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教学资源 > 教师随笔 >

有关于六年级语文教学随笔《怀恋母亲》

若水分享 1147

  对于母亲,我们总是有太多的话语要去述说。然而,却怎么也说不尽。说不尽,母亲那份无微不至爱,那份永挂心间的惦念。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六年级的小朋友们对《怀恋母亲》这一课有什么感想吧。

  六年级语文教学随笔怀恋母亲【第一篇】:《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 让我感触颇深, 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 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 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 层次清晰, 借助日记, 散文摘抄的语段, 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 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让人思潮澎湃, 情绪跌宕起伏。

  一、抓关键词句 理解课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并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二、以读促讲,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 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读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 在理解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 我让抓住"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抱终天之恨" 等词语, 自己读句子, 谈感受, 并链接《赋得永久的悔》, 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 在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 愧疚之情。 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 我结合课文内容, 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 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通过对比读, 选择喜欢的部分读, 自读等方式, 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三、纵观整堂课,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之处,比如:因为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我的教学机智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 解读", 更应该引导学生" 创读"。

  六年级语文教学随笔怀恋母亲【第二篇】:我只是想妈妈

  人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书,要想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只有爱他们的人才能读懂。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他们的性格特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的差异,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儿。唯有这样才能照顾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细节。

  班里有个小女孩名字叫苏榆,小苏小朋友刚来幼儿园的时候她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特别的文静乖巧。这个表现和那些刚入园哭的撕心裂肺的孩子一比真的是天壤之别。本以为她是新鲜感还没过去,经过观察孩子却一直这样表现。后来经过询问得知,原来孩子之前上过一段时间的幼儿园,再加上孩子本身就乖巧听话,那这种表现就出奇不怪了。我们班的男生女生比例真的是差距太大,29名小朋友18名小男生,11名小女生。加上苏榆小朋友这么乖巧,老师就把她当做大孩子一样来看待。她自己也很喜欢这种方式。比如说周一的早上帮小朋友收收毛巾,摆摆杯子,中午吃午饭帮老师分分小勺子等等之类的锻炼方式。因为刚开始其他的小朋友适应的较慢,所以先从苏榆小朋友开始锻炼。她每次表现的都很好。包括上教育活动,排节目,做操,户外活动等等,她都能顺利完成,还时常帮助老师看着其他小朋友,真的是贴心的小棉袄类型。尽管孩子表现这么优秀,作为老师我们也不会不管任由自理。我们还是会时常抱抱她,关心温暖她。

  大概过了一段时间,孩子的姥姥找到我说,孩子在家早上不爱上幼儿园,不穿衣服,又哭又闹。孩子姥姥说愁死她了。说实话听到这我简直不可思议,不敢相信。然后说让老师说说孩子。后来孩子的妈妈也找到我也是这么说。可是孩子表现这么好我有什么理由说孩子呢?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她也一直低着头不说话,让我觉得有种心碎的感觉。我只好抱着孩子沉默了好久。后来我们决定对孩子家访一次,经过细问得知孩子的父母都不在身边,在市里上班,由于工作原因,只有周末的时候才会过来接上孩子去市里玩两天再送回来上学。平时都是跟着姥姥生活。刚进家门的时候发现孩子在看《我是大明星》当时我很震惊,姥姥解释说孩子可爱看这个了,里面的谁谁谁她都能叫上来名字。当时我语塞了,说实话我不相信一个三岁的孩子会无缘无故喜欢这些。孩子也没有在幼儿园那么的活泼。回来以后我想了好久。在一个周一的早上跟苏榆小朋友聊了很久她终于说了告诉我“老师,我只是想妈妈”。听了以后我没有说话抱了抱孩子。随后我就打电话和孩子的妈妈说起这事,她说,他们也没有办法,事业和孩子由于距离问题兼顾起来很困难。不过最后孩子妈妈说她过段时间可能会把工作调换到孩子的附近。听到后我很欣慰。觉得不是孩子的错为什么要说孩子呢?对孩子太不公平了,都说理解是相互的,那么孩子想妈妈也有错吗?所以心平气和的和孩子聊聊,相信她会理解你的,因为你是她最爱的妈妈。

  六年级语文教学随笔怀恋母亲【第三篇】: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中心切入法”直接进入季羡林的内心世界。本想使学生的情绪马上进入一种沉痛忧伤的氛围当中。可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的情绪却离文章表达的内容的氛围越来越远。我想这是因为自已带着忧伤、深沉的语气不到位去引导学生朗读去解析文章,所以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

  纵观整堂课,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没有做好。在精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由面过渡到点这是正确的。但是学生找出体会最深刻的语句后,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却不够深入。这也许是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

  六年级语文教学随笔怀恋母亲【第四篇】:《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怀念母亲》以回忆的形式,描述了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对祖国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和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将课文的主线分为“怀念生身母亲”与“怀念祖国母亲”两个部分。为了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我引入了季羡林老先生对母亲回忆的相关资料,并以他的《永久的悔》片段作为课文的引子,引导学生进入季老的情感世界,感悟他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在精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生母和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 在教学时,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季羡林先生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力求以读促思,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这样的课文课前应让学生充分查找资料,这样便于读课文的理解,更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六年级语文教学随笔怀恋母亲【第五篇】: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虽然比较熟悉教材,但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讲究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他人学习。经过多年的努力,获取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下面我来谈一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引导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自由展示---身入其境

  课堂上,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因此,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善于表演的同学,可将文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小品,举行书中人物化妆扮演会;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心得体会;善于演讲的同学可进行辩论,以展示思想。如:在学习《詹天佑》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对詹天佑开凿隧道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不细致。此时,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品读相关段落。然后通过动手画一画,自己讲解理解其含义。再如学习“人”字形线路的行车方法。我没有通过课件直接演示,而是让学生根据理解动手画 “人”字形线路,学生通过演示,直观的理解了行车方法并发出了对詹天佑的赞叹。平时,每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上课时,孩子们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用心感悟---情融其境

  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例如《怀念母亲》一课,作者通过介绍自己对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怀着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和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你喜欢自己的母亲吗?谁能列举一件小事谈一谈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简短的一句话,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己见,在简单的交流中,学生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正是基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鼓励阅读,注重知识的积累。

  1、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我经常上网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结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尽量领悟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著,领略书中的精妙所在。

  2、学会阅读生活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回顾我听过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及自己多年语文教学经历,我真正地意识到:小学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只有学生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对周围生活的观察、描写中,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因此,我不断鼓励我学生坚持观察周围的一切,要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他们身边。

  三、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是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真正体现,学生要想写好一篇好文章。不光光是美丽的词语或华丽的文段,更应有一种精神的反映。那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将生活和自己的情感世界相结合,利用自己的文笔将这真情实感生动的表达出来。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意境,让学生真正感悟到文章的精髓。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去观察、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等等大胆的写出来,要真切,不要空洞。所以,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不断总结,不断积累,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才会真正起到实效。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160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