢得普通民众的如此厚爱?他不像李白和徐志摩(《赠汪伦》《再别康桥》),把离别写得洒脱、自在,甚至有时还略显欢快,这种打出常规的、别具一格的写法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他写的是最常态的离愁别绪,却同样成就了他的声名,为什么?因为他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不断渲染加强对读者的情感刺激,文字明白晓畅,又不失精致、典雅、大方。既有文人内涵,又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给读者崇高的审美享受。
(七)作业:第1题为选做题,第2题为必做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本课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永
朗读方式: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品读情感:1、景:精致典雅
2、情:离情感伤
艺术手法:1、缘情于景
2、虚实相生
分析名句:易词造意品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