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实录
我用深情的朗读和丰富的语言,引导孩子深入想象: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象:父亲用伤痕累累的双手不停地搬着一块块沉重的砖块、钢筋……听着学生的这些描述,我非常感动,我知道这是他们用心在读啊!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实录,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思路】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筛选出能触动学生思维激荡的教学生长点——“父亲在废墟中独自挖掘38小时”这一令人感动的场景,“重锤敲打”,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足、悟透、说深、读够,直至学生的心与文本融为一体,让文中父亲伟大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的心灵。
【教学片段实录】
在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后,根据这一单元的学习要求: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来体会父爱,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并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学生自由读书,做批划,然后朗读,谈感受。
生(有感情地朗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你为什么选择这两句话?
生:这一句话是父亲的外貌描写,我读了之后,心里很感动,因为父亲太辛苦了。
(课件出示这两句话)
师:同学们,这位父亲挖了36个小时,有谁知道36小时到底有多长?
(生愣了一会儿,然后纷纷推算。)
生:36小时是两天一夜。
师:同学们,在这期间我们可以吃几顿饭?睡几个小时的觉?
生:我们可以吃好几顿饭,可以美美地睡一觉。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想象这36个小时里父亲是怎样挖掘的吧——(动情描述)在这连续的36个小时里,父亲会是怎样的挖掘——他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双手恐怕早已被瓦砾磨得血肉模糊……经过36个小时的挖掘,父亲变成什么样子了呢?
(生动情地读这两句话)
师:多么感人的一幕,多么坚韧的父亲!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吧!
(生动情地齐声朗读)
师:为什么课文写“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而不是直接写上“36小时”?
生:这样写,使人感觉时间很漫长。父亲一个人在废墟中挖了很长时间,我感到他实在是太累了。
师:你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呢?
(生深情地朗读,他把“8”“12”“24”“36”读得很重,而且语速越来越慢。)
师: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位父亲独自坐在废墟上,用双手拼命地刨着瓦砾,他的手都已经血肉模糊了,连瓦砾上都洒上了斑斑血迹。
生:我看到废墟中的碎玻璃、铁钉时不时扎进他的手上,他的腕上,他的胳膊上,他的膝盖上,可他丝毫没有注意,仍旧在那儿——(学生哽咽了一下)在那儿挖。
生:我看见父亲的头发乱蓬蓬的,腮上的胡子也乱蓬蓬的,脸上都是黑乎乎的,血水、汗水和灰尘把他的本来面目都遮住了,只剩下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了。
生:父亲一边拼命地刨着,一边紧张地念叨着:“阿曼达,我的乖儿子,等着我啊!坚持住啊!”
(生坐下去后便俯在桌子上哭了)
师:面对这么多的困难,父亲停止挖掘了吗?
生:没有!
师:因为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师:“儿子在等着我”的念头让这位父亲变得多么了不起啊!同学们,咱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伟大的父亲吧!读——
(课件再次出示描写父亲的两句话,生很深情地齐声朗读这两句话。)
师:假如这位被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人就是你的父亲的话,你会怎样来读这段话呢?
(几名学生含泪朗读)
师: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两句话,让这位伟大的了不起的父亲形象走进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生全体起立,齐声朗读,激情到达了最高潮。)
【解读与反思】
这堂课上得很感人,最后好多孩子都哭了,这验证孩子们已经走进文本,情感的水面荡漾出一圈圈波纹……
一、抓住重点,长文短教
我将目标锁定在“父亲在废墟中独自挖掘38小时”这一令人感动的场景。倾注真情,重锤敲打,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反复诵读,反复品悟描写父亲外貌、神态、衣着的词句,让父亲伟大的人格力量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而对非重点处则如清风拂过,使得“长文”能“短教”,又不失其“火候”。
二、诱发想象,体味形象
如何让父亲的光辉形象从文字中跳跃出来,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呢?我用深情的朗读和丰富的语言,引导孩子深入想象: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象:父亲用伤痕累累的双手不停地搬着一块块沉重的砖块、钢筋……听着学生的这些描述,我非常感动,我知道这是他们用心在读啊!
三、移情体验,感悟父爱
我创设情境让学生读: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在废墟上挖掘深埋在废墟下的你,你会怎样来朗读这段话呢?通过创设情境,移情体验,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这是多么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感人肺腑。
四、激情导引,深入情景
我始终饱含着激情,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精妙得当的语言渲染氛围,引导着学生去朗读、去想象、去感悟。在想象训练时,我深情地说——“让我们一起来想象这36个小时里父亲是怎样挖掘的吧—”在朗读训练时,我激昂地说——“‘儿子在等着我’的念头让这位父亲变得多么了不起啊!同学们,咱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伟大的父亲吧!”“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两句话,让这位伟大的、了不起的父亲形象走进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这些饱含激情又生动精妙的引导语言以及丰富多彩的评价语言,在教学环节的层层推进中强化学生的感受,使学生深入文本情景,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五、一咏三叹,升华情感
在这一课中,琅琅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浓浓情意成为课堂的主色调。我采用读中划(相关语段)、读中想(感人镜头)、读中说(心中所感)、读中思(人物内心)、读中悟(表达方法)、读中议(解疑寻难)的步骤,通过师生一次次铿锵激昂的诵读,使学生在“一咏三叹”的朗读中升华情感,掀起了本文学习的高潮,感受到父亲那深沉的爱子之情以及坚韧不拔、恪守诺言的人格魅力。学生的朗读融入了自己的联想,融入了自己的体验,更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回荡在教室上空的是“情”音袅袅,震撼学生心灵的是“情”意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