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教学资源 > 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若水分享 1147

“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到能力’、‘过程到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一起看看高中语文必修教案!欢迎查阅!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1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我有一个梦想》。现就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课时安排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我有一个梦想》是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政治演讲词,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求自由、民主、种族平等的梦想。文章情文并茂、语言流畅,那饱满的激情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来,深深地感染着听众,引起人们的共鸣。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不断奋斗的精神。

二、制定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到能力’、‘过程到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2.新课标对必修课程的设计目的:“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

3.新课标关于必修课程中常用应用文教学的建议:“应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

4.单元学习指导与目标:“注意抓住演讲词的主旨和特点,分清逻辑层次,体会其中多样化的表现手法”,“领悟、品位其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

<二>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了解演讲词的特点

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演讲目的及意义

2.能力目标

理清演讲思路,体会其强大的逻辑性

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领会作者倾注在所述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三、确定教学重难点

1.结合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严酷事实。

由于学生不熟悉西方的宗教生活,不了解美国的社会制度,对美国的种族歧视、隔离政策全无感受,所以就难以理解作者反映的严酷事实,难以体会作者倾注在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而理解这点,才能理解他讲话的深远意义。所以把结合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严酷事实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2.感受排比句式的表达效果,学习并应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表达能力。

本文是一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演讲词,使其具有如此语言特点的主要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我所带的班级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普遍存在着表达方面的困难,因此把感受排比句式的表达效果,学习并应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表达能力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本文是应用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与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用诵读法与讨论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潜移默化地积累语言知识,体会作者文句中蕴含的感情,领会演讲的魅力及排比句式在演讲中的独特效果。对难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讨论法,通过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

五、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熟读课文,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演讲目的;理清演讲思路,体会其强大的逻辑性。

第二课时:在朗读中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作者倾注在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导语设计

同学们,如果我们在这儿提到一个国家的名字,我想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不过在没有讲出这个国家的名字之前,我想到一些人的名字:比尔•盖茨、麦克尔•乔丹、麦克尔•杰佛逊、林肯……另外,还有“9.11”。无疑这个国家的名字是“TheUnitedStates”(美国)。看来同学们对美国是十分熟悉的。可是,我在问,我们对美国的社会现状有多少了解呢?我们又对占美国人口12.5%的黑人生活现状有多少了解呢?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个窗口来对美国社会现状作一个初步步的认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一篇非常重要也极其优美的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

“兴趣是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预习

检查

1.重点字词积累

骇人听闻、义愤填膺、安之若素等词语

2.请同学简介这篇演说辞的作者和时代背景(课前印发预习资料;教师作相应补充)

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检查,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

1.思考: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如果是你,你将从哪些角度来写梦想?(梦想的内容、怎样实现梦想?为什么要实现梦想?)我们现在速读课文3分钟,看看作者是不是和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和。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梦想是什么?(17-25节)

为什么要实现梦想?(1-5节)

怎样实现梦想?(6-16节)

2.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齐读17-25节,结合文章背景,概括出作者的梦想究竟是什么?(15字内回答)

(2)指名朗读1-5节,概括为什么要实现梦想?(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视和贫困的环境中,美国没有实现百年前自由的诺言,今天讨回权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如若不能实现,美国将出现叛乱。)

(3)指名朗读6-16节,概括怎样实现梦想?(采用非暴力手段进行斗争,决不退缩)

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变被动为主动。

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问题探究

1.为什么直到17节作者才正面提出自己的梦想?放在后边起到的作用?

2.如何理解文章第二段所反映的事实?美国不是很富有吗?不是标榜本国最讲人权吗?结合预习资料中的背景材料和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严酷事实谈谈你的理解。

(注:以上两个问题均采用前后桌四人一组交流思考结果的方式,进行讨论,然后点几个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拨、小结)

探究文章结构,体会其强大的逻辑性。

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才能进一步理解作者讲话的深远意义。

注重以学生为本,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说说演讲词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很容易说出演讲目的明确、逻辑性强,内容具有针对性、思想性等,教师在此作如下补充,过渡到下一课时:演讲词通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具备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进行小结。

兼具小结和过渡的作用

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优美的句子,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好文章值得反复诵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朗读水平

第二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导语设计

演讲词一般具有有极强的说服力与号召力,本文除了具备这一特点外还充满了激情。其中语言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你能说说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具备怎样的特点吗?(大量运用排比句式)

引出本课时的重点内容: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并应用到写作中去

比较阅读

1.删掉“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一部分生读(读4):“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仍然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__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另一部分生读(读5):“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__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去掉后面三个“一百年后的今天”,主要内容不变,但语气显然不如原文更有气势。作者为什么强调一百年后的今天说明黑人遭受压榨的时间之长,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2.学生齐读第二段

让学生体在朗读中体会排比句式的作用:1、语言有气势。2、感情充沛。3、(结合演讲词这种文体)会使听众受到鼓舞

反复诵读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排比句式,找出来大声地诵读,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采用个别朗读与齐读相结合的方式(必要时教师范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本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倾注在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拓展训练

让学生也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当堂训练写一段排比句(不少于四句)。几分钟后指定两生读自己的作业,师读自己写的,师生互评。

学以至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布置作业

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写一篇演讲稿,并试着把它演讲给家人听。(如条件允许,可举办一次班级演讲比赛)

学写演讲词,切实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初步学会演讲。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2

学习目的

一、体会本文围绕中心,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学习悼词的写法。

二、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教学设想

一、本文围绕中心,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导读为主,设计一些练习,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二、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强烈的情感。

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讲读第一、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

3.马克思的逝世。

以上内容详见《教学参考资料》“补充材料”。

二、指导阅读“预习提示”,然后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按悼词要点,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导读设计: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抄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片)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第三~六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三~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即”“事实”,对不对?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

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板书:赞其功(一)

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理解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地体会其语言的概括和精当。

五、布置作业。

1.表情朗读练习二中的五个句子,并按要求解答1、2、3小题。

2.在课本上完成练习四。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前课内容,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和第三部分,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课内容。

1.提问: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上有哪些伟大建树?

2.检查作业。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第六~七段,完成下列练习。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3.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板书:赞其功(二)

三、讲读第三部分(第八~九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八~九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3.“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4.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板书:颂其德(三)

四、要求学生复看第二部分,找出段与段之间的关联词语,说说它们在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方面所起的作用,结合完成练习题一、三。

五、指导学生表情朗读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六、作业: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

七、板书: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停止思想,不可估量,空白……述其哀

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讲读课。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__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__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

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石多鸟\"。

(二)、课前检测: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

2.概述课文的结构。

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

(三)、新课讲授:

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问题2: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

以上两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入手揣摩语言。

问题3:第三段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正像达尔文……一样”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此问题通过对句子的主干和层次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2)归纳方法

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2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运用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然后选择以下句子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

问题1、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哪些极具感__彩的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分别表明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用词准确。

问题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此题从抓重点句、联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问题3、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__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__”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

明确:“使命”一词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__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

“__”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此题通过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和补充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问题4、找出第五段的关联词,分析其作用。

明确:即使也但是甚至而且

问题5、说说第六段前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以上两题分别从关联词和过渡段方面揣摩语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本节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熟悉了揣摩语言的切入点。所以为节省时间,本步骤由教师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

(四)、比较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

练习:

阅读甲、乙两文的语段,回答以下问题。

甲文,《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八、九段。

乙文,《巴尔扎克葬词》

(1)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样的重大打击吧。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这也许是一桩好事,这也许是必要的。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2)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的教训。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3)不,那不是未知之乡!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现在我也永不厌烦地还要再说──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我说的难道不是真话吗,听我说话的诸位先生?这样的坟墓,就是不朽的明证!面对某些鼎鼎大名的与世长辞的人物,人们更清晰地感到这个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而且心想,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1.面对逝者,人们感到悲痛,甲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人们对马克思的悼念与敬仰,乙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对巴尔扎克的尊敬与悼念。甲文用的是________句式,其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乙文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②乙文选段(2)的第二句。③双重否定。④准确严密。⑤比喻。⑥诚挚富于文采。

五、知识迁移:此项设置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训练,以达到讲练结合,培养能力之目的。

1.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第一段,完成下列各题。

(1)对详细记叙时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B.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C.马克思生命的每一时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是十分宝贵的。D.明确指出马克思停止工作的最后时刻。

(2)对两个“睡着了”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A.两个“睡着了”都指马克思的逝世,前一个是虚写,后一个是实写。

B.两个“睡着了”写出发现马克思逝世的过程,前一个是说以为他睡着了,后一个是确认他已经逝世了。

C.这是讳饰的手法,含蓄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崇敬和哀悼之情。

D.恩格斯表达感情的方式相当含蓄。他的巨大的悲痛浓缩在“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几个字里。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第2、3、4题。

2、校园中有些同学染黄发,戴首饰,穿奇装异服扮“酷”。针对这一现象,以说“时髦”为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语言的准确、严密。

联系现实社会中一些丑恶现象,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到教书育人。此项设置意义深远,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这堂课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时间允许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教案必修2模板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614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