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速度物理教案
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其位移与时间的比值不是恒定不变的,这时我们可以用一个速度粗略地描述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的快慢情况,这个速度就叫做平均速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均速度物理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平均速度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 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平均速度物理教案2
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
2.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换算关系.
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目标:
1.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较快慢的两种.
2.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于实践,并初步了解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规则.
情感目标:
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
教学建议
"机械运动"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使领会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直尺速度的定义.在实验设计中,由自行提供三个玩具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算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
教材用实际示例来建立学生一般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念,并给出了速度的单位,米/秒是国际主单位,而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的概念还是由实践建立的,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变速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没有作强调,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由想想议议来使学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
"机械运动"教法建议
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
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关于速度单位换算,应当在长度的换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明确两个单位的换算,并让学生记住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进了平均速度,最好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例题来形成学生的解题规范
平均速度物理教案3
【教学单元分析】
速度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的引出速度的概念,应当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析,认识到比较速度的意义进而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速度.
速度的公式和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时间、长度的单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复合单位,速度的计算要认清路程和时间的对应.
【教学过程分析】
一.速度概念的引入
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分析出比较速度的
方法:用相同的时间,看运动的路程;运动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时间.而比较不同的时间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时间衡量通过的路程.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生可以提供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比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学生速度比较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说清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是速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小学的知识,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学生总结概念.
二.实验:速度的计算
学生在课前就应当准备玩具小车,进行课本上的实验,把实验中的数据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计算速度的公式.
本内容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设计成使小车通过1米的路程,记录下所用的时间,进而比较小车的速度的大小,教师应当予以鼓励.
三.速度的单位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应当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比较和认识不同物体的速度,适当选取科技,使学生联系实际和科技的学习,也可以用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图景和养成从信息习的习惯.
可以提供的资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汽车速度、列车速度、飞机速度、卫星速度、地球运动的速度等.
速度的单位可以用对比法学习,对比长度的单位换算和速度的单位换算,然后应当找到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换算.见副板书1.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观察出特点:单位进行等量代换、单位用字母表示.
四.平均速度
可以提供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而我们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确的情况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车从广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是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实际上指的是平均速率).
计算平均速度的例题,例题如副板书2
形成作题的规范步骤:已知列出已知条件,一般换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过程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答结果的内容.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速度单位的资料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教师辅导参考】
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
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
平均速度物理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掌握停表的使用,会测时间。
3、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体验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2、在课外活动时,保持好学生上课的组织纪律性。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器材
学生:停表、卷尺、小红旗。
地点:操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三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二、新课教学
(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45页“四、平均速度的测量”一节内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我们步行30m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出,用刻度尺量出步行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利用 ,可以求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教师明确: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需要测量的是步行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
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出,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时要放对、读时、记对。
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
学生回答,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教师让学生观察秒表,明确秒表的最小刻度是0.1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并介绍秒表的启动、止动、回零等使用方法。
带领学生练习用秒表记时,教师将一小车放于外面顶端,将金属片至于斜面底端,并开始读秒:“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启动秒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几位学生报数后,教师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介绍实验步骤。
(3)介绍实验步骤
等下我们将到大操场上去完成今天的实验内容,要求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认真操作,遵守纪律,下面老师先将今天的实验步骤介绍一下:
1、 在操场上,测出30m的路程,每隔10m做一次记号。[
2、 选出三位同学做记时员,分别站在10m、20m、30m处。
3、 选出一名发令员,以小红旗的下落来表示开始。
4、 选手可以分别采用正常步行、竞走或跑步的形式完成30m的路程。
5、 组内互相交换角色,重复实验。
6、 将每一次的实验数据填在书第45页的表格中。
学生到操场上完成实验,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实验完毕,要求学生整理实验器材,回到教室。
(4)实验结果讨论
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
提问: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明确:不相等。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1.1m/s,高速公路上汽车速度是30m/s,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
教师再次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三、课堂小结
1、可以利用公式 来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学习并掌握停表的使用方法。
3、能够测量正常步行、竞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
四、布置作业
1、 完成书第46页的实验2和实验3,请同学们分别设计出实验方案。
2、 完成本节课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平均速度物理教案5
☆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这一节是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
(一)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
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 教法与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与实验探究法。
学法:大胆猜测,探究实验,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合作学习。
☆ 自制教具及实验改进:由于我校是农村薄弱学校,原只配一套斜面小车,不能满足学生分组实验,且在测试中发现:当斜面坡度太小时,小车不能下滑,坡度稍大时,小车容易驶出木板发生侧翻。因此,我设计了12套
“轨道斜面”,即把线槽(电工用)固定在木板(或木直尺)上做斜面,用玻璃球代替小车,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且取材方便,成本低廉(每套成本不到1.5块钱)。
可移动挡板
可移动挡板
平均速度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