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的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美大家都了然于心,大家也想进一步去了解这个美丽的语言。所以小编带着文言文的教学反思来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岁月,两个字,姹紫嫣红是也,简单素白亦是也,文言文教学反思。时光如水,悄然流逝。记得前不久,偶然在办公室和师姐秀霞回顾这些年教学的喜乐见闻,愁苦轶事,蓦然发现,我成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6年了。我们笑着感慨说,最好的时光,最美的青春都献给语文了。其实我们深知,我们应该感谢语文,感谢语文让我们即使繁忙也能在文字里邂逅一抹新绿,感谢语文让我们即使琐碎也能在书海里拥有一方净土,感谢语文让我们可以把这两千多个日子轻拢慢捻,微笑感叹。我们笃信,纵然身处人生的拐点,每一个语文人,仍能以岁月庄重相待,捧它在手里,放它在心上,慢慢地读,细细地品,我们亦笃信,岁月一定会赐每一个语文人智慧,柔软,恬淡,力量,温情……
昨日考完语文,改完语文试卷,看着学生在古诗文言文部分取得的进步,我是很欣慰的。可以说随着课改的深入,中考逐渐在加大文言文及古诗的数量和难度。我觉得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编选非常科学,所选文章难易适中,编排有序,极富文学性和思想性。但在实际的文言教学中,学生总感觉文言文学习无非是就是背诵再背诵,背多了感到枯燥无味,毫无乐趣可言。那么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枯燥难懂的文言文中找到乐趣呢?个人在文言文教学中反思,从以下几点入手,有了一定的教学实践,收效还是很明显的。
一、要夯实基础,培养学习兴趣
中国古诗文可研究的对象博大精深,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年龄小,知识面相对狭窄,加之对工具书使用的熟练程度不够,因此引导他们研究的范围最好局限于课本,或与课本密切相关的材料,他们在课堂与老师共同学习的时间有限,最好能在课堂上进行完,即便需要课下查阅资料,也不宜占用太多的时间。鉴于此我们不妨尝试研究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标点。这些“小课题”往往可以当堂完成,何况这些“研究课题”和中考紧密相连,平时教学中渗透这些内容,学生在学习时也愿意去下功夫进行研究。要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就要转移文言文教学的重心。针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翻译课文、分析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偏颇,新课标理念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转移到基本的字词句的学习上来。让学生堂堂有所得,课课有所获,这样才不会让逐字逐句的讲解充斥课堂,才不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榨取干净。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起独立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会学生预习和归纳
学生通过预习,找出了文言文中的不理解的词和不会翻译的句子,那么教师在教学时重点就放在学生的疑难问题和学生易忽略的知识上,可以少做许多无用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反思《文言文教学反思》。归纳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让知识形成网络。可是许多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不会预习和归纳,这时老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必要。在我要求孩子预习前,我会提明确的预习要求,并因内容不同而设计一些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预习的要求可以具体为以下几点:1.参照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并给不理解的词,不会翻译的句子作上记号;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多音字、多义词。3.圈出重要实词和常见虚词,并弄清其意义和用法;4.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5.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等等。上课时,各组派代表把预习情况讲出来,重难点问题汇总集中,这样教师就心中有数,针对性强,以免在学生都知道的问题上耗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只可惜,由于初三学习任务重,可以用来给孩子们充分预习的时间并不多,所以有时候预习这个环节,我只能把它放到课上。另外,在学习古诗文言文时,我是要求孩子们每课都要做归纳的。一课上完后,我会指导学生及时归纳小结,并督促检查。归纳哪些内容呢?除了对上面的预习要求自己忽略或不清楚的内容进行增补外,还要对重要实词、常见虚词和句式进行归纳,如某个重要实词有几个意思、虚词有哪几种用法、特殊句式有哪些等等。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养成诵读习惯,讲究诵读的方式
诵读不仅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是一种艺术享受。现版的文言文强调可读性和浅易性,注释较详实,课后练习设置具有科学性。我们必须重视诵读,课堂上可以采用教师范读、教师领读、学生范读,学生齐读等方式,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教材的课后练习都布置了熟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作业,由此可见,高度重视诵读,有助于我们感受艺术和学科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如教学《醉翁亭记》时,首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语言美和意境美。然后从醉翁亭周边的优美环境,山间朝暮及四季的美景中及游人的游玩之乐中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从而了解文中的环境美和人性美。
(二)、与历史学科密切联系,突出思想教育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诵读的基础上,或是简单地教几个实词和虚词,而是既教文章,又教做人,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教材中的文章大多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知识,历史上多少伟大的人物,在不同的历史社会环境和个人经验中,都从不同的方面不停顿地经历和体验了各种人生况味,追问和反思着不同的人生意义。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历史,告诉人物生活的背景和事件的前因后果,在历史的氛围中感知文章的主旨。如讲授《出师表》一文,就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史实,置于历史情境中去领略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波澜,充分认识诸葛亮的个性特征。又如在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篇课文时虽然立论角度不同,但是意图相同,都是劝谏君主怎样治理国家,在教学时可让学生讨论文中的思想对于今天治理国家方面还有没有意义。从而指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认识传统文化,做到去粗取精,古为今用。我们九二班的孩子学习文言文时对作者,作品简介这些是颇有兴趣的。
(三)、学会迁移,形成应试技巧
新课程标准调整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方向,要求把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用法作为教学和学习的重点,新课标强调“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基于此,在文言文的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归纳掌握词法和句法,具体做法是,以课后练习为载体,分项归纳、补充、巩固,举一反三。因此,我在文言文教学时,一般会让学生列举同一个字在不同文章中的不同意思,或者不同的字在不同文章中相同的意思。这样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本,学会迁移。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形成应试技巧,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学生中考时能拿到满意的分数。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偏废。我们必须重视文化传承,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水平,做到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增长了学生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