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教学资源 > 说课稿 >

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设计3篇

若水分享 1152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炮火连天的日子。学习这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了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设计3篇一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学生讲述有关解放南阳的历史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出示下列问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在文中圈点标记出新闻的六要素。

  b.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a.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_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_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大意正确即可)

  b.导语为“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其余部分为主体。

  三、重点研讨

  1、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a.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b.文章可分为哪几个部分?试概括出各层大意。

  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第一层为第一句话,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已全部为我解放”,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

  第四层:“去年七月……不得不弃城逃窜”,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对于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若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完成。

  四、拓展延伸

  1、两则新闻均出自毛主席之手,学完两篇文章后,你认为它们在语言风格等方面有何异同?

  2、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新闻资料,并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

  五、布置作业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的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

  【教学总结】

  1、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⑴语文体验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

  ⑵把表演引入了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体验,体验文章所表现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角色表演的学生情绪高昂,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表演得生动形象,并进行对比分析,不但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审美能力也提高了,参与意识也加强了。

  ⑶课前准备用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的完成了对新闻的文体知识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就能明了新闻的结构及要素。

  ⑷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既分工,又合作,人人都是学习的主角,又是小组学习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⑸学生通过绘制地图、写作导播词、解说词、新闻播音、节目主持等,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促进了语文综合素质的形成。

  ⑹学生对新老师、新课堂产生了兴趣,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不够,由于时代背景及学生的阅历所限,对文中的议论理解不是很透彻,老师要做一定的补充与讲解。

  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设计3篇二

  教学目的:

  一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 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

  一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 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四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参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六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参考答案]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_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参考答案]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说明]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七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参考答案]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参考答案]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_彩的语句,读一读。

  [说明]以上是体会本文语言上的一些特点。鉴于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好的,教师还可以将练习四的部分练习题在课上讨论。

  八正音、正字。

  教师出示已制好的字词卡片(或写好词语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要塞

  [说明]可同时进行字音、字形的比较。如:荻获歼阡纤(要)塞(阻)塞(堵)塞

  九听_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朗读或歌曲的录音。

  条件不具备的,由教师朗读,力图感染学生,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布置作业

  一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二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总体说明】

  新闻文体知识教学,如何能与新闻的内容结合起来,是本文教案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问题。结果是: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的知识,因为“导语”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括表述全文内容。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又对“导语”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自然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设计3篇三

  一、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掌握新闻的结构;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

  五、教学过程:

  内容呈现

  导入:教师出示《百万雄师过大江》图片,学生说出画面内容,了解时代背景,进而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理清课文层次,掌握新闻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

  提出要求:(1)注意多音字、易混淆的字在文中的读音。(2)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则新闻内容的句子。

  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顺势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在文中找出概括新闻内容的句子,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

  2、对主体部分的内容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

  渡江区域

  渡江时间

  兵 力

  战况

  这一环节只要学生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

  3、请学生在地图上标示出红军渡江情况,直观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从而明确新闻的结构。

  (三) 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

  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至发电时止”可否换成“现在”?

  找出文中准确形容我军和敌军的词语。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明确消息真实、及时、准确、简洁的特点。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学生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产生思想的碰撞。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自由选择文中片断,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自我检测本课生字词掌握情况,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要求:(1)拟出恰当的标题。

  (2)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3)要简明,以200字左右为好。

  (六)丰富积累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255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