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教学资源 > 教师随笔 >

关于元宵的随笔

若水分享 1147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晚上很热闹,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晚上闹元宵……夜已深了,外面也静了下来,但过节的浓厚氛围仍在我脑海中萦绕,节日的喜庆暖流仍在我心中荡漾,久久挥之不去。年,一年年的过;汤圆,年年都香甜;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梦想,只要努力一定会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元宵的随笔,欢迎阅读。

  关于元宵的随笔【第一篇】:元宵节

  今晚天晴无风,月圆而皎洁。望天上火树银花,看人间鞭炮声连绵不断。正月十五元宵节,正以它千年流传的习俗,热闹了人间,让中华大地璀璨生辉,欢乐成了海洋。

  元宵节的来历颇多,据说,西汉文帝刘恒成功登位的日子就是这一天,并喜而出宫与民同庆,且把这天晚上出游称为元宵。宵者,天河夜空也。所以,那时的元宵是指一年的头一个月圆之宵,叫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我国有一年三元之说,即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古时认为,“天官(玉帝)”、“地官(阎王)”、“水官(龙王)”为三元,而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望日,所以叫上元,故称上元节。

  关于元宵节民间流传着许多的故事,因此,元宵节便赋予其如今丰富多彩的内容。

  我们这里的习俗,因为元宵节要吃饺子、吃元宵、点灯笼、放烟花、舞狮子、踩高跷、小车子会、唱戏、耍落子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故有“正月十五大于年下”的说法。

  元宵节一般是三天,农历十四、十五、十六。从正月十四开始,这天早上家家开始祭祀,下午包饺子。晚上一家人聚餐,举杯同庆,然后吃元宵。正月十五早上中午都吃饺子。这三天的晚上,家家户户都门前挂红灯笼,家里各个房间里都亮着灯,并且这三晚上的灯各有叫法,分别是鬼灯、神灯和人灯。正月十六晚上,因为是人灯,故家家户户都出去走动,叫溜百病。家家在门前或胡同里和街上拨灯,一堆堆的。何谓拨灯,一般就是用闲置的盆子,盛上锯末或者棉籽倒上柴油搅拌好,用棍子或铲子一堆堆地拨在地上,用火点上。放眼望去,簇簇火苗跳跃,预示着家家户户来年日子红红火火。

  唱戏是元宵节里的重头戏,还记得小时候在老家过元宵节,我们那里年年唱大戏。唱的是一种叫“哈哈腔”的地方戏,非常好听,并且远近闻名,都是全本的唱,从头唱到尾,从过年一直唱到十五,大概有一百多部戏。什么《七人贤》、《王二舍化缘》、《刘公案》、《秦香莲》、《卖画》、《朱买臣休妻》、《芦花记》、《小王打鸟》等等,至今仍记忆犹新。

  此外,还有许多幽默的小戏,引人发笑的,比如《锯大缸》、《拉碌碡》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远近闻名的剧种,现在想起来,还令我忍俊不已。

  元宵节放烟花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许多人家放烟花,看谁家的烟花放的高,花多。记得那时,我们家放的烟花最好,哥哥每年都早早买了铁屑,自己烧了枣木炭,当时本家的小叔也来帮忙,一起配药,装花,放花。我记得光是装烟花的铁桶哥哥就让人做了十几个。放花时,我们在旁边欣赏,人们都来我家门前看,说这花真好,越放越高,眼看就要爆炸的劲,好悬乎,可是这就接近尾声了。哥哥说,这才叫技术!放烟花,给我带来了无限欢乐,热闹的过节,也有过节的味,让我至今回忆,引起无限思绪。

  夜已深了,外面也静了下来,但过节的浓厚氛围仍在我脑海中萦绕,节日的喜庆暖流仍在我心中荡漾,久久挥之不去。

  关于元宵的随笔【第二篇】:闹元宵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晚上很热闹,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晚上闹元宵。

  老人会讲起元宵节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时期,猎人不小心把天鹅射伤了,玉帝很愤怒,决心要把人和牲畜全烧死,一位仙人冒死来到百姓中报信,让人们在五月十五家家点燃火把,亮起灯笼,然 后飞回天宫,玉帝听了不相信,又看了一看,人间果然一片通红,火光冲天,就不在追究了,人们为了庆贺这个日子,每到这一天,就张灯结彩,度过一个热闹欢庆的夜晚,这就是元宵节神话传说的由 来。

  不一会儿,屋里就充满了汤圆那诱人的香味,熟了熟了,妈妈给孩子一个一碗汤圆,这碗热所腾腾的汤圆,比任何东西都要好吃,因为台湾民谣说:“吃了汤圆,好团圆。”

  关于元宵的随笔【第三篇】:正月十五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妈妈提议自己动手包汤圆,我们都爽快地答应了。

  说干就干,我拿起一个浑身光溜溜的棍子,在一块面团上搓啊搓。妈妈等人就在一旁剁花生。一开始我觉得很好玩,就用力地搓,但过了一会儿,我就觉得精疲力尽,手疼拉拉的,想放弃了。但转脸一想:爸爸妈妈平时挣钱挣得那么辛苦,我搓个面团又算得了什么呢。想完后,我带着满手的疼痛更卖力了。

  开始包汤圆了,奶奶拿着杯口印了几个汤圆皮,把剁茸的的花生糊装在碗里,大家就你一勺我一勺的包汤圆,一开始我学的很笨,汤圆不是被”撑死“,就是一个”瘦小的穷人“。我越做越泄气,打算撒手不做。这时,妈妈对我说:”孩子,别泄气,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坚持下去,成功就是你胜利的成果。“说完,她认真地教我包汤圆,我费了九毛二虎之力,终于包好一个汤圆,我越包越用劲,汤圆也越包越成形,看着一盘汤圆终于整装齐发,我暗暗地笑了一下。

  汤圆要经过沸水的考验,过了十分钟后,几碗汤圆闪亮登场了。

  我吃着汤圆,感觉心里甜的不得了,因为这可是我的劳动结果啊!

  关于元宵的随笔【第四篇】:包汤圆

  今天我起了个大早。因为是个特别的节日——元宵节。以前几年的元宵节,爸爸妈妈都会包汤圆给我吃。那气氛,十分热闹。今年,我已经12岁了。今天我就要给爸爸妈妈包汤圆吃。

  我来到超市,“哟,今天怎么这么勤奋?”阿姨问。“阿姨,我今天要包汤圆给我爸妈吃。我第一次做,希望您可以帮我选材料。”“你爸妈真幸福。我儿子还没给我包过汤圆呢?”“是吗?阿姨那你多选一些材料。我也帮您做。”“好。一共8元。做法也在里面。元宵节快乐!”“谢谢阿姨,一会见。也祝你元宵节快乐!”

  我回到家,打开材料。“第一步,舀4杯面粉。将面粉的中间画出一个圆。将水慢慢倒入,一边倒一边搅。直到面粉变成一个有韧性的面团。”“好麻烦,不过为了爸爸妈妈加油!”我小心翼翼地倒着水,慢慢地搅匀。“终于好了。第二步,将面团揉得韧韧的,有弹性的。这好办,把它当沙包就好了嘛。”我摆好架势,“开打!”上下左右,一个地方也不能少。“好。”我拉了拉,"有韧性。过关。第三步,将汤圆搓成圆球。这好办,爸爸吃大的,妈妈吃小的,我……我吃最小的。嘻嘻。我特地没加馅,奶奶说,元宵不加馅最好吃。”我揪起一团面,放在手心,搓啊搓。一个汤圆就做好了。5分钟后,全部ok。“最后一步,将汤圆煮熟。先用大火将生水煮开,将汤圆从锅边滑入,小心烫手。过会就加点生水,过会就加点生水。不要让水漫出来。最后就等着香气扑鼻的汤圆。另外,别忘加把砂糖哦。”我将水煮开,小心翼翼地将汤圆滑入锅内。加了生水,盖上锅盖。守在一旁不敢离开。我一会加点水,一会加点水。终于,汤圆都浮在了水面。我将它们一一放入碗内,在上面撒上砂糖。大功告成。

  “铃铃铃,铃铃铃。”闹钟响了,8点了。爸爸妈妈出来吃早餐,“哇,今天田螺姑娘下凡了。”老爸惊讶道。“或许是吧,先尝尝吧。”我说。“好。”爸爸迫不及待地尝了一个,“恩,不错。”“我尝尝。”妈妈说,我端起一碗汤圆送到妈妈面前。“还真不错。有进步。”“妈妈爸爸,我祝你们元宵节快乐。我们家要团团圆圆,和和睦睦。”“我们女儿长大了。以后的元宵你来做。”爸爸边吃边说。我突然想起一件事,“妈妈,我马上回来。我给阿姨送汤圆去……”

  关于元宵的随笔【第五篇】:吃汤圆

  又过年了,那些温暖的年事总在脑海里一遍一遍演播,在年味越来越淡的年关翻涌。

  现在,乡下的过年跟城里差不多了。我儿时的过年却跟城里差别比较大。我家是父辈三兄弟没分家,大大小小20口人。奶奶是她那一辈兄弟妯娌里最后一个健在的人,自然是过年时家族都要来拜年的老天派。过年的大小事情、祭祀、走人户呀什么的都听她调遣。

  过年除了吃年夜饭,正月初一还要吃汤圆。现在过年吃汤圆,超市里各种牌子、各种馅料、大小各异的汤圆琳琅满目。小时候吃汤圆都是自家加工。

  每年进入腊月中旬,奶奶就安排母亲和两个婶婶把糯谷背到社里的打米房去打好,然后泡上大半水缸糯米。在过年的前几天母亲和婶婶她们把泡好的糯米淘洗干净,在石磨上细细的磨好,装在白棉布做的长长的汤圆口袋里(我家人多,客人也多,每年都要磨两大口袋汤圆)。磨好的汤圆在口袋里用石磨墩压着,等压干多余的水分,过年的晚上就从汤圆口袋里把凝脂一般的汤圆掏出来放在两个大缸钵里备用。

  接着就是准备汤圆心子了。那时候,汤圆心子没现在这么多名堂,都是自家准备:红糖心子、白糖心子、芝

  麻冰糖心子,小时候觉得冰糖和腊肉末、芝麻做成的心子最好吃。

  现在过年吃汤圆也不是必须了。小时候在家乡正月初一早上是必须吃汤圆的。除了初一早上吃汤圆,客人来家给奶奶拜年,早上中午的饭前都要吃一碗醪糟掐掐汤圆,所以元宵节以前吃汤圆的数量对于我家来说不小。不过,过年时无论吃多少顿汤圆,最重要的一顿还是正月初一早上那一顿。

  初一早上母亲和婶婶她们早早起床,烧好一大锅水准备煮汤圆。为了讨个好彩头,奶奶还准备一些洗干净的硬币交给母亲和婶婶她们,和着汤圆心子包在一部分汤圆里。奶奶说谁吃到硬币或是吃到的硬币个数多,这一年财气就旺。我们一帮孩子也是被早早从热被窝里叫起来,奶奶说新年第一天就早起,这一年都不会睡懒觉了。

  看着大人们忙碌着包20个人吃的汤圆,我们几个姐妹也忍不住要去搞槽。大人们不允许妹妹们包汤圆,说没包好心子流出来,水就不清亮,汤圆就不好吃了。我是被特许包汤圆的(也许我现在能包汤圆包粽子都是那个时候学会的吧),但不准包有硬币的汤圆。看着满锅圆圆白白在锅里翻腾的大个头汤圆,眼睛细细搜索哪个汤圆里有硬币,哪个是最喜欢吃的心子的汤圆,以备轮到我端汤圆时不搞错(其实这是白搭,煮熟了都差不多无法辨认)。

  汤圆煮好了,可不是马上就吃得着,奶奶和母亲、婶婶她们还在门口外放上一长凳,然后舀上几碗汤圆搁上筷子放在长凳上,敬谁我是真不知道了。摆上一会儿收了才轮到一大家子吃。吃汤圆的顺序也是从长辈开始一个一个端上桌子的。奶奶一发话,全家大小动筷子了,奶奶还鼓励看谁吃得多吃得巧:吃一个的,一帆风顺,吃两个的,好事成双,吃四个的,四季发财……吃十二个,月月发财。一帮小孩子被奶奶这一鼓励,都争先恐后抢汤圆吃,吃到硬币的开心的炫耀,没吃到硬币的就赶紧报数吃了几个汤圆。这样一来,一家子都找到了一年初始开心的理由。现在想来,那也许是奶奶的激将法;让大家努力把汤圆吃完,免得剩下不好打整。 年,一年年的过;汤圆,年年都香甜;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梦想,只要努力一定会圆!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168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