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
学习地理,既要了解课本中的内容,学会阅读、使用、绘制地理图表等技能,还要留心观察自然和社会,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新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新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1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两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的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用具:《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地球仪、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课时安排:二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2、跨近50个纬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活动)读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
我国在南北半球中在哪个半球、东西半球中在哪个半球?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限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限为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的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的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邻?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我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领土面积最辽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二、辽阔的疆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活动)我国的面积很大,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习)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
练习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x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总结:北-头顶黑龙江
南-脚踩曾母暗沙
东-嘴喝两江汇合水
西-帕米尔上摆摆尾
(读图)课本3页中国的疆域图
(提问)算一算我国最南端与最北端纬度约相差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我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近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我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近寒带。
〔分组讨论〕分析我国的纬度位置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我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近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我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和最西时间相差5个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尔米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边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边的帕尔米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习〕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我国南北距离相差多少千米。
〔归纳〕我国东西之间距离约为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三、海洋和岛屿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4、优越的海陆位置
四、陆上疆界、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复习提问〕我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三、海洋和岛屿
〔活动〕读课本图1-4
〔提问〕由北向南我国濒海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讲述〕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南至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渤海与黄海大致以渤海海峡为界;黄海因海水呈黄褐色而得名,长江口北岸为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台湾海峡的南端为东海与南海的界限;南海是我国面积,海水最深的海区。
〔板书〕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承转〕我国东临辽阔的海洋,但这些海洋并不全部是我国的领海。
〔提问〕我国的领海宽度是多少海里?
〔讲述〕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洋,因此,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为我国领海,12海里以外则为公海。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绕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则为我国的内海,其全部海域均属于我国行使主权的范围。我国的领海面积大约有300万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图册上找到我国的的临海和内海。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我国的海域。
〔提问〕我国大陆海岸线有多长,居世界第几位?
〔讲述〕我国大陆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有5000多个(如果加上岛屿的海岸线,我国海岸线总长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船舶停靠。
〔读图〕在教师指导下,找出图中的台湾岛、海南岛、南海诸岛、雷州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等。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上述岛屿、半岛和海峡。
〔板书〕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读图〕读“世界政区挂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出中国、英国、蒙古和美国。
〔提问〕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与英国、蒙古有何不同;与美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英国为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蒙古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内陆国家;美国虽然与我国一样属于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其东西临海洋,这与我国东临大洋,西靠大陆又有所不同。
〔活动并讨论〕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归纳〕我国东边濒临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这使得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以及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交往,便于与周围国家的边贸往来,在这里,古代有的“丝绸之路”,现有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线。
〔板书〕4、优越的海陆位置
〔承转〕我国不仅海岸线漫长曲折,而且还有20000千米的陆上疆界。
〔板书〕四、陆上疆界与邻国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依次读出我国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挂图〕中国政区挂图(中国的邻国示意图)。
〔归纳〕我国陆上邻国有15个,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布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其中:东 亚――蒙古、朝鲜
东南亚――越南、老挝、缅甸
南 亚――印度、巴基斯坦、布丹、锡金、尼泊尔
西 亚――阿富汗
中 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北 亚――俄罗斯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教学后记】该节知识覆盖面广,知识容量大,要求多组织学生多参与活动。
新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2
中国的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5.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6.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情况。
教学重点
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教学媒体
投影仪、投影片、中国地形图挂图、板图。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
二、地形复杂多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
〔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那边高,那边低的问题。
〔指图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那边高那边低?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00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一部分。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教师用手势来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板书〕一、 地势西高东低
〔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的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
〔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着一个窝头,竖着,沿窝头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窝头的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一刀不是切在窝头上,而是切在地形上。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窝头画一幅俯视图,画出的是什么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沿北纬36度线所做的中国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剖面图在笔记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
东
西
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图,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启发提问〕观察这幅图高低起伏的趋势,说出我国地势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板书总结〕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转折过渡〕我们知道了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那每一级阶梯上都有什么主要地形区呢?阶梯的界限又在何处呢?
〔板书〕1、三级阶梯概况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对照教科书第24页的地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教师绘制中国轮廓板图〕教师在板图上填绘阶梯分界处的山脉,请一名同学说出山脉的名称,其他学生将山脉名称在书上画出。
组织学生完成第20页的“活动”
〔转折过渡〕我们明确了阶梯的界限,再来分析一下阶梯内部的状况。
第一级阶梯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为主
第二级阶梯
平均海拔1000-2000米,以高原、盆地为主
第三级阶梯
平均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为主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的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各阶梯内部的主要地形种类和海拔高度。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势的基本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样一个特点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其它要素有没有影响?
分组讨论。将全班分为三组,分别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讨论地势特征的影响。
各组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总结)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得我国的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淌,古诗云“大江东去浪涛尽”,又有“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联系。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此外,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大优势。
(转折过渡)前面我们从总统上分析了我国地势的总体趋势,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我国地形的特点。
(复习提问)地形有哪些主要类型?(学生回答: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中国分别有哪些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教师总结)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分布。
(板书)二、地形多种多样
(转折过渡)我国地形种类齐全,哪种地形所占面积?哪种最小呢?请看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教科书23页“中国地形图”。
(教师讲解)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这样算起来我国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这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板书)二、地形复杂多样
(转折过渡)地形种类齐全和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这种地形特点对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选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归纳总结)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形式提供了条件,但不利于大型机械作业。山区面积广大为发展林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同时由于平原面积少,我国的耕地资源相对不足。
(一)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出示挂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自制,为排除干扰,仅包含东北-西南、东西走向的山脉,且底图为政区图)让学生找出与阴山走向相同的山脉,并说出名称。
让学生观察山脉的标注有什么规律。
〔教师概括〕注记文字应与山脉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匀分布于山体上。引导学生找出东西走向的所有山脉,每找出一条,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说出其所在的行政区位置,并将其在投影片上重绘一次,同时让学生在已准备好的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绘出该山脉。
用同样方法学习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概括板书〕(见板书设计表格)
〔教师概括〕东西走向的三列好像“三道纬向长城”,称“三横”;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好像“三条濒海峻岭”称“三纵”。
〔教师引导〕欣赏歌曲《珠穆朗玛》,让学生思考珠穆朗玛峰的位置。
引导学生看课文中关于喜马拉雅山的介绍,并思考:
(1) 喜马拉雅山的走向?
(2) 喜马拉雅山峰的位置、名称、海拔?
(3) 找同学到板图上画出喜马拉雅山,并标注珠穆朗玛峰。
(教师概括)喜马拉雅山是弧形山脉,其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尼边境,海拔8848.13米,是世界峰。其雄壮、神奇吸引了无数登山健儿。结合“珠峰探险”的课文,激发学生勇于探险,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但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探险活动)。
(板图)中国轮廓图。复习、概括,深入探讨。
教师在绘中国轮廓图的同时让学生描绘一张课本中的中国轮廓图。
绘好后,教师提出一些要求,用接力赛的形式让学生按照要求挑选写有山脉名称的吹塑纸条,粘贴在板图的正确位置上。没到黑板前做练习的同学按要求在自己描绘的图上写上山脉名称。
如:(1)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2)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上的山脉等。
让学生将前面学过的山脉全部粘贴在板图上。
(教师承转)我国山脉很多,除了以上山脉以外,还有一些山脉也很重要。
如:(1)在中俄边境上画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与其走向相同的还有甘肃、青海两省边境上的祁连山。
(2)在西南有一组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山脉。
(教师引导)学生用铅笔在自拓的图上,将走向一致的山脉首尾相连。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图。
整个中国就好像被一张网所覆盖,这张网有什么奇妙之处吗?
(教师引导讲述)(1)指出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2)指出昆仑山、祁连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3)指出昆仑山、天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4)指出祁连山、秦岭、太行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5)指出阿尔泰山、天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6)指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每指一个网格,学生都可能会说出一个地形名称,若有问题,教师给以补充。使学生明白每个网格中都有一个地形区。引导学生讨论山脉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新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3
中国的自然资源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学会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3.学会运用资料说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举例说明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5.学会以水土资源为例归纳我国的资源国情特征,提高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够付诸行动。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的国情特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媒体
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家庭小调查,现在谁能够告诉老师:你家现在居住地周围的环境在你爷爷十三四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在你爸爸十三四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
【提问】刚才很多同学说到自己家现在居住的地方以前是林地或者耕地。现在老师根据大家的调查结果绘制三幅示意图,每一幅示意图中只有一条趋势线是对的,你们能够判断出来吗?
【讲解】我们根据家庭小调查总结出了我县森林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不仅仅适用于我县的森林资源,它也同样适用于我国全国各地的很多种资源状况可见我国自然资源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新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要求
1.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
2.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3.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比较,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4.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结构分析
教材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节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内容涉及“总论”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国的农业生产等知识。
1.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课时。
【引入新课】
1.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是在中国总论的基础上讲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内容中很多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抓住这一点,尽量采用简明生动的启发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区域知识的构建。
2.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直观地感到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在教学中要突出区域特色。
【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1.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录像资料。提出问题:从图片或录像资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哪些差异?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
2.这部分教材中的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景观图,包括图5.9中的“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5.10的“东北林海雪原”、图5.11的“海南岛热带风光”。另一类是地理图表,包括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长江和黄河的流量过程线图,这部分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3.指导学生分别阅读哈尔滨和北京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引导学生得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再将这样的特点与武汉和广州的气候进行对比,认识到南方比北方冬季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同时为分析河流流量的特点和植被的特点打下基础。填活动1表格。
4.由降水的特点引导到河流流量分析。首先让学生明白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来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补给,由于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区多,所以造成了长江流量比黄河流量大。进一步帮助学生发现,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河流的流量随着降水的变化而变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减少。引申到我国南方地区夏季会出现洪涝灾害,明确灾害的形成原因,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5.由气候的特点引导到对植被的分析。仍然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明确不同区域的植被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植被类型与气候条件的关系。首先分析“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区别,然后继续分析区域内部植被的区别,又突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差异明显的特征。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6.总结归纳,继续完成活动2的讨论,归纳出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所以,活动1的表格中可以多设计几行让学生填写。
【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2.阅读比较图5.12和图5.13可以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并通过列表格的方式对比体现出来。这实际上是八年级上册有关我国农业部分的知识的再现,学生通过回忆上学期所学知识,再通过两张素描图的比较体现出来。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二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 水运
传统民居 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3.组织学生探究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景观差异的原因,完成活动1:
主要形成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 气候
作物熟制 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 地形
传统民居 气候
其他不同
4.通过区域比较研究归纳区域特征。教材中只是分别通过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说明两个区域的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归纳每个区域的特征,对于理解区域内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完成活动1之后,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尤其是突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地关系的教育.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难点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x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 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小结】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通过“干旱”这一主导因素,逐层分析区内其他因素、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业
完成P14的活动题
板书设计
新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x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同学们请看屏幕。(课本图5.1)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x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东南沿海——经济特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
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
想一想: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
活动1:(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
提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
(大屏幕显示)
__省(自治区)__县(自治县、市)__乡(镇)
几位同学都是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治县、市),再者是__乡(镇)等,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若学生有疑问,教师举例说明。
(大屏幕显示)
__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
__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
__乡(镇)——三级行政区
总结:(大屏幕显示)
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板书)
举例:(大屏幕显示)
活动2:(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检查学生调查结果:
第一、二位编码 表示一级行政区
第三、四位编码 表示下一级行政区
第五、六位编码 表示投递局的代码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如:长途电话号码:区号+电话号码
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总结: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板书):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5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并做板书。
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2.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线B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
④秦岭—淮河。
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
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知识要点与检测
[反馈练习]
1.填空
(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 (山脉)、 (河流)一致。
(2)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mm等降水量线一致。
(3)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级阶梯分界线一致。
2.判断
(1)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
(2)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
(3)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
(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3.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
x疆维吾尔自治区 北方地区
x藏自治区 南方地区
北京 西北地区
上海 青藏地区
4.填图(图见课本)
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绘下列地理事物:
秦岭、淮河、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脉
●板书设计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 四大区域的划分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教学要求
1.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
2.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3.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比较,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4.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结构分析
教材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节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内容涉及“总论”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国的农业生产等知识。
1.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课时。
【引入新课】
1.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是在中国总论的基础上讲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内容中很多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抓住这一点,尽量采用简明生动的启发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区域知识的构建。
2.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直观地感到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在教学中要突出区域特色。
【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1.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录像资料。提出问题:从图片或录像资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哪些差异?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
2.这部分教材中的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景观图,包括图5.9中的“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5.10的“东北林海雪原”、图5.11的“海南岛热带风光”。另一类是地理图表,包括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长江和黄河的流量过程线图,这部分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3.指导学生分别阅读哈尔滨和北京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引导学生得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再将这样的特点与武汉和广州的气候进行对比,认识到南方比北方冬季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同时为分析河流流量的特点和植被的特点打下基础。填活动1表格。
4.由降水的特点引导到河流流量分析。首先让学生明白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来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补给,由于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区多,所以造成了长江流量比黄河流量大。进一步帮助学生发现,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河流的流量随着降水的变化而变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减少。引申到我国南方地区夏季会出现洪涝灾害,明确灾害的形成原因,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5.由气候的特点引导到对植被的分析。仍然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明确不同区域的植被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植被类型与气候条件的关系。首先分析“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区别,然后继续分析区域内部植被的区别,又突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差异明显的特征。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6.总结归纳,继续完成活动2的讨论,归纳出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所以,活动1的表格中可以多设计几行让学生填写。
【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2.阅读比较图5.12和图5.13可以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并通过列表格的方式对比体现出来。这实际上是八年级上册有关我国农业部分的知识的再现,学生通过回忆上学期所学知识,再通过两张素描图的比较体现出来。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二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 水运
传统民居 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3.组织学生探究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景观差异的原因,完成活动1:
主要形成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 气候
作物熟制 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 地形
传统民居 气候
其他不同
4.通过区域比较研究归纳区域特征。教材中只是分别通过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说明两个区域的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归纳每个区域的特征,对于理解区域内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完成活动1之后,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尤其是突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地关系的教育.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难点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x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 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小结】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通过“干旱”这一主导因素,逐层分析区内其他因素、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业
完成P14的活动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1.地形
2.气候
3.自然特征
第四节 青藏地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制作青藏地区简易地形模型,并说出该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能通过模型制作及计算分析出该地区地高天寒的自然特征。 3.能根据自然特征,结合地图和模型说出该地区河湖、人口、种植业、畜牧业的分布特征。 教学重点 高寒环境中形成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 教学难点 分析高寒环境对气候、水文、人口、农业和牧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 发现法。 教学媒体 中国地形图、青藏地区地形图(学生每组一幅),实验托盘(学生每组两个)、已经调匀的812腻子粉(学生每组一盆),空白小旗(学生每组若干)、景观图片、投影片、录像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两幅景观图——长江中下游景观及青藏高原景观。 展示“中国地形图”,在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及青藏高原贴A、B两个纸片。 【设问】这两幅景观图哪个是A地景观?哪个是B地景观? 【设问】B地是在什么地区?(青藏高原地区) 【讲授新课】 【板书】第四节 青藏地区 【设问】为什么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景观相差如此之大?(海拔差异大) 【设问】请你们读“中国地形图”估计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平均海拔。 学生讨论、回答。 【启发】请各组同学按照每厘米代表100米的垂直比例尺在两个托盘里用821腻子粉分别堆放两个土堆代表这两个地形区。 学生动手感知两地高度差。 【设问】你们感觉青藏地区地形的特点是什么?(高) 【设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请大家计算两地的气温差。 学生计算并回答。 【设问】可见,青藏地区气候的特点是什么?(寒) 【板书】 在“中国地形图”上把C 、D 两个纸片分别贴在经度相同的塔里木盆地和乞拉朋齐。展示塔里木盆地和乞拉朋齐两地典型景观之图片。 【设问】这两幅景观图哪个是 C地景观?哪个是 D地景观? 【设问】为什么经度相同的两地景观会如此不同?(青藏高原阻挡了北上的暖湿气流)
【设问】青藏大部分地区的降水状况会如何?(旱) 【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青藏高原的位置:地处亚热带,深居内陆,那么青藏地区的范围如何呢? 【启发】请你们把刚才堆的青藏地区的模型再加工一下,即根据地形图在模型上制作出耸立在青藏地区周围的主要山脉,并把写有山脉名称的小旗插在对应的山脉上。 学生动手操作。 【板图】青藏地区主要山脉。 【启发】请读第78页图11.47,识别青藏地区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请把写上省级行政区名称的小旗插在模型的相应位置上。 【投影】
地区 西北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青藏地区
面积占全国总面积(%) 30 20 25 2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 4 40 55 1
【设问】该表格说明青藏地区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地广人稀,高寒)
【设问】这是我国藏族的主要聚居区。藏族同胞有哪些生活习惯与高寒的环境相适应?
(简介藏族服装与日较差大的关系及藏族舞蹈动作幅度小与高原缺氧的关系) 【设问】请你们读手中青藏地区地形图,据图分析这占全国1%的人口会选择居住在哪里?为什么? 请各组同学讨论之后在模型上你们选择的地方插上小旗。 学生分组讨论、画图,各组间交流、讨论。 【小结】青藏地区的人口城镇都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如雅鲁藏布江谷地和黄河支流湟水谷地。 【指导】请你们在模型上开挖出雅鲁藏布江、黄河及湟水的河道。 【板书】地广人稀
【过渡】请你们读书第78页图11.47,看看青藏地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河、湖,请你们在模型上开挖出来。 【板图】重要河、湖 【设问】青藏地区的河湖有什么特点?(世界河源,多咸水湖) 【设问】为什么青藏地区能成为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冰川纵横,固体水库) 【设问】为什么多咸水湖? 【板书】冰雪河湖
录像展示青海湖景观。 【设问】青藏高原能否发展种植业?有哪些有利条件?哪些不利条件?(能。有利条件:日照强,温差大。不利条件:降水少,气温低) 【投影】水稻、小麦、青稞、豌豆等作物习性比较表。 【设问】青藏高原适于种植哪些作物?(简介青稞) 【设问】观察青藏地区地形图,你们觉得这些作物应该种植在哪些地方?请你们把画有小麦、青稞、豌豆的小旗插在模型的相应位置。 各组讨论、组间交流。 【板书】河谷农业
【讲解】这些作物有两个特点:即喜温凉和优质高产。在青藏地区培育出的黄瓜能有小孩胳膊粗。 【设问】为什么青藏地区作物单产高? 学生讨论。 【投影】农作物单产高
白 天 光合作用强
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制造营养物质多
夜 晚 呼吸作用弱
气 温 低 消耗营养物质少
全 年 生育期长
气 温 低 积累营养物质多
【设问】青藏地区农作物的分布也具有垂直分布规律,请你们把下列右侧的三纸签贴在左侧示意图的对应位置上。
学生讨论,贴纸签。 【过渡】青藏地区适于发展种植业的地方不多,其它的地方适于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畜牧业) 【设问】青藏地区分布最广的三大畜种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9页图11.48和图11.49牦牛和藏绵羊的图片。这些畜种有哪些特点与高寒环境相适应? 请学生读第79页“读一读”,(一)牦牛。 【板书】高寒牧业
【课堂小结】指板书小结本区奇特的自然景观,并简述高寒环境对气候、水文、人口、农业、牧业的影响。 【课堂练习】(略)
新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