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教学资源 > 教师随笔 >

对鲁迅的读书随笔

若水分享 4360

  我印象中的鲁迅穿着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笔挺,冷冷的目光犀利,洞察一切污秽,浓密的胡子下有一张吞云吐雾的嘴,烟气在寂静的房间里陪他反抗封建和腐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对鲁迅的读书随笔,欢迎大家查阅。

  对鲁迅的读书随笔【第一篇】:我眼中的鲁迅

  他,总是穿着一件朴素的小白褂,平平直直的头发直立在他的头上,嘴上“一”字形的浓浓的胡子,看起来很显眼。他的身躯是瘦小的,当他对你伸出手来时,你看到的,就是一个非常瘦的,瘦得连血管都清晰可见的,长满老茧的手。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说出了我的心声。的确,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用大半辈子的精力,写了很多文章,帮助过很多人,只为了别人,而从来不关心自己。

  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热情地歌颂了热爱人民、造福人民的大文豪——鲁迅;无情地鞭挞了剥削人民、危害人民的反动统治者。诗中的“俯下身子”把鲁迅的精神表达得非常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在我学过的课文里,鲁迅先生曾经救助过一位受伤的车夫。他可是一名出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竟能俯下身子,而且半跪着,用他那瘦小的手,为一个社会地位非常低的车夫来治伤,而且当时可是狂风怒号,在寒冷的阴暗的天空下,使得鲁迅充满老茧的手上,又多了一层霜。

  鲁迅先生一生写了好多书,文章。他工作起来一点也不厌倦,整天写作写到晚上,从晚上又写到天亮。鲁迅认为,时间等价于生命,不珍惜时间就是不珍惜生命,只有利用好生命,不浪费一点时间,人生才不算白费。他愿意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他把笔当作武器,把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反动派作为敌人,不浪费生命,和敌人做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

  他在我的眼中,就是一个一心为人民的,有着坚强意志的,珍惜时间的卓越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对鲁迅的读书随笔【第二篇】:我眼中的鲁迅

  坦白来讲,我对鲁迅知之甚少。虽然说作品我读了不少,但大多囫囵吞枣。所以,我就语文书上的《故乡》来说一说鲁迅先生。

  在我眼中,鲁迅先生就像休眠火山一样。《故乡》通篇叙事冷静:“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像休眠的火山,简练而有力。鲁迅先生是一个有热情的人,他也是一个有理性的人。所以鲁迅先生在写到杨二嫂时依旧克制,在写到闰土时,我才鲁迅先生大抵会点上一支烟,让自己澎湃的心情沉淀才复又提笔,一如火山压制着它内心的炽热。在《故乡》中,我是看不到激情的,仿佛一座冰山,很冷很硬,摆在面上的少,用来思考的多。

  当我读到:“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悲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听到,老爷……”这一段时如此之好以至于我忍不住在此把它抄了一遍。

  鲁迅先生的野望很大,一个闰土,一个杨二嫂,是封建社会下的典型人物。借这两个人物所代表的故乡,鲁迅先生没有发出张爱玲一样华美而刻薄的讽刺,没有像巴金一样赤诚地对家乡的逝去而感慨,而是在冷静地、缓慢地拷问着你的认知与思想。

  这大体就是我眼中的鲁迅,但,一百人读出一百个哈姆雷特,而在这世上呐喊的鲁迅先生,应该会有千千万万个吧!

  对鲁迅的读书随笔【第三篇】:我眼中的鲁迅

  进入了杭高,似乎有股无形的力量逼迫我去了解鲁迅了,可能是因为鲁迅与杭高颇有渊源吧,但更应该是因为鲁迅文学上与思想上的造诣确实值得我们去探索、思考。

  翻开《孤立呐喊 鲁迅》,看着鲁迅的照片,隐约觉得他是在看我呢,又似乎不像,那眼神仿佛是试图看穿所有中国人的内心,看清一个民族,看透中国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犀利的眼神让人心虚,却也让人心境平和下来。

  在我的认识里,鲁迅的地位之高是令我望而生畏的,毛泽东、林语堂、郁达夫、蔡元培等诸多地位同样鼎鼎有名的人都给予了他颇高的评价。毛泽东说:“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而他去世后不到两年,就获得了数不清的谥号,比如“中国的一等圣人”等你我如何也不必想高攀的地位。可想这是位怎样的伟人呐。

  诸多名人对鲁迅先生的称许在此就不一一细数了,想必短时间内也很难道清诉尽。我是素来短见的,然而此时也想装装有学问说说对鲁迅的看法。

  最粗浅的也最真实确切的认识是:鲁迅文章写得确实是好!此话不假,不然鲁迅如何立下用文字唤醒麻木的中国人的雄心壮志?如何留下《朝花夕拾》、《野草》、《呐喊》、《彷徨》等等留传在年幼至小学生年长至老学者中的旷世奇作?可能码出好文笔的文章的人也不少,鲁迅成为文坛大师的原因还有文章深刻。由本书的封面上说:“鲁迅的小说是号角,能唤醒国民麻木的神经;他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最后一小句的“和”字让我思考了颇多,为什么不是“为”呢?我是认为只有与鲁迅一样审物深刻的人才能领会到他的字字句句中隐含的感情,并且和鲁迅一起用这种思想来唤醒其他人麻木的神经。这也只是偷偷想想罢了,但愿不要被人见笑才好。

  更有深度一点说,鲁迅是思想的巨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正是他的真实写照。他敢于为真理与自由而斗争,说对的话,做对的事,丝毫不妥协。还是毛泽东更懂政治上的事,他评价鲁迅道:“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中出来的,但他会杀回马枪,朝着他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的社会进攻,朝着帝国主义的恶势力进攻。”对于当时的思想状况也想象不出来,只知道在一种混沌的社会中敢站出来说话站出来奋斗的就是我们的榜样,民族的英雄。

  这时候,俨然屹立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个一字胡,眉头紧蹙、表情严肃,让人敬让人畏的鲁迅。其实鲁迅也是挺有情趣的人。他在他的爱情之路上本着自己的原则,爱情,给了他更大的动力更多的激情去生活区写作去斗争。

  鲁迅有过段相当无奈的婚姻。常言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鲁迅无奈于与鲁老太太包办的婚姻,与朱安结了婚。在我看来,鲁迅是“孝”的,因为他不忍拂了母亲的望子结婚心切;然而他这样做却是不“义”的,婚姻本来就需要爱情来维系。我想朱安宁愿错过,也不愿跟一个如此不情不愿的男人结婚,婚后第四天自己那挂名丈夫又逃跑,自己却在此后30年之久常常独守空房吧。但从另一方面鲁迅也算仁义,就是就算不爱朱安,依旧没有休了她,结束这个错误,因为他深知一个被休的女子会受到怎样的待遇,怎样的歧视。并且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也不忘常常给朱安寄钱过生活。倘若换位思考,我应该也会与鲁迅做法相同吧。

  在与学生许广平几番书信后,他们相爱了。这在我眼里真是无法想象的事,仔细一想又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在文化、思想上他们志同道合,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有共同语言”,可以互相扶持,同舟共济,为对方的事业助以一臂之力,这样看来,抓住年龄上的那18年不放真是件愚蠢的事情。

  对鲁迅的读书随笔【第四篇】:我眼中的鲁迅

  提到鲁迅,大家可能就会想到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亦或是想到他那些经典的作品:《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呐喊》、《彷徨》,仿佛鲁迅那些光辉伟大的形象已经在我们心里根深蒂固,留给我们的是种遥不可及的感觉,可随着不断地接触鲁迅的作品和生平,渐渐地另一个不同于以往印象中、接近于真实中的鲁迅形象浮现在我眼中。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热情的爱国者。鲁迅少年时看到中国国民的体质虚弱,于是毅然到日本留学求医,想要使国民的体质强健起来,可等到毕业归国,本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想到发现国民缺乏的并不是体质而是精神;于是他放弃自己所学的事业,开始进行文学创作,用以改变国民的精神,想改变国民的那些麻木、无情。后来他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就是要使国民的精神彻底得到解放,不被封建势力锁住了头脑。在我眼中,为了使国民、国家变得强大,不惜多次改变自己努力的事业,全心全意地为自己的国家付出,对国家的弊端,努力地去改变和消除,为国家付出一切,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曾有人问鲁迅:“你说中国有这么多缺点,你下辈子还会生在中国吗?”而他的回答依然是那样的肯定。

  在我眼里,鲁迅是一个关心低层大众的文学家。在鲁迅的作品中,记录低层社会中小人物的,占了大多数,孔乙已、祥林嫂……这些小人物的事迹,在我们心里留下了的深刻印象,在这些小人物的最终悲惨命运中,鲁迅先生表达出了对低层大众的同情,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让我们在感叹小人物命运悲惨的同时,又都体会出一些价值和道理,鲁迅先生写这些小人物,故事的真实性暂且不谈,或许这事根本没发生过,但相似的事实一定在中国的某一片土地上发生过,这些小人物就是中国低层大众的缩影和集合,众多人的事迹构造成了一个鲜活人物的悲惨命运,也表达出对黑暗社会的无限憎恨。

  在我眼中,鲁迅还是个好父亲。在其子周海婴的回忆中,有时他赖着不去学校,鲁迅先是假意拿报纸要打,后了解情况,于是再向老师请假。在鲁迅先生病重时,海婴每晚向他说:“明朝会!”鲁迅先生仍挣扎着大声回应,足见其对儿子的爱。

  鲁迅,一个爱国者、一个热心的文学家、也是一个好父亲,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他的理想、事业。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创造的价值是永恒的,永远是中国人心中的“民族魂”。

  对鲁迅的读书随笔【第五篇】:我眼中的鲁迅

  “唯有民魂是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题记

  每每听到这句话,不禁想到了中国的民族魂—鲁迅先生。若想熟识这位文化革命的主将,唯有阅读他的作品。正直寒假,有幸拜读他的作品,感触颇多,我心中那个民族魂的身影慢慢明晰起来。

  我印象中的鲁迅穿着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笔挺,冷冷的目光犀利,洞察一切污秽,浓密的胡子下有一张吞云吐雾的嘴,烟气在寂静的房间里陪他反抗封建和腐败。

  鲁迅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赴日留学让他走出当局者的困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清了中国人精神的麻木;家境时起时落,父亲早逝,让他承受了过多苦痛;祥林嫂,阿长,闰土的悲剧人生,让他对封建思想恨之入骨;政府的通缉,革命的遏制,让他四处藏匿,无家可归。这一切让他的思想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陷入精神的孤独。大概也是因为这样,鲁迅才会说出“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样的话来吧。

  但他又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他定是选择了爆发,才会改变中国。

  鲁迅是那个时代的英雄。长辈们的去世让他的家庭一贫如洗,赴日留学又受到同学的轻视,但他一如既往勤奋学习。回国后积极参加革命事业,四处碰壁却愈加坚持,他用笔使腐败瓦解,用笔使民族觉醒。我钦佩这位英雄,钦佩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志向;“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沉着理智;“谦以待人,虚以接物”的高尚品质。或许真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太突兀了,以至于掩盖了他温和、慈爱的一面。在生活中鲁迅虽然跟朱安没有感情,但也算尽了职责,这点朱安本人并不怪他。鲁迅对周海婴的爱也显而易见,即使儿子的调皮、叛逆……经常困扰他。

  但中国现阶段却出现鲁迅文章退出课本的现象,颇为费解。

  现在从教材中删除鲁迅,可能是所谓的“紧跟时代步伐”的教育改革。我们的时代精神要倡导和谐,要以和为美。但是如果我们过于的宣扬温润与平和,过于地倡导与世无争的中庸,并且在下一代的教育中剔除英雄主义的豪迈,剔除批判现实的激情,剔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盛世危言,我们的民族将如何应付突如其来的战争,灾难,和其它不可知的挑战?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180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