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教学资源 > 教案 > 语文教案 >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若水分享 4360

教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案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4、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品味法

课型:讲读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因为前一个单元已经进行了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但本单元说明文是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是逻辑顺序,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理清段落间的逻辑顺序。《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生动形象,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也要让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语言特点。

这是一节说明文阅读课,采用主问题教学方法,设计了四个主问题:一、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二、理清顺序:1、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2、研读第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三、体会语言:1、文章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2、朗读1—2自然段,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四、拓读运用。教学线索清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教师导入:微风轻抚,燕子呢喃着春的消息;烈日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田野金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大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6课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设计意图】激情导入,通过优美的画面,优美的语言,让学生的情绪完全融合在这美妙的课堂意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初读文章,解决生字词。

2、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进入自学,在文中勾画所需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勾画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把握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搜索、筛选相关信息并提取、概括文章要点,训练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互动交流展示成果

学生自学结束后,进行展示交流。1、3、4小题非常明确,从文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直接在班内展示即可。2小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班内展示,教师视情况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交流,使学生更清楚的掌握文章内容,在交流中理清文章思路。

(四)再读,理清顺序

1、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2、研读第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这两个小题都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文本,静静思考,然后组内互动,最后班内展示。

明确: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2、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不能调换,因为这几段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理清说明顺序,体会文章条理性,让学生明白,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文章的段与段之间都会有不同的逻辑顺序。

(五)品读,体会语言

1、文章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

2、朗读1—2自然段,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强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有严谨质朴也有生动形象。

(六)拓读,学会运用

作家郭沫若先生曾有过这样的疑惑,你能帮他解决一下吗?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开;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多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设计意图】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结语: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彩,而且奥妙无穷。我们只有做一个细心人、有心人,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会听懂它的倾诉,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七)布置作业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某一个季节的特点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能适当描述“物候现象”,文体不限,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力与想象力,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组织材料和语言的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

今天,听了姚老师的《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感受到了姚老师独特的教学魅力,成竹在胸的把握,沉静的气质,以下就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粗略认识。

一、从教学目标看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姚老师在课堂中紧紧地握住本课的教学目标,揣摩语言,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对说明方法的探究提高了学生按照要求筛选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运用科学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本堂课很好的完成了这些目标。

二、从教学程序看

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从情境导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生动说明的语言特点,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自然地体味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提高了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力。在朗读过程中配以优美的音乐背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更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学生自然而然的跟着音乐朗读,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在对说明方法进行探究中,放手让学生寻找说明方法,提高了学生按照要求准确提炼信息的能力,和发撒性思维能力。在对说明方法的探究前提出了具体、准确的默读要求,这是对学生默读习惯乃至学习习惯的培养,解决了学生平时似乎会默读,但又不确定到底该怎样。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下册汉语文教案模板

八年级语文第一课教案模板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教案模板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大全

亮点八年级下册语文作文5篇

苏教版语文下册八年级作文5篇

防溺水八年级下册语文作文5篇

温暖八年级下册语文作文5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5篇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988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