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教学资源 > 教师随笔 >

中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随笔

若水分享 1147

语文是一种能力,是通过表达能力、交流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体现出来的生存能力;是通过概念表达、是非判断、逻辑推理等思维能力体现出来的发展能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语文教师随笔,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随笔1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

“语文是什么?”、“语文怎么学?”……对于这样的问题,可以说是见仁见智。在下面一文中,教育名家、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语文先是一种能力和素养,然后才是一门知识

语文是什么?我觉得语文首先是一种能力。现在社会上对教育批评很多,对语文教学批评尤其多,我觉得对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是好事,但是讨论当中需要真知灼见。我认为,语文是一种能力,是通过表达能力、交流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体现出来的生存能力;是通过概念表达、是非判断、逻辑推理等思维能力体现出来的发展能力。语文也是一种素养,是一种通过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等语言形式的创作、欣赏和传承体现出来的艺术素养、文化素养。人类正是通过这样的素养,使得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世代相传。

其次,语文才是一门知识,一门关于语言和文字、文章的知识课程。因此,把语文作为一门单纯的知识课程,围绕着百十个所谓核心知识点讲来讲去,考来考去,那是舍本逐末。

怎样才是一名好的语文老师?

如果能把各种理论流派和考试分数放在一边,我认为,能够让学生热爱语文的老师,就是一个好语文老师。勤劳为益友,热爱是良师。要学生学好语文,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热爱语文。当然,让学生懂得语文的重要性,自觉学习诚然好,但也难;让学生通过尝试,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喜欢语文,并进而养成日积月累、乐此不疲的学习习惯,则更为重要,是更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这大概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道理吧!

如何上好语文课?

语文既然是一种能力,就要讨论一下什么是能力。所谓能力就是指完成某项任务,解决某个问题,实现某项目标的一种能量,一种本领。这种能量或本领,是实践主体(指学习者)在实践过程中从对课题的重复接触、多次尝试和反复联系之中获得的。语文既然是一种能力,那么语文课就应当按照能力培养的模式去运作,即语文能力要在学习者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获得,要在学习者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听、说、读、写互为依存,互为助力,是一个整体。所以,要强调多听,多说,多读,多写。

为什么要强调“多”?因为能力也好,记忆也好,是依靠多次重复才能够获得的,所以把要求学生背诵一首诗词、背诵一篇课文说成是读死书,这是错误的。多次重复可以使生疏演变为熟练,多次重复可以从熟练中产生技巧,具有了熟能生巧的活力,然后创新能力、其他的修养也就在其中了。我想这就是德国哲学家、教育家狄慈根所说的“重复是学习之母”这样一个道理。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靠批评、训责不是好办法,靠考试施压不是好办法,靠详细分析、讲解也不是好办法。有没有好办法呢?我觉得有,这就是一个字:读!两个字:熟读!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之下,选可读之文章,选精美之文章,这不但是一个好的途径,而且是学语文的好办法、大办法,最根本的办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些已经被千百年历史证明是真理性认识的慧语哲言,一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怎么就被抛到脑后去了呢!

怎么读?我赞成出我之口,发而为声,入人之耳,激越有神的朗读;主张要放开喉咙读,要口、耳、心、脑全面投入,全神贯注地读;尤其欣赏读得出神入化,摇头晃脑,陶醉于自我朗读之中的境界。

在初中阶段,尤其要重视读,读是更为基本的技能,多读、多诵,体验就在其中;多读、多诵,感悟就在其中。因诵成好,因诵成悟,因悟入巧,因巧入神,语文素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升华的。所以,诵读是语文能力获得的重要基础。把诵读说成是死记硬背,加以贬低,我觉得是非常荒谬的。针对当前科目讲得多读得少、实效低的状况,我赞成提“返璞归真”这个口号。

把熟读和背诵说成 “读死书”,是极其错误的

这里必须说明,有些人把语文教学中的熟读和背诵说成是“读死书”,这是极其错误的。如非误解,就属偏见。要知道,有时候偏见是比无知更可怕的。“书到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这是语文教学应追求的一种境界,现在的问题是有这种追求的人太少了。诵读经典,吟咏美文,传承文明,提高语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也可以融思考于其中,蓄能力于其中,寓创造于其中。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这不正是学习主体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语言习得的实践活动吗?

我以为,语文课应当重视背诵。国家颁布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名家名篇一贯要求背诵,只是这项十分重要的原则在许多地方、许多学校、许多教师那里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据统计,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要求学生背诵的有192篇课文、106个段落,总计近300篇(段)。这一数字在语文课内是否还是少了些,可以讨论。如果课内课外加起来算,相对于12年的时间来说,显然是少了。

如果每年能背30到40首诗词,20至30篇美文,整个中小学阶段有六七百篇诗书(或者更多)装在肚子里,那就会如伯洛所言,在今后的生活里,“决不会缺乏真实的朋友、有益的顾问和愉快的伴侣”了。做学问、写文章,就可以体会到朱夫子“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了。诵读工作做好了、做实了,学生因诵读而抑扬顿挫,因诵读而慷慨入神,因诵读而兴趣盎然,因诵读而一往情深,热爱母语之情油然而生,中华文化之根悠然深远,这不正是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展现吗?

中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随笔2

学期伊始,因教师教育课实践恰好有机会去中学实习,九个周一,风雨无阻,亲临语文教育第一线。听课,批改作业,批改月考试卷,讲课,几乎所有的事情都经历了一遍。感慨良多,在这里不愿再发出“悲观主义者千篇一律的哀鸣”,只想中肯地就其中我所感受到的一些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很多学生都在抱怨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味如嚼蜡,老师是在照本宣科,划分段落层次,总结中心思想,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动不动还要来一个“忧国忧民,上升高度“。这样的机械化程序化流水作业的课堂,确实没有什么美感可言。而老师呢,也在抱怨课难教,学生偏重于数理化成绩,不肯对语文学习投入时间精力。也是,真正上台讲过两节课后,才发现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把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整体连贯下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小事,再要求把课上好,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悟,则更是难上加难。

于是,就产生这样一个矛盾的两难困境:老师和学生各有各的委屈,彼此之间都很难理解对方,都在互相指责抱怨。难道,语文教育,就真的要一直陷在这个死胡同中永远无法走出来么?也许,现在就下这样的断言为时过早。

语文教育,在我看来,是对一个成长中的人的促进。这种促进,既体现在交际表达,阅读写作的工具性层面上,也流露在言行举止,思想精神的全部过程中。好的语文教育,带给学生的应该是智慧的喜悦,生命的感动,性情的抒发,灵心的陶育滋养,而不应是沉甸甸的负担,硬生生的灌输。语文课文,应该是活泼泼的,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和活力,能够与学生亲近,与他们还未成熟的心灵发生共鸣和碰撞。与古今中外最优秀的思想大师进行交流和对话,这是怎样一种激动人心的生命体验!可实际情况却往往与我们的预期大相径庭。应试教育,功利思想,让语文与学生之间反倒有了一层厚厚的隔膜,那种冰冷的距离感,让我们很难与作者共同思考,彼此对话。这真是巨大的遗憾和损失。

语文的学习,比起遣词造句,更重要的是对“学”者的心灵有所默示而对其生命有所触动。它的重点不应落于知识的记诵,也不落于理念的强加。这种学问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更应该接近于“道”,通过“耳闻,目见,言传”而终至“心觉,意悟”的至深之理所在。用心去点染生发其他灵心的根芽,让更多的心灵得到人文之光的润泽,是为师者的职责所在。语文老师,更应该成为一个引导者,用真切的情感和生命体验去唤醒文字中栖居的灵魂,在对话中与先哲的智慧相遇,将先贤的智慧传递;而绝非仅仅满足于成为一个匠人,将芜杂的知识碎片条分缕析,拼接连缀成美丽璀璨的串珠。我们的语文教育,更应该眷注于学生的成长的求索,境界的升华和生命的感通。因为,只有当一个人有了不受制于个体生命际遇的精神力量,能够进行自我审视和自觉反省,才可以超越外在事物,周遭环境的的牵累,达到“无所待”的自由。从此种意义上说来,语文更应该是探照灯,照亮思想的黑暗,照亮路途的光明。而行路人,正是懵懂中渴求导引的学生们。教师,更应该以平等的身份,成为孩子们最亲近最信赖的领路人。

谈了这么多悬空的教育理念,无非是想说,在我们的课堂上,需要老师们真实性情的流露,需要对作者思想内涵的解读,需要我们用生命去感悟生命。在语文教师甚至所有教师的眼中,学生都该是独一无二的松子,在这些闪光的日子里,我们一起相处,一起进步成长,一起砥砺交流。让语文走进生命,让生命启迪教学。这样的境界,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最后,引用周保松《走进生命的学问》之中的一段话作为结语:“既然我们只能活一次,我们就应该认真对待自己对待价值,并尽可能要求自己依信念而活。我们不是在世界之外,而是在世界之中。我们改变,世界就会跟着改变。我们快乐,世界就少一份苦;我们做了对的事,世界就少一分恶;我们帮了一个人,世界就少了一分不幸;我们站起来,那堵看似坚不可摧的高墙就少一分力量。”谨以这几句话与现在以及将来的语文老师们共勉。我们可以用自身的行动去寻求改变,用自己生命的力量来慢慢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值得我们存在其中。

中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随笔3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触很深。这本书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启示一: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启示二: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李老师深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终如一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爱,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

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

爱,也不应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惩罚”。

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一起欣喜”。

爱,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

爱,不是用一颗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颗颗童心,而是“需要一颗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中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随笔4

新一轮课程改革,让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特,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透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此刻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像这样教学,能否到达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我个人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的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务必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用心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务必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必须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中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用心参与的习惯;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务必要求有必须速度,务必规范、整洁地写字。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必须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中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随笔5

目前我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下列几个方面:

1、研究的交流方式上,多数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集体深入探究,课堂气氛显得沉闷。

2、学生研究活动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研究活动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其学习方式的结构是单一的,即仅仅是以“接收式学习方式”为主的一个纬度,而这种线性的学习方式结构模式,将会阻碍个体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3、在写作上,拟题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没有很好去鼓励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发表独到的见解,忽视学生在修改环节的个性化表达和探究创造。

4、在阅读上,学生读书,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读出来的是教师分析过的话,学生在笔记本上所记的也是教师讲授的话,没有学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

5、在研究时,教师未能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未把课文读通读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流于形式,学生还未真正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以致学生的探究不够深入。有的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探究,但未能重视给充分的时间展示学生的探究思考的成果和产生的`情感体验。

6、在研究问题设计上,问题过多琐碎,没有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问题进行探究,浪费了时间,课堂效率不高。对课文探究?练习中设计的很好的探究性练习题目置之不理,没有在课上或课下落实。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强化思维为训练程序,以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为目的。这样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这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现代教学规律发展趋势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基础薄弱的学校行之有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现代人素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优点和不足。作为教学法中的一种特殊方法的探究性教学,亦同样如此。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除了其本身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外,关键还要取决于实施的老师和学生。要保证探究性教学的成功,我们还需做许多工作。


中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教学随笔中学语文5篇

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随笔范文五篇示例

教师个人教学心得随笔七篇

教师教育教学感悟的随笔

中学教师成长感悟随笔5篇

教师教育心得随笔5篇

教师教育随笔三篇

教育随笔中学教师版

教师随笔欣赏

师生情散文教师随笔5篇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706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