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随笔
课文的情节发展总是有线索可循的,线索在串连内容方面有重要作用。有些课文的线索能把头绪纷繁的课文条理化,简约化,这对于提炼主线是很有帮助的。四年级的语文教学师是怎样的呢?和小编一起看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随笔》吧!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随笔【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随笔
轻轻地翻开语文课本,一篇篇精美的文本映入眼帘,这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多么好的范例啊!引领学生一遍遍地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其目的还是引导学生感悟、对话其语言的表达形式。细想封面上的“语文”二字,有“语言”和“文字”之意,和学生一起在文本间流连,学习语言和文字,感悟语言的精炼与优美,用词准确与精妙。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走进了课堂,和学生一起分享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当我走出课堂时,脸上不禁露出了微笑,因为在和学生一起分享第二自然段时,以字词句为载体,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师生在文本中游历,并亲身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之魅力。
一、品句
当学生反复朗读了课文第二自然段后,我设问:“会读书的孩子能够将厚书读薄,你们默读这一自然段后,能不能将这段话读成一句话呢?”分享学生的思考时,第一位学生朗读的是这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变成嫩绿的。我启发道:“作者除了描写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这一段还讲了什么呢?”学生继而又朗读了作者描写的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的部分。这时,再次引领学生思考:你看看哪句话既讲了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又讲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呢?学生很轻松地朗读着这一段的第二句话: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至此,学生感受到了这句话在这个自然段中承接了上文,引起了下文,很自然地把前、后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品句的经历中,学生领悟到了一种读书的方法──把书读薄,学会概括。
二、品词
当品读“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这句话时,请学生概括出叶子的特点,可学生感到畏难。于是,我引导学生读句子,看插图,说一说,看过了这幅爬山虎叶子的画面后,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学生说了一个又一个,像“一顺儿朝下”、“没有重叠”、“不留空隙”、“均匀”……我顺势引导:学语文,就要读懂书上的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你再读读这句话,能用文中的话来说说“均匀”的意思吗?学生从“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中读懂了“均匀”的意思。在品词的经历中,学生也领悟到了一种读书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
三、品字
每一篇文本中,都藏有一些运用得精妙之字。对话文本时,我都要和学生抓住运用得精妙之字反复品味,咀嚼,体会作者用词之精妙,丰富学生的语感。
如对话“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句话时,我采用字理教学法,引导学生品悟那个“漾”字。
师:你看,这个“漾”字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生:“漾”字是由“氵”、“永”和“无尾巴的羊”组成。
师:右上角这个部分是“羊”的省写,而“永”有“长久”之意,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羊群不断地增加。它的部首是“三点水”,这个字是指什么在不断地增加呢?
生:水在不断地增加。
师:既然是水不断地增多了,水面就会──
生:微微动荡。
师:再读这句话,你看看是什么在微微动荡?
生:满墙的爬山虎的叶子都在微微的荡了起来,像美丽的波纹。
师:漾起的波纹是多么美啊!再读一读这句话,把你的感受一同读出来。
接下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在这句话的学习中,先指导学生剖析字形,启发学生理解字义,再把理解送回句子中,朗读句子。
在这一自然段中,我还引导学生品读那个“嫩”字,由“嫩”字组成的词语,有:嫩红、嫩绿和嫩叶。同一个“嫩”字,在词语中的意思却是不同的。这正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在朗读中,学生有了思考,有了感悟。理解了“嫩红”与“嫩绿”的“嫩”是指颜色浅,而“嫩叶”的“嫩”是“娇嫩”之意思,学生感受到了汉字意义的丰富多彩。
在品字的经历中,学生又领悟到了一种读书的方法──据词理解字义。
与学生学习完这一篇课文后,我回到办公室,再一次静下心来思考,我感到:一篇篇文本都是由字词句组成的,徜徉文本之中,就是要品味组成文本的这一个个字、词、句。在反复朗读中,积累了词句;在联系上下文思考中,读懂了词句。这样的感悟,做到了积累,做到了学法的渗透,做到了让教材成为了一个例子,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这样的课堂,也突显了一个“实”──朴实与扎实。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随笔【第二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随笔
叙事性文章是以叙述和描写人物、事件为主的一种文体,此类文章结构单纯而严密,语言文字准确、鲜明、生动,是培养学生读写基本功的好教材。
四年级语文下册共入选 23 篇课文,其中属于叙事性的文章就有10篇,占全册课文的43%。从这个比例上来看,叙事性的文章应该在整个小学阶段都站到比较大的比例,既然比例大,课例就多,那么老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充分的探究与实践,去摸索此类课型的教学模式。
根据文体特点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语文教研组选择了《三顾茅庐》这篇文章作为课型研究的具体课例。
1、把握文章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2、用心研读教材,精心设计课堂
3、反复研讨总结,确定课型模式
一、把握文章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课例《三顾茅庐》属于叙事性写人的作品。叙事性写人的作品主要是通过生活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这些课文具有以下四方面鲜明的特点:
(一)引人入胜的故事。
(二)一波三折的情节 。
(三)令人钦佩的形象。
(四)丰富多彩的。
结合这些特点,我们把“走进故事、了解情节、品味语言、感悟人物”作为此类文章的教学重点。
二、精心研读教材,用心设计课堂
1、精心提炼故事主线
⑴从过渡提炼
有些课文过渡小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这样的小节,可以“中间开花”,勾连全文,从而提炼出主线。
⑵从习题提炼
课后习题集中体现了课文的基点、重点、难点、特点,往往能给我们以提炼主线的启示。
⑶从线索提炼
课文的情节发展总是有线索可循的,线索在串连内容方面有重要作用。有些课文的线索能把头绪纷繁的课文条理化,简约化,这对于提炼主线是很有帮助的。
⑷从插图提炼
课本中的插图往往落在课文重点处,是编者为了帮助师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课文的形象性而精心绘制的。可事实上往往被教师忽略,没有发挥其作用。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观察插图图文对照,形成教学主线,显得新颖别致,给教学增色了不少。
2、精心预设学习方法
⑴自学自研
⑵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⑶全班交流
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渗透就要求教师精心地研读教材,把课文中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到各个教学环节。所以课前的备课是老师们应做足的功课。
三、反复研讨总结,确定课型模式
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透过事件,把握形象
研读细节,感悟特点
读写迁移、活化积累
(一)巧妙选择复习导入
1、从质疑切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明和创新的奠基石,学生在初读课文后,鼓励他们对课文进行质疑,教师要善于从中抓出“切入点”。
2、从中心词切入
课文中有的关键词可以点明中心,起警策全文的作用,教学时如抓住这个中心词为切口,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从听写切入
听写往往是教师对初读课文学生字词掌握情况的检查,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找准切口,能起到“水到渠成”效果。
(二)透过事件,把握形象 。
叙事性作品的根本要素就是事件和人物,所以叙事性作品 “ 人不离事,事不离人 ” 。
教学中,教师还要努力抓住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种.种表现,让学生反复读,反复体味,走进人物内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迅速在脑海中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分析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行文的思路和结构,感受人物不屈的灵魂和高尚的品质。
(三) 研读细节,感悟特点
“ 文章不是无情物 ” 。进行这类课文教学时,教师更要引导学生捕捉课文中的动情点,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抓住细节,通过充分触摸语言,真切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表达顺序,真切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及其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细节是指叙事性作品中的那些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也是学生理解、品味文本的重中之重。细节描写体现在对人物、事件或场景的工笔细描之中,它是用极其精彩、细腻的笔墨凸显人或物的特点,并将真善美以及假恶丑和盘托出。由于人物的品质特征是在具体的细节描写中逐渐丰满立体化的,所以,许多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读来耐人寻味。
以《三顾茅庐》为例,细读课文,发现《三顾茅庐》一课虽经过编者大幅度的删改,但仍不失古典名著之味。首先是鲜明的对比——“三比”则知尊重。备亮之比、刘张之比、快慢之比,无不凸显出刘备对诸葛亮发自内心的尊重。其次是精妙的比喻——“三喻”乃显人才。“卧龙”既喻山势又比孔明,刘备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得到孔明就像“鱼儿得到水”,足见诸葛亮之雄才大略,对刘备的重要性。再者是环境烘托与细节描写,不仅衬托了人物的形象与性格特点,更是学生范读范写的好材料。
文中人物形象丰满——张飞的鲁莽急躁、刘备的求贤若渴以及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可通过细节的品味和赏析来体会。特别是对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的刻画,更应着力剖析,体悟作者表达的艺术。
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 抓住了细节,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在推敲品味语句的过程中感悟文本的真谛。
(四) 读写迁移、活化积累
学习语文重在积累。因此,对于文本的解读与学习,其终极目的并不在于只是形成知识积累,而在于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活化,使能力上有所拔高。
就《三顾茅庐》而言,它是根据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而来的。入选教材后,就有了其特别的价值与目的:一是让学生接触、感受古典名著,领略它的魅力,更加喜欢民族的优良的传统文化。二是架起了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课文只是对第三次拜访做了描述,而前面两次的拜访只有一句话作了简单交代,详细情景如何?诸葛亮出山后,到底为刘备实现大业做了什么,结局如何等,这些“未知”足以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课文可以作为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出发点,从而培养学生喜欢并能够独立阅读古代名著的兴趣和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随笔【第三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随笔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我自始至终轻轻地播放着一段乐曲。该曲有着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学生一听乐曲,仿佛置身之中,恬静、愉悦、向往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悠闲自在的农家生活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3)帮助学生“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最后,课件设计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师范读是我设计了配乐录音。但教学后发现,教师范读部分始终还是自己来读比较适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随笔【第四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随笔
一直以来我都在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是对他们影响最深远的?有什么能够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着深远意义?什么是最不可缺少的?
经过这么多年的工作,我越来越发现发现“书”这门艺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不能缺失。因此,我经常告诉我们班的学生:我们既是吃饭长大的,也是吃书长大的。
在这一段时间的读书过程中,我一直是这样做的,感觉还有一些实效,和大家一起分享。
每天早上、中午读书课上,都要选出读书标兵,进行嘉奖,自觉自愿读书的学生才会被选为标兵)以便激励这些孩子能更好的读书,同时也为其他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1、早上和中午同学们会先读一篇读本上的文章,之后可读自己喜欢的书。课上,每天交流一篇读本上的文章,老师要适时指导阅读方法,交流所获得的思想,联系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2、根据读书开展一些活动,如:读书交流会、歇后语大比拼、好书一起看??同学们在这些活动中既增长了知识,同时又锻炼了自己,还激发了读书的兴趣,做起这些事情来,远远比每天的作业要有兴趣得多,我跟孩子们交流:课堂上我们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只要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我们就可以把节约出来的时间用作读书,用作开展各项有趣的读书活动,我们大约每个月不定期地举办两次活动。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
3、要交给孩子们一些读书的方法:
教孩子掌握精读的方法:
精读就是仔仔细细地逐字逐句地阅读,将所读的内容理解清楚,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在阅读重要的书籍时一般要采用精读的方法。四年级孩子需要训练自己的默读能力,家长可以限定时间,让孩子默读。但是需要告诉孩子默读不是无声的朗读,不要让字词的读音体现为声带的运动,这样会降低阅读的速度,养成不良的阅读习惯。
精读需要思考。精读要的是读懂的效果,不是逐字逐句的读书形式,所以精读的时候一定要分出一些精力进行思考,弄清楚所读段落含义,所读的故事讲述的内容是什么,或者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没有思考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所读的内容。一般来说,精读的方式是逐句阅读,精读不仅要读懂书中或者短文的内容, 还要明白哪些内容是得出的结论(“主干”),哪些内容是为结论提供证据的材料(“枝叶”),在精读的时候,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读“主干”上,“枝叶”的阅读可以粗略一些。
精读需要体会语言的精妙,读懂文章之外的含义。很多文章,尤其是一些名家的经典文章或者古文意义深远,需要孩子认真体会,甚至还要理解一些句子的“弦外之音”?
读书的路很长、很远,让我们在坚持中,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积淀教孩子掌握精读的方法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随笔【第五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随笔
一个语文教师只要能把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其人人喜欢语文,个个迷恋读书,就可算个最好的语文老师了。新课标要求3—4年级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如何培养小学生读书的兴趣,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更是每个语文老师的一项神圣使命和难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一直在鼓励倡导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但在实际读书的过程中,有些孩子读书流于形式,应付老师。为了让孩子们用心的读书,我曾经尝试过强迫他们读书,可效果不佳。一个学期甚至几年下来,真正喜欢上读书的学生不是很多,而且会读书的人更少。新学期我对“培养学生爱上读书”做了大胆尝试,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希望每位同行多多指点。
一、尊重爱好乐读书
我觉得推荐给学生的书要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就象我们看电影,精彩的地方,我们看得乐此不疲,学生看书也是一样的。开学初我让学生各带两本自己最喜欢读的课外书,由于小学生的读书水平和家庭情况等因素,带来的课外书不是很理想。通过整理这些书我大致确定此时的学生喜欢看童话故事类,且具有现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外书。我和班委成员决定把本学期的读书内容确定为: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笑猫日记》系列,郑春艳的《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和郑渊洁的《皮皮鲁》橙黄系列。我从家把儿子的这些书拿来了二十多本,同学们已有一些,发扬同学们“捐”书。几天就收集了各类适合四年级左右的学生阅读的图书。班上的图书角创建成功!学生们看到建立起来的图书角个个欢欣鼓舞,摩拳擦掌。
二、巧设时间去读书
过去只是口号嚷“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学生想读却苦于没有时间读书。我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每天中午和放学前的时间,读自己喜欢的书,晚上的语文作业也只有两个,其中一个作业读书半小时。我更鼓励学生双休日多读书。更重要的是,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拿出1-2节课)来一起读书,不仅学生读书,老师也在读书,做学生的榜样。
三、推荐引导会读书
开始我并没有对学生读书有任何要求,只要自己喜欢,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读书,让学生慢慢地喜欢读书。)过了两周,我对学生读书有了一定的要求: 1)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一月的阅读计划,然后把自己的阅读计划在班级中公开。(好处有二:一是迫使每个学生都有读书的安排;二是利用同学的监督机制和自身遵守诺言的愿望,从而完成阅读计划。 1)教师教给读书方法:拿到一本书时,先阅读主要内容或看书目录,感知文章大意,然后精读品析,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2)要求学生每天做读书笔记。摘抄好词佳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简单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
四、讲评激励读书
为了“哄”学生爱上阅读,“哄”学生读更多的书,我每周都 “奖励”爱读书的学生双休日可借两本书;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学期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们走上讲台,分享阅读的精华;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我及时地给予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由于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速度的差异,在班内图书角中还增设了《爱的教育》、《冒险小虎队》、《窗边的小豆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时代广场的蟋蟀》供学生双休日借阅。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班成了名符其实的“书香班级”。
总之,“时间+方法+示范”, 成就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是获取知识、活跃思维、提高自我的捷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阅读对于提高孩子的阅读和习作能力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相信我的努力一定会让孩子们有一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