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教学资源 > 教师随笔 >

关于五年级语文朗读的教学随笔

若水分享 1147

  语言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时候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朗读在阅读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老师们关于朗读的教学随笔吧。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朗读的教学随笔【第一篇】:朗读教学反思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焦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有口无心。。。。。。凡此种.种,都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学生对比长有较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一特点,在学生精读理解时我运用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1.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 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蜘蛛》一文中有两节分别描写蜘蛛捉飞蛾和蜘蛛被细腰蜂捉住的内容,其中有两个动词用得令人叫绝:“一个飞蛾投到网里了。”在理解此句“投”字的含义时,我让学生把“投”换成“落”“掉”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这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了这个“投”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飞蛾是无意中自投罗网的。还有一句话:“有一回,一只细腰蜂悄悄地飞来,振动着翅膀向网上撞。”这个“撞”字与“投”的含义则大相径庭,它生动贴切地写出了细腰蜂可不是无意地自讨苦吃,而是为了活捉蜘蛛故意设下的妙计。为了让学生能落理解到这层意思,我便让他们把“撞”换成“投”“碰”等词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兴趣盎然,并很快在比较中理解到了细腰蜂重撞蜘蛛网的良苦用心,改成其他词效果会差一大截。这样,学生不但在朗读时注意了这几个词的语气重音,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2.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 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既能使学生读出这些句子的特点又有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的情感。《我只要第三层》中建筑师说:“不造下面的两层,怎么造第三层呢?”我让学生把它改成陈述句,“不先造好下面的两层,不能造第三层。”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从建筑师反问的话语里感悟出前一句更能衬托出富翁的愚蠢。

  二、借助图像看图朗读 低年级课文中,有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可以借助电教手段:如制作投影。多媒体课件等)。这样,既对学生进行看图结合的训练,也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一年级有篇课文《秋天》,朗读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多媒体:在蓝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在田野里耕地的黄牛,活泼可爱的小鹿,并把这些动物制成动画,然后让学生看着这幅形象生动的画面想象这三种小动物此时的心情,再指导学生朗读,效果很好。学生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经验,读小鸟的话时用又尖又细的声音,而小牛说话时声音粗中带沙,读小鹿说的话时,把小鹿那种蹦蹦跳跳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乌鸦喝水》一文中,乌鸦喝不着水是朗读指导的难点,朗读前,我也让学生仔细看图,问:这是一个怎样的瓶子?里边的水怎么样?学生马上回答出这是个身高,口小的瓶子,里边的水也不多,继而体会到了乌鸦要喝水的艰难和着急的心情,进行朗读时,急促快速的语气就自然而然地读出来了。

  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朗读质量。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朗读的教学随笔【第二篇】: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朗读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可见,只有三者并用才能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而朗读完全可以达到这个要求。

  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说,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好的朗读教学,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增强语感、开掘深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好的朗读教学,可以达到声情并茂、韵味幽回的效果;好的朗读教学可以进入动人心魄、耐人寻味的境界;好的朗读教学,它的感染力不亚于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动听的歌曲;好的朗读教学,能使学生在跌宕起伏、轻重有致的感情变化的波涛中受到多方面美的陶冶。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朗读的教学随笔【第三篇】:朗读的重要性

  汉语的音乐性强,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决定着汉语教学必须以朗读为主,这是我国几十年语文教学积淀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历史上的文学大家、教育家们总结出广为人知的学习语文的至理明言,一直被历代学子奉为圭臬,但是由于受教学成绩的影响,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采用教材分析为主的授课模式,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的课堂表现形式,形成了语文教学不读或读得不多的怪现象,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失误。人们在冷静思考、总结失误的教训之后,频频发出回归传统的呼声。有人却对此表示担心,认为强调朗读是死记硬背,会让学生成为“三味书屋”里摇头晃脑的书呆子,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我认为,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因为毕竟时代不同了,教材教法发生了根本变化。必须明确,民族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民族教育的沃土中,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理由如下:

  一、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言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时候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能力。因为语感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它在理解语言,判断语言正误、优劣上比理性思维来得敏捷。反复诵读名家作品就是模仿典范语言,接受其影响。诵读,把文章读得琅琅上口,对文章里的词汇、词语搭配、句子的格式、语言气势与格调已经十分熟悉,这样,良好的语感就基本形成了。通过诵读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这是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和基本规律。

  二、朗读,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要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必须依靠对课文的正确诵读。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中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并非轻易可以练就,它是在千百遍按照汉语普通话规则读课文的基础上形成的。“熟读是把一切成例化成习惯。”如果能促进学生用普通话千百遍地正确朗读课文,形成了习惯,方言及语言渣滓也就容易清除了。

  三、朗读,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体裁和不同的教学程序去选择朗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例如,我要求学生打了预备铃就齐读当天要讲的课文,这样在课文分析之前,通过齐读让学生熟悉内容,有利于老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在课文分析之后,再借齐读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朗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大有帮助

  反复吟咏典范文章,“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有目的地选择构思、结构、表达方式上有特色的章节、段落,予以反复吟诵体味,久之,对文章套路的感性直觉增强了,胸中有了格局,品文便知道优劣,下笔就有了章法。毛泽东青少年时读书采取“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相结合的方法,每读一文总是反复诵读吟味,用心领会它的意义、气势、节奏和神威。这种方法值得借鉴。

  五、饱含感情的朗读,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是一门艺术,它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樊云芳就是听了齐越广播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感动不已,而立志当新闻工作者的。我很重视发挥朗读的作用,或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或放朗读磁带,或组织学生录音。可读全文,可读片段,可分角色朗读,戏剧选场则可指导学生表演。朗读要求用普通话、声音洪亮、节奏分明。语速适当、感情真挚。在教《石壕吏》时,我首先让大家熟读成诵,接着分角色表演朗读了全诗:通过官吏、老妇人的对话,老头、孙子及其母亲的配合表演,将石壕吏的凶暴残忍、态度蛮横,老妇人的挺身而出、敢于承担的特点基本把握住了,并且通过表演对文章的中心内容、主题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

  六、通过激情朗读,还能使学生学以致用

  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可以选择适当的朗读方法,如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读”,最成功的也是“读”。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默读、朗读、齐读、精读、重点读等各种形式的读,来感知作者的主要写法,在读中品味文章的“美”,在读中陶冶学生的性情,是学生既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又在师友合作探究中,经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对知识点的掌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讲”、“读”、“教”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运用,并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学时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朗读的教学随笔【第四篇】:朗读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本文谈谈可行的方法:

  1。 未成曲调先有情——准备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要把好文本的“脉”,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要选好训练的“点”。“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2。 轻拢慢捻抹复挑——指导篇

  2。1 静思默想酝酿情感。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便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了情感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2。2 读书如见感同身受。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2。3 技巧指导,锦上添花。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只是徒劳。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3。 大珠小珠落玉盘——展示篇

  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除了课前悉心准备、课堂上有效指导外,课余组织学生开展朗读展示活动,可以增强展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满足感,促进朗读的积极性。而更多学生则会在榜样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激起朗读的欲望,“我也可以读得这么好”、“我可以读得更好”等念头在学生的脑中闪现,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是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若要追求这一境界,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功夫,寻找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朗读的教学随笔【第五篇】:朗读的重要性

  我们国家传统语文教学一向重视朗读,并流传了许多有关朗读的佳话和古训。在新时期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仍有必要大力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与训练。此文结合理论分析和具体教学实践,试着从朗读的和现状分析,加强朗读训练的理论依据,加强朗读训练的现实意义,加强朗读训练的具体措施等方面阐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利用好朗读这颗棋子,语文教学这盘棋才能真正走活。

  1、朗读的和现状分析

  朗读是什么?很多人说:“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文章,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这样的定义不全对,但还不足以表明朗读的真正魅力。特级语文教师余映潮先生这样为朗读下定义:

  朗读,是讲求语言准确、语流顺畅的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

  朗读,是进行语言、情感熏陶的一种学习活动。

  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

  朗读,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朗读,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声情并茂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

  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就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所以才流传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这样的古训。白居易读书以至“口舌生疮”,韩愈“口不绝于六艺之文”,最后终成大家。悦耳动听的琅琅读书声也曾经是我们中小学校园里最最令人陶醉的晨曲。

  可在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的今天,我们的很多教师仍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朗读,只钟情对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乎不能出分数、不能直接见效的朗读上。甚至有的学校荒.唐地规定“语文课上不许朗读”!学生不会朗读,更不会在朗读中欣赏美、体会美,只知道拼命记老师的讲义。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语文课渐渐失去兴趣,从而出现了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也不尽人意:不少学生说话结结巴巴,朗读断断续续,写作文句不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对这种不重视朗读的语文教学提出过严厉的批评:“中学里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之时,我想我们是应该充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加强朗读训练的理论依据

  (1)、朗读符合汉语文字特点

  汉语具有很强表义功能,同时它还具有声音优美音乐性强的特点。王力先生曾在其《略论语言形式美》一书中论述道:“除了音乐性的美之外,语言形式差不多没有什么其它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东西了。”汉语语音具有音乐性,一是因为在汉语语音中,元音占明显突出的地位。元音属物理学中所说的乐音,使得读音和谐悦耳;二是因为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一连串的音节由于四声的变化而形成语音的起伏、疾戏、抑扬、强弱、隐显等,从而造成情感的节奏,进而构成音乐美的效果。

  另外,汉语的每一个语言符号联系着一个概念和一个听觉形象,语音仅仅是这个听觉形象的最表层,它还包含理念上的内容,感情上的内容。在朗读中,通过对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的正确把握,才能反映出作者的感情,才能再现文学作品的特定情景,领悟文学作品所要表现的哲理意味。正如朱光潜先生指出的那样:“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绪气势或神韵。”俞平伯先生也认为:“目治”即一般的阅读,仅能达到泛览的水平,只有“耳治”即朗诵或吟哦,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真意。通过朗读,获得语言信息,从而领悟文字的内蕴,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达到直觉思维的境界。

  (2)、朗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初中的学生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其思维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地思维”,然后才由外观的语言过渡到耳语,又过渡到内部的语言。朗读正是帮助他们通过“听”来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的。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眼、口、耳等多种器官同时活动,形成多通道的暂时神经联系,加深了大脑皮层的痕迹,有助于增强记忆。加强朗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尤其必要。初中生正处于童年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具有耐性不足、好奇、好胜、好动等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阶段水平,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的兴趣,在适当的点拨下,让学生开口读,读出兴趣,体验快乐感,在一唱三叹中深受感染,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然后再“说说”、“议议”。一堂课下来,学生始终感觉兴味盎然,乐在其中,学习效果自然就会提高。可是,我们有些语文课自始至终都是“一言堂”,学生在极端被动的状态下学习。这样沉闷的课堂气氛怎能唤起学生热爱语文的热情,怎能不让学生怕学语文厌学语文呢?

  (3)、朗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们提倡朗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朗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和体会文章的语意和整体美。否则,老师讲得再细再好,分析得再透彻,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接受,只能记住其中的一鳞半爪。这样就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我们开展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形成能力。通过朗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强朗读训练是在语文教学上落实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159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