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课后反思范文
音乐审美体验的获得是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需要学生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去联想、迁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音乐课课后反思,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音乐课课后反思1
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
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在我所听到的音乐课里,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尤其是欣赏课。有些老师的课,他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的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我们坦言,讲文学我们比不过语文老师(就普通而言),讲解数理也非我们所长,为何不发挥我们音乐教师的优势呢?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三、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材”定位过高过死
教材是教学之本,依教材上课“没商量”。我们国家的教材建设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全国一纲一本的格局而出现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这对于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教育水平和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间,形成新的教学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人们的国家太大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几套教材来作“教学之本”,实在是勉为其难。。就从我们浙江省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来说,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开始编,九一年开始在部分地区实验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广使用。编写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这从九十年代初全国经济发展的势态看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地位,无疑是准确的。可问题是,仅从一个面积不大、人文背景相对单纯、经济结构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是显面易见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定还来教育文化的差异。可我们使用统一教材,就是对这种事实上存在的差异视而不见,这与教育学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从编写到使用的周期很长,对教材重新作出修订则所需的时间更长。在现今知识爆炸、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面、人生观、美学观无不时时处处都在变化着,而唯有我们的教材不变,要学生唱的歌曲不变。这怎么可能让学生对我们的音乐感兴趣,对我们所唱的歌感兴趣?
再有,我们对“教科书”那种根深蒂固的虔诚,执行起来从不打折扣的那种严肃认真态度,一些教师对教材的依恋及所有管理层面上的考核、评估、督查都是以此为据,更加剧了这种不例题。因此,我们什么时候能做到不再以“教材是教学之本”而以“教学以人为本”,让每个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来接待教学内容(这里暂且不论我们音乐教师是否都具备这种水平与能力),才能出现我国自己的真正意义的教学法,才会有中国自己的“奥尔夫”、“柯达伊”。
教材内容并非经典,没劲!我们一些教学内容不受学生欢迎,也无法得到音乐老师的认同。在许多人的头脑里,一提到审美教育,便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目的提到德育的“高度”。因此,教材编写中什么时候该唱什么歌,那段时间是什么节日该安排什么内容,这两年在号召学生什么教材就该有所体现德育都成为必须考虑的第一因素。这就使得我们的教材始终离不开正当附庸的臼巢,在强调音乐教化功能的同时,削弱了音乐本身,音乐的本体失落了。另外,从音乐学习、情感体验的角度说,经典音乐亦并非靠别人去持牌指认就成了,大家去听了、去唱了,觉得好听,好美,好感动,就牢记在心了,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心目中的名歌、名曲了。就像在调查中所反映的“你最喜欢的乐曲”。在三成以上都写的是《梁祝》,那无疑这《梁祝》就成了我们大家共同的名曲了。如果我们的教材歌(乐)曲,学生不喜欢去唱、去听,再有伟大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又通过什么去教他们呢?用什么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又怎么能使学生学习音乐有劲?
四、课堂教学的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手段及模式单一,教学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边是“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法铺天盖地而来,令我们目不暇接,大有我是谁的忙碌惊呼四起之势;而另一边却为音乐与素质教育有什么联系、音乐教育如何渗透德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到底该用什么谱等“重大问题”争论休。这令第一线的音乐们无所适从,还大有望不到穷尽之态。一边是高保真立体声音响、钢琴、家庭音乐教育;而另一边是简易的手提录音机加劣质的教学磁带,还有一个领不到奖金(甚至工资)的音乐老师。一边是歌厅、音乐会、尽情享受;而另一边还在我唱一句你跟一句,先认谱再唱歌,剩余时间听录音。
如此强烈的对比、反差,再加上领导的管理水平与意识,家长们的“务实”,社会对音乐教育的偏见,还有新闻媒体的导向,足以能把我们的课堂音乐教学挤进可有可无、被人遗忘的角落。
音乐课课后反思2
活动目标
⒈在游戏情境中初步学会唱歌曲《点豆豆》。
⒉乐意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出不同味道的豆豆。
⒊喜欢与大家一起唱歌、游戏,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
⒋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豆豆图片:甜豆豆一个、酸豆豆一个、辣豆豆一个。
幼儿每人一个小标记:酸豆豆、辣豆豆或者甜豆豆。
活动过程
⒈练声活动
⑴练习歌曲《苹果歌》
⑵替换歌词,练习歌曲。(将红苹果换成甜苹果)
⒉学习歌曲《点豆豆》
⑴甜豆豆
师:甜甜的苹果真好吃,今天梦梦老师还带来了好吃的豆豆,猜猜藏在哪儿了?
【从围兜袋子里掏出一个粉色豆豆图片】
师:这是一个什么味道的豆豆呢?幼:甜的。
师:为什么?(引导幼儿看豆子图片上笑眯眯的表情)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吃甜豆豆的动作和表情。(幼儿的表情很到位)
(学唱前先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对甜甜的东西,幼儿的味觉印象较深,先从甜豆切入,同时也激发幼儿歌唱的兴趣。)
师:想吃吗?我们一起来做个点豆豆的游戏,拿出你的食指来点一点,边听我唱,边玩。【教师随音乐范唱“点点点豆豆,点到一个小豆豆,这是什么豆?甜豆豆。来来,来来来,我们来吃甜豆豆”请幼儿跟老师一起做相应动作。】
师:歌曲中你都听到了什么呀?
师:这么甜的豆豆,想不想吃?
(幼儿跟老师一起唱“来来,来来来,我们来吃甜豆豆。”)
(教师用比较亲切自然的语言拉近与幼儿的距离,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歌唱。)
⑵绿豆豆
师:呀,口袋里还有豆豆在跳呢,猜猜会是什么豆豆?(请一位幼儿摸一个)
师:看看它的表情,猜猜看。【出示绿色酸豆豆图片】
师:下面我们来唱唱酸豆豆吧,听听谁谁唱的声音听,动作表情最最像。
(这里幼儿的表情不太会做,只有部分幼儿在跟着老师学做。)
师:还有一个豆豆呢,请一名幼儿来摸出来,看看什么豆豆,用表情告诉大家。【出示红色辣豆豆图片】(幼儿的表情比较僵硬,只有个别幼儿表情丰富,几个幼儿开始游离活动。)
(看到酸豆豆和辣豆豆的时候,幼儿的反应没有看到甜豆豆时的强烈,因为幼儿对酸和辣这两种味道的感受不深,甚至有些孩子从未尝过这两种味道,他们没有相关地经验。)
师:三个豆豆都吃完了,还想不想吃豆豆呀?来来来,每个小朋友都有豆豆哦。【教师掀起围兜,贴满了豆子,请每位幼儿选一个豆豆贴到自己地身上,还要说说自己是什么豆豆。】
(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教师在表达情境语言的时候,注意将歌曲中地部分歌词融入,继续范唱,让幼儿不自觉地熟悉旋律和歌词。)
⒊游戏活动《点豆豆》
玩法:师:现在我们来做点豆豆的游戏,一边唱一边点豆豆,唱到“点到一个豆豆”的时候,我们请这个豆豆上来,然后大家问:“这是什么豆?”上来的小朋友指着自己的豆豆来回答。
示范:师:我先来点一次豆豆,引导幼儿一起唱:“来来,来来来,我们来吃甜豆豆。”
(游戏情境的创设,又一次激发了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游戏中,还有部分幼儿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豆豆,特别是辣豆豆和酸豆豆。选完豆以后,老师可以问问哪些孩子分别是什么豆,帮助幼儿强化记忆。)
结束:游戏多次后,请一名幼儿来点豆豆。啊呀,这么多味道的豆豆真好吃,现在跟着豆妈妈再去找找有没有别的味道的豆豆吧。
活动反思
⒈选材合理,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老师选择的歌曲《点豆豆》,音乐形象鲜明,段落非常清晰,情境性强。歌曲中有趣的点豆豆游戏,点,点,点豆豆,点到一个小豆豆,这是什么豆?甜豆豆。来来来来来,我们来吃甜豆豆。当这些有趣的游戏情境与音乐融合在一起时,孩子们的兴趣更为浓厚,同时也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了音乐。这样的音乐素材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⒉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⑴点豆豆中,教师准备的不同颜色豆豆图片代表不同味道,请孩子们在学唱的时候观察豆豆的表情,间接地感受他们不同的味道,再假装吃一吃,并把表情、动作做出来。这样的设计,让幼儿动手动嘴动脑。加深记忆,也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抽象的文字歌词转化为形象的动作。
⑵在学习理解歌词的部分,教师并没有刻意地强调歌词是怎么样的,教师通过自身的演示:甜豆豆肯定很好吃,来来来,我们一起来吃甜豆豆吧,甜不甜?吃到甜甜的豆豆是什么表情?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熟悉理解歌曲,最后巩固点豆豆的游戏,并将两部分串联起来。在和孩子吃不同的豆豆的方式来加深对歌词的理解。⑶将整个游戏情境贯穿在活动中,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歌唱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最后的点豆豆游戏,孩子们自己选择喜欢吃的豆豆,这样孩子们参与的热情更高了,把本次活动推向一个高潮。
⒊教师教态自然、丰富老师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们学习的兴致,在这次音乐活动中,老师始终以饱满的情绪感染着活动中的每一个孩子。她非常具有表演天赋,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是那么夸张,都是那么富有感染力,所以孩子们始终被吸引。教师范唱的歌曲也非常动听,在动听的歌声中,孩子们感受旋律,完整欣赏。
建议:丰富幼儿的经验准备。在《点豆豆》中,不管是点豆豆的游戏,还是吃到甜豆豆,酸豆豆,辣豆豆后的表现,都是需要孩子联系生活经验而表现出来的。我们明显感觉到孩子在表现酸、辣的表情和动作时不够投入,是因为他们对这两种味道不熟悉。现在的家长都什么主意孩子的饮食,会避开这种稍带刺激性味道的食物。教师在活动前可以让幼儿尝一尝,让他们更好的参与活动。
音乐课课后反思3
活动目标:
1、学习律动,随音乐合拍地做游戏动作。
2、能运用小椅子作为道具创编动作。
3、体验、表现律动的情趣,感受活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熟悉音乐。
2、每人一张椅子,排列成秧田式。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泼水歌),找座位。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去找自己的小椅子一起做游戏好吗?(幼儿边拍手边找座位)
(二)、游戏“亲一亲”
师:我们来请小屁股和小椅子来玩“亲一亲”的游戏好吗?
师示范:亲一亲,屁股碰椅子后马上站起来,同时嘴里发出“叭”的声音。你们会吗?
幼儿练习若干遍。
亲两亲:方法同上。(亲三亲)
我们还可以请我们身上的什么部位和小椅子来玩“亲一亲”的游戏呢?
幼儿自由发挥,教师带幼儿尝试。亲小手的时候可以增至5亲。
(三)、游戏“躲猫猫”(创编游戏动作)
1、你们玩过“躲猫猫”的游戏吗,谁来说说?
今天我们和椅子一起来玩“躲猫猫”的游戏。
2、我先把自己藏起来,(师示范藏在椅背后,并扶住椅背)等你们藏好了,我就来找你们。
“宝宝,藏好了吗?”“那我来找啦”“宝宝,在哪里”
3、师说:刚才我看到这个宝宝把头这样露出来了,我就知道原来他躲在椅子背后了,看我来学学他的样子:师示范:(左右探头)
4、还有什么办法也能让老师找到你啊?(引导幼儿创编伸出手、伸出脚等动作)带幼儿练习创编的动作。
5、配上音乐。
师带幼儿做:“宝宝,在哪里”边说边做动做:双手扶住椅背左右探头的动作,幼:“宝宝,在这里”重复第一句音乐。接着练习其他三个动作,方法同上(练习(2~3遍)。
上下探头
右手叉腰,伸出左手做摇手状
左手叉腰,伸出右手做摇手状
6、待幼儿熟练后交换角色:幼儿找,老师藏。(找老师时,你们应该怎么说啊?)(音乐)
7、做完后,接着示范下面的动作:
双手叉腰,小碎步从椅子后面跑到前面,转身面向椅子
双手同时按照__|__X|的节奏拍击椅面
师:谁说说,我刚才还想了一个什么办法让你们知道我藏在椅子背后的。(幼儿说)
8、幼儿完整随音乐练习3~4遍(前奏时,师说:宝宝,在哪里)(整首音乐)
9、师:除了用小碎步出来还可以怎么出来呢?(幼儿创编,并练习)。
10、听音乐把自己编的动作表演一次:这次请音乐和你们玩“躲猫猫”了。请你们听着音乐把你们想的办法表演给我看。
11、玩的开心吗,还想和小椅子做游戏吗?现在我们带上椅子出去做游戏吧(音乐)
活动反思:
本课整体上的效果还是不错,孩子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享受音乐,课堂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不足的地方是有的个别的学生有时做一些课堂小动作,影响教学,其次是学生的主动性有些欠缺应该设计一些合作交流的环节。教师要认真反思,从教学环节设计入手,争取减少走神的学生充分调动每个孩子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音乐课课后反思4
会唱歌的锤子
活动目标:
1、熟悉歌谣,学习看图谱演奏。
2、尝试根据乐器的音色为歌谣选择乐器。
3、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图谱、图片、乐器:打棒、碰铃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在熟悉歌谣的基础上,学习看图谱演奏。
活动难点:用碰铃演奏十六分音符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唱歌吗?
师:有一位修鞋匠老爷爷他手中的锤子也会唱好听的歌,我们一起来听。
二、互动学习
(一)欣赏歌谣,初步理解歌谣
师:老爷爷手中有几种锤子?(出示大小锤子图片)
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师:我们再来听一听有什么不一样?
(二)再次欣赏歌谣,感知大小两种锤子的节奏
1、师:大锤子是怎么敲的?(出示图谱1)
师:敲了几下呢?
师:我们一起拍手来试试。
师:大锤子敲得声音重还是轻?
师:我们再来试一试。
2、师:小锤子是怎么敲的?(出示图谱2)
师:敲了几下呢?
师:小锤子敲得声音重还是轻?
师:我们一起拍手来试试。
3、教师说前半句,幼儿拍手表现两种锤子的轻重
三、探索交流
(一)学习看图谱,初步感知节奏
1、师:我们一起看图拍一拍老爷爷修鞋的地方。刚才我们拍了手,还可以拍哪里?
2、跟随音乐看图谱感知节奏。
(二)根据乐器的音色为歌谣选择乐器
1、师:小朋友真棒,知道在修鞋的地方拍手,说词的地方摆头。瞧,老爷爷还给我们带来了礼物呢。(出示打棒、碰铃)
师:你们认识吗?
2、师:哪一种乐器的声音像大锤子在敲?
师:哪一种乐器的声音像小锤子在敲?
3、幼儿分两组分别使用打棒和碰铃。(教师巡视检查幼儿乐器的用法)
4、师:我们用乐器宝宝来试试:大锤子唱歌当当当当,小锤子唱歌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
(三)看图谱完整演奏
1、教师指图带领幼儿演奏(提醒幼儿说词部分乐器休息)
2、教师小结:乐器的使用以及小锤子的演奏
师:小朋友想一想碰铃怎么就敲得快了?
3、幼儿互换乐器,感受不同音色的乐器所演奏的效果不同。
四、拓展延伸
师:这首歌谣叫《锤子歌》,老师将图谱放到表演区,小朋友可以试试除了用打棒和碰铃伴奏,还可以用什么乐器?反思: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对声音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由于小班幼儿没有太多的演奏经验,对于他们来说乐器的演奏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选择了歌谣《锤子歌》。
活动反思:
这首歌谣琅琅上口,便于理解,同时还有孩子们喜欢的象声词“咚......”“叮......”,并且通过大锤、小锤的对比可以让幼儿更好地感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以及音乐的轻重、快慢。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颇有难度。例如:在本次活动中,小锤子敲了八下,小班幼儿没有那么强的自控能力,不可能正好敲八下。只要幼儿能跟上节奏,音乐停,乐器不敲即可。
怎样能让幼儿用碰铃给小锤伴奏时既敲得快还要节奏清晰,那就在于两个碰铃之间距离的掌握,离得太近听不清敲的节奏,离得太远跟不上节奏。要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来探索发现这一秘密。
由于小班幼儿没有配器的能力,因此我给幼儿提供了打棒和碰铃两种乐器。幼儿可以根据乐器的音色来和大锤、小锤进行匹配,为幼儿后面学习配器做铺垫。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参与度还是很高的,但是仍有3名男孩对于后面的集体演奏环节不是很感兴趣,因为是分组演奏,所以存在等待现象,他们3个是急切的想敲击乐器,但是老师不允许,所以后面出现了不耐烦的情绪。
音乐课课后反思5
《欢乐歌》这首牙买加民歌出现在小学三年级下册的音乐课本中,难度不高,只有4个乐句,但是它是以轮唱歌曲的要求出现的,编者的意图也就非常明了了。有人这么定义轮唱:将许多人分成两个或三个、四个声部,各声部相隔一定的拍数,先后演唱同一曲调,称为"轮唱"。我也赞同这样的说法。有过轮唱经验的人都知道,轮唱的难点于,同一曲调要有规律的错开,而且一不小心就会受到另一声部的干扰。通过三年级4个班级的轮唱教学,轮唱的效果还不错,总结为以下点:
1、先唱后听。歌曲《欢乐歌》第一遍为齐唱,第二遍采用轮唱的演唱方式。对于只有4乐句的歌曲,齐唱是很容易的。然而对于没有轮唱的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如果先听,他们必定会跟着大声的演唱,只能感觉歌曲的演唱很乱,对学唱没有很大的作用,而是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该先进行轮唱练习后,再让学生安静的聆听录音中的范唱,听听轮唱此起彼伏的效果,还可以边听边找找自己演唱的声部,这时的聆听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至始至终轻声唱。轮唱最怕声部抢,特别是初学时,生怕自己声部弱。教师要特别强调,两声部不比声音的响亮,而是比声音的整齐,这就需要时刻提醒用悄悄话的声音进行演唱练习。
3.先唱旋律后填词。这首歌曲的旋律前后句相同,如果单声部演唱,非常简单,但是却同时给轮唱带来了很大的音准问题。因此,先唱第一部分的旋律,再进行这一部分旋律的轮唱,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音高,很好的解决演唱的音准问题。
4.教师指挥手口并用最重要。初学轮唱时,教师千万不能用琴伴奏,因为这时,教师双手的正确指挥远比被困在琴上重要的多。双手指挥的同时,教师还要配以夸张的口形在每句的开头,给两个声部轮流提示。
5.齐唱轮唱做比较。当熟悉了歌曲的轮唱后,对歌曲进行了这样的处理:齐唱—轮唱—齐唱,简短的歌曲进行3次不间断的演唱,增强了歌曲演唱的表现力。
6.巩固练习很有趣。在快要结束教学是,我让学生挑了几首他们最熟悉最喜欢的歌曲,进行轮唱,如果每首都要完整演唱,即使时间允许,从歌曲难度上来说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当学生选好曲后,教师只要指挥他们演唱歌曲的第一、二句就可以了。这样做,只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轮唱这种演唱形式的表现力很强,它可以用在每一首歌曲的演唱,至于哪一些歌曲适合轮唱,那就以后再慢慢学习了。本节课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进行最初级的合唱练习,令我非常高兴的是,学生和我的感觉一样:虽然整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在唱这首《欢乐歌》,但是,四十分钟过得很快。这也许就是合唱的魅力了,合唱是最难的演唱,但它也被称是最美的人声。也有很多学生告诉我,这节课下课后觉得非常累,我想,这是因为,合唱是一种需要你全神贯注去做的事情,要同时看指挥、听声部、唱歌曲,一秒的不留神都会让使你的合唱集体发出不和谐的声音,甚至会影响合唱的进行。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是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合唱教学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循序渐进的编排了许多合唱作品。音乐教师都普遍认为合唱教学非常难,这是事实,但是我们要“知难而进,化难为乐”,这是我想努力做到的。
音乐课课后反思范文相关文章:
★ 高一音乐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