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
大灾无情,人间有爱。地震的发生,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不断探索,有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为人类造福。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一起看看《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欢迎查阅!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1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3.9——图3.11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从阅读材料和图3.11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四)看图释文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3:看图3.12——图3.13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体意向场。)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读图分析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3
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新闻的导入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A、沧海桑田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吗。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课件出示世界地图)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角色扮演、证实假说】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
【观察动画,图说地理】
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
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直观演示理解板块运动学说
(1)打鸡蛋,理解地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构成的。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箭头,通过动动手活动,辅以动画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产生的现象。
通过联系实际的小实验,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挤压运动、张裂运动过程,使学生更好理解板块运动的内容,突破难点。
3、学以致用
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通过运用板块运动学生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读图思考、由表及里探究竟】
1、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
教师并联系生活实际,煮裂鸡蛋,蛋清冒出来的例子。通过读图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并联系生活突破难点。
【走进生活中的地理】
浏览汶川地理图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
通过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感染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爱国情感。
(三)课堂总结
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
2、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大灾无情,人间有爱。地震的发生,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不断探索,有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为人类造福。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激励学生不断求索达到课虽尽,而意不止的目的。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