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反思
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落花生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落花生教学反思1
《落花生》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状况,透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抓住重点,整体感知。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资料后,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资料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资料,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
并在无拘无束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透过学生的发言,我明白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的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好处。我在设计时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透过各种形式的读等,去体味文章的语言,去感受蕴涵的哲理。
这样一遍一遍的要求到达了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潜力,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联系实际,情感升华。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资料,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并让学生联系周围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学生感悟到清洁工、教师、医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学生说的有理有据,在这一环节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落花生教学反思2
《落花生》一课讲完了,留给我的反思颇多。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只是示例教学。课堂上对课文资料的处理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就如《落花生》这篇课文,我认为教师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资料。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教师可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同时,新课程理念提到的关于教学资料的价值取向问题。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我,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
炫耀自我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我,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毕竟还是有果实的。那些只炫耀自我,只满足自我,没有果实,丝毫不贡献的主儿,大概许地山连提也不愿提到它们。也许,落花生的默默奉献并没
有要以此贬低别的什么,甚至由此引起纷争,斗争,它也许只要我们品尝它,而不要我们去拿它跟别的植物比较。所以我们如果把这种奉献扩展到人际关系的斗争,社会的贡献,甚至到增加许多道德,伦理的资料进去,那就违背了作者的原意。
《落花生》没有要我们把它的哲学当作工具,而只是讲了一种人生的好处,传达一种极高尚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又是那么一种极普遍的植物--花生,那么一块极普通的闲地,普通的父亲母亲,普通的故事所产生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通俗。
课文重点是在深入理解文章说的几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种"东西"只会炫耀自我,哗众取宠,而无真才实学,外表好看心灵却不美,对别人,对社会没有好处,甚至有害,那绝不是美的,有价值的东西。
我认为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就应用心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透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落花生教学反思3
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我按照教参制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落花生的品质,做人就要像落花生一样,务实有用。
然而学生并不买我的帐,一个平时很有主见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一样意您的说法,做落花生这样的人一点都不好,您平时不也常告诉我们要善于表现自我吗,这样才能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啊?”此时课堂中出现了不少窃窃私语的声音,很多同学都赞成这位学生的见解。我想既然学生有了自我的独特感悟,作为教师就就应尊重他们的理解,这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的引导。对于此刻的社会,是不是必须要做“落花生”呢?
其实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也有思考过,因此也有了自我的一点预设。于是我把问题抛向学生:你愿意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石榴、苹果”这样的人呢?就这一问题我们展开一场小小的辩论吧!
我原以为这样的一场辩论赛肯定是旗鼓相当的,然而令我吃惊的是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愿意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只有极少数的人愿意做“落花生”,这样的场面却是我始料不及的。但是这也更证明了此刻的学生个性鲜明,敢于表达,这也是让我深感欣慰的。于是我让这些“苹果、石榴”们畅所欲言,阐述他们各自的想法,而我则加入到“落花生”队,用实际行为支持他们的选取。
这时的学生不再留意翼翼,他们得到了老师的支持,抛开所有的顾虑,大胆地阐述自我的观点与理由。
正方:“我方认为此刻社会更需要像苹果、石榴这样的人,此刻的社会竞争激烈,如果不把自我的优势展现出来,不用心争取机会,你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也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这样你就成了社会的负担。”
反方:“我方认为此刻社会还是需要像落花生这样的人的,就像是清洁工、园丁,要是没有这些人的默默付出,我们能有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吗?”
正方:“看看我们此刻的小学生除了要学好课文中的知识,还要学习各种特长,不是画画就是乐器之类的,不就是为了能有一技之长,能展示自我的才能吗?如果像落花生那样,那就什么也不用学了,因为那样的人是不起眼的。”
反方:“如果每个人都像苹果、石榴那样,高高在上,尔虞我诈,为了展示自我不顾别人的感受,不脚踏实地做事,那么我们的社会不就乱套了吗?你们看我们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默默工作,无私奉献,不要求任何的回报,这不就是落花生吗?”
……
课堂上精彩的话语层出不穷,思维的火花不断跳跃其间,我被学生的精彩辩论所折服,没想到五年级的学生居然对社会、对生活会有这么深入的体会与感悟。
在学生激烈争论之后我适时点拨:“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我们的社会需要像‘落花生’这样的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人,更需要像‘苹果、石榴’这样不断创新、敢于挑战、勇于展现自我的人。同学们到底愿意做哪种人,等将来你们长大了自我来决定吧!”同学们见自我的意见得到了老师的认同,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