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
你知道怎么写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吗?国共合作创造了大好革命形势,词中着力描写“红”色,富有象征意义。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火热的情怀,“万山红遍”是“星火燎原”的外化。词中写“竞自由”寓自由解放追求。一起看看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欢迎查阅!
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1
[教学目标]
在利用注释,自读自解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整合利用相关资料,探究词中深层内涵,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背景及相关资料的适度整合与恰当运用。
[教学过程]
一、熟读成诵与整体感知可放手让学生自学完成。
疑难之处,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方式解决。用多媒体或投影呈现,也可以印发给学生。
二、背景资料呈现,辅助解读作词动机与写景寓意。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动日益高涨。领导了湖南农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去广州主持农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信息整合利用辅助:
1.国共合作创造了大好革命形势,词中着力描写“红”色,富有象征意义。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火热的情怀,“万山红遍”是“星火燎原”的外化。词中写“竞自由”寓自由解放追求。
2.国共合作,革命应由谁来领导,成为当时的焦点问题。此便是“谁主沉浮”质问的来由与内涵,由此可见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三、活动资料呈现,辅助解读“峥蝶岁月”的相关内容。
1.在长沙学习、工作期间,常与蔡和森等革命青年在橘子洲头散步、游泳、畅谈天下大事。
2.1911~1925年,在长沙从事的主要革命活动有:
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
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
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
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信息整合利用辅助:
1.呼应“百侣曾游”。
2.呼应“挥斥方遒”、“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峥嵘岁月”,也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了诠释。“万户侯”、“中流击水”没必要字字落实,但寓意要清晰。
四、小结
背景决定心境,心境决定物象,物象传递情意。读诗词必须知人论世,利用相关资料去解读诗境,品悟诗情。这是鉴赏的基本素质。
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同“教学设计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朗诵比赛活动,“我最欣赏”的品味活动,“我们缺什么”研讨活动。
[教学过程]
一、朗诵比赛活动
预课:要求每个同学反复诵读课文,读得音准语畅。
学课:分组交流,人人有诵读展示机会,互相带动。先行分组齐诵,培育团队意识,提高整体能力。老师评点,评出优胜组,予以鼓励。后行个人诵读,每组推选的,全组帮助设计停顿、重音、表情等,集体评出个人,予以表扬。
二、“我最欣赏”的品味活动
要求:选出你欣赏的某个词、某一句、某几句,说明为什么,写成书面稿。相同的不可重复,突出“我认为”。基本同意的,可以补充;不同意的,提倡争鸣。教师在互动中做好指导与协调,确保活动有序有质有效。
形式:课前发布,自荐主持,课堂以对话形式展开。教师全程监控。课后可由课代表汇总个人发言张贴在墙报“学习栏”内,继续品评。
备要:参见“教学设计一”中“重点品悟”相关点及其鉴赏思路,重在思路对,不求刻板照对现有结论;教师相机点拨,适时调控。
三、“我们缺什么”研讨活动
要求:人教版、苏教版不约而同将《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一语文第一课,显然有所期许。我们正处于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年龄,与他们那个时代的革命青年相比,我们究竟缺什么?请在整体理解把握词作内容的基础上,谈自己的体会。理解有困难的,教师及时扶助。
形式:可用现场讨论形式,先分组让每个同学有发言机会,后由各组推荐者全班展示,教师欣赏、引导、调剂。可用随笔形式,将自己的想法以书面表达出来,教师评点展示,促进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备考:当今青年不乏理想与执着追求,但通常定位在个人发展上,缺少当年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与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当今青年图稳求安,优柔寡断,缺少当年革命青年英勇无畏的豪壮果敢;当今青年谈吐作文,少刚性多柔性,缺少当年革命青年深远而雄奇的思想气魄,急需补钙。从成长来看,少年大志,一生大为;少年无大志,一生难作为。等老一辈革命家后来的丰功伟业,正是基于他们年轻时的壮志激励。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数百年。”当今时代同样需要“中流击水”、中流砥柱型的英豪,知识青年更应敢为人先立大志、成英豪,从进入高一开始早起步,踏实奋进,渐强渐升,以不辜负时代的重托,民族的期盼。
【相关链接】
1.《沁园春》词牌
沁园:东汉明帝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相传《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篇13句,四平韵;下篇12句,五平韵。
2.“挥斥”的化用
《庄子·天子方》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挥斥方遒”巧妙化用于其中“自由奔放”的意蕴,用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怀。
3.古诗词的语序变动
古典诗词受格律的制约,常破句(改变原有句序)重组。如《沁园春·长沙》起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正常句序当为: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望)北去湘江(流水)。因为词作押ou韵,故将“橘子洲头”后置作韵脚;为使前后音韵谐和,前两句也随之倒置,于是形成作品中的语序。古诗词语序的变动和省略,虽然破坏了一般的语法规律,却增强了美的韵律和特有的情趣,只是要学会品悟。
4.物性与情志的暗谐
在传统文化中,景物本身的特质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散发着情的信息,即景语皆情语。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等,多用于传递孤独惆愁;杨柳、舟船、长亭、关山等,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高山、奔流、上天、人海等,多用于歌咏豪情壮志;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多藉以抒发闲情逸致。如此等等,要有意识地积累,文化底蕴丰厚了,古诗词鉴赏的底子就厚了。如“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所以,是因为“杨柳”(寓有离别)、“晓月”(寓有凄寒)、“残月”(寓有孤独)营造了“伤离别”的浓浓情意。
物性与情志的暗谐始于《诗经》,屈原作《离》加以光大,广借奇花、异果、香草、佳木、峨冠、博带、长剑、美女等等,寄托自己高洁美好的情志;而杂木、泥淖、阴云、淫雨、乌鹊等,则成为憎恶、鞭挞污浊、黑暗势力的外托之物。古诗中的佩剑、舞剑绝非习武善战,而是借剑明志(屈原、李白、辛弃疾诗中均写到)。古诗中雄关、长城、沧海、大江、长风等物,多与豪情壮志相谐;南山、幽居、禅寺等物,多与隐逸情怀相连。这些已成为解读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
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以及对联的发展历史。
2、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美,尝试写作一些简单的对联。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对联的特点,如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
尝试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
赏析法、讨论法、合作学习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那么你们猜谜底是什么呢?确切点说是春联。春联也是对联的一种,我们对它并不陌生,大年三十,家家贴对联,户户挂对联,商场卖对联,春晚看对联,但是,我们对对联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什么是对联?它有什么基本特点?如何写作张贴?以及如何尝试写作简单的对联?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让我们一起进入这对联的奇妙世界来探索!
二、整体认知:
(一)对联的含义:
对联广义上属于诗的范畴,它是书写或是均、镌刻并且悬挂于门壁、楹柱或其他器物上的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形式,也是一种最短的文字表达形式,可以说,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好诗。它是用上下两联形式相对、内容相关的语句结构而组成的一种汉语言艺术和装饰艺术,是社会生活的高度凝练和艺术化的反映。
正所谓对联是:对地对天,天地有情皆可对;联古联今,古今无事不成联!
(二)对联的起源:
《宋史·世家·西蜀》记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昶以其非公,自命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般认为,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春联。而正式提出春联这个名称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并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对联的特点:
1、对仗工整:
对仗是指词句的对偶,具体要求为:
(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同。
(3)结构一致。
(4)内容相关或相反。
2、平仄协调:上联末尾的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一字用平声。即仄起平落。
对联的书写和张贴:上下联竖行书写,从上到下。张贴时,面对大门,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四)对联的分类:
1、就上下联的语义关系,对联可以分为正对、反对、串对这三类:
(1)正对:亦叫同类对、并列式,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说明是一个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和谐的处在统一的意境中。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反对:上下联的内容相反,或相对称,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映像。如鲁迅先生借以自勉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亦叫走马对、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连接。上下联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2、根据对联的功用,又可以将对联分为以下类别:
(1)名胜联:为装饰名胜古迹而题写的对联
如:秦皇岛市姜女庙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2)喜庆联:为婚嫁、乔迁以及其他喜庆之事而做的对联。
如:幸有良辰迎淑女,愧无美酒宴嘉宾。
(3)哀挽联:为悼念死者而做的对联。如:人们为前不久去世的钱学森写的挽联,学脉播千古,十亿后学同心恸;
功业耀九天,九万星辰失光辉。
(4)谐讽类:这类对联以诙谐幽默为主题,以教育劝诫为宗旨,运用多种修辞技巧创作的妙趣联。如中华民国万岁,袁世凯千年。
(5)文艺类:文学类对联
(6)集句类:从古今文人的诗词、碑帖、经典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对仗、平仄等要求组成两句。
三、阅读鉴赏: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鲁迅先生借以自勉的诗,那么在对联中呢属于反对,所谓反对,是根据对联上下联的语义关系来分类的,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或相对称,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史学家陈寅恪出国文文科试题,其中对对子一题出的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其中有语言学家周祖谟的答案为“胡适之”,在当时得了满分。我们知道胡适先生在五四前后的戏剧性表现,之前提倡白话废文言,极力否定传统,抹杀历史,鼓吹全盘西化,后来又自称有历史癖,号召人们整理国故,研究国粹,走向新文学的反面,用其名字来与“孙行者”相对,讥讽戏谑之意不言而喻,而且对仗工整,平仄和谐,无懈可击。
陈教授自己的对句是“祖冲之”,也不失为优秀之对。
3、坐、请坐、请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此联传说是清代学者阮元游平山堂,寺庙方丈将阮元当做一位普通游客,只说了一声“请”,又对下人说“茶”。随之交谈,觉出语不凡,便改了口气“请坐”,吩咐下人“泡茶”。后来当他知道是大学土阮元时又换成了“请上坐”、“泡好茶”,到了阮元临走时,方丈恳求墨宝,阮即出此联,活脱脱描绘了一个前倨后恭者的面目。作者以方丈的言语入联,对仗十分工整,别开生面,确是一副很难得的佳联。
1、上联:房价涨.地价涨.油价涨.电价涨.水价涨.粮价涨.肉价涨.蛋价涨.菜价涨.药价涨.医费涨.学费涨.税费涨.罚款涨.婚费涨.随礼涨.送礼涨.丧费涨.这也涨.那也涨,怎一个涨字了得.涨了还涨;
下联:上学难.参军难.就业难.买房难.租房难.择偶难.结婚难.育儿难.就医难.养老难.赚钱难.发财难.办事难.送礼难.加薪难.提升难.告状难.难.男也难.女也难.看世间难字当头.难上加难.(横批:何邪社会)
由此可见,对联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依旧影响很大,人们用传统的对联写作规则真实形象的反映了我们现实的生活。
四、阅读评价:
从课题来看,应该着重从对联的奇妙的特征来讲,所以应该多多举例,通过举例加深学生对对联的理解,从而尝试简单的对联写作。但由于时间问题,举的例子有限就要求学生课后注意积累。
五、课堂小结: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遗产。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大观园里的一株奇葩,是民族文化里的一颗珍珠。今天我们学习了对联的基本知识,欣赏了优秀、有趣的对联,还尝试着创作了对联,体会了对联的美妙之处。学习对联知识,能培养我们的概括能力和驾御文字的本领。因此课后同学们可以再利用时间去探究这一中国特殊文学,去感受它独特无比的魅力。
六、布置作业:
1、《岳阳楼记》的第三四段具体表现迁客人的览物之情。请结合这两端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2、收集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对联,了解我国各省的特色!
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3
学习目标:
1.理解新闻写作中寄情于叙事的写法。
2.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提高鉴赏能力。
3.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过去的100年是血腥的世纪”。约3千万人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5千多万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丧生。这些惨绝人寰的杀戮发生在中国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细菌实验室,发生在河北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旁,发生在南京中,同样发生在欧洲波兰南部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正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110万无辜的犹太人惨遭杀害。世界上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民族,许多民族的命运都和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维辛,共同见证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感受新闻内容,并思考:作者将主要的笔墨放在哪里?
预设:
参考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
参观了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文本的学习。
三、细部揣摩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能触动自己心灵的或者不理解的细节描写的句子,每个学生写3—5句。信息整理:
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2.“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波娑起舞。”
3.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4.那个女孩在微笑。在笑什么呢?
5.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眼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针对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将自己对该细节的感悟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发表议论。并让在座的同学对评论做出一个简单的评议与总结。
讨论探究: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它和你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请谈谈你的看法。
预设: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奥斯维辛有什么?为什么要写下这一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
明确:记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写下该文。作者参观后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过文章,作者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教师总结:细节描写是耐人寻味的。文章没有阴森恐怖的镜头,没有血腥的画面,只是重现了新闻的事实,但透过细节却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四、对比阅读
教师:法国诗人阿多尔诺写了一首题为《奥斯维辛之后》的诗。请将它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进行比较,说说这首诗与课文在内容上有何共同之处。(诗歌材料略)
明确:启发学生概括二者内容上的相同之处,即:鞭挞战争与罪恶,以史为鉴,珍惜和平与幸福。
五、拓展延伸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社会价值又在哪,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几人合作试写一段颁奖词?
范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六、课堂小结: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①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
②前以色列拉宾的和平宣言:
“几万个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
“……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
奥斯维辛是一个尺度:关于时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无法弃置的尺度;即使作家所写的题材毫不涉及战争和杀戮,时至今日,也都与奥斯威辛有关。在这里,奥斯威辛已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虽然属于过去,却向未来敞开。
七、作业设计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