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园地教案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识,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起看看五年级语文上册园地教案!欢迎查阅!
五年级语文上册园地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自悟,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课文中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识,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方法:
通过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中“圣诞蜡烛”的含义。
情感态度:
通过教学,让学生感悟亲情的伟大,懂得作为子女,要关爱自己的 父母,从而培养学生的亲情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中“圣诞蜡烛”的含义。
教学难点:
感受科林对父亲真挚的爱和用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影片,导入新课
1、昨天,我们观看了一部感人的影片《背起爸爸上学》。可以说,孩子们,你们都是流着眼泪看完这部影片的。我知道,你们的心被深身打动了。是什么打动了你们的心,能说说吗?
2、学生汇报,自由表达。
3、影片主人公石娃的父亲,为了儿子,不辞辛苦,以至身患重病,瘫痪在床。为了不拖累儿子,不影响儿子的学业,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竟然偷偷自杀。父亲用他深厚的父爱为儿子撑起一片明朗的蓝天。儿子,为了报答父亲的厚爱,为了实现父亲的心愿,毅然用稚嫩的双肩“背起爸爸上学”。 中国孩子石娃用他的行动书写了一曲感人的孝敬之歌。今天,我们还要去认识一位爱尔兰小男孩,他和石娃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还是让我们认真阅读课文吧。
4、板书课题:科林的圣诞蜡烛
5、读课题,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二、阅读课文
1、提出要求,自读自悟。 科林是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懂的词语查工具书理解,勾画出自己感悟最深的语句认真体会,并把自己的感悟写在语句的旁边。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悟。
4、全班交流,汇报阅读收获,结合课文的相关语句说说科林是个怎样的孩子。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段
﹙1﹚ 圣诞节前夜,科林从学校往家走的路上,“步履沉重”,心事重重,丝毫没有为过节而感到兴奋。原来,一个星期前就应该回来的父亲,至今杳无音讯。由此我们可以感悟到,科林对父亲是多么关爱,他在为父亲的安全而担忧。
﹙2﹚ 科林在问清灯塔看守人可以用煤油点亮灯塔之后,便回家拿了水桶,一家一家地搜集煤油。科林奔跑了好几个小时,敲开了村子里每一幢房屋的门,终于搜集了足够的煤油,点亮了灯塔,为在浓雾里漂荡了一周的渔船照亮了道路,为父亲、为渔船上的人带去了平安和幸福。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科林是个多么懂事的孩子,他是多么爱他的父亲,为了父亲,他不辞劳苦,为了父亲,他甘原付出,甚至忍受责备。
﹙3﹚ 课文以“科林的圣诞蜡烛”为题,有深刻的含义。从课文内容可以看出,圣诞蜡烛是象征吉祥,象征幸福降临的。科林虽然由于担心父亲没有点燃那根小蜡烛,但他却点燃了给许多人带来幸福的灯塔,那就像一根巨大的“圣诞蜡烛”,这“蜡烛”是科林对父亲爱的见证。
5、将科林和石娃比较,你认为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6、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相机点拨: 石娃有一个疼爱他的父亲,科林也有一个疼爱他的父亲;不管是石娃,还是科林,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感人的品质,那就是爱自己的父亲,爱自己的亲人,他们都用各自的行动去回报父亲的关爱。
三、总结延伸。
1、浓于水。亲情是割不断的,亲情是无私的。父母给了孩子生命,给了孩子无尽的关爱。作为孩子,应该怎么做呢?能谈谈你们的想法吗?
2、学生谈感受。
3、布置课后作业
﹙1﹚写一句赞颂亲情的话;
﹙2﹚写一写自己的亲情故事。
五年级语文上册园地教案2
教学目标:
1、读准“摇曳”,“步履沉重”的读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能联系上下文读懂“主意”、“奇迹”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表现人物心情的几种方法。
4、理解课题中“圣诞蜡烛”的含义,感受科林对父亲的爱,感受“爱”能创造“幸福”。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揭示课题
1、分步出示课题,齐读
2、反馈预习 (打开书)预习过课文了,谁能用上“蜡烛”这个词来说说你读了课文后了解了什么。
习俗
◆正音:尽量,烛光摇曳
◆引读
事件内容
◆用一句话说说科林在圣诞节前夜做的事
◆补充说清做这件事的原因
3、小结 预习时,对课题中的关键词多加以关注,就能帮助我们迅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情感的表达方式
1、指导借助课后练习,初步了解人物情感变化的线索
2、明确学习任务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信大家在预习时都感受到了。(指板书)但是这三个表示心情的词语,在文中一个都没有出现过,作者是怎么把它们表现出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要来深入学习。
3、学习1——3节,了解作者通过人物表现,景物和反复强调来衬托人物心情的表现方法
(1)自读1——3节,圈出能让你感受到科林焦虑的词句
(2)交流
A 人物的表现
◆慢慢地,步履沉重 ◇理解“步履沉重”,复习“履”的音节 ◇指名读句
◆望了望,注视 ◇学生交流 ◇引读体会 科林望了望——(“望了望”泛红),然后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注视”泛红)。他始终看着——,(师点泛红的这两个词语),你觉得这时候他在想什么?
◆小结 看来我们都已经学会透过主人公的举动,感受人物内心的焦虑之情。除了人物举动之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科林的焦虑呢?
B 景物
◆师范读第2节
◆重点指导“铅灰色”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在书上做批注——环境衬托 C 反复强调
◆引导发现句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七天
◆交流感受 “七天”这个词反复出现,让你感受到什么?(等待的时间长,牵挂深)
◆引读、小结
◆指导做批注——反复强调
(3)指导朗读1——3节,深化感悟
(4)体会“不像圣诞节”的含义
◆此刻,科林感觉——(生说:今晚不像圣诞前夜。)
◆圣诞夜原本应该是——(生说:热闹,合家团圆)
◆是啊,漂泊在海上的父亲音讯全无,科林觉得——(生说)
4、学习7——15节,从对话中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焦虑
(1)自读7——15节,简要复述科林与达菲先生的对话内容
(2)体会对话形式对表现人物心情的作用
◆师生对读,体会连续对话的形式对表现人物心情的作用
◆小结:写对话用哪种形式与人物当时的心情密切相关。这里,科林的心情焦虑而急切,所以用这种没有提示语,连续对话的形式最为适切。
(3)体会科林提问的集中与明确
◆了解科林问话的核心内容
◆指导学生发现对话内容中反复出现的词,进一步体会强调手法对表现人物心情的作用
◆联系科林回家路上的举动,深入体会科林当时还在想些什么。
◆小结 5、学习17——22节,通过动作描写感受人物内心的焦虑
(1)出示描写科林搜集煤油的三句话
(2)自读,提取三句话中的有效信息
◆要点1 ◇板书:三小时,四大桶 半杯 ◇为什么不多要一点? ◇煤油是生活必需品,可是家家户户都少得可怜。即便如此,科林还是搜集到了——(指板书:四大桶)这让达菲先生称之为——(生说:奇迹)。
◆要点2 ◇你觉得科林为什么能搜集到这么多煤油? 板书:问遍 ◇联系习俗初步感受爱尔兰人的善良可见,17节有关习俗的这段插叙是必须要写的,这是因为这样的习俗,使科林能搜集到足够的煤油成为可能。从中我们也感受到爱尔兰人——(生说:善良、乐于助人)
(3)引导体会简要叙述对表现人物心情的作用
◆搜集煤油的过程一定有很多内容可以写,你觉得可以写点什么?
◆对照之前科林与达菲先生的对话,引导学生感受叙述的方式与人物心情之间的联系。
◆小结
6、学习22——25节,体会标点符号对表现人物心情的作用
(1)引读积累描写灯柱的句子
(2)想象说话 科林回到家,对妈妈说——我们已经知道这巨大的蜡烛就是——,我们看见这道巨大的光束——此刻,我们仿佛听见科林正对自己说——
(3)引读,小结 标点符号虽小,却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在读文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忽略了它们。
三、对比开头,复习景物及人物动作对人物心情的衬托作用
1、小组学习26,27节,对比开头感受人物的惊喜之情
2、体会“圣诞节真的来了。”这句的含义
四、总结全文,深化感悟
1、总结方法
2、这是个感人的故事,学生交流感动的原因
3、再读课题
五年级语文上册园地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读母亲对儿子说的谎话,感受母亲三次说谎的用意,体会母亲教育儿子的一番良苦用心。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表达的感情。
4、通过母亲的三次谎言,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教育,体会母亲教育儿子的一番良苦用心。
教学重点:
读读母亲对儿子说的谎话,感受母亲三次说谎的用意,体会母亲教育儿子的一番良苦用心。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1.教师谈话引入:关于母爱的课文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然后完成填空。 课文写了母亲参加了儿子从小到大的三次( ),并对儿子说了三次( )的谎言。 正是母亲的谎言,让儿子有了前进的( );正是母亲的谎言,让儿子看到了自己的( );正是母亲的谎言,让儿子最终获得了( )。
2、母亲的三次谎言分别是怎么说的?请用直线划出谎言的内容。
三、读文感悟,深入体会。
1、交流,出示句子。
2、都是在什么情形下说的?说之前母亲都是什么神态?
3、读课文,为什么说这些都是谎言?找出老师的话。
4、那她又无为什么要说谎呢?让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下,体会母亲为什么要说谎?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师:母亲第一次说谎后儿子怎样?
生: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可见他非常高兴。
师:母亲第二次说谎后儿子怎样?
生:儿子暗淡的眼神充满了亮光,沮丧的脸舒展开来。从此长大了许多。
师:那母亲第三次说谎后儿子又怎样?
生:儿子考上清华大学。
师:从儿子的反应中你们体会到了母亲三次说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生:第一次让儿子高兴。
生:第二次让儿子有自信心。
生:第三次让儿子看到希望。
师:分析得真好,让我们在一起来读读1——3节,体会一下在这三次谎言中藏着什么? 生读第1—3小节。
生:我们知道了这三次谎言中深藏着母亲对儿子的爱
6、小结:母亲的谎言的确在儿子的身上起到了作用,真是用心良苦。儿子也能体会母亲的用心,真懂事啊。
四、研读课文,感受内涵
出示句子:听了这话,两鬓已经斑白的母亲悲喜交集,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流下,滴落在手中的信封上……
1、妈妈为什么这时候当着儿子的面哭了?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最后妈妈的“悲喜交集”指的是什么?
2、生:妈妈觉得儿子长大了,坚强了,自己的委屈终于可以倒出来了,所以当儿子面哭了。
生:妈妈悲的是她为了儿子忍受了这么多年的委屈,喜的是她的委屈没有白忍,终于有了回报,她的爱得到了回报! 教师小结:对儿子的信任,对儿子充满期望,这就是欣赏。
四、交流体会,总结全文。
母爱是深沉的,是伟大的。愿我们每个人都用心去体会这一份浓浓的爱,愿我们用行动去好好回报这一份爱!
五、布置作业
五年级语文上册园地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