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案
化学反应是指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生成新分子的过程。在反应中常伴有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沉淀物等,核反应不属于化学反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案1
知识与技能:
了解钠和铝与氧气的反应,知道铝的氧化膜对内部金属的保护作用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金属钠常温下能否与氧气反应和铝能否在空气中燃烧作出假设,能够根据所作的假设设计实验,并加以验证,在归纳金属钠、铝的性质的过程中,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金属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对金属钠、铝性质的科学探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
钠的氧化反应,铝的氧化膜的验证和铝的氧化膜对内部起保护作用。 教学过程:
引入: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
投影: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的比例图 讲述:首先我们了解自然界中的金属元素
1、金属元素占总元素的五分之四,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铝,第二位是铁,第三位是钙,第四位是钠。
2、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存在。(解释化合态、游离态) 提问:金属元素绝大多数以化合态存在,请同学们做出合理解释。
总结: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易失去电子,因为化学性质活泼。 投影:通过图片展示总结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思考:据教材上的图3-2思考交流,并写出方程式,归纳说明金属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归纳:金属的一些化学通性:
1、金属与非金属反应,如氧气、氯气、硫等。
2、金属与酸反应。
3、金属与一些盐溶液反应。 过渡:金属的这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将是我们今后研究某一金属的出发点笔立足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演示:实验3-1 提问:结合实验,简单描述出钠的物理性质。
小结:钠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质地软,钠的密度比煤油的密度大
思考:为什么新切开的断面颜色会变暗,请同学们画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钠非常活泼,在空气中会发生变化,因此要保存到煤油中,以隔绝空气
4Na + O2 == 2 Na2O
演示:实验3-2 提问:根据实验,描述出实验的现象
小结:钠受热熔化为小球,在空气中燃烧,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2Na + O2 == Na2O
2 提问:比较上面两个反应,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物相同,但生成物却不同。
思考:在实验室中钠为什么要用煤油来保存?能否把煤油换成汽油?、
小结:保存在煤油中是为了隔绝空气中的氧气,不能换成汽油,因为汽油易挥发 提问:刚才我们是用活泼金属钠来做实验的,如果我们把钠换成铝呢又会怎样? 投影:铝粉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的视频实验 演示:铝片在酒精灯上加热
提问: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分析此现象
小结:铝只是发生熔化,并没有燃烧,因为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但也有些氧化膜很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的氧化膜。
4Al + 3O
2== 2Al2O3
阅读:教材49页资料。
小结: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最外层电子容易失去,单质往往表现出还原性,当遇到氧化剂时,就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除了能被氧气氧化外,金属还能被氯气、硫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所氧化,生成相应的氯化物和硫化物。
2Na + Cl2 == 2NaCl
2Na + S == Na2S
2Al + 3Cl2 == 2AlCl
3 4Al +6S == 2Al2S3
板书设计: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
4Na + O2 == 2 Na2O
2Na + O2 == Na2O
22、铝与氧气:
4Al + 3O
2== 2Al2O3
3、与其他非金属:
2Na + Cl2 == 2NaCl
2Na + S == Na2S
2Al + 3Cl2 == 2AlCl3
4Al +6S == 2Al2S3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案2
一、设计思想
1、根据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基本理念,教学过程中以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化学实验为工具,以启迪性为核心特征的循循善诱为主旋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以独立性为核心特征的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实现“师傅引进门,修行靠自己”的自学之路。学生在领悟掌握本学科知识同时,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图片和问题相结合的形式创设历史学习情意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二、较成功的方面:
1、能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落实好双基,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科学学习方法,适当进行德育渗透。
2、以人类对材料的使用历史引入,能较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过渡自然,前后呼应。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通过演示实验、适当提问、学生讨论、课堂练习等多种方法调动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逻辑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5、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的交叉灵活运用,对教学的效果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不足的方面:
1、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有利于学生概括总结能力的培养,使整节课知识的系统性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但在学生小结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至使教学进度略慢。
2、在处理钠在空气燃烧的演示实验中,未能让全班大部分学生清楚的观察这一变化过程,是本节课的一大遗憾。
3、设计的师生互动形式虽然较多,但受学生的基础等问题,调动还不是很充分,学生参加的程度还待进一步提高。
四、今后努力方向:
1、进一步学习新课标,在教学中要有新理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用途”。
本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第一章“从实验学习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开始。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又可以为化学2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内容分成如下三个课时:①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②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③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及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中介绍的金属主要是铝、铁和铜,金属的性质以物理性质为主,化学性质只提及铝与氧的反应,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本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
三、教学设计整体思路
本节课主要是导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而得出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一般规律。这一部分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的一个提高和深化。整节课的重点目标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设计教学时,考虑到让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将知识体系梳理设计成一些逐步深入的问题---知识问题化,这样有利于学生精读课本。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要素:
1. 学生学习过程----不看不讲不议不讲不练不讲 教学组织过程----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 “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怎么讲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交流是关键,在小组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不时地给予反馈。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升华。这样,看上去“闹”的一堂课,才是真正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从而最大程度地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中体现实验探究要素,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这样做,一方面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意识。
3.教学过程中体现探究要素,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实验探究过程中,抓住“猜想——假设——验证——归纳结论”这样的程序进行引导,有利于让学生把握探究要素,学会自主探究。这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重心。 4.做好演示实验,增强示范性
演示实验不仅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有效方法。演示过程中利用投影方便学生进行观察。从演示实验中还可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事故意识。
四、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成功的获得知识的乐趣。
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通过分析归纳让学生了解常见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3. 通过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对预习案中五个问题的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有参与实验的热情,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敢于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勇气。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 实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教学难点: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 实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教学中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实验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学生的探究和讨论为主,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运用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总结提高。
六、教具和学具
实验用品:(3组)金属Na,玻璃片,镊子,小刀,滤纸,坩埚,坩埚钳,泥三角,石棉网,酒精灯,三角架,火柴
(3组)镁条,砂纸,坩埚钳,酒精灯,火柴 (3组)铝箔,砂纸,坩埚钳,酒精灯,火柴
(1组)铝粉,脱脂棉,坩埚钳,酒精灯,火柴 多媒体,实物展台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
情境引入
北京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秒,我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这奠定了我国成为航天第三大国的地位,今天凌晨1时36分神州八号成功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的首次对接。 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中许多仪器制造都与金属材料有关,想更多了解关于金属的知识吗?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金属的世界,共同来探索它们的化学性质。
倾听;
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讲授新课
1.在日常生活中你认识和接触过哪些金属制品?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 五千年前人类进入青铜时代,三千年前进入铁器时代,200年前才开始应用铝制品,为什么? 2.至今为止,人类发现的金属元素有70多种,为什么绝大多数是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 小组合作交流完成“问题二”、“问题三”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结论。 巡视指导 【板书】: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与氧气的反应
2、与其他非金属的反应 3.交流展示
推荐一位学生代表,把本组对“问题二”的交流结果讲出来。 推测金属的性质:失电子,还原性
推荐一位学生代表,把本组的“问题三”的讨论结果展示,并分析原因。 其他组可以补充、拓展 师生共同总结 4.整理归纳
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易失电子, 作还原剂 金属共同的化学性质:金属 + 氧气 金属 + 酸 金属 + 盐溶液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说明有些金属即使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呢?
要想证明自己的观点,进行实验探究,才能得出结论 5.实验探究----探究金属与氧的反应
(1)小组合作交流完成“问题四”中的“实验准备” 推荐一位学生代表,把本组的交流结果讲出来。
分析学生的回答,提出实验要求、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完成“问题四”中的“实验探究” 要求学生分工合作、注意实验安全 巡视指导 (3)探究成果你我分享
每组推荐一位学生代表,把本组的实验探究结果讲出来, 帮助学生完善
如何才能看到铝与氧气反应时,发光发热的剧烈现象 补充实验:用棉花包住铝粉在酒精灯上加热 现象:火星四射
(4)小组合作交流分析实验现象原并完成“问题五”。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结论 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总结 6.整理归纳
金属单质与氧气反应
钠常温
4Na + O2 = 2Na2O(白色) 加热
2Na + O2 = Na2O2(淡黄色) 镁常温加热
2Mg + O2 = 2MgO(白色) 铝常温加热
4Al + 3O2 = 2Al2O3 (白色) 铁常温
Fe+O2 +H2O →Fe2O3 (红色) 加热
3Fe+2O2 =
Fe3O4 (黑色) 铜加热
2Cu+O2=2CuO (黑色) 强调:①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与氧气反应 ②反应条件不同产物可能不同
③活泼金属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表面会生成一层氧化膜,有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表面的铁锈;有的氧化膜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如镁、铝等金属表面的氧化层。
7.小组合作交流完成:“问题六” 8.展示交流
推荐一位学生代表,把本组的“问题六”讨论结果展示出来,并向其他同学讲解。 鼓励其他组补充
师生共同总结(根据学生实际)
回答补充 归纳总结
学生小组内讨论,分析归纳 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现象与结论。
与其他组进行交流,本组或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师生共同总结
学生分析归纳,小组内讨论 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六人一组合作完成实验探究 观察现象并记录实验现象, 完成学案; 学生观察
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 学生分析归纳,小组内讨论 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自我评价 师生共同总结
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探究;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使学生学会组内交流评价;
培养学生的语言智力和反思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交流,学会展示自己的成果;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及基本过程。
引导学生开展生生评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及发散能力; 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归纳能力;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的性质 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
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9. 达标检测
学生做题。 小组内讨论
抓住时机开展评价,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能力。
归纳总结
10.引导学生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有那些收获?
学生发言,自主概括本节课内容。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能对自己的化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 §3.1 离子反应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与氧气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2)镁与氧气的反应 (3)铝与氧气的反应
2、与其他非金属的反应
课前反思:
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只是组织者,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还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我的教学理念是“先学后讲”,重点目标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设计教学时,充分利用导学案,考虑到让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将知识体系梳理设计成一些逐步深入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读课本、研教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品质。 学生学习过程----不看不讲不议不讲不练不讲 教学组织过程----三讲三不讲
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交流是关键,在小组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不时地给予反馈。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升华。这样,看上去“闹”的一堂课,才是真正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从而最大程度地达成教学目标。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案4
一、设计思想
化学是学习的载体,化学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教育是人的教育。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对主题意义进行理解和掌握的同时,适时引入人文精神,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即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善于与人合作
本课题创设真实案例情境,让学生如临真实的生活场景,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化学1(必修)》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课时。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包含钠与氧气、铝与氧气的反应。这既是学生在初中所学金属和金属材料的知识基础上的深化,也渗透了学生在第
一、二章里所学的知识,如物质分类法、氧化还原反应等等,有利于巩固学生以往所学的知识;同时本课时要介绍的金属性质的研究获取方法,将是学生在后续章节里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将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探究,了解钠、镁、铝、铁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出合金的重要应用。
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隶属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实验教学将占较大的比例,但教学时应尽量避免学生只看实验现象而忽视了思考的情况出现,基于以上分析按照《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编排体系,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壳中一些重要元素(O、Si、Al、Fe、Ca)的含量; 掌握钠、镁、铝、铁的重要性质,认识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 了解金属活动顺序表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中的作用。
1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感受探究的过程及研究元素化合物性质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用途,指出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热情。
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钠与氧气的反应 难点:钠与氧气反应的产物分析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题采用探究—发现教学策略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策略
先从举例介绍身边的金属材料和回顾初三化学知识入手,引入新课,通过对比美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引出“钠与氧气怎样反应”的问题。以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索钠的物理性质、钠在空气中存放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钠与空气中的氧气的反应,并分析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通过铝在空气中加热的现象分析得出金属氧化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四幅金属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图片,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归纳出金属活动性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剧烈程度有关。
六、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你认识和接触过哪些金属制品? (2)金属有哪些物理性质?
2、回顾旧知,做好衔接
结合课本,书写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化学反应,总结归纳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金属与盐溶液反应,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氧气反应。
3、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1)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猜想金属钠具有哪些性质?
与非金属单质反应(例如:氧气)
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2 与盐溶液反应 ,置换出盐中金属 (2)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开始实验探究
首先让学生观察在煤油中保存的钠,使其激发对于钠性质的探究。其次通过学生实验,取出在煤油中保存的钠,用小刀切开观察钠的物理性质,教师穿插取钠的注意事项。学生自学、互学、分析、讨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利用大屏幕将结果归纳小结,使分散的知识条理化。
4、层层深入,突破重难点
通过了解钠的原子结构、活动性顺序表,对钠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将钠与氧气自然氧化和燃烧这两个实验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观察上述实验,得出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特点和生成条件
5、知识回顾,存在应用
回顾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使学生明确性质决定存在、制取、保存、用途这一基本知识。学生明确掌握钠在自然界中存在形式、工业制法和钠的用途。
6、Al与氧气的反应
七、板书设计: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的物理性质:多数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绝大多数常温下为固体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A.4Na+O2==2Na2O B.2Na+O2==Na2O2 2.铝与氧气的反应
4Al+3O2==2Al2O3(Al2O3薄膜具有保护作用) 4Al+3O2==2Al2O3(燃烧)
八、作业设计: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减少单纯知识型的作业,布置一些应用型或探究型的作业。(金属钠是否可以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如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于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则布置一些基础型、知识型的作业,以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如点金训练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案5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金属、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构成了许许多多的物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要想了解物质世界,了解化学,就要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金属元素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化学2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元素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钠和铝与氧气的反应
(2)知道铝的氧化膜对内部金属的保护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金属钠常温下能否与氧气反应和铝能否在空气中燃烧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所作的假设设计实验,并加以验证
(3)在归纳金属钠、铝的性质的过程中,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金属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
(2)通过对金属钠、铝性质的科学探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3)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钠的氧化反应
(2)铝的氧化膜的验证和铝的氧化膜对内部起着保护作用
教学难点:钠与氧气反应的产物分析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准备:钠块、小刀、镊子、滤纸、表面皿、自制装置、铝片、火柴、酒精灯、三角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美丽的焰火往往可以烘托节日的气氛,五颜六色的焰火犹如空中绽开的花朵。那么,同学们在欣赏这美丽的焰火之余,有没有想过焰火的五颜六色从何而来呢?原来呀,就是往烟花里面加入了含有不同金属元素的化学物质,比如发出黄色火焰的就是加入了含有钠元素的化学物质,发出紫色火焰的就是加含有钾元素的化学物质,发出绿色火焰的就是加入含有铜元素的化学物质,而我们所说的钠、钾、铜都属于金属元素,其实人类对金属的研究从古代就开始了,东汉的马踏飞燕体现了青铜器与工艺的完美结合,再远到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近到中国发射的神七,都体现了人类对金属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今天我们就沿着前人的脚步也进行金属相关性质的一些研究。
推进新课:
引入:多媒体课件展示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的比例图
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课件,初步了解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
设问:地壳中排在前四位的元素分别是哪些?
学生活动:观察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的比例图回答问题
设问: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形式存在,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易失去电子,因而化学性质活泼。
设问:结合初中知识,回忆金属可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活动:回忆、讨论、作答
思考交流:观看课本第45页图3-2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归纳:(1)金属与氧气反应:如:Fe、Al、Cu等绝大多数的金属都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
(2)金属与酸反应:金属活泼性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越活泼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
(3)金属与一些盐溶液反应:活泼金属置换较不活泼金属。
板书:2Al+3CuSO4= Al2(SO4)3+3Cu
2Mg+O2= 2MgO
Cu+2AgNO3=Cu(NO3)2+2Ag
Mg+2HCl= MgCl2+H2
过渡:金属的这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将是我们今后研究某一金属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讲述:其实初中我们就已经学过了一些金属跟氧气的反应,今天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先来研究活泼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
展示:向学生展示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刀切去一端外皮。
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金属钠的颜色、光泽,感受钠的硬度。
注意事项:1、凡是接触钠的用具都必须是干燥的。
2、取用钠后剩余的钠应放回原瓶,残余的钠的碎屑不能随意丢弃。
设问: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新切开的钠表面在空气中发生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与预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学生活动:通过实验现象简单描述出钠的物理性质
板书:1、钠的物理性质
色、态 银白色光泽、固体 硬度 较小
密度 比水小 熔、沸点 较低
导热、导电性 良好
设问:新切开的钠表面颜色为什么会变暗?请同学们画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交流结果
小结:钠非常活泼,在空气中会发生变化,因此要保存到石蜡油或者煤油中,以隔绝空气。钠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
(设计意图与预期目标)
使学生开始接触“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
板书:2、钠与氧气的反应
4Na+O2=2 Na2O
学生活动:分析上述反应的化合价变化以及电子转移情况,并用双线桥法表示。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知道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Fe3O4,而铁在空气中生锈的产物是红棕色的铁锈,说明条件与产物有很大的关系,那么钠与氧气如果在加热的条件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实验探究: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改进的实验装置中,加热,指导学生观察现象。
板书:2Na+O2=Na2O2
设问:通过Na与O2反应的不同产物,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反应物相同时,如果反应条件不同,则生成物有可能不同。
设问:刚才我们是把活泼金属钠进行加热,如果换成活泼金属铝会怎样呢?
实验演示:铝粉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强光。
设问:我们已经知道了铝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那么铝片呢?如果反应是否同样剧烈?如果不反应可能的原因又是什么?
实验探究: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课本第48页“科学探究”实验,并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板书:3、铝与氧气的反应
4Al+3O2=2Al2 O3
合作探究:铝片没有发生燃烧的原因
小结:活泼金属容易与氧气反应,在表面生成一层氧化膜。有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锈;有的氧化膜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镁、铝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49页“资料卡片:铝的氧化膜”。
讲述:活泼的金属在空气中易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氧化膜,像镁、铝这样的金属会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从而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
(设计意图与预期目标)
通过自学课本内容,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其产生对化学知识的亲近感。
练习反馈:(投影)
1、在地壳中含量最大的金属元素是( )
A、铝 B、铁 C、铜 D、金
2、金属钠应该怎样保存?
3、Na2O2 与Na2O 谁更稳定 ?
(设计意图与预期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完知识后,及时进行巩固,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课后思考:由于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金属单质往往表现出还原性。那么,金属单质除了能被氧气氧化外,还能否被氯气、硫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氧化,生成相应的氯化物或硫化物呢?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钠、铝与氧气的反应,知道了铝的氧化膜对内部金属的保护作用。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入,我们会掌握更多的知识,进一步的开拓视野。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案相关文章:
★ 初中化学备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