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下教案
本节课我们归纳出盐的化学性质及物质的分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学会利用复分解反应条件及酸、碱、盐间的反应规律,判断酸、碱、盐间的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并能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一起看看人教版初中化学下教案!欢迎查阅!
人教版初中化学下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2)归纳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3)根据不同标准将物质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1. 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2. 物质的分类。
【教学难点】
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碳酸钠、碳酸氢钠、试管(若干)、澄清石灰水、带橡皮塞的导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及C032-(或HC03-)离子的检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盐的相关知识。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75“探究”要求进行活动。
1. 归纳出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2. 按要求判断表中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归纳总结】
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1. 溶于水的碱有五种:K0H、Na0H、NH3o H20、Ba( 0H) 2、Ca( 0H) 2。
2.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
3.盐酸盐不溶于水的有AgCl。
4. 硫酸盐中不溶于水的有:BaS04;微溶于水的有:CaS04、Ag2S〇4。
5. 碳酸盐大多数不溶于水。
【提出问题】
上一单元我们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并归纳出了酸、碱的通性,那么盐是否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交流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盐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
师生互动,归纳盐的化学性质
1. 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如:Fe + CuS04=Cu + FeS04 Cu +2AgN03=2Ag+Cu(NO3)2
反应条件:①盐必须为可溶性盐;②“前换后”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外)。
2. 盐+酸→新盐+新酸条件:满足复分解反应条件即可。
3.盐+碱→新盐+新碱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
4. 盐+盐→新盐+新盐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
【随堂巩固练习】
依据盐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条件,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能的请完成化学方程式,并说明理由。
①Zn+CuC12 —— ② Fe+AgC1——
③K+CuS04 —— ④MgC12+Zn——
⑤BaC12+HN03—— ⑥BaC12+H2S04——
⑦AgN03+HC1—— ⑧K2C03+HC1——
⑨BaC12+K0H—— ⑩Mg(0H)2+CuC12——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分组按教材P76‘讨论”中的要求进行活动,然后做好归纳。
【交流讨论】
1. 根据物质的组成是否单一,可以把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2. 在纯净物中,根据组成元素的异同,可以把它们分成单质和化合物。
3.在单质中,可以按性质的差异把它们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4. 在化合物中,可以按组成的差异把它们分成酸、碱、盐和氧化物。
【归纳总结】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归纳出盐的化学性质及物质的分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学会利用复分解反应条件及酸、碱、盐间的反应规律,判断酸、碱、盐间的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并能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人教版初中化学下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元素的存在,能说出元素的概念,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表格信息,提高交流表达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元素,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组成,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初步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难点】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课前展示几张图片,内容为“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加铁酱油”等,请同学在观看图片的同时说出图片中物品名称并思考这里的氟、钙、碘、铁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元素。
【教师引导】没错,经过上节课对原子构成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并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就是刚刚大家所说的元素,而元素其实有100多种。那么元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解开元素之谜。
环节二:新课讲授
内容一:认识元素的概念
【图片展示】在多媒体上展示鸡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图片,并介绍它们的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三中元素组成,同时请学生思考之前学习的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它们与碳酸钙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回答】氧气、二氧化碳都含有氧元素。
【教师引导】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样的,将质子数都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接着请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元素的概念。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内容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播放动画】向学生展示一段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实验动画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动画中在化学反应前后哪些量没有发生改变。
【学生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均含有氧元素和氢元素。
【教师引导】出示硫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以及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以及化学反应式,请同学们再次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在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原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变化,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变。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展示和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二者结构上的不同。
【学生回答】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教师总结】在自然界中,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
环节四:小结作业
【总结】请学生以谈收获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查阅资料,查找在地壳和人体中元素含量的大小比较。
人教版初中化学下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1.元素符号的记忆及所表示的意义。
2.组织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现在社会在不断前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饮食讲营养、穿着讲天然,对于吃、用的东西,人们总喜欢问一句:它的组成成分是什么?目前,为健康劝人们补铁、补钙的广告随处可见,这里所说的“铁’’、“钙”指的是什么?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索,世上万物最基本的组成成分是什么?经过长期的努力,人们终于知道了自然千千万万物质是由1 00多种元素组成的。那么,本节课就要来探讨这个问题。
[提问]什么是元素呢?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区别?谁能说一说?
二、阅读讨论
[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5~77页的有关内容,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边讲解边小结。
[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简单地说元素就足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疑1]既然是氧原子为什么还称氧元素呢?
[答疑]事实正是如此。以氧原子为例,所有的氧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都是8,并且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我们把这一类的氧原子就称之为氧元素。按照原子的核电荷数目进行分类,可以将所有的原子分为1 0 9类。每一类原子叫一种元素,共有109种元素。
[质疑2]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呢?
[答疑]举个例子吧,把蔬菜称为元素,那么西红柿、茄子、土豆等就称为原子,蔬菜只可以论“种”不可以论“个”,同样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既可以论“种”又可以论“个’’。
[问题l]“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的成分如下( mg/L):硒:0.013,锶:0.0596,锌:0.00162,钠:18.4,钙:4. 69,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元素还是指原子?
生:指元素。
[问题2]下述化学反应中:
反应物与生成物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
生:分子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但是元素不变。例如H元素,即核内质子数为1的氢原子,不管在反应物水(H20)中,还足在生成物氢气(H2)中,H原子种类不变即H元素的种类不变。
[问题3]元素可以采用统一的符种类即元素符号来表示,请问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什么?从下表中你还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
[投影]-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
[小结]
1.从表中可以看出,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
(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例氢元-H;碳元素——C;磷元素-P;硫元素——S;钾元素-K等。
(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例氯元素-CI;钙元素——Ca;镁元素-Mg;铁元素-Fe等。
2.从表中还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
(l)元素符号的中文名称与元素的类别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有“韦”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铁(Fe)、钡(Ba)、钠(Na)等;有“石’’字旁是固态非金属元素,例:碳(C)、磷(P)、硫(S)等;有“气”字头的是气态非金属元素,例:氢(H)、氧(O)、氖(Ne)等。
(2)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N’’表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个原子。
师:同学们,当你走进商店或超市,面对成百上千种商品,你要在尽快的时间内找到你所需的商品,你这时怎么办?咨询吗?还是看标志找到你所需的购物区?
师:对。同学们说得对。商店的东西都分门别类、有序的排放,使我们在短时间内买到所需的物品。那么,我们今天要研究物质的构成者-IOO乡种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把它们分门别类,有序地排列,科学家们经过探究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后,将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问题4]仔细观察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思考一下,它有什么规律?
(提示从横、竖、颜色的不同、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方面思考o)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形成书面小结,然后选择较好的同学,将规律展示,教师补充,最后作小结。
[小结]
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1 8个族(其中1,2 ,13 ,14,15 ,16 ,17为A族;3,4,5,6,7,8,9,10, 11,1 2为B族,1 8为0族);
2.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例如镁元素,它的核电荷数为1 2,镁元素的编号为12,即原子序数为12 。即原子序数的数值=原子核电荷数。
3.从表中得知红色为金属元素,__为非金属元素;
4.从表中可以查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5.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课后小结
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每种元素都用一个国际通用的符号来表示,例如氢元素-H;氯元素-CI;钙元素-Ca;镁元素Mg等,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
3.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N”既表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个原子。
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从周期表上查找某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的名称、号、核外电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
人教版初中化学下教案相关文章: